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第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第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第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第8页
    还剩3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共43页。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长春模拟)中书省和门下省在魏晋时期是皇帝的秘书、咨询和侍从机构,在唐代则成为决策、发令系统。原来作为宰相机关的尚书省,其决策权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行政权保留下来,向职能化方向发展。这种变化(  )A.使中枢机构权力高度集中B.旨在革新行政机构和分化事权C.沉重打击了士族门阀势力D.有利于缓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解析】选D。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将决策权和行政权分开,多人参与决策,这些变化说明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相权受到削弱,有利于缓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唐代中枢机构权力的分散,而非集中,A错误;革新机构和分化事权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对士族门阀势力的打击,C错误。
    2.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相权,六部尚书负责具体执行,唐玄宗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这一变革的目的是(  )A.制衡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B.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C.削弱门阀贵族的政治影响力D.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解析】选D。专职宰相和秘书机构都确保了宰相权力更为集中,可以提高行政效率,D正确;宰相权力的变动是中央政府内部的权力变动,和地方藩镇无关,排除A;专职宰相下设置类似六部的秘书机构,与提高效率相关,与减少决策失误无关,排除B;宰相权力的变化,与宰相出身门阀还是平民无关,排除C。
    3.学者余英时在评价唐初三省制时认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以初唐时三省制下的政事堂制度最为接近儒家“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这一论点的主要依据是唐初的三省制实行时(  )A.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B.对三省和君主的权力划定C.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解决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解析】选B。材料“‘圣君贤相’互相制衡”,即君主和三省之间互相制衡,三省分工明确,同时对皇帝诏令又有封驳之权,存在着君相互相制衡,故B正确;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制约,但不能体现相权和君主权力的制衡,排除A;C不符合“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排除;初唐的政事堂制度并不能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这也是推动三省六部制继续演变的动力,排除D。
    4. (2020·重庆模拟)宋代,皇帝的诏令,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以“敕牒”方式颁布执行,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这表明当时(  )A.专制皇权遭到削弱  B.官僚制度比较成熟C.行政效率日益低下  D.权力制衡机制建立
    【解析】选B。根据材料“皇帝的诏令,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可知,宋代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说明官僚制度较为成熟,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并非削弱,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不涉及行政效率,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但难以实现官僚群体对皇权的制衡,且这种制约的现象不能代指整个制度,排除D。
    5.(2020·太原模拟)《宋史》中有“君主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的记载。当君主表现出揽权的趋向时,也常常会引发群臣的抗议。由此可知,宋代(  )A.决策机制发生异变B.君民共治得以实现C.文官政治逐渐形成D.权力结构有所制衡
    【解析】选D。根据材料“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君主表现出揽权……群臣的抗议”可知宋代相权对皇权制约,权力结构有所制衡,故选D;根据材料“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可知宋代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决策机制未发生异变,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为君主专制,并非“君民共治”,排除B;文官政治的形成正是由于重文轻武国策的确立,与材料主旨决策过程完善无关,排除C。
    6.(2020·南昌模拟)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  )A.加强了中央权力  B.保障了公平公正C.迎合了豪强地主  D.催生了门阀士族
    【解析】选A。材料中“汉朝时期……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说明中央对选官的控制加强,故选A;据所学,曹魏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门第,不能体现公平,排除B;材料中“中央委任中正官”说明选官制度变化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迎合豪强地主,排除C;据所学,察举制催生了门阀士族不是九品中正制,排除D。
    7.(2021·莆田模拟)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太宗修《氏族志》,以“今朝品秩为高下”。659年,武则天通过高宗诏令改修《氏族志》为《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员进入士族之列,其余“各以品位高下”为标准,共分九等,其中皇后之武姓被定为第一等。这些变化(  )A.巩固了民族交融的成果B.适应了政治和社会的需要C.加强了李氏的皇室地位D.扩大武周政权的统治基础
    【解析】选B。唐初修改姓氏品级的做法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地位,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适应了政治和社会的需要,故选B;姓氏等级的变化与民族交融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皇后之武姓被定为第一等”不利于加强李氏的皇室地位,排除C;修改姓氏等级和扩大武周政权统治基础无关,排除D。
