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综合与测试示范课ppt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综合与测试示范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二章,知识总结,●典例剖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1.1 集合的概念
一、大气逆温现象在对流层中,气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的,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对流层气温会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不到6℃,这就是逆温现象。如图所示:图中甲地属情况②,乙、丙、丁三地属情况①。
1.逆温的形成原因(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地面辐射迅速减弱,使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从而产生逆温现象。这种逆温,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尤以冬季晴天的黎明最强。(2)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大气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小,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中纬沿海地区。
(3)锋面逆温:在锋面附近,由于冷暖空气的温差比较大,暖空气爬到冷空气的上面,也会产生明显的逆温现象。(4)地形逆温:在山谷、盆地中,较重的冷空气沿山坡流动聚集在山谷底部,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由此形成逆温,这种逆温一般发生在晚上;还有一种情况是,冬半年冷空气在向低纬地区运动过程中,因冷空气较重,把地势较低的盆地和谷地地区填满,而盆地上空是暖空气,盆地上空暖空气与盆地内冷空气交界的大气层形成逆
2.逆温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1)出现多雾和晴朗干燥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造成交通事故。(2)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就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3)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高空,却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二、等温线的判读和应用1.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地球表面的气温总体分布趋势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但由于气温受纬度、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等温线分布存在着较大差异。
2.等温线的应用(1)判断气候类型:最冷月15℃和0℃等温线分别是热带与亚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类型区的分界线。(2)判断南北半球:等温线数值向北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大为北半球。(3)判断月份及海陆位置: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北半球向高纬、南半球向低纬)凸出,海洋上向南(北半球向低纬、南半球向高纬)凸出,是7月,如下图中的乙图;反之是1月,如下图中的图甲。
(6)根据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①某地区等温线的走向大致与纬线延伸方向一致,说明影响该地区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如下图中的图甲)。②某地区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该地区气温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如下图中的图乙)。③某地区等温线与山脉走向大致平行,说明影响该地区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山脉(地形)(如下图中的图丙)。
④暖流经过的海区等温线向高纬突出,寒流经过的海区等温线向低纬突出(如下图中的图丁)。
三、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1.根据所给的位置判定气候类型(1)从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哪个温度带。(2)从海陆位置:确定位于大陆西岸还是东岸。(3)将已知地点落实到全球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如图)。
2.根据所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依据气温、降水的特点及雨热配合状况,判定气候类型。原则是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3.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4.几种易混气候类型的比较(1)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这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特点相似,但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气温、降水较均匀。两者也可通过分布地区来判定:如果分布在亚洲东部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以外的地区则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2)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相同点: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不同点:①年降水量,热带季风气候的年降水量大于1500毫米,热带草原气候一般在750—1000毫米之间;②气温最高月,热带季风气候为5月,热带草原气候在3、4月(北半球)。
(3)温带海洋性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同点:最冷月均温都大于0℃。不同点:①年降水量,温带海洋性气候一般在700—1000毫米之间,属年雨型;而亚热带季风气候一般大于1000毫米,属夏雨型;②最高月均温,温带海洋性气候小于20℃,亚热带季风气候则大于25℃;③气温最高月,温带海洋性气候出现在8月,亚热带季风气候出现在7月(北半球)。
(4)地中海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相同点:都有明显的干湿季;最高月均温都在20℃—30℃之间。不同点:地中海气候为冬雨型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的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年降水量在500—700毫米之间,但日本等地降水偏多;地中海气候最冷月均温大于0°,而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小于0℃。
