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说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教学设计以《荷塘月色》单篇教学为主线,其中在中国文人情感寄托与景物描写的方法特征两处,联系了本单元其他相关文本,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阅读文本,理清文章两条线索。
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多修辞、多角度的写景方法。
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多修辞、多角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个人的现实生活,总会有不如意之时,此时,我们会如何排遣?一味地沉浸,也许会给我们雪上加霜,让本已沉重的心灵更加苦痛。有时,我们需要一个可以逃避与休憩的处所,安放心灵,暂得于己,也许我们能从中得到更加强大的力量。
(一)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问题1:初读课文,画出作者的行踪路线图。
明确:家——荷塘四周——荷塘月色——荷塘四周——家(暗含“家”与“荷塘”这两个不同的世界)
问题2:再读文本,找出文中能体现心情的词句,进而明确作者行踪变化背后心情的变化。
明确: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③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总结:颇不宁静——寻求宁静——宁静喜悦——走出宁静——不宁静
问题3:第3段中说,“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请结合以上分析及以下背景补充,谈谈你对“平常的自己”与“另一个世界”的理解。
补充背景:《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问题4: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生命和自然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诗性存在’。”《我与地坛》中说“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赤壁赋》中苏轼夜游赤鼻矶,同样在赤壁得到了精神的满足愉悦。请以《荷塘月色》为基础,结合《我与地坛》、《赤壁赋》,完成以下表格
总结:在三篇文章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我”?完成以下表格。
明确:
(二)鉴赏体悟,关注景物
问题1:荷塘给作者带来了平静,作者具体写了荷塘的哪些景?又是如何写景的呢?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请任选一句赏析。
明确:
荷叶:“弥望”、“田田”极言荷叶之广。“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 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运用通感手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象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总结: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同时又着重动静结合,呈现动态的荷塘之美与静态的荷塘之韵;着重远近相互依托,既写远望所见,又写近观所得。同时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写景。
问题2:第5段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又是如何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月光下荷花、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总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故都的秋》、《我与地坛》中同样有大量写景的内容,请比较其描写秋景、地坛与《荷塘月色》写“荷塘”、“月色”之景的区别。(提醒学生从景物、画面、意境、描写视角、情景关系等角度比较)
(三)再读文本,探究情感
1、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
明确: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排遣忧愁。
2、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这”是指什么?
明确: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接过渡的作用。江南是作者的故乡。表现了作者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思想感情。“这”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3、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明确: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4、“——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
明确: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作业设计】
请以《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中写景部分为参考,选取生活中所见之景,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来,注意多修辞、多角度写景的方法以及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板书设计】
现实世界 理想世界 现实世界
家——荷塘四周——荷塘月色——荷塘四周——家
颇不宁静——寻求宁静——宁静喜悦——走出宁静——不宁静
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走近荷塘、地坛之前
走近荷塘、地坛之后
荷塘月色
我与地坛
赤壁赋
走近荷塘、地坛之前
走近荷塘、地坛之后
荷塘月色
烦闷压抑
平静喜悦
我与地坛
失魂落魄
悟透生死
赤壁赋
矛盾失意
超脱达观
篇目
景物选取
画面组合
氛围意境
动静
视角
情景关系
其他
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
我与地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堂练习 化无形为有形,名家评论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