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中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高考必练必备(解析版)
2022届高中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高考必练必备 专题十一 考点2 水土流失学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2届高中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高考必练必备 专题十一 考点2 水土流失学案,共7页。
(2020·全国文综Ⅰ)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1.C 2.B 3.C
解析 第1题,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是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其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A、B、D是淤地坝具有的功能,排除,选C。第2题,抓住关键词“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公共服务和提高耕地肥力不属于生产条件。由于治沟造地是“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不是单纯淤地坝的功能,还增加了“水、路、林、村”多项功能,尤其是铺设了道路、平整了土地,对农机具进地提供了便利条件,方便田间耕作,选B。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空废宅基地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精耕细作不是在该地区实施的农业生产模式;治沟造地属于生态修复,对生态环境脆弱、坡耕地比例大的区域效果明显,②③正确,选C。
1.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2.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分析方法
(1)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来控制、固定水土流失状况,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2)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3)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从沟壑源头起至沟尾,每隔一定距离种植一道树网,每道树网至少有1栏树。该树网的种植方法是:在沟壑底部直立种植2棵以上树种,在沟壑两壁各横向种植1棵以上树种(如图甲);或在沟壑底部离直立树种一定距离对应种植2棵以上树种,此树种与地面成一定角度,并与直立树种相交(如图乙)。据此完成1~3题。
1.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人造景观,发展乡村旅游 B.植树造林,获取木材效益
C.扩大耕地面积,增产粮食 D.恢复沟壑植被,拦截泥沙
2.下列地形区,最适宜大规模普及树网的是( )
A.东南丘陵 B.青藏高原
C.撒哈拉地区 D.东西伯利亚山地
3.在陡坡、雨量大的大型沟壑建设树网时,应使( )
A.各道树网间距较小、图甲模式
B.各道树网间距较大、图甲模式
C.各道树网间距较小、图乙模式
D.各道树网间距较大、图乙模式
答案 1.D 2.A 3.C
解析 第1题,按照此法种植树木,当洪水顺着沟壑流动时,泥沙被树网层层拦截,进入河流的泥沙会大大减少,故D正确。第2题,该植树造林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防治水土流失,因此最适宜大规模普及树网的地形区应是植被破坏、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我国东南丘陵地势起伏较大,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适宜普及树网;青藏高原冰川覆盖,雪山连绵,撒哈拉地区是干旱的热带沙漠地区,水土流失都不严重;东西伯利亚山地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不严重。第3题,坡度越陡的地区降水后流速越快,从而需要修建更多的树网,即缩小间距;图乙模式是“在沟壑底部离直立树种一定距离对应种植2棵以上树种,此树种与地面成一定角度,并与直立树种相交”,这种模式更能减弱水土流失,大型沟壑在沟底需要种植更多的树种,故选择图乙模式。
4.(2020·湖南益阳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治沟造地是黄土高原水土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沟道地形复杂、洪水集中、生态脆弱,是水土流失的发源地,是治沟造地的难点。2013年延安试点实施治沟造地(2013~2017年),采取适度开挖、分级削坡,以坝控制、层层设防,造林种草、恢复植被等工程措施,解决了沟坡稳定、工程防洪安全、植被恢复三个关键技术问题。中科院某研究团队在延安市甘谷驿镇顾屯村选择了治沟造地和未治沟造地大流域(由众多小流域组成)开展对比观测研究。下图为治沟造地和未治沟造地大流域径流量及无机氮养分输出量的差异对比统计图。
(1)指出治沟造地后河谷地形地貌的变化。
(2)分析治沟造地大流域和未治沟造地大流域水土流失量的差异。
(3)说明若黄土高原大规模推广治沟造地模式将对该流域河流产生的影响。
答案 (1)沟谷变宽;沟道土地变得平整。
(2)治沟造地大流域产生径流量少,侵蚀、冲刷量变小,水土流失量少;未治沟造地大流域流量大,侵蚀、搬运量大,水土流失严重。
(3)河流含沙量减少、河水变清;河流径流量减少,下游水资源缺乏等。
考点练
(2020·福建厦门期末)陕北地区地处我国半湿润地区,水土流失严重。1999年起,该地区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00~2010年,该地区年降水量增加了95.94毫米。下表为“2000~2010年陕北地区退耕区和未退耕区(采取其他修复措施)的土壤侵蚀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据表中可推断,陕北地区( )
A.坡耕地面积较小 B.梯田土壤较紧实
C.退耕区坡度较大 D.未退耕区降水多
2.根据2000~2010年间陕北地区未退耕区坡耕地土壤侵蚀情况,反映该地区( )
A.极端暴雨频率降低 B.地形破碎程度减小
C.植被破坏程度减轻 D.雨季坡面径流减小
3.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综合效益最明显的是( )
A.梯田退耕还林 B.坡耕地退耕还林
C.梯田退耕还草 D.坡耕地退耕还草
答案 1.C 2.D 3.B
