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三节 大气环境课前预习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三节 大气环境课前预习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时目标·导航,课堂导学·探究,基础训练·达标,能力提升·巩固,高层大气,大气的垂直分层,●典例剖析,完全透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知道大气的基本组成、垂直分层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2.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及大气的受热过程。3.学会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解释大气中的相关自然现象。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基础梳理
●归纳提升1.大气包围地球的空气称为大气。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地球大气从地面可延伸到数千千米高空,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可将其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关系总结如下表:
特别提醒:(1)对流层中的三个特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大气结构的稳定性上冷下热的空气结构不稳定,垂直运动显著;上热下冷的空气结构稳定,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如下图所示:(3)对流层的厚度为什么随纬度增加而逐渐降低?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以对流层厚,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较弱,所以对流层薄。
(4)为什么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平流层的气温下低上高,空气难以对流,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飞行时不会上下颠簸;平流层水汽和尘埃少,天气晴朗少变、能见度高,利于飞机飞行。(5)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其中在22~27千米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在此高度以上和以下臭氧含量都逐渐减少。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线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读下图,回答(1)~(2)题。
(1)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 )A.低纬度的对流层 B.中纬度的平流层C.高纬度的对流层D.低纬度的平流层(2)该层大气( )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B.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C.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D.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呈电离状态
解析:第(1)题,该层大气位于距地面12~50千米处,且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故为平流层;从图中可知,该层下面的对流层厚度约12千米,因此应该位于中纬度。第(2)题,从图中可知,平流层下部增温较慢,向上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大;平流层增温是因为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处于电离状态的大气位于80~500千米高空;平流层空气上暖下冷,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答案:(1)B (2)C
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千米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回答(1)~(2)题。
(1)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一直递减B.一直递增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2)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层次是(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解析:第(1)题,探空气球在上升的过程中,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因此气温变化律是递减→递增→递减→递增。第(2)题,水汽和固体杂质几乎全部都集中在对流层。答案:(1)D (2)A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基础梳理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_____、散射和_____,但干洁空气对于太阳辐射近乎“_________”。
2.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及其影响因素
●合作探究读教材P46图2—26不同太阳高度辐射强度变化示意,据图探究以下问题:(1)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旭日和夕阳呈红色?________________。提示:(1)太阳高度(纬度)。除此之外,还有天气状况、地势、空气密度。(2)日出、日落前后,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经过的大气路程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强,波长较短的可见光被散射掉,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透射下来,故呈红色。
●归纳提升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散射、反射三种形式,具体如下图和表所示:
特别提醒: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再加上地面反射,最后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约占47%,如下图:影响太阳辐射削弱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的长短。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大气通过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受热之后,又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弥补了地面辐射的损失,实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具体图示分析如下:
3.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的实例分析
特别提醒:(1)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对流层)主要的直接的热量来源,而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所以说,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地面和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对地面直接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大气保温作用的产生可归纳为三个过程:①“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②“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还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能量返还给地面(即大气逆辐射),弥补地面辐射所损失的热量,这就是大气保温作用。(3)大气逆辐射是时刻存在的,而且白天气温高,大气逆辐射更强。在夜晚,由于没有太阳辐射,近地面气温主要受大气逆辐射强弱的影响。
(5)大气保温和玻璃温室保温的原理是否相同?同是保温作用,但原理并不相同。大气保温作用主要依赖大气逆辐射把地面辐射的热量还给地面;而温室的玻璃却通过阻止空气在室内、外对流而起到保温的作用。
