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十中国古代的农业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十中国古代的农业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十中国古代的农业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十中国古代的农业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十中国古代的农业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十中国古代的农业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第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十中国古代的农业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第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十中国古代的农业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第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十中国古代的农业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第8页
    还剩4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十中国古代的农业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十中国古代的农业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共48页。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鹤岗模拟)据《商君书》所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依据上述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上古时期已经出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农耕生产方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C.神农氏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D.此史料可以作为神农氏真实存在的史证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传说中的神农时代“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社会稳定,可见农耕生产方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故B正确;小农经济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排除;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并非神农氏创建,故C排除;《商君书》对神农的记载是为商鞅变法服务,并不一定真实可信,故D排除。
    【加固训练】  (2021·广州模拟)我国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
    【解析】选C。根据题干材料“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等可知,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注重因时制宜,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故选C;天人感应指的是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这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题干材料未体现南北方的社会生产,排除B;题干材料体现的是一种生产经验的积累,与科技无关,排除D。
    2.据考古发现,在江苏六合程桥的吴国墓、湖南常德德山的楚国墓,还有山西侯马的北西庄等遗址出土的春秋晚期的多种铁器中,不乏铁耒、铁耜、铁铧等农具。这些考古发现可以佐证,春秋晚期(  )A.南方耕作技术优于北方 B.农业生产范围拓展C.铁农具已用于农业生产 D.精耕细作走向成熟
    【解析】选C。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与材料中“春秋晚期的多种铁器中,不乏铁耒、铁耜、铁铧等农具”相符,故选C;材料中南北方都有铁农具出土,耕作技术并未体现孰优孰劣,排除A;材料中涉及的生产范围不是到春秋晚期才拓展,排除B;春秋晚期精耕细作尚未成熟,排除D。
    【拔高训练】  《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各郡设铁官44处,而封国更以冶铁为利,如“赵国以冶铁为业”。汉武帝时博士徐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其理由是“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这说明汉代(  )A.铁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B.冶铁业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C.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D.农业已普遍实现精耕细作
    【解析】选B。设立铁官有利于冶铁业的发展,“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可知铁器是农业生产的利器,即冶铁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故选B;材料未涉及汉代其他材质农具的使用情况,无法对比,排除A;设立铁官、鼓励冶铁并不等同于冶铁技术提高,排除C;“普遍实现”一词说法欠妥,排除D。
    3.据考古发掘,春秋晚期铁器工具的出土不普遍,只有一些小件铁器和铁农具。战国中期以后,仅辉县魏墓、长沙楚墓和河北兴隆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与铸造农具的铁范数量就很多。这说明战国中期以后(  )A.粮食产量显著提高B.精耕细作技术得到发展C.商品经济日趋繁荣D.小农经济主导地位确立
    【解析】选B。材料表述了相比出土的春秋晚期的铁器工具,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农具出土数量增多,说明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反映了战国中期以后精耕细作技术得到发展,故B正确。
    4.据考古发现,铁犁自西汉中期以后出土数量大增,出土地遍及全国,连边远的云南、新疆等地都有出土。除了铁犁铧实物,犁具模型、铸范和图像也多有发现。铁犁附件犁镜是西汉新出现的农具,犁镜有的单独出土,有的套在铁犁铧上。材料表明(  )A.西汉铁犁广泛推广并完善B.汉代铁犁已经相当完善C.汉代农业居世界领先水平D.汉代冶铁业已非常成熟
    【解析】选A。材料信息表明,汉代铁犁以及与铁犁相关的文物出土数量、出土地都很多,且出现了“铁犁附件犁镜”,这说明当时铁犁使用已经比较普遍,并且得到改善,故A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铁犁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唐代曲辕犁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耕犁已相当完善,故B错误;仅由材料不能得出汉代农业领先世界的结论,故C错误;材料信息只反映了汉代铁犁的使用情况,不能说明冶铁业的成熟,故D错误。
    5.(2020·绵阳模拟)据《九章算术》记载,汉代牛价很高,“牛一头直万五千”。而西汉主要粮食一石一般为30—80钱,东汉也不过数百钱。据此可推知,当时(  )A.田庄经济推动粮食增产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精耕细作方式不断发展D.先进耕作方式推广受阻
    【解析】选D。从材料中牛的价值远远高出粮食的价格,可知由于牛的价格过高,百姓拥有耕牛的数量不会太多,不利于铁犁牛耕的普及,故反映出先进的耕作方式不容易推广,故选D。
