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四十二西学东渐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
展开一、 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2021·长春模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掌握制造技术的工匠可以获得科甲出身,被批判为“过于失体”。这主要是因为( )A.自强求富主张受到社会批判B.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外国冲击C.重农抑商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D.传统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解析】选C。从材料中魏源“主张掌握制造技术的工匠可以获得科甲出身”,但却被批评为“过于失体”,不符合国家的体制,可知他的主张违背了当时中国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故选C;自强求富是洋务派的主张,魏源不是洋务派的代表,排除A;天朝上国观念是指以华夏为中心,视其他国家为蛮夷的外交思想,与材料中魏源主张奖励工匠无关,排除B;从材料中魏源主张奖励工匠“被批判为‘过于失体’”可知,传统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没有提高,排除D。
【加固训练】 (2020·合肥模拟)在卷帙浩繁的近代国际法中,林则徐选择了三个主题组织翻译:(1)国际贸易规则中的“例禁”与“违禁”;(2)外国商人的法律地位;(3)战争的发动及其决定权。据此推知,林则徐的主要意图是( )A.扩大对西方各国的贸易B.深入了解西方法律体系C.论证海禁政策的合法性D.适应反侵略斗争的需要
【解析】选D。根据“国际贸易规则中的‘例禁’与‘违禁’”“战争的发动及其决定权”等信息可知,林则徐在近代国际法中选择的三个主题的内容,与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对中国倾销鸦片,有可能导致中英爆发战争冲突的形势密切相关,主要是为了适应反侵略斗争的需要,故选D。
2.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指出,“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为号召,合天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他 ( )A.轻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B.固守中体西用的传统理念C.重视国家资源的整合 D.未能直面西方文明的冲击
【解析】选C。张之洞主张用忠义来号召天下人的爱国心,用朝廷的威严来团结天下人的力量,以强中御外,表明他重视国家资源的整合,故选C;“以忠义为号召,合天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是主张用忠义来号召天下人的爱国心,用朝廷的威严来团结天下人的力量,说明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排除A;中体西用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张之洞重视国家资源的整合,就是“强中御外之策”,排除D。
3.(2021·湛江模拟)1876年,郭嵩焘出使英国,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书中盛赞西方的政治制度。该书在国内小量印发后,遭到顽固派的攻击、谩骂,朝廷将其书毁版,禁其流传。导致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对西方列强存有戒心B.中国书刊发行体制尚不规范C.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D.守旧官员极力维护传统体制
【解析】选D。郭嵩焘的《使西纪程》因盛赞西方的政治制度而遭到攻击,可知守旧官员无法接受其对西方政治制度的称赞,极力维护传统体制,故选D;1876年正是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技术是学习的态度而非有戒心,排除A;材料中的书遭到顽固派反对的原因是其中的内容而非书刊发行方式,与书刊发行体制无关,排除B;由材料中“顽固派”可知并非遭到社会鄙视而是受到部分守旧官员的抵制,排除C。
4.王韬在《弢园文录外编》中指出:“然则华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也明矣。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苟无礼也,华则变为夷,岂可沾沾自大,厚己以薄人哉? ”据此可知,王韬主张( )A.变革政治制度B.发展民族工业C.转变华夷观念D.弘扬中华礼仪
【解析】选C。由“然则华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也明矣”可知王韬主张将华夷观念由地域的区别转变为礼的具备与否,故选 C;材料“然则华夷之辨”说明是华夷观念不是政治制度,排除A;材料讨论的是观念更新而不是民族工业,排除B;中华礼仪是以地域判断华夷,材料“然则华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说明主张变革中华礼仪,排除D。
【拔高训练】 王韬在《纪英国政治》中提到:“顾论者徒夸张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材料意在表明( )A.倡导实业救国和变法图存B.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C.有助于推动当时思想启蒙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探索
【解析】选B。王韬认为器物是“富强之末”,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才是“富强之本”,故选B;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材料主张政治制度的变革,排除A;材料强调王韬主张的内容,而不是其主张的作用,排除C、D。
5.梁启超主张用“趣味”培养国民的审美鉴赏力和感受力,提升“新民”精神内涵需求的同时将有“趣味”的生活态度作为信仰。梁启超的主张( )A.是根治国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B.全面嫁接了西方社会的人生观C.旨在提升国人审美视角和能力D.体现了救亡和启蒙的双重特征
【解析】选D。提升“新民”精神内涵有利于促进思想启蒙,从而适应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故选D;“根治”说法欠妥,排除A;“全面嫁接”说法欠妥,排除B;提升国人审美视角及能力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所在,排除C。
6.(2021·合肥模拟)斯宾塞的自由主义更多地强调个人自由;严复在翻译其著作时,反而将国群(国家团体)的自由放在第一位,最后才是个人的自由。严复此举( )A.曲解了西方的自由主义 B.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C.忽视了个人的自由权利 D.维护了清政府专制统治
【解析】选B。据材料“严复在翻译其著作时,反而将国群(国家团体)的自由放在第一位,最后才是个人的自由”,可知严复针对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国情,翻译西方著作时进行变通,以适应救亡图存的需要,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26分)7.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于俄,十倍于米,百倍于法,二百倍于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于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面见然屈于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观点的主要特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11分)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6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9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事件,据材料一时间“1861年”得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第二问特点,据材料一“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得出天朝上国的观念依然存在,据材料一“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于俄,十倍于米,百倍于法,二百倍于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于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得出初步了解西方,据材料一“而今顾面见然屈于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得出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第三问原因,结合所