四、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及其分析思路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水位、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它们的影响因素及分析思路如下表所示:
五、运用变式图理解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可通过变形产生多种不同的变式图,掌握这些变式图,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说明:在三类岩石的转化过程中,必须牢记岩浆只能生成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
六、根据地层分布特点判断地壳变动过程1.根据地层性质:根据地层,尤其是沉积岩层组成物质的颗粒大小,组成成分和颜色,可以推断沉积时的环境特征。如下表所示:
2.根据地层厚度:地层厚度大,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内,地壳下降快、时间长,或者是沉积物来源丰富;地层厚度小,说明地壳下降慢、时间短,或沉积物来源减少。3.根据地层相互关系(1)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的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2)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甚至颠倒。
(3)地层出现缺失: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地壳隆起,使当地的地势升高,终止了沉积过程;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4)上下两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而成;上覆新的岩层,是因为以后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而形成。(5)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岩层形成之后发生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代。
(2014·安徽)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迁往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读下图,完成(1)~(2)题。
(1)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③寒流 ④暖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甲地自然环境深受海洋影响,在河流水文特征方面表现为( )A.含沙量小、冰期短 B.流量稳定、水量丰富C.水量丰富、落差小 D.流速缓慢、流量稳定
解析:第(1)题,马尾藻海位于北美大陆东南部,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墨西哥湾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属于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第(2)题,甲地位于欧洲西部,受海洋的影响,该地区形成了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降水较多,河流流量稳定、水量丰富,故B项正确。答案:(1)B (2)B
(2014·山东滨州一模)读“北半球某地东西向的褶曲、断层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从图中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水资源丰富,适合修建水库B.②地的成因与华山、泰山相同C.③处地质构造易储存地下水D.③是由于地壳受挤压力向上拱起形成山地(2)①③为同一条河流,且①③处河流为南北流向,结合其堆积物等图上信息判断( )A.①河道比③狭窄,①位于③的上游B.①处流量一定大于③处C.该河从图中断块山北侧绕过D.该河从图中断块山南侧绕过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地为岩层断裂上升形成的断块山,与华山、泰山成因相同,选项B正确;①处有断层不适宜修建水库,选项A错误;③处为背斜构造,地下水不易汇集,背斜顶部受张力被外力侵蚀成谷,选项C、D错误。第(2)题,从两地的海拔可以看出①位于河流的下游,③位于河流的上游,但下游水量不一定都大于上游流量;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故左侧河道淤积,从图中两地的沉积物分布的位置可知,①处河流向南流,③处河流向北流,故选项C正确。答案:(1)B (2)C
(2014·福建)下图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2)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 )A.气温分布 B.降水分布C.地势起伏 D.洋流分布
解析:第(1)题,从图上可以看出,①点位于60°N附近,1月和7月都吹西风;②点位于15°N附近,7月吹东风,风速为5 m/s,1月吹西风,风速约为10 m/s;③点位于赤道附近,赤道是无风带,风速为0;④点位于45°N附近,1月和7月都吹西风。因此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点是②。第(2)题,受盛行风的影响,北半球低纬度盛行东北信风,洋流由东向西流动;中纬度盛行西风,洋流由西向东流动,这与图中低纬度吹东风、中纬度吹西风的分布规律相似。答案:(1)B (2)D
(2015·全国Ⅱ)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些完成(1)~(2)题。
(1)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间段是( )A.16时-17时B.17时-18时C.18时-19时D. 19时-20时(2)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D. 大气逆辐射减弱
解析:第(1)题,强沙尘暴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当强沙尘暴经过时,冷空气迅速代替暖空气,气温迅速降低,气压迅速升高,是气温和气压变化最剧烈的时段。读图可以看出18时——19时气温、气压变化最为剧烈,因而判断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为18时——19时。第(2)题,强沙尘暴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当强沙尘暴经过时,冷气团与暖气团的气温和气压差异较大,并伴随天气转阴,因而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气温水平差异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增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增强。答案:(1)C (2)B
(2015·河北石家庄4月)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湿润地区丹霞地貌(下左图)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下右图)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据此回答(1)~(2)题。