    6.(2021·西安模拟)唐宋时期按户等高下有差别地征派赋税徭役。资料显示,一、二等的上户即地主阶层最少,他们占有的土地总量与中下层农户占有的土地总量大致持平。这一状况说明唐宋时期(  )A.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基础B.土地兼并受到政府的抑制C.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减缓D.农民的赋役负担相对较轻
    【解析】选A。材料表明,唐宋时期,中下层农户与地主占据的土地数量大致持平,这就为唐宋时期的社会稳定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故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主与中下层农户占有土地的数量对比,无法判断土地兼并是否受到政府限制、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趋势,故B、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农民的赋役负担相对较轻,故D错误。
    【加固训练】  (2020·汕头模拟)宋代规定地方刑事案件须在一个月内审结,但对地方民事诉讼有“务限法”,即地方司法机构以每年二月初一到九月三十日为“务限”,停止审理民间的上诉案件,至每年十月初一“开务”后,始行受理。这一举措意在(  )  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保证农时不妨碍农务C.强化中央集权制度D.确保地方司法公平
    【解析】选B。根据材料“宋代规定地方刑事案件须在一个月内审结……即地方司法机构以每年二月初一到九月三十日为‘务限’,停止审理民间的上诉案件”可知,宋代地方司法机构审理案件具有时间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初一到九月三十日”正是农忙时期,同时又规定“案件须在一个月内审结”,这种规定有利于避免因审理案件耽误农时,故选B。
    7.(2020·张家口模拟)图一、图二选自清代宫廷画师焦秉贞创作的《康熙御制耕织图》。画作反映了 (  )A.创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B.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动被推崇C.农民社会境遇得到明显改善D.农业耕作工具取得突破性发展
    【解析】选B。画作反映了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动被推崇,故选B;宫廷画主要歌颂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而不是体现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排除A;图画主体是康熙皇帝,不能体现农民的社会境遇,排除C;此时农业耕作工具没有新的突破,排除D。
    8.唐玄宗时,敕令男满15岁、女满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这一敕令(  )A.保证唐朝社会持久繁荣B.延续唐初休养生息政策C.巩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D.埋下藩镇割据战乱祸根
    【解析】选C。这一敕令有利于保障唐朝人口和户数的增加,促进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利于巩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故选C;社会繁荣与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这一敕令并不可能会保证唐朝社会持久繁荣,排除A;该敕令明确规定男女婚嫁的年龄,并以户口的增加作为地方官员“以进考第”的标准,已经不属于休养生息的政策,排除B;藩镇割据是由藩镇节度使权力过大导致的,与这一敕令无关,排除D。
    【加固训练】  宋初,自耕农数量为350万户,占所有农户的58%;到1067年,自耕农数量为98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9%。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政府税率较前代低 B.地主数量逐渐减少C.庄园经济走向破产D.小农经济得到发展
    【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宋代自耕农数量增长,这表明小农经济得到发展,故选D。
    9.(2021·承德模拟)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政府在江南设立了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令百姓岁输木棉十万匹,后虽取消,但在成宗时,依然执行江南夏税岁输木棉布等物的政策。这折射出元朝江南地区(  )A.农民赋役异常沉重B.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C.棉花种植受到重视D.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升
    【解析】选C。由材料“元朝政府在江南设立了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令百姓岁输木棉十万匹,后虽取消,但在成宗时,依然执行江南夏税岁输木棉布等物的政策”可知,政府通过设置“木棉提举司”,并颁布一些政策促进棉花种植的推广,说明江南地区棉花种植受到重视,故选C;材料并未提及农民的赋役,排除A;明朝以后,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棉花种植的重视,并未提及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排除D。
    10.(2020·德阳模拟)下图是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据上图可知,中国古代(  )A.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B.民为邦本观念的传承C.重农政策的源远流长D.农耕技术的发展缓慢
    【解析】选D。根据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反映的信息可知,我国封建时代的耕作方式没有明显的革新,发展缓慢,故选D;图片没有反映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农耕技术,与民本思想的传承无关,排除B;牛耕图强调的是耕作方式的传承,不能说明重农政策源远流长,排除C。
    11.明末,《沈氏农书》记载了浙江嘉湖地区农民每月的事情安排。例如,打铁扒、锄头、桑剪,买蓑衣、箬帽、牛壅、粪、羊草、小鸭、茧黄,雇匠做车扉、鹤膝、修蚕具等事项。材料反映了该地(  )A.商品经济已经高度发达B.农业生产仍具自给自足性质C.地区分工协作日趋明显D.农业与手工业呈现均衡发展
    【解析】选B。根据《沈氏农书》记载的“打铁扒、锄头、桑剪,买蓑衣、箬帽、牛壅、粪、羊草……”可知,明末嘉湖地区农民每月的主要安排仍然围绕基本的农业生产展开,很少参与市场活动,具有自给自足的性质,故选B。
    12.(2021·运城模拟)下表为中国古代人均寿命及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图。由此推知(  )A.人均占有粮食在发展中提升B.古代中国农业提升空间有限C.人均寿命与政局变化成反比D.人均粮食与人均寿命成正比
    【解析】选B。观察变化图可见,从西汉到清朝,除了南北朝由于战乱等特殊情况,人均寿命及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明显之外,其他时段人均寿命及人均粮食占有量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线,说明中国古代农业自西汉到清朝都没有质的提高,故选B;变化图中人均占有粮食在南北朝、唐后期、元朝均处于下降状态,故排除A;南北朝、唐后期等政局动荡较大的朝代,人均寿命均下降,元朝政局相对稳定,人均寿命稳定上升,可见人均寿命与政局变化成正相关,排除C;观察变化图可知,元朝人均粮食较低,但人均寿命并没有明显下降,排除D。
    【拔高训练】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发达的古代农业保证了中华文明的长期领先B.农耕经济的持续性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C.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D.古代小农经济不断推动中国古代文明向前发展