解析 第1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平均年土壤侵蚀强度与坡耕地侵蚀强度相近,与梯田侵蚀强度相差大,因此可推断,陕北地区坡耕地面积较大,A错误。梯田侵蚀强度远低于坡耕地主要是因为坡面径流速度的大小,与土壤紧实度关系不大,因此据表中信息不能推断梯田土壤较紧实,B错误。表中数据显示,2000年时未退耕区坡耕地年土壤侵蚀强度为41.57吨/公顷,而退耕区原坡耕地年土壤侵蚀强度为50.66吨/公顷,退耕区土壤侵蚀强度更强,因此退耕区坡度较大,C正确。据表中信息无法得出未退耕区降水多,D错误。第2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00~2010年间陕北地区未退耕区坡耕地年土壤侵蚀强度由41.57吨/公顷降至29.12吨/公顷,土壤侵蚀强度明显下降,当地的土壤侵蚀主要是坡面径流引起的,材料信息表明,未退耕区采取了其他修复措施,因此雨季坡面径流减小是导致土壤侵蚀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D符合题意。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异常,陕北地区极端暴雨频率降低的可能性不大,排除A。陕北地区流水侵蚀形成的沟壑地形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因此地形破碎程度减小的可能性不大,排除B。未退耕区还在继续耕种,因此植被破坏程度不会有太大变化,排除C。第3题,从表中信息可知,陕北地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强度比梯田大,即水土流失程度坡耕地远大于梯田,结合表中数据可知,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坡耕地退耕的生态效益最明显,排除A、C。坡耕地退耕还林,还可以防风沙,对风力的削减效应好于草地,同时退耕还林可以获得丰富的林产品,因此综合效益最明显的是坡耕地退耕还林,B符合题意,排除D。
(2019·江苏地理)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4~5题。
4.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 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 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起伏 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 D.水土保持
答案 4.B 5.C
解析 第4题,首先确定潼关站的位置——位于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上游流域自然植被恢复,使得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减少;大量引水灌溉使地表径流减少,泥沙携带能力减弱。因此①③说法正确,B项正确。②做法容易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气候变暖是缓慢的,并不能使环境快速发生改变,④说法错误。第5题,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是由于中游大量水库的兴建拦沙能力得到提升,C项正确;地形起伏和流域面积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A、B项错误;水土保持工作并非是从2016年才开始,D项错误。
6.(2020·上海静安区模拟)阅读以下有关黄土高原的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层一般厚达50~80米,其土质松软,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一遇暴雨,大量黄土被洪水冲入河流,滚滚东去。黄河、淮河和海河所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了华北平原。
(1)从外力作用解释图1中A处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过程,并分析该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条件。
(2)根据图2说明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及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
答案 (1)形成过程:风力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深厚疏松的黄土层,地表经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不断侵蚀,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景观。
自然条件:地表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地表崎岖,多沟壑;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多暴雨;地表径流众多;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2)年降水量小于300 mm时,森林覆盖率虽低,但流水侵蚀作用也较弱(,水土流失较轻);年降水量在300~450 mm时,森林覆盖率较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强;年降水量在450~600 mm时,森林覆盖率随降水量的增加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年降水量大于600 mm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相对比较稳定。形成原因
主要危害
治理措施
自然
气候
降雨集中,对地面的冲刷力强
①有机质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②植被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恶化;③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抬升、湖泊淤积,防洪压力大
①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提高水土保持能力;②合理放牧,退耕还草;③有序开矿,实行土地复垦绿化;④采取工程措施护坡、保土,增加水流入渗,减少地表径流
地形
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流水侵蚀力强
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
土壤
土质疏松,土层薄,易被侵蚀
人为
过垦、过牧、过樵;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过度,露天采矿等行为导致植被破坏
土地类型
年土壤侵蚀强度(吨/公顷)
2000年
2010年
未退耕区
梯田
16.74
15.84
坡耕地
41.57
29.12
平均
38.41
27.43
退耕区
原梯田
15.21
14.58
原坡耕地
50.66
26.30
平均
48.42
25.52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中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高考必练必备 专题十一 考点4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共6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中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高考必练必备 专题十一 考点3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学案,共6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中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高考必练必备 专题十一 考点1 荒漠化学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