    8.(2021·长春模拟)唐代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有两种人:一是由中央到地方各级学校的在读生员,二是身家清白符合报名条件经州县审查合格的普通百姓。这说明唐代科举制推行的意义是(  )A.废除了选官推荐制度B.实现了选官公平公正C.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D.取消了报考资格限制
    【解析】选C。材料“身家清白符合报名条件经州县审查合格的普通百姓”体现的是在科举制下,下层百姓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社会上层,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C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仍然有选官推荐制度,A排除;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取消报考资格限制说法错误,D排除。
    9.(2021·遂宁模拟)从南宋中期开始,郡邑间对科第的角逐日趋明显,各地捐田置产,筹办“贡士庄”或“兴贤庄”以补助本籍举子赴临安参加礼部考试。这说明科举制度(  )A.既符合社会价值且显祖荣宗B.是平民功成名就的重要途径C.可以扩大郡邑的政治影响力D.促进了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
    【解析】选A。从题干“各地捐田置产,筹办‘贡士庄’或‘兴贤庄’以补助本籍举子赴临安参加礼部考试”,说明当时资助考试的举子,为的是举子中第后不但可以光宗耀祖,也会对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有一定的帮助,故答案为A;科举制度是平民功成名就的重要途径,但是与题干的内容不符,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考中的学子被认为是籍贯所在地人的福祉,主要给当地人光宗耀祖的精神感染,而不是所谓的政治影响力,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促进向学风气形成的内容,D错误。
    【拓展延伸】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世袭、推荐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2)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束缚了人才。
    10.宋代,宰相王旦之子,靠变卖父亲遗物度日,宰相晏殊之子因未考中进士,只凭“父荫”当了小官,晚年更死于贫病之中。而且,朝廷一再重申“阀阅之家不当与寒士争科第”。由此可推知宋代(  )A.选官制度注重公平性 B.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C.社会结构渐趋合理化 D.世家大族退出了历史舞台
    【解析】选B。宋代宰相子弟同样需要参加科举考试,一旦科考失利,容易陷入贫困,而且政府对“阀阅之家”参加科举进行了限制,在没有“阀阅之家”干预科举制的前提下,科举制能有力地促进社会阶层流动,B正确;题干中并未强调科举制的公平性,排除A;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各阶层的分布情况,题干中未提及这一点,排除C;朝廷限制“阀阅之家”干预科举,说明当时世家大族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
    11.唐大中九年(855年),博学宏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礼部侍郎、考试官、监考官均受到处分;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进士25人及第,一时“物议以为滥”,翰林学士陆扆复试举子,查出不合格者十余人。由此可知,唐代(  )A.科举制弊端丛生难以为继B.御史把持选拔人才的大权C.统治者分权制衡肃净考风D.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
    【解析】选D。材料“博学宏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直接说明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科举制难以为继,排除A;御史负责监察,不负责人才选拔,排除B;制衡体现双向性,而科场舞弊案在封建社会是难以根除的,排除C。
    12.宋以前,谏官隶属于门下省,对皇帝称“谏”。到宋代谏垣独立,谏官不由宰相任用,由皇帝亲擢,谏官遂转成不为纠绳天子,反来纠绳宰相。这一变化(  )A.加强了谏官的权力B.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C.转移了权力的中心D.造成了对政府的制约
    【解析】选D。从材料宋代谏官由隶属于门下省,变为由皇帝亲擢,由向皇帝进谏,变为纠绳宰相,可知宋代谏官任用方式和职责都发生变化,成为监督宰相等官员言行的机构,这一变化加强了对整个中央官僚机构——政府的制约,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宋代谏官开始由皇帝亲擢,职责也由进谏皇帝变为纠绳宰相,其体现的是宋代谏官的权力变小,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制度中谏官任用和职责的变化,没有涉及政府的决策机构,不能体现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排除B;材料体现的谏官的任用和职责的变化,是监察制度的调整,没有涉及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排除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故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会议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在唐代,也并无皇帝不经中书、门下而径自颁下诏书之规定,事
    实上,唐代也确有不经中书、门下而皇帝随便下命令的情况。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种通融性。因此中国皇帝不致如英国皇帝般被逼上断头台。——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摘编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政治制度的特点。(9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唐代政事堂和近代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异同。(16分)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在唐代,也并无皇帝不经中书、门下而径自颁下诏书之规定……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种通融性”可知特点有皇权之下的分权;从本质上看,唐朝仍然是君主专制的统治。由材料一“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可知特点有制度设计的程序化和理性化(或答唐代在君主专制政体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君臣关系、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都配合得比较协调,集权、制衡与监督机制不断完善)。第(2)题相同点:由唐代政事堂三省相互牵制与材料二“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可知唐代政事堂
    与近代英国责任制内阁都有分权与制衡(监督)的特点,都起到了科学决策和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都含有行政决策的程序性制度设计(都是制度的创新)。不同点:由材料一“在唐代,也并无皇帝不经中书……唐代也确有不经中书、门下而皇帝随便下命令的情况”与材料二“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可知政事堂主要是门下省监督决策过程,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通过分化相权加强了皇权。而责任制内阁主要是由议会监督责任制内阁,责任制内阁逐渐分割国王行政大权进而掌握行政实权,最终国王“统而不治”,保证了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民主。