(1)湿润地区丹霞地貌露出“腰身”的主要原因是( )A.“腰身”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死亡B.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陡峻挺拔C.“腰身”地势陡峻、土壤浅薄,植物难以生长D.岩石硬度不同,差异风化显著,“腰身”耸立(2)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 )A.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B.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C.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D.冰雪融水冲刷地表岩石
解析:第(1)题,根据题目材料及图示,可以知道只露“腰身”是因为顶部和底部都有植物生长,掩盖了地貌的其他部分。而“腰身”也即中间部位,雨水冲刷不严重,因为地势陡峻,难以发育土壤或土壤浅薄,难以生长植物,形成只露“腰身”的现象。第(2)题,“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应该是风化和侵蚀作用的共同作用结果。仅有光照,无法拂去岩石表层碎屑,不足以形成“圆头圆脑”;球状风化是花岗岩地貌景观;融水侵蚀会形成切割地貌。答案:(1)C (2)A
(2015·全国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1)~(2)题。(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第(1)题,该区域外力以淤积作用为主,近海地区海水变浅,则水深2米的位置距监测始起点的距离变大,反之当海水侵蚀的速度超过泥沙的沉积速度,则两者的距离变小。图中两者距离在1975年至1978年间扩大,此后两者距离总体上逐渐缩小。故当地外力作用是先以淤积为主,后以侵蚀为主。
第(2)题,在1992年——1997年间两者距离持续缩小,说明海域沉积作用持续减弱,应是黄河携带入海的泥沙减小所致。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增大,河口地区泥沙淤积强烈;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泥沙量减少;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注入黄河的径流量会增加,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答案:(1)D (2)B
一、单项选择题(2013·江苏)下图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图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读图回答1~2题。
1.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A.大湖萎缩而成 B.古河道残遗而成C.人工挖掘而成D.风力侵蚀而成2.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月牙泉为图中古河道的一部分,因此选择B项。第2题,单从月牙泉水面萎缩而言,A、C、D均有可能。B选项,该地地处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少,故排除,但是,本题关键词在于“泉水”,而A、C两项与泉水补给无关,故选择D选项。答案:1.B 2.D
(2014·江西师大附中质检)索契位于俄罗斯联邦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与格鲁吉亚接界处、黑海沿岸,索契于当地时间2014年2月7日~23日举行冬奥会。下表为索契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读表,完成第3~4题。
3.对索契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C.全年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大D.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4.影响索契气候的因素有哪些?( )①地形 ②大气环流 ③洋流 ④海陆位置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3题,从表格资料可知,该地最低气温在0℃以上,年较差较小,降水较为均匀,选项A正确。第4题,索契受洋流的影响不明显,其气候主要是受地形、大气环流、海陆位置的影响。答案:3.A 4.D
下图中一条河流沿箭头方向流动。读图,回答5~6题。5.该地最可能的地理景观是( )A.“V”形谷 B.“U”形谷 C.河流 D.瀑布
6.该地理景观的形成是由于( )A.流水侵蚀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风化作用解析:图中C层为松软沉积物,在强大的流水侵蚀作用下可被冲刷掉,A层较坚硬不易被侵蚀,B层较软,容易受到侵蚀,最终可能形布瀑布。答案:5.D 6.A
二、综合题7.对地理问题的分析,一般采取模式分析法。读某循环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1)若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箭头③表示________,人类对________(填序号)环节影响最大。
(2)若此图为南半球中纬度大气环流模式图,则图中D处为________带,箭头①的风向为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此图为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示意图,则字母________处可能形成世界性大渔场,该渔场最主要成因是___________;如果该海域位于太平洋,则该渔场的名称是__________。(4)如果该洋流系统位于大西洋,则其洋流分布模式如下图所示。若有人想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有利条件,乘帆船远航,从A到B,又返回到A,请在下图中用箭头表示出航行方向,并指出从A到B依次利用的洋流名称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水循环有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等环节,其中受人类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第(2)题,如果该图表示南半球中纬度大气环流,则D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①是中纬西风带。如果该图表示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则它表示北半球的大洋环流,B位于寒暖流的交汇处,可能形成大渔场。第(3)题,在选择航线时,要能充分利用风力和洋流。第(4)题,B附近有墨西哥湾暖流流经,该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了增温增湿的作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本章综合与测试复习课件ppt,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特别提醒,典例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 大气环境授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时目标·导航,课堂导学·探究,基础训练·达标,能力提升·巩固,对流层,物理属性,连续性,●典例剖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综合与测试课文ppt课件,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宇宙中的地球,第一章,知识总结,●典例剖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