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4.6 第2课时 沸腾练习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222449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4.6 第2课时 沸腾练习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222449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4.6 第2课时 沸腾练习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222449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节 汽化与液化第2课时课时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节 汽化与液化第2课时课时作业,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4.6 第2课时 沸腾 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是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对图像的理解,正确的是( )A.水在AB段沸腾,吸收热量,温度升高B.水在AB段沸腾,吸收热量,温度不变C.水在BC段沸腾,吸收热量,温度升高D.水在BC段沸腾,吸收热量,温度不变2.比较蒸发和沸腾这两种现象的共同点,错误的结论是 ( )A.都是汽化现象 B.都要吸收热量C.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 D.都要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发生3.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指的是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烧着的柴火。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D.“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4.下表已给出一些物质的凝固点和沸点,据此判断,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应选用( )物质水水银酒精乙醚凝固点/℃0-39-117-114沸点/℃1003577815A.酒精温度计 B.乙醚温度计C.水温度计 D.水银温度计5.小实验——纸锅烧水,把盛有水的纸锅放在火焰上烧,水烧开了纸锅仍不会燃烧,这是因为( )A.纸的比热容大于水的比热容B.火焰的温度较低,低于纸的着火点C.水烧开后温度保持不变且低于纸的着火点D.纸不吸收热量6.如图所示,实验中烧杯内盛有水,试管内盛有表中所列的一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最终发现试管内的液体先发生沸腾,则试管内盛的液体是( )标准大气压下几种物质的沸点物质沸点/℃酒精78水100煤油150A.水 B.酒精 C.煤油 D.水或酒精7.如图所示的“水浴”加热装置中,M容器和N容器中盛的都是水,当M容器中的水被加热至沸腾时,对N容器中的水的情况判断正确的是(气压为标准大气压)( ) A.N容器中的水会随之沸腾B.N容器中的水将一直不断吸收热量C.N容器中的水温达到100 ℃后不会沸腾D.N容器中的水温度不会达到100 ℃8.在制药时,为从溶液中提取某种中药成分,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这种中药成分在超过80 ℃时就会被破坏,失去药性,我们应采用的方法是( )A.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B.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C.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D.用小火加热使其沸腾9.家用瓶装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烷烃和烯烃系列的混合物,标准大气压下各成分的沸点如下表。液化石油气很难用尽,瓶内常有残留物,在昆明市的日常温度(10~25 ℃)下,该残留物的主要成分是( )物质名称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乙烯丙烯丁烯戊烯沸点/℃-161.7-88.6-42.2-0.536.1-102.4-47.7-6.530.1A.甲烷、乙烷、乙烯 B.丁烷、丁烯C.戊烷、戊烯 D.丙烷、丙烯二、填空题10.小李同学看到在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的表演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 ℃,醋的沸点只有60 ℃,当温度达到______℃时液体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______(填“会”或“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______℃,只有当____________时,继续加热,液体温度才会升高。11.(1)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a B.b C.c D.d(2)端午节,小施和小兰帮妈妈煮粽子。煮粽子的水烧开后,小施认为要继续将火烧得很旺,使锅内的水剧烈沸腾,这样会很快将粽子煮熟。小兰则认为,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让锅内的水微微沸腾,同样能很快将粽子煮熟。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__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验探究题12.下表是小明在标准气压下做“观察水沸腾”实验的记录:时间/min012345678温度/℃707580859095100100100(1)在图中作出水沸腾的图像。(2)在前________min 内,水的温度随时间而升高。(3)水温达________ ℃后继续加热,水温不变。(4)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________℃。(5)实验结论: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________现象,液体沸腾过程中要__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13.在观察水沸腾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实验时烧杯中要加适量的温水,且在烧杯上加纸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在加热过程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填字母)。A.开始加热时,水中就有大量气泡产生 B.水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C.水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 D.水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同时,小华也做了该实验。他们根据各自的数据,在同一坐标纸上画出了如图所示的图线,其中实线表示小明所画的图线,虚线表示小华所画的图线,水平部分图线重合。若加热条件完全相同,整个过程中两人的操作都规范准确。根据图线分析:你认为造成两同学图线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华还发现移开酒精灯后,烧杯中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解析] 图像中AB段表明:随着吸热时间的延长,水的温度不断上升。而水在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沸点不变,故AB段水没有沸腾,BC段水在沸腾,吸收热量,温度不变。2.D 3.C 4.A5.C [解析] 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因为水到达沸点后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纸锅并不会被点燃。6.B [解析] 如果试管里面是水,符合达到沸点的条件,但不符合继续吸收热量的条件,要满足试管内液体先沸腾的条件,试管中液体的沸点只能低于试管外面水的沸点。7.C [解析] 当M容器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水的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N容器中的水从M容器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M容器中的水的温度一样了,则不能从M容器中继续吸热,这时虽然N容器中的水达到了沸点,但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8.C [解析] 增加容器内的气压,水的沸点会升高,此方法不可行;降低容器内的气压,水的沸点会降低,使其低于80 ℃即可用来提取中药成分,此方法是可行的。如果不降低气压,即使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或用小火加热使其沸腾,水的沸点不变,并不能降温。9.C [解析] 甲烷、乙烷、丙烷、丁烷、乙烯、丙烯、丁烯等物质的沸点低于10 ℃,在常温下这些物质能够挥发掉;戊烯、戊烷等物质的沸点高于25 ℃,在常温下这些物质不能挥发掉,所以残留物的主要成分是戊烷和戊烯。10.60 不会 60 醋全部汽化11.(1)C(2)小兰 只要能维持水沸腾,不论用大火还是小火,水的温度都不再改变;火太大既浪费能源,又会使水剧烈汽化而容易干锅12.(1)如图所示(2)6 (3)100 (4)100 (5)汽化 吸收 不变13.减少热量散失 A 两人所加水的质量不等石棉网的温度暂时还高于水的沸点,水还能够继续吸热[解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为了减少热量散失,要给烧杯加盖。掌握水沸腾时和沸腾前的特点:水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水的温度不断上升;在沸腾过程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增大,但水的温度保持不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节 汽化与液化第3课时课时作业,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章 物质的特性第6节 汽化与液化第1课时课后作业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3节 物质的密度第2课时同步达标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