    答案:(1)特点:皇权之下的分权;制度设计的程序化和理性化(或答唐代在君主专制政体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君臣关系、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都配合得比较协调,集权、制衡与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从本质上看,唐朝仍然是君主专制的统治。(每点3分,共9分)
    (2)相同点:都有分权与制衡(监督)的特点。都起到了科学决策和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都含有行政决策的程序性制度设计(都是制度的创新)。(6分)不同点:政事堂:主要是门下省监督决策过程,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通过分权加强了皇权。责任制内阁:主要是由议会监督责任制内阁,责任制内阁逐渐分割国王行政大权进而掌握行政实权,最终国王“统而不治”,保证了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民主。(10分)
    14.(2020·湛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范进中举》是清朝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篇,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在广州,有个54岁的老童生范进,被广东学道周进录取为秀才。范进中了秀才,丈人胡屠户到贺,并教训了他一顿。范进向丈人借旅费应考乡试,被他痛骂及奚落,后范进瞒着丈人去考试。出榜当日,范进因家中没有粮食,只得拿母鸡到市场去卖。同时间,报录的人到达范家报喜,贺范进高中举人。邻居到市集向范进报喜,但他未敢置信。范进亲眼看到喜报后,因欢喜过度而发了
    疯。众人商议治理范进的方法,最后建议由胡屠户掌掴范进以治其疯。胡氏在无可奈何之下答应治理范进,但他惧怕报应,不敢下手,于是饮酒壮胆。胡氏大着胆子下手,掌掴范进,使他清醒过来。范进恢复正常,丈人及邻居们向他阿谀奉承,极尽恭维,丑态毕露。后来范进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出任山东学道。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要说明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说明准确、全面)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题目要求,首先从材料中提取情节并进行概括,如根据材料中“有个54岁的老童生范进,被广东学道周进录取为秀才。范进中了秀才……范进向丈人借旅费应考乡试……后范进瞒着丈人去考试……后来范进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出任山东学道”等信息,可概括出老童生范进54岁还在参加科举考试,或范进参加乡试中举,参加会试中进士,出任山东学道;然后根据概括出的情节,结合与科举制相关的知识,提炼出历史现象,从老童生范进54岁还在参加科举考试可知,在科举制成为选官主要途径后,读书——考试——做官成为古代读书人的主要价值取向,但这种价值取向使读书人忽视
    科学、技术等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社会进步;从范进参加乡试中举,参加会试中进士,出任山东学道可知,范进当官的途径是通过科举制选拔,提炼出历史现象,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在发展完善过程中,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发展,但至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僵化,也阻碍了社会转型。
    答案:示例一 情节:老童生范进54岁还在参加科举考试。(2分) 历史现象:科举考试折射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价值取向。(2分) 说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科举制成型之后,读书——考试——做官这一价值观模式成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主要选择。这一价值观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也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4分) 但是,科举制形成的这种价值观念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只寻求考试做官,使他们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发明,最终造成中国的迟滞与落后。(4分)
    示例二 情节:范进参加乡试中举,参加会试中进士,出任山东学道。(2分) 历史现象: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2分) 说明:隋朝时期,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作为选官方式。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形成。到了唐朝之后,科举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主要的选官制度。唐朝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首创殿试和武举;宋朝时期,殿试成为定制,并创立糊名法,考试侧重时务。(4分)
    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为八股取士制度。科举制的推行,为统治阶级笼络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具有相对公平公正性;但是科举制也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4分)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亦可)

    相关课件

    高中历史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备战-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夯实基础精品课件(岳麓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备战-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夯实基础精品课件(岳麓版),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好了歌,皇帝的烦恼,亟待解决的问题,尚书令,御史大夫,家世门第,“世卿世禄”制度,察举与征辟,九品中正制,课堂设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三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三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共6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七英国的制度创新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七英国的制度创新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共39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