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
展开四年级 年级 语文 导学案
课 题 | 题西林壁 | 周 次 | 3 | 课 时 | 1 |
课 型 | 精读 | 主备人 |
| ||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 ||||
教学重点 |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 ||||
教学难点 |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 ||||
教具准备 | 多媒体 | ||||
教 学 流 程 | |||||
导 学 过 程 | |||||
一、课前激趣。 1、大家都学过哪些古诗呢?(生答诗名) 谁来给大家背一背你知道的诗词?(指名背诵) 2、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题西林壁》 二、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师简介作者及背景。 (1)学生集体读课本注释①②。 (2)师对古诗背景及作者进行介绍。 2、出示古诗《题西林壁》。 三、自学古诗。 1、尝试独立朗读: (1)试着自己读,并找出难写的字。 (2)同桌互相读,对照注释交流诗意。 2、解决疑难字,指名读诗。 3、师指导全班读诗。 (1)师范读,学生尝试划出节奏。 (2)学生尝试按节奏读诗。 (3)师指导全班读诗。 四、汇报交流,感悟诗意 1、汇报诗意,学生尝试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全班交流归纳诗意。 (1)第一句写出了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美景。 (2)第二句写了因为自己处在庐山之中视野狭窄看不到全景的感慨。 3、理解升华:刚才同学们非常准确地理解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各组交流后汇报) 4、师:大家说的不错,老师更想知道这首诗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交流后)老师这有一个故事,我想聪明的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师讲盲人摸象的故事)。 5、全班交流收获:《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结果各不相同”的人生哲理。师引出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总结。 1、学习了这首诗你们有哪些收获?(出示课件,交流完成) 2、背诵《题西林壁》。 六、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搜集苏轼写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 |||||
教学反思:
| |||||
审核人: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讲了蟋蟀住宅的选址,从中感受到了蟋蟀的不肯随遇而安,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剩下的内容。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讲解住宅外部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找一找蟋蟀住宅的外部有什么特点?
预设A: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师:能不能用几个词来概括?
(引导:朝着阳光可以概括为?而且这条隧道是隐藏在草丛中的,别人很难发现,说明它有怎样的特点?骤雨是什么样的雨?(又大又急的雨)下骤雨,这里竟然立刻就干了,说明它怎么样?)
共同得出:朝阳、隐蔽、干燥。(板书:朝阳、隐蔽、干燥)
预设B: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师:“九寸深,一指宽”是多大?你们知道一寸是几厘米吗?大约是三厘米三毫米,那九寸将近有30厘米。一指宽就是一个手指这么宽。(师比划)这样的隧道对一只只有两三厘米长的小蟋蟀来说够大了吗?足够宽敞舒适了。
预设C:出口的地方总是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师:蟋蟀的住宅有什么?
预设:有门。(板书:有门)
师:看看书上的插图,出口的旁边有一丛草,就像咱们房子的门一样,多形象呀!
预设D: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师:除了有门,还有?
预设:平台。(板书:有平台)
师:蟋蟀还在这平台上弹琴呢!看来这小小的蟋蟀还很会享受生活!
师:我们把第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齐读)
师:读了这个自然段,你觉得这又是一只怎样的蟋蟀?为什么?
预设1:聪明:能把自己的住宅建造得很隐蔽;隧道倾斜,即使下骤雨都能立刻变干;吃草从来不吃门口的那一丛草。
预设2:能干、勤劳:把门口收拾得很平坦。
预设3:会享受生活:在平台上弹琴。
2、讲解住宅内部特点
师:那住宅的内部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第六自然段,找一找。
预设A: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
师:重点在哪个词?
预设:光滑。(板书:光滑)
预设B: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板书: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师:住宅虽然简朴,但是我想,蟋蟀在里面一定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我们把这两句话一起读一读。
3、体会“伟大的工程”
师:作者又是怎么赞叹蟋蟀的住宅的?
预设:假使我们……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指名答,再齐读)(板书:伟大的工程)
师:读到这儿,我们不禁产生一些疑惑,蟋蟀怎么会有修建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作者又为什么发出这样的赞叹呢?一起读第三自然段。(齐读)
师:蟋蟀就用这样柔弱的工具修建了舒适的住宅,怎能不让人感到惊奇呢?那蟋蟀又是怎样用这柔弱的工具修建出这么好的住宅呢?课文7—9自然段着重写了这方面内容,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一下这三个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圈一圈描写蟋蟀挖掘时的动词。(板书:挖掘)
预设:扒、搬、踏、推、铺。
师:它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进行挖掘,你们觉得它盖房子的过程辛苦吗?非常地辛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它盖房子的工具有哪些呢?
预设:钳子、前足、后足、锯。
师:凭着这么简单的工具却能盖出有门、有平台、清洁、干燥的住宅,难怪作者会这样赞叹——
ppt: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师:当蟋蟀累了的时候,它会怎样?
预设: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又进去继续工作。
师:多么勤劳的小家伙!谁能再读读这段文字?(指名读)
师:其实这些都是作者细心观察后才告诉我们的。读读这句话。
ppt: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师: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有耐心、细心、善于观察……
师:现在,蟋蟀的住宅已经挖了有两寸深,这么宽敞了,已经可以住了,可是蟋蟀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预设:整修。(板书:整修)
师:它是怎么整修的呢?默读第九自然段。(生读)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是怎么整修的呢?
预设:蟋蟀长时间地进行整修,天气变冷了或身体增长了,它就把洞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它都在里面不停地工作。
师:我们发现了,住宅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整修,要不断地加深加阔。这个过程是十分繁重而漫长的,最后,蟋蟀才能修建了一座精致舒适的住宅。对于这样一个柔弱的小生命来说,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生接:伟大的工程。)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品味拟人手法及运用
师: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见过蟋蟀的住宅,那为什么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就如同亲眼所见一样呢?
预设:因为作者描写得很生动。还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因为作者写得很具体,观察得非常仔细……
师:有同学发现课文中有很多地方用了拟人手法,请你们在课文中找一找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找到了就自己读一读。(学生汇报)
师: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你能不能也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写小动物呢?试试看。
ppt:仿写: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一种你喜欢小动物。
2、介绍法布尔和《昆虫记》
师: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的作者。把书翻到31页读一读“资料袋”。作者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的作品叫《昆虫记》,蟋蟀的住宅就是其中的一篇。老师从作品中摘录了一段话,与大家分享。
ppt:我的蟋蟀们!因为有你们的陪伴我才感到生命的活力,而生命是我们这片土地上的灵魂……一个活着的微点——最小最小的生命的一粒,更能引起我的无限兴趣,更让我无比地热爱你们! ——法布尔《昆虫记》
师:希望大家用课余时间阅读《昆虫记》,可以更深地感受到法布尔对这些小生命的热爱与敬佩。
板书设计
7 蟋蟀的住宅 伟大的工程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读题,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初读课文,感知美,朗读展示,感悟美,个性诵读,表达美,拓展延伸,积累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暮江吟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暮江吟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揭题,自由诵读,初步感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