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专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十六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二十六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共40页。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洛阳模拟)有资料显示,近代中国社会自19世纪中叶洋纱大量进口后,手工织布不但没有在机织棉布面前立即败退,反而得到一度的兴盛和繁荣,日益从农家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行业。到1894年,手工织布工场已相当普遍。这一现象( )A.导致洋纱对中国的依赖性增强 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C.表明进口机织棉布在中国滞销 D.推动了机器大工业发展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物美价廉的洋纱的大量进口促使“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故选B;材料反映了中国手工织布工场兴盛和洋纱的大量进口有关,故反映的是中国对洋纱的依赖性增强,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了洋纱大量进口促进了中国手工织布业的发展,无法得出进口机织棉布是否在中国滞销,排除C;手工织布工场的兴盛和繁荣并不能推动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排除D。
2.“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这种现象反映(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解析】选B。“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与关税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从“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可看出百姓种茶与市场关系紧密,故B正确;“自各国通商之初”,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远没有达到“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的程度,故C错误;“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不能体现开放的主动性或被动性,故D错误。
3.仲伟民在《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一书中认为:(鸦片战争前)与中国人沉迷于鸦片迷雾之中萎靡不振、日趋堕落相反,茶叶成为英国人的日常必需消费品,英国人痴迷于茶叶清香、提神的功效。“一杯甘甜温热的茶可以让人心情舒畅,重新恢复精力。在以人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时代,一杯美好的茶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的重要推动力……”这种比较,最能说明的是( )A.中英两国传统文化对各自前途的影响力 B.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力C.中英两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 D.中国茶叶出口的起源
【解析】选C。题干反映了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地位的变化,中国日趋衰落,英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在全球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故选C。题干没有提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故A错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推动力应该是市场,因为市场进一步扩大使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B错误;题干没有体现中国茶叶出口的起源,故D错误。
4.(2020·郑州模拟)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茶的出口量由1843年的1 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 400万斤;丝的出口量从1843年的1 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 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一历史现象表明( )A.中国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沉重打击B.列强经济侵略使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国外市场的扩大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D.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因出口扩大得到增加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时间“19世纪40年代”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大量农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故选C;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主要的标志是“纺”与“织”、“耕”与“织”分离,材料中无法直接体现,排除A;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为士农工商,材料中未提及出现新的社会阶层或某一个阶层消失,无法体现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排除B;材料中售卖农产品的是一些地区的农民,而非清政府,排除D。
5.(2020·唐山模拟)19世纪60年代,船政大臣沈葆桢给福州船政局制定的管制办法规定:“佣工、杂作各有健丁,每日八九百人,非以兵法部勒……则散而难稽,呼而不应,于是每十人以什长一人束之,每五什长以队长一人束之,特派勤能之武弁统焉。”这一做法( )A.借鉴了西方近代企业管理制度 B.强化了政府对军事工业的管理 C.开启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进程 D.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解析】选B。由题干信息“于是每十人以什长一人束之,每五什长以队长一人束之,特派勤能之武弁统焉”可知这强化了对福州船政局的管理,故选B;题干没有涉及借鉴西方近代企业管理制度,故A错误;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对企业的管理,没有提到中国工业近代化,故C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洋务企业的影响,故D错误。
6.1904年清政府任命候补道员谭学裴创办溥利呢革公司(北京清河毛纺织厂的前身),1908年破土动工。公司名为“溥利”,因为是官商合办,寓意官商可以普遍得到丰厚的利润。这家公司的创办( )A.沿用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某些做法B.标志北京地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C.体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得益于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
【解析】选A。从材料中“溥利呢革公司……是官商合办”可知,与洋务运动兴办的民用工业允许商人入股,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做法相符,故选A;材料中溥利呢革公司是清政府任命官员创办的,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能标志北京地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排除B;材料中的溥利呢革公司是官商合办的,与私人经营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符,不能体现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排除C;列强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7.(2021·石家庄模拟)近代以来,中国土布逐渐采用洋纱织布,出口量迅速增加。下表为1871—1900年间中国土布出口量值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中国( )
A.传统手工业技术持续领先世界B.海关税收成为清政府的经济支柱C.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影响巨大D.逐渐减少了对列强经济上的依赖
【解析】选C。根据题干及表格内容可知,由于“土布逐渐采用洋纱织布”,中国的洋纱织布出口数量逐年增加,再根据题干中所述及的时间段——1871年至1900年,说明此时期正好处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扩大,市场需求量增加,据此可知,题干表格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中国洋纱出口量的增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很大的关系,故选C。
8.(2020·上饶联考)1867年,闽海关总务课主任李瓦特曾统计,福州地区已有15家英国商行、3家美国商行、2家德国商行、1家布律吉商行和3家(英国)银行。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受到冲击B.列强已向中国资本输出C.外国商行占据主导地位D.福州受到经济侵略最重
【解析】选B。西方列强在中国开设银行,是其向中国输出资本的表现,故选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受到冲击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材料只列举了福州地区外国商行的数量,没有列举福州地区所有商行的数量,因此无法计算出外国商行在福州是否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材料没有将福州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因此无法知晓福州受到的经济侵略是否比其他地区严重,排除D。
9. 1881年,上海织布局获得了“如在上海本地零星销售,应照中西通例,免完税厘;如由上海迳运内地及分运通商各地,转入内地,应照洋布花色,均在上海新关完一正税,概免内地沿途税厘”的特权。这一特权在当时( )A.利于提高国产“洋布”的竞争力B.旨在抵制外国棉布在华倾销C.阻碍了私营棉纺织业的发展D.表明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控制
【解析】选A。依据材料可知,上海织布局是使用近代机器生产国产“洋布”的洋务企业,它的商品在本地销售时免征税厘,在外地销售时“概免内地沿途税厘”,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形成一定的价格优势,提高国产“洋布”的竞争力,因此A正确。
