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含解析人民版专题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专题高效复习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专题高效复习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拓展延伸,拔高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专题围绕一个制度、两大阶段及三大线索。(1)一个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2)两大阶段: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形成与秦汉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三大线索: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
纵向贯通一: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特点和规律性认识
1.过程:
(1)西周:推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
(2)秦朝: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3)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4)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5)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改道为路。
(6)元代:地方推行行省制,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不可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7)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
2.特点:
(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管理者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3.规律性认识: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
(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 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拓展延伸】
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1)调整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隋唐开始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的转变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立三司。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事务。
(4)注重官员的选拔:汉朝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和清朝“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由镇压儒生,到控制官员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人民。
思维训练
(2021年江苏适应性测试)汉高祖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此后逐渐形成数量庞大、祭祀隆重的郡国庙。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宗庙居郡国非礼的主张,至元帝时,通过礼制改革正式废除郡国的宗庙。郡国庙制的兴衰,主要反映了西汉
( )
A.儒家独尊地位确立B.加强中央集权的历程
C.宗法制度趋于瓦解D.神化刘氏家族的统治
【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可看出,从汉高祖时郡国庙制兴起到汉武帝时宗庙居郡国被认为是非礼再到汉元帝时废除郡国庙制,体现了中央对郡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意图,故B正确。儒家独尊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已完成,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错误;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瓦解,故C错误;废除郡国的宗庙与神化刘氏家族的统治不吻合,故D错误。
纵向贯通二: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
1.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演变概况:
(1)夏、商、周三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礼”并立。
①商、周建立起以“亲亲”“尊尊”为主要原则的宗法法律制度。
②夏、商、周的法律制度包括“礼”和“刑”两个方面。三代强调礼治,礼和刑尚未融合为一体。礼主要用于调整贵族内部的社会关系,刑主要用于控制社会下层劳动人民。
(2)春秋战国至秦朝——成文法及法治阶段。
①春秋后期,以郑国子产“铸刑书”和晋国赵鞅“铸刑鼎”为标志,法律制度开始出现重大变化,刑罚体系开始向成文法转变。
②到战国变法以后,与君主集权制度的建立相适应,以秦国为代表的诸侯国建立起以刑罚为主体的成文法律体系。
③秦代崇尚法治,在各领域皆有法律,在法律实践上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
(3)两汉至隋唐——法律儒家化阶段。
①从汉武帝至魏晋南北朝,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援礼入法”,即法律儒家化。
②隋唐时期,《唐律疏议》的制定与颁布,彻底完成了儒家礼教与法家“法治”的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
(4)宋元明清——法典与案例相结合阶段。
自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法律开始向法律技术的完备方向发展,即在审判具体案件时实现司法操作与法律指导思想上的结合。案件成例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得到很大发展,例与律开始相互结合。
2.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思维训练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解析】选B。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 A错误;从礼、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 B正确;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C错误;东汉时儒学独尊地位并未动摇, D错误。
【拔高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文帝晚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隋炀帝“益肆淫刑”“生杀任情”。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观《隋炀帝文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大臣魏征解释道:“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国策,其目的是要用儒家的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尊礼守法,维护社会安定。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曾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又说:“失礼之禁,著在刑书。”由于失礼必入刑,所以“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
——阳传泽《贞观政要所见唐初
统治集团法律思想》
材料二 《大明律》是我国封建法律制度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法典。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共30卷460条。《吏律》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户律》中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
——《从的制定看
朱元璋的法制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之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策略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明律》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朱元璋治国思想的相同之处。
【解析】第(1)题第一问治国之策,根据材料一,由“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可以看出其以礼为重,礼法并用。第二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由隋文帝晚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和隋炀帝“益肆淫刑”“生杀任情”可以看出其吸收了前朝统治者为政失策的教训;由“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国策,其目的是要用儒家的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尊礼守法,维护社会安定”可以看出是稳定建国初社会秩序的需要;由大臣魏征所言“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可知其力推仁政和君主谦逊的个人品质。第(2)题第一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共30卷460条”可知涉及内容广泛;根据材料二“《吏律》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可知其维护专制的色彩明显;根据材料二“《户律》中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可知其重视经济立法。第二问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二可知,是重法典,旨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1)治国之策:以礼为重,礼法并用。
原因:唐太宗吸取前朝统治者为政失策速亡的教训;稳定建国初社会秩序的需要;部分大臣力推仁政和君主谦逊的个人品质。
(2)特点:涉及内容广泛;维护专制的色彩明显;重视经济立法。
相同之处:重法典,旨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横向比较:比较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西方雅典民主政治
1.不同点:
2.相同点:进入文明时代,中国、雅典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学、艺术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均与制度密切相关。
思维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从西周到秦统一,希腊从荷马时代到城邦独立自由的终结,我们视为两者的“古典时代”。在这一时代,中国封建王权向专制王权发展,到秦统一中国,专制王权更转化为大一统专制皇权。大体上同一年代的希腊,带有军事民主主义色彩的王权向贵族共和过渡,更进一步向民主政体过渡。在历史上大体处于同一年代的文明古国,在政治制度的演变上却显示出如此鲜明的反差,其由安在?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王权的强弱在起点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不同的对外扩张方式导致不同的结果;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思想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胡钟达《古典时代中国希腊政治制度演变的比较研究》
依据材料,概括“古典时代”中国和希腊政治制度发展的走向,结合所学分析造成希腊与中国政治制度走向差异的原因。
【解析】第一问走向,根据材料“中国封建王权向专制王权发展,到秦统一中国,专制王权更转化为大一统专制皇权”“希腊,带有军事民主主义色彩的王权向贵族共和过渡更进一步向民主政体过渡”得出中国由宗法分封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希腊由君主制和贵族制转向民主制。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政治基础以及思想基础等几个角度回答。
答案:走向:中国:由宗法分封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希腊:由君主制和贵族制转向民主制。
原因:地理环境不同:中国地域广阔,需要中央集权进行有效统治;希腊地理环境容易形成小国寡民的民主政治。经济基础不同: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体,需要中央集权保护;希腊是工商业经济和海外贸易为主,容易产生民主制。政治基础不同:中国从西周的分封制到秦演变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官僚体制,能够进行有效统治;希腊主要是贵族城邦制,有自治传统。思想基础不同:中国“家天下”思想占主导,相对封闭;希腊海外活动频繁,思想多元、开放。
基本
特点
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刑法、民法、行政诸法合一,司法行政不分
鲜明
特色
以礼法并用的方式,把“天理、人情、国法”有机融合在一个法律体系之中
司法与
行政
关系
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同等级的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不同管辖范围的司法官员
深远
影响
古代法律影响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形成了中华法律体系
项
目
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西方雅典民主政治
成
因
平原、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大河文明
发达的工商业基础上的海洋文明
特
点
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君权神授和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主权在民、轮番而治的集体民主政治
实
质
地主阶级的君主专制政体
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体
思
想
专制、自足、保守
竞争、开放、积极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专题高效复习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共9页。
这是一份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与文学艺术专题高效复习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共4页。
这是一份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专题高效复习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