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3节 第3课时 大气环流课件 湘教版必修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21582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3节 第3课时 大气环流课件 湘教版必修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21582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3节 第3课时 大气环流课件 湘教版必修1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21582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3节 第3课时 大气环流课件 湘教版必修1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215822/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3节 第3课时 大气环流课件 湘教版必修1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215822/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3节 第3课时 大气环流课件 湘教版必修1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215822/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3节 第3课时 大气环流课件 湘教版必修1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215822/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3节 第3课时 大气环流课件 湘教版必修1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215822/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湘教版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 大气环境集体备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 大气环境集体备课ppt课件,共60页。
成才之路·地理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湘教版 · 必修1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章第二章第三节 大气环境第3课时 大气环流 课时目标·导航 课堂导学·探究 基础训练·达标 能力提升·巩固 1.知道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及季风环流的成因、分布。2.理解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3.学会等压线分布图的判读,会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世界气候的影响。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基础梳理1.主要形成因素_____因素和_____因素。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热力动力低纬环流西风高纬环流A极地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1)原因:___________有规律地南北移动(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_移,冬季___移。信风带东南D西南西北东风东南太阳直射点北南●合作探究1.读教材P50图2-32“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探究以下问题:(1)图中高、低气压带分布有什么特点?(2)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原因相同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高气压带与低气压带在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行有何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1)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2)不相同,赤道低气压是因为赤道附近受热较多,即热力因素形成,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从高纬带来的较冷空气和从低纬带来的较暖空气相遇形成,即动力因素而形成。(3)高气压带上的垂直气流是下沉为主,而低气压带上的垂直气流则是以上升为主。2.读教材P51图2—33“风带和气压带移动示意图”探究以下问题:(1)风带和气压带的相对位置在其移动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何根据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判断春秋分日、夏至日和冬至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哪些地区可能出现不同气压带或风带的交替控制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1)风带和气压带整体南北移动,但其相对位置不变。(2)当赤道低气压带正好位于赤道位置时,应为春秋分日;当赤道低气压带完全位于赤道以北时,应为夏至日;完全位于赤道以南时,应为冬至日。(3)在气压带和风带的交界处,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会出现不同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的现象。●归纳提升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1)形成的主要因素①热力因素: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②动力因素: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2)三圈环流及形成(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成因及特征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情况见下表所示:①全球气压带②全球风带特别提醒:(1)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2)气压带的不同成因热力原因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运动,使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或高气压区。动力原因是在水平方向上,由于气流运动造成空气在一定区域内辐合或辐散,导致近地面气压发生变化。(3)全球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4)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5)低压带和西风带影响的地区多阴雨天气。(6)高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信风带控制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大陆东部因温暖海洋上的信风带来水汽,降水较多。(7)数字法巧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七压六风(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三低四高(三个低气压带和四个高气压带),零三六九[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0°,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在30°N(S),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布在60°N(S),极地高气压带分布在90°N(S)],风压相间(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高气压带与低气压带相间分布)。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1)原因: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图注:图A中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移动幅度5~10个纬度;图B中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全球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图C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移动幅度5~10个纬度。(2)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与之相反。特别提醒:(1)口诀法识记风带、气压带移动规律“点北带北,点南带南”(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风带、气压带北移;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风带、气压带南移。)(2)位置对应法判断风带、气压带的移动一般情况下,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上,赤道低气压带对应赤道,副热带高气压对应纬度30°,副极地低气压带对应纬度60°,在北半球范围内,如果其位置都相对偏北了,则说明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了,说明是北半球夏半年。 