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共计六单元】精品全册同步教案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野望》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事,朗读诗歌,理解大意,体悟情感,配乐诵读,拓展升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导入:说到唐诗,我们头脑中会闪现出许多或汹涌奔腾或静谧甜美的画面,说到唐代诗人,我们就会想到有“诗仙”之称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可是你知道吗?有一个人的一首诗,曾经让才华横溢的李白佩服之至,并为之搁笔,那就是崔颢所作的《黄鹤楼》(板书课题、作者)。这首诗究竟好在哪呢?今天,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读悟结合,学习解读诗歌的方法。
学习重点: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读悟结合,学习解读诗歌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事
默读下面对诗歌相关内容的介绍,读后将你的收获或感受、或评价等用勾画或批注的方法记录下来。(分享时请用自己的话说,千万不要照着念。)
1.黄鹤楼
故址在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始建于三国时期。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畅抒情怀,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
2.关于黄鹤楼的传说。
古代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氏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氏盛情,临别时,在墙上画一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去。辛氏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纪念费祎,便在这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3.崔颢
崔颢(hà)( 704—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注意此时他的年龄)。《唐诗三百首》(后人对唐诗的选集)把《黄鹤楼》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二、朗读诗歌
1.默读诗歌,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查找生字或多音字读音,并将读音标注在原文上。你提醒大家应注意哪些字的读音及字形:
2.组内两人结对互相听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小组内部齐读。
三、理解大意
1.默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不懂的字词查《现代汉语词典》。
2.对子互译。一人读诗,一人说大意(在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能对画面进行描绘更好)。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了这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太阳渐渐向西方坠落,远处辛勤工作的人,已收好农具准备回家。想想自己,还在遥远的旅途之中,江上的雾气波涛,更使人感到路途的的迷茫,真不知何时才可走完这迷茫的路途啊。看看天,看看地,哪儿是我的家,我的家又在哪儿?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心中的归思,怎一个愁字了得?
3.组长组织成员交流,取长补短,选出最优。
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
四、体悟情感
1.锁定诗眼
再次默读本诗,勾出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在这句话中,圈出一个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当时的心情并且内涵丰富的字。
2.解读诗眼(即解读那一个字包含的多种含义和感情)
(1)方法:在书上圈点勾画批注
句式:诗中的某字或某词或某句的含义是……,我从中体会出了诗人……的情感。
我记录的他人分析的要点:
前四句:
连用“黄鹤”:强调黄鹤楼的得名,还可引人想象鹤的翩然身姿,仔细品去,回味无穷!
仙人骑鹤西去的传说让人神往,三个“黄鹤”不仅读来不觉累赘,反而不断强化了传说给人带来的飘逸之感,当然更有仙人骑鹤而去的无限怅惘……
两个“空”: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 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悠悠岁月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
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师: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师: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看“白云千载空悠悠”,心中就有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之感,那么再研究“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我们认为应看作是一种凄美。作者运用反衬——景再美也掩不住人在旅途的深深孤寂。
师: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 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2)从以下介绍中,你又体会出作者的哪些心情?
由于年少时的崔颢比较狂傲,他虽然有才,但也没能得到有力人士的推举。在得中进士以后,他远离京城长安,浪迹江湖20年。
我推测的他当时的心情:
(3)末尾的“日暮”之景让你想到了哪些人的哪些诗句?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师:“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读读这两句诗,看到“日暮”,你想起了谁的什么诗句吗?
课件出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师: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五、结合前面四个环节,静下心来想一想:当我们面对一首陌生诗歌的时候,我们怎样一步步走进去?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体味它的情感?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读熟,理解大意——抓关键句子、词语即诗眼——结合全诗内容,逐字逐句体会,感受字面背后的含义和感情,边体会感情边读,读出韵味和感觉。
体味感情:抓诗眼、逐字逐句咀嚼、联系写作背景、联系描写相同意象的其他诗词
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六、关于这首诗,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如果有,提出来,大家帮忙解决。
七、配乐诵读,拓展升华。
(播放音乐《寒春风曲》)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他不由地轻轻吟哦起来:(生读整首诗)
虽然说一切都如天上那悠悠的浮云必将逝去,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生再读全诗)
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诗的第一作品。这也难怪当年李白见了之后会搁笔而去呢!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2018)黄鹤楼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