4.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特别提醒:(1)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
(2)我国新疆地区流行这样的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新疆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为:我国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内部,晴天多,降水较少。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获得热量较多,气温较高;到了晚上,大气逆辐射较弱,因而地面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3)太阳辐射强的地方,气温不一定高,如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尘埃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但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很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差值,称为气温年轻差。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因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而异。气温年较差一般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地面通过吸收太阳辐射而获得热量,同时通过地面辐射的方式而散失热量。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向外辐射之差额,称为地面辐射差额。读“三个地区地面辐射差额的年变化图”,回答(1)~(2)题。
(1)关于①②③三条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三条曲线所代表的地区均位于南半球B.曲线③所代表的地区地面辐射能的收入始终小于支出C.三条曲线中所代表的地区纬度最低的是曲线②D.三条曲线中所代表的地区纬度最低的是曲线①
(2)一日内地面辐射差额由正值变为负值的时间一般在每天的( )A.日出前后 B.正午C.日落前后 D.午夜解析:第(1)题,三条曲线都是在北半球的夏季辐射差额为正值,说明三地都位于北半球;辐射差额变化越大说明该地气温年较差越大,一般气温年较差随纬度增大而增大,图中曲线①变化最小,说明该地纬度最低。第(2)题,白天地面辐射差额一般为正值,夜晚无太阳辐射则为负值。答案:(1)D (2)C
(2015天津南开3月)某校地理学习小组在一次活动中发现:某地区某日最高气温并没有出现在午后2:00(地方时),而是出现在12:00(地方时)前后。他们猜想:该现象的出现与大气的热力作用有关。请结合大气的热力作用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箭头是( )A.① B.② C.③ D.④(2)箭头①②③④中,可能导致该地最高气温时间提前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箭头来源和方向分析,③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是被反射回宇宙空间的太阳辐射,①来自地面,是地面辐射。② 由大气指向地面的是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大部分还给地面,减少了地面的热量损失,起到了保温作用,所以B选项正确。 第(2)题,气温的变化,是由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能量变化共同决定的,当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能量和逆辐射能量相等时,一天中气温达到最大值。阴天时,空中云量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被削弱,地面辐射能量减弱,云量多,大气逆辐射能力增强,所以二者能量达到相同的时间提前,最高气温时间提前。云量影响的是④,所以D选项正确。答案:(1)B (2)D
一、单项选择题下图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字代号按顺序依次是(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C.④③②①D.②③④①2.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①离太阳近 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 ③云层厚而且夜晚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⑤⑥D.①⑤⑥
3.大气的保温效应主要是由于( )A.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而增温B.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C.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D.大气热容量大,容易降温
解析:第1题,该题主要考查从太阳辐射到大气逆辐射按顺序排列的关系: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第2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所以气温日较差大。第3题,大气中的CO2和水汽能够强烈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通过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具有保温效应。答案:1.C 2.B 3.B
4.(2013·北京)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如果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天气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解析:此题应先根据图形确定各箭头的含义,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臭氧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减少;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其浓度降低必然导致②减少,故B为正确选项。可吸入颗粒物增加,阴天的几率增加,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降低,③会减少;雾霾天气污染物不容易扩散,会增强大气逆辐射,④会增加,导致夜晚温度升高。答案:B
(2014·陕西二模)大气污染物、特别是PM2.5一般都集中在对流层低层,也就是距离地面1~1.5千米的位置,这一层也叫做边界层。在一天中,下午2时边界层最高,距离地面1.5~2千米,晚上可能降低至200~300米。读材料,完成第5~6题。5.读材料分析影响雾霾边界层高度的直接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气温C.地温 D.污染物的浓度
6.下图为某市某日不同时间气温垂直变化图,如果只考虑温度的影响,雾霾最严重的时间为( )A.5时 B.8时 C.15时 D.20时
解析:第5题,从题干可知,气温是影响边界层高度的直接因素。第6题,20时逆温严重,大气对流运动微弱,因而雾霾严重。答案:5.B 6.D
二、综合题7.读“太阳辐射与大气和地面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作用,它使太阳辐射向________(方向)散开。(2)图中B表示________作用。受该作用影响,白天阴天时气温比晴天________。(3)图中O3能吸收________,它主要分布在________层。(4)图中CO2、水汽能吸收________,它们主要分布在________层。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评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础清单,选择性,紫外线,可见光,低纬度,太阳辐射,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名师助学,情境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统考版高中地理全程复习课件:第8讲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大气上界,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思维流程,对接核心素养,2“两种运动”,2山谷风,3城市风,2风力的判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教课内容课件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自主检测,探究一,探究二,素养培优,当堂检测,思维导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