下图表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典例剖析(1)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 )A.变化滞后于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B.夏季北移、冬季南移C.在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移动D.总是以赤道为中心(2)赤道低气压带所控制的地区( )A.盛行上升气流 B.多大风天气C.多台风雨 D.多晴天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但是有所滞后;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赤道低气压带大部分在北同归线和赤道之间。第(2)题,赤道低气压带所控制的地区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答案:(1)A (2)A下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完成(1)~(3)题。(1)图中字母C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2)图中E气压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该纬度地区气温高B.该纬度地区气温低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高空空气堆积,在重力作用下被迫下沉(3)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第(1)题,根据自转方向可知,此图为南半球,字母C位于60°S附近应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第(2)题,图中E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因为赤道的气流源源不断上升,在高空向南运动到30°S附近堆积,在重力作用下被迫下沉形成的。第(3)题,D处为南半球的西风带,为西北风。答案:(1)C (2)D (3)B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基础梳理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热低冷高海陆热力纬向高、低气压中心带状(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压中心的影响:随着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高、低气压中心的实际分布也在变化。北亚洲副极地低蒙古—西伯利亚海洋(3)大气活动中心的影响:①大气活动中心及其随季节移动:对世界各地的_____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②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度异常: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_____。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2)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_____有显著改变的现象。天气异常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季节(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东南西北西南东北●合作探究读教材P53图2—34“亚洲冬、夏季季风示意”,据图探究以下问题:(1)甲图表示的是________月的季风图,乙图表示________月的季风图。(2)中国东部地区夏季盛行________季风,冬季盛行________季风,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一带的西南季风是怎样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印度半岛一带盛行东北季风时,我国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征各怎样?_________________。提示:(1)1 7 (2)东南 西北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3)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印度低压的吸引,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形成的。(4)华北地区寒冷干燥;长江中下游地区低温少雨。●归纳提升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小,海洋热容量大,相同的太阳辐射使陆地气温变化大,海洋气温变化小。并由此引起气压中心的变化,具体变化如下: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如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2)全球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影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重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图注:北半球,7月份副热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压。图注:北半球,1月份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特别提醒:(1)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2)北半球大陆面积广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故气压呈块状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特别是中高纬度陆地面积很少,物理性质均一,故气压基本呈带状分布。(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4)判断高、低气压活动中心的方法①看等压线的闭合情况: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偏低,为低压中心;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偏高,为高压中心。②根据季节判断: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海洋上形成低压。③根据风向判断: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陆地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海洋上是高压,陆地上是低压。(5)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在正常年份,雨带的推移是有规律的,具体如图所示:5月,雨带在南岭一带徘徊;6月,雨带推移至长江流域,并在此摆动约1个月左右,称之为“梅雨”;7、8月,雨带推移至华北、东北地区;9月,雨带迅速往南撤至长江以南;10月,雨带从大陆退出。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弱出现异常时,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若副高势力强,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北方出现洪涝灾害,南方易出现旱灾,即北涝南旱;若副高势力弱,长期停留在南方,则南方出现洪涝灾害,北方出现旱灾,即南涝北旱。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2)季风环流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分布导致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因素。其形成过程如下: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3)季风环流的分布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具体见下图所示:图注:①东亚季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冬季,东亚大陆位于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之下,海洋是低压,这样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陆地指向海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于是在东亚地区冬季形成西北季风。同样道理,夏季,东亚大陆受印度低压控制,海洋上则是高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东亚夏季盛行东南风。②南亚季风:冬季,南亚地区受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在海陆间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东北季风;夏季,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和风带位置也随着北移,这样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比较如下表:特别提醒:(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原因。