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方法在识字教学中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21202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巧用方法在识字教学中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21202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巧用方法在识字教学中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展开
这是一份巧用方法在识字教学中有效落实语文要素,共60页。
汉字作为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号系统,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绚烂文明,在人文交流、经济发展、民族繁荣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庞大的体量,繁多的笔画及复杂的结构又使其成为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之一。从古至今,如何让儿童正确掌握与运用汉字一直是人们不断探寻的难题。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是当前语文一线老师所思考和实践追求的。
关键词:语文要素;识字教学;巧用方法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这一课程理念,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将语文基础知识根据语文要素渗入识字教学中,让语文课课程内容更对焦。因而,老师要依据教材内容特性,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核心理念,对焦语文要素,融合课文内容进行言语社会实践活动,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的目标要求
(一)培养儿童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课程标准》的“目标与内容”规定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字的喜爱之情,中文是华夏民族的汉语与沟通交流专用工具,中国汉字是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的媒介,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是别的拼音文字所不拥有的表义性文本。少年儿童从牙牙学语到可以阅读全篇文章,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是本身知识提高,更主要的是遭受汉字文化的陶冶,感受到中国的汉字存有的文化价值与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中华民族信心,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这一方向的达到必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汉字文化为媒介,把握住中文的独立性和本质周期性与中国汉字形音义融合,重视学生个性化,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起识字兴趣爱好,在朗读中感受汉语的唯美,在了解和应用中国汉字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认知中国汉字自身的风采,意识到学汉字的使用价值,进而造成积极学汉字的心愿,培养对中国汉字感情与心态,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二)培养儿童独立识字的习惯并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课程标准》的“学段总体目标与内容”规定学生可以依靠汉字拼音用部首查字典的方法单独识字,学汉字的基本笔画与常见的部首偏旁,拼音拼读常见的中国汉字,基本体会中国汉字的形体塑造,促进学生善于识字和写毛笔字的情感感受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遭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陶冶,培养少年儿童积极识字写毛笔字的期望与单独识字的能力,这也是《课程标准》较以前的旧课程标准只高度重视识字写毛笔字的专业知识和招式的显著提高。实际的说,识字课堂教学最先培养少年儿童喜爱学汉字,对中国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浓郁的兴趣爱好为代表要目地,学生拥有积极识字的心愿,便会积极探寻识字的方式 ,从而培养积极识字的习惯性,进到积极探究式教学的环节,慢慢锻炼出单独识字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单独识字时,要高度重视培养少年儿童观查中国汉字的间架结构,启迪少年儿童进行想象,激发已经有的社会经验开展情感体验,使孩子在赏析中国汉字时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陶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能力。
二、立足识字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一)听说读写结合,培养运用技能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语言文字的运用,识字是阅读与表达的基础,语文是语言的学习,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言特点。因此识字教学一定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在语境中练习让学生运用汉字,将识字学词与诵读、说话等训练巧妙结合。但是在我国的实际识字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让学生会认、会读、会写,割裂了汉字在词语、句子中的意义,所以就造成了学生只是认识字,而不会运用,写出来的句子逻辑错误,说话不流畅等弊端。
统编语文教材第一学段每个单元增加了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写话等多个板块将识字教学与其相结合的学习理念,使识字不再是单一的学习形式,而是将识字融入到多种形式的学习中,增加学生的识字乐趣。作为教师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要有意的将识字、诵读、写作之间的关系组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合理安排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比如一年级上册识字《天地人》落实“你我他”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卡片,当教师指向自己时,示意学生读“我”,当教师指向远处的人时,示意学生读“他”,这样的反复练习,使字形、字音、字义联系在一起,然后练习口语“我是老师,我喜欢画画”等,最后让同学之间相互介绍自己的兴趣、生活、学习等情况进行口语交际,这就是将识字融入到口语交际的例子。
(二)识字方法多样,培养思维能力
单纯的识字是枯燥乏味的,第一学段的儿童面对巨大的识字任务,不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开辟多种识字方法,开发孩子的识字潜力,使孩子有识字的热情,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在一年级集中识字中,归类识字法是常见的识字方法,比如一年级下册识字《小青蛙》的“请、晴、睛”,请同学们找出这三个字的相同点,有的同学会回答它们都有“青”,有的同学会回答它们的韵母相同都是“ing”,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汉字的音形义进行比较归类,分辨出形近字,通过观察学生就会发现“请”是跟说话有关,“睛”是跟目(眼睛)有关,“晴”是跟太阳有关。通过教师引导与学生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字体的结构,理解了字义,理解了形声字的“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识字规律,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理解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也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是培养逻辑思维儿童的好奇和对基础知识的积极探索的基本,在识字教学环节中,老师不断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其行为主体优点,促进学生根据视觉、听觉、语言运用的互相协同,积极参加汉字现象的创建、字意的探寻。识字全过程中扩宽识字方式,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构建“日常生活到处有大学问”的教育情景,使儿童识字不仅限于教材中、课堂教学上、校内、日常生活中国汉字四处都是有,经常可以看到。总而言之,老师在课堂上应设计方案多种多样识字方式,课余激励学生根据各种方式开展识字,让学生轻轻松松进到“识字游乐园”,趣味性,发展趋势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培养语文课逻辑思维能力。
(三)理解汉字构造,培养审美情趣
中国的汉字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是与汉字中蕴藏的美学元素是分不开的,中国汉字之美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形体美、音韵美、文化美。汉字特有的笔画与间架结构构成了汉字的形体美,古老的象形字就是有线条组成的一幅图面,经过汉字的演化形成了今天的线头优美的方块字。汉字字音特有的声调构成了汉字的音韵美,声调四声的抑扬顿挫使句子诵读更有节奏感,从而加强表现力和感情色彩。汉字是记录中华文明的载体,国学大师陈演恪曾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文化史”,汉字传承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以独特的形式承载着她的文化之美。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与识字方法,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态将识字教学与汉字的审美结合起来,将枯燥的汉字与童趣的生活、韵味诗歌、有趣故事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习汉字的过程充满魅力,比如教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朗读、正音等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受汉字的音韵美,在指导学生书写的过程中,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识字是初步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开始,识字的质量与语文学习效果有着紧密的关系,汉字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学好汉字能更好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汉字的字形、音律、文化都是极具有技术性,学好汉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审美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识字教学的作用,促使学生审美情感的提升。
识字教学是一二年级学习的重点,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从表面上看只要让学生认识字会读会写就算是学会了,实际上这些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很多人认为识字是一个潜移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会认识很多字,但事实上识字的质量却大不如人意。通过翻阅文献发现,在学术类著作中研究阅读与写作的比比皆是,但是单独研究汉字教学的却凤毛麟角,虽然近年来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成上升趋势,但是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与母语教学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因此教师不断的研究如何对儿童进行母语识字教育,为今后的语言文字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