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专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十一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十一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共47页。
一、选择题(共6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2021·马鞍山模拟)战国时期,各国在兵器、战车等手工业部门中推行“物勒工名”的责任管理制度,把器物制造者的名字刻在上面,方便管理者检验。这一做法( )A.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B.实现生产的标准化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D.满足民间消费需要
【解析】选A。在器物上刻上制造者的名字是为了方便管理者检验和追究相关责任,这有利于保证兵器、战车的质量,从而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故选A;根据“方便管理者检验”可知这一做法并不是为了实现生产的标准化、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满足民间消费需要,排除B、C、D。
2.从相关材料来看,汉朝一些重要的物产名号往往辅以地名,如“鲁缟”“齐纨”“蜀锦”等,这反映汉朝( )A.区域性经济分工明显B.品牌意识深入人心C.各地注重本土化宣传D.区域生产形成特色
【解析】选D。据材料“汉朝一些重要的物产名号往往辅以地名”说明汉朝各地产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以地域命名,故选D;材料中“鲁缟”“齐纨”“蜀锦”都是丝织品,不能体现经济分工,排除A;材料“物产名号往往辅以地名”是对一个地域物产的称呼而不是单独某个品牌,排除 B;材料“从相关材料来看,汉朝一些重要的物产名号往往辅以地名”说明材料记载时用以区分地域,不是本地区的宣传,排除C。
3.汉初,丝织品专供贵族消费。到汉朝中后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奴仆婢妾皆可衣丝文绣。这一变化反映了( )A.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 B.等级观念的消亡C.先进纺织技术的推广 D.平民政治的发展
【解析】选C。由材料“汉初,丝织品专供贵族消费。到汉朝中后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奴仆婢妾皆可衣丝文绣”可知汉代丝织品从专供贵族消费到人人可用,说明纺织技术的发展和丝织品产量的增加,故选C;人人可以衣丝不能说明汉代中后期的贫富差距缩小,排除A;汉代社会等级观念并未消亡,排除B;丝织品应用的增多不能说明平民政治的发展,排除D。
【加固训练】 《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湅帛,以栏为灰……”先把丝绸放在光滑的容器里用草木灰水浸润透,然后将一定量的蚌壳灰加入容器中一起浸泡,这样就能产生碱性较强的氢氧化钾。材料说明我国古代丝织业( )A.工艺技术已非常成熟B.蕴含一定的科技因素C.技术水平领先于世界D.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丝织业利用氢氧化钾等,体现了一定的科技因素,故选B;“已非常成熟”与史实不符,排除A;“领先于世界”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材料中未体现与“农业”的联系,排除D。
4.(2021·广州模拟)宋朝之前,棉花种植主要在边疆地区。北宋建立后,棉花种植由南向北移植,在福建、广东一带盛行;南宋时,植棉区已经逐渐推广到了长江和淮河流域,并且棉纺织业逐渐兴盛。这一变化( )A.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B.有利于缓和植棉区的人地矛盾C.加速了城市市坊制度的崩溃D.得益于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解析】选B。题干材料主要讲的是棉花种植范围的扩大,棉纺织业的兴起发展,为广大植棉区人民创造了新的谋生途径,有利于缓解当时植棉区的人地矛盾,故选B;宋代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A;市坊制度的崩溃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题干材料主要涉及棉花种植的范围扩大,两者无必然关联,排除C;黄道婆生活在元代,与题干时间宋代不符,排除D。
5.唐代饮茶风气盛行,促使大量瓷质茶具制造,从而使瓷器在社会上普遍使用并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表明唐朝( )A.市民阶层追求清新雅致的生活B.瓷器制造水平有了极大提升C.社会习俗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D.百姓逐渐认识瓷器的实用性
【解析】选C。饮茶风气盛行使制瓷器业兴盛,说明社会习俗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民阶层,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技术问题,排除B;材料与百姓的认识无关,排除D。
6.(2021·成都模拟)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农户一般将植桑养蚕作为副业,将蚕茧缫成生丝出卖。政府则在市镇多设织造(染)局,生产丝织品。这种经营状况( )A.反映了城乡社会分工B.巩固了官营手工业地位C.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D.抑制了区域性商帮发展
【解析】选A。通过题干可知,农户“将蚕茧缫成生丝出卖”,即对蚕茧进行初步加工,而政府则“在市镇多设织造(染)局,生产丝织品”,即将生丝制成成品,这反映了农户和政府的分工,故选A;题干内容主要反映农户和政府的一种分工合作关系,没有提及巩固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政府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问题,排除C;题干仅仅反映了农户和政府的分工,没有提及商帮群体,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26分)7.(26分)(2020·株洲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观察上述图片,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合适的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对观点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材料中三幅图片均是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产品,三者工艺精美,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发达,领先世界;同时材料中三件手工业产品也体现汉民族文化与其他地区、民族文化的融合。任意选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论述即可。
