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章 物质的特性第7节 升华与凝华练习题
展开4.7 升华与凝华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符号分别代表大雨、冰雹、霜冻和雾等四种现象,其中主要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
2.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 )
A.凝华 B.升华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凝华后升华
3.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刚出冷库的冻肉比原来重
B.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
C.秋天的下半夜,草尖上、花瓣上出现露珠
D.冬天,打开家里浴室的热水阀门,旁边的镜面很快“模糊不清”了
4.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凝华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5.受“霸王级”寒潮的影响,杭州出现了极寒天气。停课在家复习的小周发现窗玻璃上出现了晶莹剔透的冰花。下列关于冰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窗外侧,由水凝固而成
B.在窗内侧,由水凝固而成
C.在窗外侧,由水蒸气凝华而成
D.在窗内侧,由水蒸气凝华而成
6.下列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
B.夏天湿衣服很快变干是液化现象
C.秋天早晨的雾是汽化形成的
D.冬天早晨的霜是凝固形成的
7.二氧化碳气体被压缩、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俗称干冰。干冰被抛到空中,会迅速变为气体,促使其周围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实现人工降雨。下列关于以上描述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是凝华现象
B.水蒸气变成水,是凝固现象
C.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热量
D.水蒸气变成小冰晶,吸收热量
8.2019·扬州《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9.科学家研发出“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在激光照射下,纸上的碳粉直接转化为碳蒸气,字迹消失。下列关于碳粉转化为碳蒸气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正确的是 ( )
A.汽化、吸热 B.升华、吸热
C.熔化、放热 D.凝华、放热
10.用雪堆成的雪人,即使气温在0 ℃以下,时间长了雪人也会逐渐变矮,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整个雪人同时逐渐熔化
B.整个雪人同时逐渐升华
C.雪人底部因熔点降低而熔化
D.雪人底部因温度升高而熔化
11.一种新兴的时尚美食——干冰辅助制作的靓丽美食,在全国各大星级宾馆、酒店的菜谱中悄然出现。干冰特有的云雾效果再加上各位高级厨师们的出色手艺,使众多美食家们又一次享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沁人心脾的时尚美食!如图 所示,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盘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盘面上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 )
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12.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单层的不锈钢盆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盆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将装有西瓜汁的小塑料杯放在盆中的冰块里,几分钟后西瓜汁变成了水果冰棍,这时观察到盆外壁出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瓜汁变成了冰棍,属于凝华
B.西瓜汁变成冰棍的过程,需要吸热
C.白霜是盆周围的水蒸气放热形成的
D.吃冰棍感觉凉爽,是因为冰棍汽化吸热
二、填空题
13.分析下列物态变化,并完成填空(均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1)冰棍化了是________现象。
(2)早晨看见的雾是________现象。
(3)夏天湿衣服很快晾干是________现象。
(4)几个月后箱子里的卫生球变小或消失了是________现象。
(5)寒冷的天气树上出现针状的雾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
14.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气温低的时候水蒸气会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霜,雪熔化形成水的过程中需要________热。
15.如图所示,2017年冬天贵州网红“冰花男孩”确实让人心疼,他头发上的“冰花”是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要________热。
16.如图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请分析:盐使冰的熔点________(填“低于”或“高于”)0 ℃,白霜的生成属于________(填“凝固”或“凝华”)现象。
17.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模型。某物质由图丙状态直接变为图甲状态时,发生的物态变化为________。下列事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之相同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固体清香剂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
②打开冰箱门,看到有“白气”冒出
③寒冷的冬天,早上看到的霜
三、实验探究题
18.(1)在探究“碘的升华”时,实验设计方案有如下两种:
甲方案 | 乙方案 |
如图所示,小雨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发现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于是认为碘发生升华现象 | 如图所示,叶子把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发现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于是认为碘发生升华现象 |
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 ℃,标准大气下,碘的熔点为113.6 ℃,碘的沸点为184.3 ℃。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________,这是因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________℃,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________现象。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审议,批准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寒露”分别是夏秋、初秋时夜间形成的露水。露水是空气中的________遇冷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此过程要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C 2.C
3.A [解析] 冻肉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华成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冻肉上,所以冻肉出冷库后会有一层白霜,从而使冻肉比原来重。樟脑丸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打开热水阀门,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镜面会发生液化现象,使得镜面“模糊不清”。
4.C 5.D
6.A [解析] 冰雪消融是冰吸收热量熔化成为水;湿衣服变干是衣服上的水汽化成水蒸气;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7.A [解析] 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由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现象;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冰晶,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8.C
9.B [解析] 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为高温碳蒸气,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需要吸热。
10.B
11.D [解析] 干冰升华的过程中,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导致周围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降低的时候就会液化形成小液滴,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
12.C [解析] 西瓜汁变成了冰棍,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西瓜汁变成冰棍属于凝固现象,凝固放热。盆外壁出现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凝华放热。吃冰棍感觉凉爽是因为熔化吸热。
13.(1)熔化 (2)液化 (3)汽化
(4)升华 (5)凝华
14.凝华 吸
[解析] “霜前冷”是指下霜之前,气温比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可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的物体上,形成霜;“雪后寒”是指下雪后,雪熔化的过程中要吸热,使温度下降。
15.凝华 放
16.低于 凝华
[解析]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根据题意,易拉罐中冰与盐水的混合物温度低于0 ℃,易拉罐底部出现白霜,说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0 ℃以下发生了凝华现象。
17.凝华 ③
18.(1)乙 100 熔化
(2)水蒸气 液化 放出
[解析]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甲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 ℃,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故甲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乙实验将碘升华管放在水中进行水浴加热,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2)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此过程要放出热量。
初中浙教版第7节 升华与凝华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浙教版第7节 升华与凝华随堂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浙教版第7节 升华与凝华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初中浙教版第7节 升华与凝华课后测评,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探究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章 物质的特性第5节 熔化与凝固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章 物质的特性第5节 熔化与凝固同步达标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