学知识得出民族危机加深,受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西学的传播。第(2)题据材料二“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得出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开始具有民权意识,据材料二“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得出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民族意识导致出现实业救国思想,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意识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反封建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答案:(1)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3分)特点: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初步了解西方;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4分)原因: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4分) (2)进步: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开始具有民权的认识;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6分) (3)简析: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促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反专制求民主的斗争;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实业救国)。(9分)
【备选习题】1.下列是摘编自《海国图志》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该书( )
①涉及世界主要地区的地理状况 ②重视维护国家海疆安全 ③借鉴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成果 ④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①与材料中“亚细亚洲各国图”“利未亚洲(非洲)”“英吉利国”“亚墨利加洲(美洲)”等相符,故①正确;②与材料中“筹海篇”相符,故②正确;③与材料中“《四洲志》”相符,故③正确;《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没有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④错误;选择A符合题意。
2.魏源认为土“夷”专指“残略性情之民,未知王化者言之”,而洋“夷”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魏源的这一思想( )A.恪守着“天朝上国”的观念B.主张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C.与当时主流社会思想相吻合D.利于士大夫接受“师夷”思想
【解析】选D。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魏源将土“夷”与洋“夷”进行对比,并指出洋“夷”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意味着魏源对洋“夷”持肯定态度,在当时“天朝上国”思想流行的情况下,这种观点有利于更多的士大夫接受“师夷”的主张,故选D;既然魏源对洋“夷”持比较肯定的态度,说明他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突破了传统的“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A;魏源并没有主张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在当时“天朝上国”观念盛行的情况下,其影响力非常有限,与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不相吻合,排除C。
3.某学者指出: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仍认为只要能够实行“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并不难回到“一喜四海春”“一怒四海秋”的盛世。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A.传统观念依然有影响力B.向西方学习成为历史潮流C.民族危机已经空前严重D.华夷观念遭到了彻底颠覆
【解析】选A。据材料“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仍认为只要能够实行‘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并不难回到……的盛世”说明魏源对于世界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士大夫阶层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反映传统观念依然有影响力,故选A。
4.(2021·郑州模拟)据统计,在清末的普通学堂里,儒家经典课程占27.1%,数理化、外语等课程占38.2%,图画、音乐、体育手工等课程占34.7%。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21种理、工、农、医专业中,开设西方自然科学课程465门。这种课程设置( )A.使教育摆脱了从属科举的地位B.改变了知识单调狭窄的状况C.改变了私塾学堂传统授徒方式 D.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
【解析】选B。由材料“儒家经典课程占27.1%,数理化、外语等课程占38.2%,图画、音乐、体育手工等课程占34.7%。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21种理、工、农、医专业中,开设西方自然科学课程465门”可知清末教育改革中,缩减了传统儒家经典课程,增加了数理化英等实用性的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了知识单一的状况,故选B;材料中强调的是教育内容,并未提及科举考试,排除A;“改变了私塾学堂传统授徒方式”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材料中并未提及与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比较,排除D。
5.京师同文馆设立之初,纯粹是一所外国语学堂,以培养翻译人才为目标,“所有课程方面,只限于外国语言文字”。1867年增设算学馆,新增课程包括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和格致。这一变化体现了 ( )A.传统儒学教育受到冲击B.“中体西用”思想开始实践C.中国的教育迈向近代化D.西方教育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选C。材料京师同文馆课程设置从外国语言到西方自然科学的变化,反映出教育向培养实用人才方面转变,体现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故选C;材料只反映出引进西学,没有体现出冲击传统儒学,排除A;材料只反映出引进西学,没有涉及维护中体,排除B;材料只反映出引进西学,没有体现出西方教育思想的地位,排除D。
6.有学者认为,在中国人心目中本无所谓“中学”,也不存在对应的“中学”之“体用” 问题。因此,在近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这一思想体系中,“中体”虽置于“西用”之前,但从其产生的历史看,“中体”实在“西用”之后。这反映了当时( )A.学习西方已经成为时代要求B.学习西方的观念已深入人心C.国人对中西文化的两难选择D.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相互妥协