答案:示例一 观点:我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4分)论述:我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美誉。我国古代的手工业有官营与民营两大类别,早期的官营手工业产品大多不计成本,产品极为精美。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的技艺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出现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礼器等代表作品;秦汉至魏晋时期,我国青铜铸造技术更加纯熟,秦铜车马、汉代马踏飞燕、魏晋的铜鎏金佛像等都是艺术极品。
汉代以后,陶瓷与瓷器制造不断发展,唐代南青北白系统初具雏形。唐代的唐三彩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陶文化物品蜚声海内外。唐三彩体现了唐代墓葬、社会生活、外交与民族交流等方方面面,是现代研究唐代社会的重要文物资料;宋元以后,瓷器制造更加发达,出现了多个瓷器专业市镇,如景德镇、汝窑、钧窑等。宋元瓷器远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交流物品之一。(16分) 此外,我国古代的丝绸、冶铁、造纸、煮盐、造船等方面也都独立发展、各具特色,水平极高。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延绵不断的国家,古代手工业是中华文明兴盛发展的一个极佳见证。(6分)
示例二观点:古代文物反映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4分) 论述:图片中汉代的青铜奔马形象俊美,别具风姿,反映了我国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也凸显了汉代北方中原与游牧民族交流融合的文化特质。 北魏的铜鎏金佛像造型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铜鎏金佛像体现了外来宗教文化与中国手工艺术的结合,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兴盛。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体现。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是唐代手工业高超水平的代表之一。骆驼既是唐代丝绸之路发展的侧面反映,也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动物。 (16分) 古代文物所反映的共同历史事实,是中国虽地处世界东方,但自古以来都与世界保持着连续的经济与文化往来。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是中华文明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6分)
【备选习题】1.(2020·遂宁模拟)从目前发现的遗址看,战国铸钱作坊既有专门性的铸钱作坊,也有和礼乐器、车马器、工具、兵器等一起铸造的综合性作坊,当时诸侯国国都有作坊,一些地方郡县也有。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权力已衰微 B.社会政治环境动荡C.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D.各国货币需求增加
【解析】选C。据材料,战国铸钱作坊既有专门性的铸钱作坊,也有和礼乐器、车马器、工具、兵器等一起铸造的综合性作坊,当时诸侯国国都有作坊,一些地方郡县也有,结合所学,根本原因从经济方面回答,故选C。
2.(金榜原创)图一和图二反映了宋代景德镇制瓷的部分场景。据此推断,宋代瓷器生产中( )A.出现原始的雇佣关系B.采取垄断性的作坊经营C.实行明确的分工协作D.运用机械化的生产方式
【解析】选C。由宋代制瓷的场景图可知,宋代瓷器生产包含了和泥、制坯、上釉、烧制等过程,分工细致且工序繁杂,据此可知宋代瓷器生产中实行明确的分工协作,故C正确;从图片中无法判断是否出现了原始的雇佣关系,故A错误;从图片中无法判断制瓷作坊是否采取了垄断性的经营方式,故B错误;宋代制瓷是通过手工劳动,没有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故D错误。
3.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唐宋瓷器的不同特点折射出( )A.唐宋政治体制的变革B.国际市场范围的扩大C.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D.中国制瓷工艺的进步
【解析】选C。唐代的文化兼容并蓄,与材料中“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相符,宋代积贫积弱,故“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表现了唐宋文化心态的变化,故选C;唐宋都是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国际市场范围的扩大,不应该出现“孤芳的排外心理”,排除B;“唐宋瓷器的不同特点”是风格不同,材料未涉及制瓷工艺的变化,排除D。
4.(2021·重庆模拟)清朝乾隆年间,在松江府下属的州、县,种稻谷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棉花者则有十之七八。这一现象说明当时松江地区( )A.工商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C.自然经济出现了解体的趋势D.经济作物种类繁多
【解析】选A。种棉花者较多,能够为纺织业提供原料,说明当时的松江地区的工商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故答案为A;棉花属于农作物,不能说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排除B;自然经济的解体趋势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材料只涉及棉花种植,看不出种类繁多,排除D。
5.(2020·顺德模拟)
根据表格,可以判定的是,从元至明清( )A.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改变B.闭关锁国政策放松C.江南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棉花种植范围扩大
【解析】选D。根据材料“元……太仓地区开始种植棉花”“明……松江府……‘大半植棉’”“乾隆年间,‘松江、太仓、通州地方……各厅州县农田……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可知棉花种植的范围不断扩大,故选D。
6.清中期,江宁(南京)的织机达到三万余张,所产丝织品畅销全国,江宁成为当时非常重要的丝织产地;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最大的瓷器产地,产品不仅行销国内各地,而且大量销往国外。这反映出( )A.抑商政策在局部地区松弛B.特色手工业成为东南经济的支柱C.手工业的区域专门化生产D.长途贩运贸易促使自然经济解体