10.据记载,某一企业“创办之初,暂在军需项下通融筹拨。同治六年,议兴船工,两江总督曾国藩奏请在江海关解部四成洋税酌留二成案内,以一成为制造轮船之用。八年,两江总督马新贻附奏,请以酌留洋税二成全数作为制造之用”。此类企业( )A.在实业救国思想影响下产生B.缓解了晚清政府的财政危机C.诱导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D.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解析】选C。从材料“创办之初,暂在军需项下通融筹拨”“以一成为制造轮船之用”和“请以酌留洋税二成全数作为制造之用”可知,该企业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大机器生产,并且雇佣工人劳动,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诱导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故选C。
11.(2021·广州模拟)19世纪末20世纪初,江阴有贡生吴汀鹭创办的华澄布厂,长沙有监生禹之谟创办的织巾厂,巴县有秀才杨海珊创办的火柴厂,厦门有生员孙逊创办的电灯公司等。这些现象反映了( )A.传统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B.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官督商办企业的迅速发展D.新式工业居于主导地位
【解析】选A。依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贡生、监生、秀才等传统知识分子创办近代工厂,说明其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故A正确;材料列举的工厂数量较少,无法证明某一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因此不能据此得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B;材料所列工厂不属于官督商办企业,排除C;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排除D。
12.(2021·通辽模拟)下表为1871—1910年间中国棉布和棉纱进口量统计表。从材料可知( )
A.《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B.棉布进口量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二者进口量折射出近代民族织布业发展变化的特征
【解析】选D。从表格信息来看,中国进口棉布的数量大体上是稳中略有提高,而棉纱的进口量是迅速提高。根据所学可知,棉布是工业制成品,而棉纱是工业生产的原料,可以看出我国民族织布业所需原料在不断增加,对外国棉布的依赖程度在降低,故D正确;题干所反映的时间是1870—1910年代的情况,《马关条约》的签订对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没有特殊影响,排除A;B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在这一时间段内,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逐渐由以商品倾销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0·平顶山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46年开始有两艘外轮在香港、广州间从事运输业务。1862年美国旗昌洋行出资100万两在上海创办了“旗昌轮船公司”。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为洋人占尽”的严峻局面。——《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
材料二 1876年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上海轮船招商局并购美商旗昌的轮船公司。这样,招商局的船就从头一年的11只11 854吨,猛增一倍多,轮船达到29只,并使各通商口岸进出中外轮船对比数从0增加到36.7∶63.3,以后国家涉江浮海之货船,更是半皆招商局旗帜。舆论给了很高的评价,说这是千百年来创见之事,近代商战第一捷。
材料三 1895年,浙江宁波绅商最先创办了对外海商轮局和永安商轮局,得以航行沿海和内河。此后,福建、广东、广西、上海、苏州、杭州、镇江、湖北、湖南以及山东、天津、吉林等地商轮公司或轮船局相继开办,据统计,1895—1900年,各地先后开业的小轮船运输业约100家,加上原来的一些商轮企业,除去中途停业者外,到1900年继续营业的约有80家,轮船约有440艘,总吨数10 000余吨。——《中国近代航运业之演进研究》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指出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9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商战第一捷”的历史意义。(8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后我国航运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原因。(8分)
【解析】第(1)题,材料一反映了近代列强在我国创办轮船公司且赚取巨额利润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我国逐渐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附庸,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特权。这一现象使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中国也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第(2)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并购美商旗昌轮船公司这一举措打破了列强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扩张,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第(3)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三“福建、广东、广西、上海、苏州、
杭州、镇江、湖北、湖南以及山东、天津、吉林等地商轮公司或轮船局相继开办”可知,这一时期商轮公司或轮船局创办的地域范围大;根据“各地先后开业的小轮船运输业约100家,加上原来的一些商轮企业,除去中途停业者外,到1900年继续营业的约有80家,轮船约有440 艘,总吨数10 000余吨”可知这一时期船厂和轮船数量增加。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取得了在华投资办厂的特权,因此,清政府也相应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同时,民族危机加深,实业救国的思潮推动了这一时期民族企业的创办。
答案:(1)原因: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航运特权。(2分)影响:便于列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冲击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碍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7分)(2)打破了列强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局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扩张;有利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8分)(3)特点:商轮公司或轮船局创办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船厂及轮船数量增加。(4分)原因: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4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今海外略地已竟,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吕思勉先生认为:“自西力东侵,中国人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70年,
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不速了。”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中“未有的变局”,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明确论题并开展论述。例:论题:据材料“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吕思勉先生认为:‘自西力东侵,中国人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不速了’”可以总结出“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前所未有的变局”,阐述可结合中国古代从夏商周以来,是农耕文明的社会,但经过鸦片战争以来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使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回答。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前所未有的变局。 (2分)阐述:中国从夏商周以来,是农耕文明的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流地位。鸦片战争后,出现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所未有的变局。 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影响。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工业经济
传入中国,冲击了自然经济并使之开始解体,中国逐渐使用机器化大生产,开始了由农耕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鸦片战争后,随着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民众经历了数次思想启蒙,民主、自由、平等、法治观念渐入人心。这些可谓是中国旷古未有之变局。 (8分)总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向工业文明转变,这是中国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2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七英国的制度创新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共39页。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六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共44页。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量评估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共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