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农业布局的特点,农业发展方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从而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⑵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⑶通过分析东北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现状,总结东北农业生产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学会科学地看待农业发展的前景.
⑷了解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从而学会应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去实现不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
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⑵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提高学生学会从图表所隐藏的地理要素中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
⑶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活动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⑵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教法学法:案例讨论、引导自学、多媒体辅助
教具用品:电脑及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共4课时。
教学过程:
(CAI放映呼伦贝尔大草原画面及音乐)
引入新课: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21日正式公布。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近3年来第3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有关农业的知识。
出示投影:CAI图片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在地理2我们学习过农业的区位选择。分析区位因素,学生读图回答。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承转)在这方面,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比较突出,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
(CAI展示中国全图中的东北地区)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区。
总结: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纬度高、跨度大。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特点在气候上的表现(CAI出示图4.1、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地图)。
结论:纬度高──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跨度大──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无霜期180天~80天。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我们只有遵循自然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因为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改造的自然条件。此处可以叫学生对比地形和土壤等条件来说明。
(CAI展示图4.2:总结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CAI出示思考题)
1.讨论东北大米与气候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日照、光照、低温等方面考虑问题。
提示: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使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称号。
2.针对现代生活,考虑东北农村农业生产情况。
提示: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时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节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
3.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举例,教师参与讨论。
提示:劣势有热量要求、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等。优势有光照、温差、土壤肥力、积雪融化缓解春旱等。讨论不局限于以上几点。
由以上讨论可以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地形和土壤条件。
(CAI出示图4.3东北地区的地形)
由学生指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称,以及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
老师讲解并出示“黑土地图片”: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初垦时,黑土层厚度60~80厘米,最深处可达1米。有人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来。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北起黑龙江右岸南至辽宁的昌图,西界直接与松辽平原的草原和盐渍化草甸草原接壤,东界延伸到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区的部分山间谷地及三江平原的边缘。黑土总面积734.8公顷,其中黑龙江和吉林的黑土约占黑土总面积的80%。
总结: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平原、最大的天然林区和最好的草原。
(CAI展示平原、森林、草原图片)
学生自学:在社会和经济条件方面东北有哪些优势,可以和老师一起讨论解决。依照书中的顺序:1.重要的工业基地;2.便利的交通;3.人口密度较低。
学生讨论,老师小结:
工业: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利用农业的产品作原料──工业反哺农业。
交通:技术水平高,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人口:开发较晚,人口密度低,经营规模大,属于绿色农业,逐步向大农业发展。
教师: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最直接的因素是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条件。但是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很少只适合或确定发展一个作物,而是存在着发展多种作物的可能性。在这样情况下,究竟发展哪种作物就要由技术条件来决定,同时还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根据主要农业部门或作物的经营特点,去综合评估各种条件的优劣,以及相对的利用价值。
布置课下完成活动中的一个地区或本地农业的发展地理条件。
活动:
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
2.新疆南部
3.海南岛
4.云南昆明
联系高考(CAI出示典型例题,引起学生对此处的重视)。
承转:农业区位决定农业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农业的不同特点。
二、农业布局的特点
1.和学生一起阅读图4.3、4.4、4.5。
(CAI出示图4.3、4.4、4.5及问题1、2、3)
2.由学生在图上指出降水的规律和气温的规律(CAI分别出示4.4、4.5图)
提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大于等于10摄氏度积温,自南向北递减,从平原向山地递减。
3.学生分析图4.4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分析4.5东西向分异的主导因素。
提示:南北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不同。东西向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自东向西距海洋越来越远,海洋的潮湿气流不能到达。
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东北地区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条件存在着差异,因地制宜的组织农业生产,就形成了区域内部各具特色的农业布局。
(CAI播放代表地区农业生产的录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东北地区可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教师给出自学提纲,请学生自学课文,并完成下列表格。
活动部分的处理:
1.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表。(CAI表4.1)
学生完成,有条件的可以实物投影学生的表格或直接由学生说出答案。
师小结: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
2.(CAI先出示2的问题,再出示《地理2》水稻种植的特点和地区分布的投影)由学生讨论,老师小结: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长期。(由于人类自身主观能动性促进生产技术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掘自然资源条件的潜能。)
3.(CAI现出示3的问题,再出示《地理2》大牧场放牧业的有利措施)由学生讨论。
师小结:
(1)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茂盛冬季干枯,造成食物来源季节分布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寒冷;农区种植业和养畜业可结合发展,废物利用,充分利用资源;还能防止环境污染。
(2)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牲畜;将草场分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2.商品率:
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五、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2.发展方向:
⑴原则: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⑵目标:该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补充其它案例农区
农产
分布区
耕作农业区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林业和特产区
树种
特产
畜牧业区
放牧
舍饲
农区
农产
分布区
耕作农业区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林业和特产区
树种
特产
畜牧业区
放牧
舍饲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
主要分布区
水稻
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以春小麦为主)
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
玉米
松嫩平原,这里已经形成我国著名的“玉米带”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山区
农业发展方向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重点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全国七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与探究,例题剖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