【解析】选A。“从其产生的历史看,‘中体’实在‘西用’之后”,这里的“历史”指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逐渐加深,中国人不得不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之道的历史,故选A;“其产生的历史看,‘中体’实在‘西用’之后”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只有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才能救国,但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会将西学定为西用,排除B;“本无所谓‘中学’,也不存在对应的‘中学’之‘体用’问题”可见国人对这种概念并没有太多的纠结,排除C;“从其产生的历史看,‘中体’实在‘西用’之后”从这一角度来看,恰好说明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矛盾,排除D。
7.晚清某学者在日记中写道:“康有为以变法执朝政,思抑太后以便己,其罪至大。余言康宜诛,法宜变,惟不能如康之浸欲变本,且漫无次序。宜入告我皇太后、皇上,不可因噎废食也。惜无入言之者,为之太息。”下列最能体现该学者思想是( )A.穷则思变 B.中学为体C.经世致用D.师夷长技
【解析】选B。据材料“法宜变,惟不能如康之浸欲变本,且漫无次序”可知,该学者主张变法革新,应该循序渐进,但不能改变根本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选B;穷则思变只是主张变革,但不能具体体现该学者的主张,排除A;经世致用强调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C;师夷长技只强调向西方学习,不能全面体现该学者的思想,排除D。
8.(2021·石家庄模拟)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主张在中央实行“议郎”制度,要求以府县为范围,约每十万户中公举一个有学识有才能的“士”充当“议郎”,这些“议郎”不仅可备皇帝顾问,而且还可以“上驳诏书,下达民词”。康有为这一主张( )A.沿袭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理念 B.奠定了百日维新的思想基础C.借鉴了西方的“民主共和”理论 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解析】选D。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议郎”的产生方法是“以府县为范围,约每十万户中公举一个有学识有才能的‘士’”,其职责是“不仅可备皇帝顾问,而且还可以‘上驳诏书,下达民词’”,据此可知在19世纪末,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在政治上获得一定的政治权利,即康有为的这一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故选D。
上表是近代中国两个时期翻译出版图书统计情况,材料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 )A.新式出版业发展迅速B.救亡图存道路的新探索C.实用主义思潮的消退D.科学技术近代化的完成
【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可知,1902-1904年翻译出版的书籍中社会科学书籍占比较大,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当时中国社会对外国社会发展的新思考,救亡道路从科技方面向制度方面转变,故选B;由材料无法判断新式出版业的发展状况,排除A;近代以来实用主义思潮进一步发展,排除C;由材料的时间信息可知为中国科学技术近代化的起步发展阶段,排除D。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世纪末,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前半部,将其命名为《天演论》,自此进化论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进化论思想从传入中国开始,就被赋予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加上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民族与社会危机,使中国人越来越推崇进化论思想,将之视为社会的普遍“公理”。梁启超在他的《自由书·豪杰之公脑》中就说:“盖生存竞争,天下万物之公
理也,既竞争,则优者必胜,劣者必败,此又有生以来不可避之公例也。”这种思想僵化了人们的思维,进化历史观的单向进步发展思维,也使得中国人更加热烈地追求未来的理想社会。 ——摘编自赵静《“五四”前后达尔文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内容及其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解析】结合材料内容,总结材料中体现的进化论在近代中国传播的情况,可知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带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可任意选择一个方面,提炼论题,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思想的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1: 看法:进化论的传播为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提供了精神动力。(2分) 说明:近代中国饱受欺凌,各种救国思潮不断涌现,进化论宣扬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使中国人民更清楚地认识到“落后挨打”的现实,促进中国人更强烈地追求未来的理想社会,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不断发展。 总之,进化论在中国被赋予政治色彩,是时代需要的产物,也是激发救亡图存的精神动力。尽管这种政治化有许多不足,但也推动了中国人的理念更新。(10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看法:进化论传入中国后扭曲了它的本来意义。(2分) 说明:进化论本是生物科学,传入中国后并没有推动生物科学的发展,而是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义,这是对进化论本身意义的扭曲。虽然进化论中“弱肉强食”的观点符合近代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需要,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简单地用此观点来说明。“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生物生存的法则,而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不能恃强凌弱,更不能以此为借口来说明侵略弱小民族的“合理性”。
总之,进化论传入中国后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彩色,这既不符合生物科学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推动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10分,言之成理即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32讲 西学东渐(岳麓版):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32讲 西学东渐(岳麓版),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内容,第32讲西学东渐,①民族英雄,②开眼看世界,③师夷之长技,维新思潮,万木草堂,康有为书法,康有为印章,康有为《大同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第32讲 西学东渐-备战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夯实基础精品课件(岳麓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32讲 西学东渐-备战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夯实基础精品课件(岳麓版),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内容,第32讲西学东渐,利玛窦,①民族英雄,②开眼看世界,③师夷之长技,维新思潮,《变法通议》,维新派的宣传家,《仁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七英国的制度创新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七英国的制度创新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共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