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设计,共5页。
相关材料:
1.通过阅读导学案材料一及幻灯片“苹果”的产业转移过程,分析:
材料一:富士康科技集团创立于1974年,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凭借扎根科技、专业制造和前瞻决策,自1974年在台湾肇基,特别是1988年在深圳地区建厂以来,富士康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是全球3C(计算机、通讯、消费性电子)代工领域规模最大、成长最快、评价最高的国际集团。目前全球拥有接近120万员工,其中大陆员工已超过100万人(河南籍员工占五分之一)。
(1)富士康转移到大陆的是以什么为主导的产业?
(2)从地域变化的范围看,两次产业转移有什么不同?
(3)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看,产业转移呈现什么规律?
(4)企业的这种举措,出发点是什么?
2.结合导学案材料二、三、四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
2010年10月,富士康下属的苹果手机最大的组装生产企业率先移师郑州。郑州富士康生产基地,最低工资标准低于深圳富士康的最低工资。沿海与内陆大幅工资差距确实可以为富士康减少人均用工成本。
作为第一人口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人力资源优势已经成为河南在招商引资中的筹码。2012年河南省共有50多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加上往届未就业的以及今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人数总数将逼近80万人,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更加艰巨。
材料三:
河南的一亿人口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另外通过郑州辐射到周边,300公里、500公里还有三到五亿人,能够满足产业转移中降低成本、开拓市场的需要。另外通过改革开放几十年,河南的经济总量
居全国第五位,消费品市场保持增长的运行态势。河南政法财经大学教授表示,富士康目前不仅仅扩展其生产基地,也力图开发中国内陆零售市场,想在日益发展的内地消费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材料四:
2010年6月中旬,河南省政府即开始筹划富士康招工事宜,计划为富士康招聘培训10万名员工。富士康工业园所在位置,郑州正在向中央申报综合保税区,即出口加工区(在出口加工区,区内企业生产所需入境的机器、设备、模具及其维修用零配件,是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的)。在和深圳富士康公司对接之后,河南省采用一站式服务站。富士康公司落户港区的全部手续办理下来,只花了5个工作日。而平日里至少需要15个工作日。协议签署之后,仅一个月,富士康在郑州的第一个项目投产。这个过程被当地媒体称为 “郑州速度”。这在富士康历史上是空前的。在引进富士康的过程中,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郭庚茂都曾亲自挂帅、指挥,“以情招商”,他们对富士康的重视,则被认为是引进富士康的关键因素。
课题名称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教学设计思想
本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重难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三中的最后一节,作为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形式,产业转移在当今国际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本节以东亚为例,介绍产业转移的概念、类型,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通过产业转移的具体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对地理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分析能力,能够很好的掌握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但仅限于理论,和实际向结合的能力较差,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内容时,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入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完成学习目标。在本书第四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这一节内容以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为核心,分析了珠三角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这为产业转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运用实例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区和转入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通过角色扮演,认识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区和转入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产业转移案例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意识,认识区域协调,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
1.能运用实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2.学会运用实例分析产业转移对产业移入区和产业迁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微笑曲线、苹果手机生产微笑曲线,产业转移新闻
积极参与、思考问题
引起学生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过渡
通过新闻中的外企撤资,部分企业转投东南亚,抛出问题,给出学习目标,让学生有更深一步了解学习内容以及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
了解学习目标
让学生将问题和学习目标结合,快速融入新课教学。提高效率。
讲
授
新
课
(生本碰撞)1、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内容,构建并展示思维导图。
(生生碰撞)2、分析材料一,回答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1)富士康转移到大陆的是以什么为主导的产业?(2)从地域变化的范围看,两次产业转移有什么不同?(3)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看,产业转移呈现什么规律?
3、结合导学案材料二、三、四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师生碰撞)4、采用角色扮演法分四组讨论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小组推荐学生进行导图展示。
分析材料、小组合作,得到答案。
锻炼学生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锻炼学生从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加强小组间的合作,生生碰撞,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解决问题。
养成从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加工能力。
、
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入角色,分析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解决课前新闻中的问题,教师展示思维导图和对学生课前导图对比,让学生对本节课有更深刻了解,
完善思维导图。
梳理思路,构建思维框架。
课前预设
本节课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探究的问题除了教材中的相关问题外,还有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教材中相关问题难度较小,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但是把教材中的内容迁移到实际生活中需要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并适当引导。
课前反思
根据学情,本节课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尤其是将书中的结论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所以在课前需要搜集相关资料并将资源进行整合,达到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说明理由的效果,而材料的有效性以及整合的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反思。
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节 产业转移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3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迁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3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