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答案】B, 【答案】C, 【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填空
同音字填空。
bā 花 裹 侨
tái 藓 杠 历
xiù 领 铁 锦
fēng 狂 叶 火
填空
按要求写词语。
(1) 表示“寒冷”的四字词语:
(2) 表示“兴奋”的四字词语:
单选
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苞蕾(bā) 高梁(liáng) 绿蔓(màn)
B.菜畦(qí) 铁轨(guǐ) 柏油(bǎi)
C.蒜苔(tái) 焖饭(mēn) 嘟囔(nāng)
单选
下列句子中关联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蜜蜂嗡嗡地不但唱歌而且跳舞。
B.因为这是一个小站,所以出现了一股活泼的喷泉。
C.如果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单选
依次填入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稻田里的小秧苗们跟抢营养的杂草们 起来。
(2)路边的杨树忽然沙啦啦地 起来。
(3)静寂的草原变得 起来。
A.热闹 喧闹 吵闹B.喧闹 吵闹 热闹
C.吵闹 喧闹 热闹
单选
一个同学要围绕“好学的爸爸”这个题目来介绍自己的父亲,可以选择的事例是
A.爸爸打扫卫生,经常上夜校。
B.爸爸喜欢玩电脑,经常上夜校。
C.爸爸喜欢看书,也爱在网络上学习。
D.爸爸经常教我写作业,平时爱看书。
单选
有关写作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写文章首先要文从字顺,标点正确,至于“写文章必须先确立中心,好像树木一样,它的根深,枝叶也就茂盛了”,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
B.围绕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可以使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充分。
C.围绕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从同一个角度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才能使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充分。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1) 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在片段中用“ ”画出来。
(2) 从画“ ”的句子可以看出 。你能照样子写一句吗?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爱因斯坦与上海有特殊的情缘,他曾在 1922 年两次到访上海。前一次他刚踏上码头就获悉自己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后一次他在福州路工部局礼堂演讲“相对论”。这两次抵沪,他都入住理查饭店,即今天外滩的浦江饭店。
为了纪念这份特殊情缘,让更多市民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2008 年 6 月,高达 2.8 米的爱因斯坦雕像在上海城市雕塑中心揭幕。按原计划,这尊雕像将安放在上海的某一个地方。当时有媒体称“爱因斯坦,这个全世界最聪明的“头脑’,从此常住上海”。谁也没有想到,6 年过去了,由于种种原因,这尊雕像至今仍存放在上海城市雕塑中心。此事引发了上海市民的热议。
(1) 2016 年 4 月,爱因斯坦雕像落户上海张江园区诺贝尔湖公园。如果让你来选择爱因斯坦雕像安放地点,你会选择哪一处?请简述理由。
A.南京路步行街 B.外滩街心花园
C.东方绿舟智慧大道 D.陆家嘴金融区
选择: (填序号)
理由:
(2) 请你为爱因斯坦雕像拟一个恰当的名字: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榆树情
①儿时,我家在村中,与我就读的小学仅一墙之隔。我家在东,学校靠西。
②学校不大,至多有六七亩地。十余间的校舍环操场而建,一律青砖黛瓦。校园里没有好看的花圃,只有两棵在北方农村随处可见的家常树。一棵长在与我家相邻的院墙边,是棵碗口粗的枣树;另一棵立在校园的正中,是棵 的大榆树。学校上下课敲的钟,就挂在榆树下。
③榆树很粗,我们试过,须有五六个小伙伴手拉手才能把它围起来。浓密的树荫覆盖了学校的大半个操场。隆起的树根,犹如龙爪,筋骨嶙峋, 。灰褐皲裂的树皮写满了岁月的沧桑。这棵树树龄几何,连祖父都不知道。祖父说,这棵树在他小的时候好像就这么粗,这么大。
④在燕子呢喃的初春,榆树开花了。翡翠般的花儿一簇簇,一串串,挂满了树的枝枝丫丫。散学后,早已 的我们常常像猴子一样蹿到树上,悠闲地坐在树杈间,美美地捋上一把榆树花,塞进嘴里。女孩子则在树下,咂巴着嘴,眼巴巴地望着我们。只有等我们吃饱了,玩足了,才从树上折几枝扔下来让她们品尝。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季节里,也时常能见到一些婶子、大娘,拿着铁丝制成的钩子到学校里来采摘榆花。伴随玉屑似的榆花飘落,笑声也在树叶间回荡。
⑤母亲很会做榆花饭,她把榆花用面拌拌,放进锅里蒸熟,然后放点油、盐、葱、姜,香喷喷的榆花饭就做成了。我敢说,它比现在的任何美味佳肴都好吃。
⑥我们北方人把榆树花叫“榆钱”。“榆钱”又与“余钱”谐音,可见榆树在我们那儿是一种吉祥的树、幸福的树。过了一段时间,榆树花由绿变黄,由黄变白。风一吹,哗哗作响,从树上摇落,散落到地上,如一枚枚锃亮的银圆。每当这时,我们这些孩子就在树下边捡边喊:“拾钱喽!拾钱喽!”