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等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所以,我们在判断季风的风向和分析季风的形成原因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其影响因素。(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冬、夏季风的强弱差异①东亚季风: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这是因为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海陆之间的气压梯度,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东亚季风区冬季时由亚洲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力极大,远大于夏季由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和亚洲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力。②南亚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原因是冬季南亚季风区远离冬季风的源地—亚洲高压中心,并有青藏高原等高大地形的阻挡,冬季风到达南亚已是强弩之末。夏季,亚洲低压中心位于印度北部,它与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形成明显的气压梯度,气流又来自于广大的热带洋面,高温潮湿,很不稳定,形成强盛的夏季风。(3)绘制简单地理示意图理解典型季风环流在地理学习中,通过手绘简单地理示意图,非常便于学习和理解地理原理。大家通过绘制下面两个示意图,就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和风向。①冬季风②夏季风(4)澳大利亚西北部的盛行风向有何季节差异?其成因分别是什么?南半球夏季时,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这是由来自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后左偏形成的;冬季时,由于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东南季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 (2015江苏启东3月)下图示意陆地(用110E代表)与海洋(用160E代表)气压梯度(大陆气压与海洋气压之差,单位:百帕)的时空分布状况。图甲表示多年平均情况,图乙表示某年情况。读图完成(1)~(3)题。●典例剖析(1)结合图中信息判断,正常年份北半球夏季风最强的地区大致位于( )A.赤道附近大陆东岸 B.副热带地区大陆东岸C.赤道附近大陆西岸 D.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2)图乙所示年份的上半年,冬、夏季风势力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 )A.冬季风偏强,夏季风偏弱 B.冬、夏季风均偏强C.冬季风偏弱,夏季风偏强 D.冬、夏季风均偏弱 (3)图中负值中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解析:第(1)题,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图甲中30°N附近夏季气压梯度大,是夏季风最强的地区,属于副热带地区,因此图对比的是110°E的陆地和160°E的海洋,属于亚欧大陆的东岸。故选B。第(2)题,图乙的上半年,冬季气压梯度比平均值大,夏季小,所以冬季风偏强,夏季风偏弱。故选A。第(3)题,陆地和海洋的气压梯度为负值,是因同纬度海洋比陆地气温低,所以气压高,而负值中心是副热带地区,海洋和陆地的温差最大,所以气压梯度大,但是海陆温度差异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故选D。答案:(1)B (2)A (3)D下图为“北半球某时刻海洋、陆地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单位:百帕)”,分析图中信息,回答(1)~(2)题。(1)此时北半球最有可能处于一年中的( )A.6月 B.10月C.1月 D.5月(2)A、B两地的气压名称分别是( )A.夏威夷高压、亚洲低压B.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C.亚速尔高压、冰岛低压D.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低压解析:根据图中所示经纬度及等压线分布状况,可判断亚欧大陆为高压中心即亚洲高压,太平洋为低压中心即阿留申低压,此时为北半球冬季。答案:(1)C (2)B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甲、乙表示风带,丙表示气压带。读图回答1~2题。1.下列有关上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风带的风向一定不同B.甲、乙中有一支为中纬西风带C.甲、乙可能同属一个风带D.丙气压带夏季向低纬度移动解析:图中显示丙处气流下沉,则丙为高压带,可能是副高或极地高压带;若是极地高压带,则甲、乙同属于极地东风带,故C项正确,A项不正确。由于不能确定丙是否是副高,故也不能确定甲、乙中有一支为中纬西风带,则B项不正确;由于不能确定该图所示的半球,则D项也不能确定。答案:C2.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风带为低纬信风带B.受乙控制的地区温和多雨C.受丙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D.甲、丙交替控制区为热带草原气候解析:若甲、乙风向相反,说明丙为副高,受下沉气流控制而多晴朗天气,故C项正确;由于不能确定南北半球,而不能确定甲、乙哪个是信风带或西风带,故A、B、D项都不能确定。答案:C(2014·安徽名校联考)2013年12月27日,我国南极科考船“雪龙号”因救援俄罗斯客船途中遭遇暴风雪而被困南极地区。据此完成第3~4题。3.下图中能正确显示此季节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情况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导致“雪龙号”遭遇暴风雪的直接原因是( )A.西风带内的气旋活动 B.极地东南风带强风C.极地高压强烈下沉气流 D.东南信风势力强劲解析:第3题,此时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南移,故选项D正确。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雪龙号”被困位置处于南极圈以南的风带内,其遭受的暴风雪是西风带控制下的气旋活动所造成。答案:3.D 4.A读“某半球大气环流图”,分析完成5~6题。5.此时,图示半球所处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6.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可能在其周围出现强低气压中心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第5题,据图中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中纬西风向右偏转,可以推断出该半球为北半球,又由各个气压带位置比平均位置偏北,说明气压带位置北移,可知图示季节应为北半球的夏季。第6题,分析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北半球夏季亚欧大陆上为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该强低压中心大致位于30°N与80°E交会处附近的印度半岛,③比较符合,故选C项。答案:5.B 6.C二、综合题7.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为________(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__。(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________________风,D处盛行________________风。(4)夏季,D处盛行________风,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故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______________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据上图等压线可知A是位于亚欧大陆上的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成因主要是1月亚欧大陆降温快,形成冷高压:受A的影响,C处吹西北风,D处吹东北风;D处位于南亚季风区,夏季吹西南风,成因主要是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进入北半球向右偏转为西南季风。答案:(1)1 (2)亚洲高压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 副极地低气压带 (3)西北 东北 (4)西南 夏季,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为西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集体备课ppt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课堂小结,随堂训练,地理实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教课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索引,探究点二季风环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配套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索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