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含解析人民版专题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课题31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课题31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焚书坑儒”批判,罢黜百家,太学的出现,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安作璋主编《秦汉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思维引领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秦始皇坑儒,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3.评价:
(1)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称之为“灭学之祸”。
(3)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正确认识“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两者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素养点拨
1.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
2.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多种学科素养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汉武帝推行新儒学的措施。
3.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1)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董仲舒的主张:
(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
(2)主张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重用儒生。
(3)教育上:设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确立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
4.影响:
(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素养点拨
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体会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三、太学的出现
1.教育体制: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了文化和儒学传播。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选官制度的演变: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科举制:
(1)含义:隋唐时代开始,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
(2)
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古老的正规大学。
(1)“世官制”是贵族子弟以血缘为纽带、世袭为官的制度,侧重于在贵族范围内选拔官员。(2)察举制则打破了血缘的束缚,是一种先由地方举荐,再经中央考核而任命官员的选官制度。(3)科举制则是一种选拔程序规范化、制度化的考试选官制度。
探究点一 董仲舒新儒学
1.新儒学与先秦儒学
材料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思维交互:材料中董仲舒的主张如何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微点拨】
提示: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提出“屈民以伸君”的主张使君贵民轻,因而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2.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材料 (公元65年)壬寅晦,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①帝览章,深自引咎,以所上班示百官。诏曰:“群僚所言,皆朕之过……永览前戒,竦然兢惧。”②
思维交互:材料体现董仲舒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微点拨】
提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材料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①,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②。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思想有何显著特点?
◆【微点拨】
提示:主要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特点:神学化和宗教化。
一、多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二、先秦儒学与汉代的新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2.联系:
(1)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
(2)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拓展延伸】
董仲舒新儒学得到全面肯定的原因
1.社会根源: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内有王国问题,外有匈奴入侵,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
2.理论创新: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宣扬“大一统”,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非常有利,因而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有利于巩固统治: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学说来宣传“君权神授”,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对于树立皇帝权威、加强中央集权有利,因而得到了统治者的赏识。
探究点二 新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1.儒学地位的提高
材料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
思维交互: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微点拨】
提示: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建立“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中央设太学,传播新儒学。
2.儒学的教化作用
材料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微点拨】
提示: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
1.社会地位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有利于构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西汉前期嫁过五次的女子不厌再嫁,寡妇的尊长不劝其守节,到了西汉中后期“从一而终”的观念才开始内化心中。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主流观念的变化
C.传统儒学的影响
D.自然经济形态的反映
【解析】选B。题干中由西汉前期“女子不厌再嫁”到西汉中后期“从一而终”的观念才开始内化心中,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故选B;西汉前期和西汉中后期相比,商品经济并没有明显的发展,故排除A;传统儒学经过了董仲舒的改造,形成汉代新儒学,才被汉武帝确立为统治思想,所以导致变化的不是传统儒学,而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故排除C;整个西汉时期都是自然经济形态,所以D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
2.有学者评论:他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强有力地附会在一起,把自然的天赋予了人格,其基本精神是为了强调社会秩序与自然规律相联系而作为和谐稳定的整体存在的重要性。这里的“他”是( )
A.老子B.董仲舒 C.朱熹D.黄宗羲
【解析】选B。根据材料“他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强有力地附会在一起”“强调社会秩序与自然规律相联系而作为和谐稳定的整体存在的重要性”并结合所学可知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故选B;老子的观点是“无为而治”,朱熹的观点是“存天理,去人欲”,黄宗羲的观点是工商皆本,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排除A、C、D。
3.儒生最初只是传承礼乐诗书的民间学者,不少人入仕居官后,面对兵刑钱谷的日常政务,开始努力学习律令;同时,精通法律的文吏为求仕途发展而转习儒学的情况也与日俱增。一种以学者兼官僚为主的“士大夫政治”由此奠基。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
A.战国B.汉代C.隋唐D.宋明
【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儒生进入仕途,以学者兼官僚为主的“士大夫政治”奠基于西汉时期,B正确;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受统治者重视,不是进入仕途的重要依据,A错误;隋唐和宋明时期,士大夫政治在科举制推动下得到进一步发展,与题意不符,C、D错误。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董子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董子又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长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董子《举贤良对策》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根据材料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根据“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以得出强调“君权神授”,神化君主的权威;根据“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可以得出把阴阳五行学说、法家思想引入儒家思想;根据“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说明董仲舒主张治国刑德并用,重德远刑;根据“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说明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以此限制君主权力。其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教材所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产生的影响来回答。
答案:特点:强调“君权神授”,神化君主的权威;把阴阳五行学说、法家思想引入儒家思想;主张治国刑德并用,重德远刑(或答“德主刑辅”);宣扬“天人感应”,限制君主权力。
影响: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推动其最终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君权,构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制约皇权。
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关键信息
材料反映了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张。材料中的“天”是指有意念的天,不是自然界中的天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关键能力
获取材料信息
关键信息
由画线②反映了日食出现,百官上奏得失;从画线①中可得出皇帝为“得失”承担责任
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
关键能力
发现问题、论证和探讨问题
关键信息
由画线①可得出董仲舒新思想服务的对象,由画线②可概括特点
项目
先秦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
理论基础
仁
天人感应
思想来源
儒家
儒、道、法、阴阳等家
与统治者关系
批判时政
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学派地位
诸子学派之一
政治显学、独尊地位
思想内容
谈论现实问题
谈论神学
发展趋势
充实发展,追求
真理
日渐成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关键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
关键信息
材料中汉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重要,说明了孔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
关键信息
材料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两方面阐述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影响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与文学艺术专题高效复习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共4页。
这是一份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专题高效复习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共5页。
这是一份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专题高效复习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