⑦盛夏,榆树更加繁茂,榆树下也更加热闹。黄昏,吃饭的时候,叔叔、大爷们就从各自的家里端着碗齐聚到榆树下,坐在隆起的树根上,边吃边聊。大到天南海北,小到村中琐事,娓娓道来,笑声不断。过了一会儿,爷爷、奶奶们也从家里摇着蒲扇走来了。不长时间,姑娘、小媳妇们也手拿纳鞋的针线,边说笑边打闹着走来了。最可爱的还是我们这些孩子,扛着凉席,哪儿热闹,就在哪儿躺下,“天空作被,大地为床,树根当枕”。夜半时分,凉风习习,繁星点点,和着榆树上的蝉鸣,听着大人们的奇闻逸事,不知不觉竟在榆树下睡着了。
⑧秋天,榆叶变黄,枣儿泛红,校园里热闹不减。等稻子收割完毕,村里的文艺宣传队就在榆树下锣鼓喧天地开始演出了。再加上村与村之间你来我往,节目也变得更加丰富精彩。我最喜欢看小品《八个老汉》。演员们头扎白毛巾,手拿旱烟袋,撇着八字胡,说什么,唱什么,我全不记得了,只对他们摇头晃脑的样子印象很深。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视,也不常放电影。这些活动,就是村民的精神大餐。榆树下,常常荡漾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榆树下,成了人们最期待的场所。
⑨后来,我远离了家乡,离开了那棵大榆树。听说,当初我就读的小学早已撤并,榆树也不知什么时候被砍去了。然而,那棵遮天蔽日的大榆树却时常出现在我异乡的梦境中。翠玉般的花开得还是那么灿烂,那么耀眼。
⑩多想再吃一把故乡的榆树花。
(1) 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使句子表达通顺。(填序号)
A.枝繁叶茂 B.饥肠辘辘 C.坚实有力
(2)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按照季节顺序,作者回忆了儿时家乡的大榆树的故事。
(2)“多想再吃一把故乡的榆树花”,只是表达了作者对榆树花味道的赞美。
(3)“榆树情”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更是游子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3) 用波浪线在第②自然段中画出作者直抒“榆树情”的句子,并联系前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抒情的,用小标题概括。
(1)树杈间吃
(2) 听
(3)
写作
习作。
同学们,在你的身边一定有“书迷”“棋迷”“歌迷”“球迷”“乐高迷”……他们对喜好的事情或事物情有独钟。请你选择一个同学,选取他的几个事例,将他的痴迷劲儿介绍清楚。不少于 400 字。
(请另附纸)
答案
1. 【答案】苞;包;胞;苔;抬;台;袖;锈;绣;疯;枫;烽
2. 【答案】
(1) 天寒地冻;冰天雪地;滴水成冰
(2) 洋洋得意;喜形于色;喜笑颜开
3. 【答案】B
4. 【答案】C
5. 【答案】C
6. 【答案】C
7. 【答案】B
8. 【答案】
(1)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2) 生物在夏天飞快地长,这种长是看得见的长;略。
9. 【答案】
(1) B 或 C;理由:选择 B 是因为爱因斯坦曾在理查饭店即今天外滩的浦江饭店住过;选择 C 是因为曾有媒体称爱因斯坦是“全世界最聪明的‘头脑’”,它是智慧的象征。
(2) 最聪明的“头脑”
10. 【答案】
(1) A;C;B
(2) √;×;√
(3) 然而,那棵遮天蔽日的大榆树却时常出现在我异乡的梦境中。
(1)榆树花
(2)榆树下;奇闻逸事
(3)榆树下看文艺表演
11. 【答案】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5 七律·长征课后练习题,共4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3 古诗词三首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共4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练习,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答案】略, 【答案】, 【答案】B, 【答案】A, 【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