    【解析】选B。“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可知农耕经济的持续性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故选B;“长期领先”说法欠妥,排除A;题干原意是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凝聚力,而不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排除C;明清时期中国已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向前发展”说法欠妥,排除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0·乐山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前,法国传统农业主要种植谷物和葡萄。谷物——葡萄生产结构影响了法国农业生产规模和生产经营方式。谷物生产主要用于农民自己消费,并没有大量进入市场,生产规模小,产量有限。到19世纪后期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增加,粮食总产量从1840年的约142万吨,上升到1892年的209.7万吨。相较而言,葡萄生产具有更强的商品性,但采用小农精耕细作模式,农业机械化的要求低,因此并不适合大农场生产。 ——摘编自周之桐《法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历史演变》等
    材料二 清中期,精细化生产促使粮食单产显著提高,如稻米生产,在江浙、湖广一带膏腴之区,一般亩产二三石,多者可达五六石。由于北方不适于种植水稻,因此甘薯、玉米等对地力没有较多要求而且高产的作物得到了普及性推广,成为平时活口、歉时救人的口粮。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进一步的发展。棉花种植范围更广,除已有的棉产区外,东北也成为了重要的棉花产地,甚至在江南部分地区出现农民种棉远超种粮的现象。 ——摘编自朱玉婷、徐峰《18世纪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以前法、中两国农业生产的共同特点,以及19世纪后期法国农业的新发展。(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中期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以及影响。(13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共同特点”,要根据两则材料从精耕细作、自给自足以及经济作物等角度概括;第二问“新发展”,要根据材料从农业的社会性质、技术进步等方面进行回答。第(2)题第一问“原因”,根据“清中期,精细化生产促使粮食单产显著提高”可知精耕细作技术提高;根据“甘薯、玉米等对地力没有较多要求而且高产的作物得到了普及性推广”可知高产农作物的推广,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再结合明清时期的政治局势,可知政局长期相对稳定,社会劳动力的供应也相应增加。第二问“影响”,关键是找准角度,要从农业商品化、经济向近代转型以及人口数量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共同特点:普遍注重精耕细作;生产模式较为传统(小农经营);粮食自给自足为主;重视种植经济作物。(一点2分,四点8分)新发展: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粮食生产突破性增长;引入工业生产技术,如机械、化肥、农药等。(一点2分,两点4分) (2)原因:精耕细作技术提高;高产农作物的推广;劳动力的供应增加;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政局长期相对稳定;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一点2分,三点6分)影响:促进农业商品化发展;有利于工商业的繁荣;有利于经济向近代转型;部分缓解了人地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人口数量激增。(一点2分,三点7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据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整理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首先需要根据材料确定出论题,如古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论证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结合材料“(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分析。如果确定论题为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就必须要强调西部地区开发早、经济发展快;而江南地区则开发晚、较为贫瘠。
    答案:示例一:古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2分)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铁器和牛耕的应用以及水利工程大规模的兴修,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隋朝大运河开凿,政治统一,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东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唐代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宋代,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没落,表明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经济渐趋衰落。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江浙成为最富庶的地区。这些都是全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变动的结果。(8分)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经历了由西部到东部的转移过程,东西部经济表现出不平衡的特点。(2分)
    示例二: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2分) 春秋战国时期,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土地肥沃,铁器和牛耕的应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等,使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秦汉时期,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统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沟通了中西联系,长安、洛阳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西部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相反,江南地区较为贫瘠。因此,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8分)
    综上所述,由于开发较早、生产技术先进、政治等因素,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东部经济相对落后。(2分)

    相关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十七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十七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共4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量评估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量评估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共3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量评估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量评估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共37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