【解析】选C。材料“江宁成为当时非常重要的丝织产地;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最大的瓷器产地”,体现了手工业的区域专门化生产,故选C。当时清政府仍旧奉行抑商政策,且材料也不能反映出这一政策松弛,故排除A。由材料看不出经济支柱作用,故排除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D。
7.唐代京兆府(西安)盛产隔织,至宋代,“越州(浙江)尼皆善织,谓‘寺绫’者,乃北方隔织耳”。唐代前期的贡品中,彭、汉州(四川)有交梭罗,越州有交梭绩,北方不见,而唐代后期绛州(山西)也上贡了交梭罗。这说明唐宋时期( )A.丝织品生产的地域特色强化B.北方丝织业比南方发达C.丝绸工艺存在南北双向交流D.南北之间长途贸易活跃
【解析】选C。唐代西安生产隔织,宋代时浙江也出现隔织生产工艺,唐代贡品中南方的交梭罗在唐后期也在北方出现,说明唐宋时期丝绸工艺南北交流频繁,故选C;题干反映南北方均出现同类丝织工艺,并非强化了地域特色,排除A;题干不能体现南北丝织业水平的比较,排除B;题干信息不能反映南北之间的长途贸易活跃,排除D。
8.(2021·大庆模拟)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A.棉纺织业开始兴起B.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D.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解析】选D。依据材料中“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可以得出题干所述时间为清代,而棉纺织业开始兴起是在元代,故A排除;材料中没有对新的生产关系进行阐释,故B排除;据所学可知中日甲午战争后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故C排除;据材料中“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表明纺织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故D正确。
9.(2020·宜宾模拟)洪武二十八年,明太祖下令,允许民间采炼冶铁。到永乐元年,民间缴纳铁税79 806斤;三十年后,增加到555 267斤。由此可见( )A.政府主导民间贸易发展B.私营手工业技术远超官营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私营手工业规模有所发展
【解析】选D。根据材料“永乐元年,民间缴纳铁税79 806斤;三十年后,增加到555 267斤”可知,民间缴纳铁税税额大幅度增加,是民间采炼冶铁规模扩大的结果,故选D;政府主导民间贸易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私营手工业技术远超官营,排除B;明朝政府从根本上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
10.(2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南方在公元前已经种植甘蔗和制造蔗糖浆。战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就有“有柘浆些”之句(柘浆即甘蔗汁)。《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派专使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当时制糖规模有限,产量不高,尚属名贵产品,供少数官僚士大夫享用。宋时掌握了熬制成白色透明的白砂糖和冰糖即所谓糖霜的技术。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分别叙述了甘蔗移栽技术,并画出了榨蔗汁和熬糖的设备。清中期以后,糖品消费逐渐进入日常生活中。清人李调元《粤东笔记》载,此时糖最白者“售于东西二洋,称为洋糖,次者售于天下”。 ——摘编自《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
材料二 台湾大规模种植甘蔗,榨制蔗糖始于17世纪上半期。1624年荷兰人占据台湾后,在台湾南部实行贷款、贷种等手段推进蔗植业,台湾成为荷属东印度公司产糖的重要基地之一。明末清初,天灾人祸使无数贫民流亡至台,多以从事农业为生,甘蔗的种植面积继续扩大。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利用天时地利发展蔗植业。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后,闽粤等省先进的制蔗糖技术、工具很快传入台湾,为追求经济利益,台湾农民大面积种植甘蔗。甘蔗的广泛种植带动了台湾制糖业的兴起。清代后期,台糖是台湾外销的主要商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大陆地区制糖业发展的特点。(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台湾地区制糖业迅速发展的原因。(10分)
【解析】第(1)题要根据材料一分别从制糖业的历史、分布、技术、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第(2)题要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别从自然条件、劳动力、统治政策等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1)制糖业历史悠久;制糖原料以甘蔗为主,分布于东南地区;注重与国外技术交流,制糖技术不断创新;农书中注重对劳动人民经验的总结;糖品由奢侈品逐步变为日用品,消费逐渐平民化。(15分) (2)优越的自然条件,甘蔗广泛种植;大陆移民提供了劳动力;当时统治者政策的推动(荷兰和郑成功时期);两岸统一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台湾制糖技术进步;台糖外销,经济利益的驱动。(10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8讲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岳麓版),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堂小结,青铜器,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养蚕缫丝,夯实基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汉代素纱禅衣,从烧陶到制瓷,蛋壳黑陶杯,想一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量评估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共38页。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量评估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共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