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物态及其变化强化(3)突破提升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练习题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22620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物态及其变化强化(3)突破提升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练习题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22620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物态及其变化强化(3)突破提升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练习题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22620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
A.B.C.D.
2.下列现象所对应的物态变化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冰雪消融B.壶口冒“白气”
C.深秋霜降D.露珠的形成
3.图中自然现象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不正确的是( )
A.图甲,霜打枝头是凝华现象B.图乙,檐下冰凌是凝固现象
C.图丙,山间云雾是汽化现象D.图丁,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
4.新疆1月份夜间的平均气温最接近( )
A.-15°CB.15°CC.25°CD.37°C
5.如图所示,当飞机在高空飞行时,发动机排出的湿热气流与高空冷空气相遇后会形成白色的雾“气”,这就是飞机的“拉烟”现象。此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蒸发B.熔化C.液化D.凝华
6.在防控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的过程中,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一直在努力付出着,外界的大自然也在发生着变化。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中,由于液化产生的是( )
A.春天来到冰雪消融
B.医护工作者的护目镜中出现大量水珠
C.湿透了的防护服会慢慢变干
D.寒冷冬天病房的窗户上出现的冰花
7.戴眼镜的同学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眼镜片上会形成“小水珠”。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方式与“小水珠”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从冰箱取出的冻肉慢慢变软
B.教室内,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发黑
C.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寒冷
D.初冬清晨,长江水面上飘着“白气”
8.如图所示,一瓶刚取出的冰镇饮料,放置一会儿瓶外壁布满水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镇饮料的温度约为30°CB.水珠是水蒸气液化而成
C.水珠形成需要吸收热量D.水珠逐渐消失是升华现象
9.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25%,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所以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迫在眉睫,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工业废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水中B.洗完菜的水用来冲厕所
C.使用节水器具D.及时修理漏水龙头
10.最近没有降水天气,但早上拉开窗帘,也常常会发现窗户玻璃上有“水汽”,“水汽”是怎样形成的?出现在窗户的哪一侧?( )
A.汽化,内侧B.液化,内侧C.汽化,外侧D.液化,外侧
11.关于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食品保鲜的时候会用到干冰,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
②用冰箱制作冰棒,发生了凝固放热的现象
③冷冻的牛排表面的霜是水蒸气吸热凝华而成的
④烧开水的时候,壶口的“白气”是水汽化吸热形成的水蒸气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12.物质M原来没有流动性,在发生某种物态变化后具有流动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种物态变化一定是熔化
B.这种物态变化一定是升化
C.物质M发生该物态变化一定需要放热
D.物质M发生该物态变化一定需要吸热
13.如图是用水壶烧开水的情景,下列关于离壶嘴较远的地方“白气”比较浓,而靠近壶嘴的地方却没有“白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蒸气液化需要时间,靠近壶嘴处的水蒸气来不及液化
B.靠近壶嘴处的温度比较高,空气中原有的水蒸气难以液化
C.靠近壶嘴处的温度比较高,水壶喷出的高温水蒸气难以液化
D.离壶嘴较远处空气中原有的水蒸气比靠近壶嘴处空气中原有的水蒸气多
二、填空题
14.“烟笼寒水月笼沙”中描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笼住寒水的其实是河面的雾,雾的形成是______现象,但当太阳升起后,这些又将散去,这是______现象。
15.海波、松香、铁、石蜡中属于晶体的有________,它们熔化时有固定的_________。
16.疫情尚未结束同学们依然要提高防范意识:外出回家可以使用专用酒精为物品消毒,酒精涂抹一段时间后就“消失”了,这是______(选填物态变化)现象,需要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17.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_程度的物理量;人体正常体温是______,现在教室里的温度要______(选填“低于”或“高于”)此温度。
18.修建青藏铁路要穿越某些特殊区域,为了保证路基的稳定,如图所示,在铁路两侧插了许多叫做“热棒”的柱子,里面装有液态氨。“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吸收热量发生______现象变成气态氨,上升到“热棒”的上端,再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递给空气,气态氨放出热量发生______现象变成液态氨又流回棒底。
三、简答题
19.生活中常有这样的场景,洗完头后用吹风机吹干时,用热风吹比用冷风吹干得快,为什么?
20.自贡有“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之称,其中自贡制盐工艺尤为著名.过去采用“平锅熬盐”(即利用普通锅直接燃料加热,将水和盐分离开),现在采用“真空制盐”(即将普通锅封闭并用抽气机抽气,再燃料加热,将水和盐分离开).请你说出“真空制盐”比较“平锅熬盐”有哪些优点?为什么?
21.为了确定方向,可以把手臂浸入水中,然后向上举起,手臂的哪一面感到凉,风就是从哪一面吹来的。
⑴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对上述现象进行简单解释。
⑵举出一个与上述现象相同原理的实际例子。
22.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于1593年发明的.早期的温度计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湍带有一个玻璃泡,使用前先给玻璃泡加热,然后把玻璃管插入水中.如果你是发明者,请你根据以上的提示,说说接下来该如何使用这样的温度计测量温度?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23.23.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时体积会发生变化,请列举两个相关的现象说明.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故选C。
2.A
【详解】
A.冰雪消融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故A符合题意;
B.壶口冒“白气”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深秋霜降是凝华,凝华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露珠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C
【详解】
A.霜是固态小冰晶,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檐下冰凌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属于凝固过程,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冰雪消融是从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A
【详解】
新疆1月份夜间的气温较低,平均约为零下15摄氏度,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C
【详解】
发动机排出的湿热气流与高空冷空气相遇后,液化形成小水滴,所以白色的雾气是液化现象形成的。
故选C。
6.B
【详解】
A.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医护工作者的护目镜中出现大量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故B符合题意;
C.湿透了的防护服会慢慢变干,是汽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寒冷冬天病房的窗户上出现的冰花,是凝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D
【详解】
冬天室内的温度很高,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升高,遇到戴眼镜同学温度较低的玻璃镜片时,热的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所以镜片上出现雾气。
A.冻肉会变软属于熔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B.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发黑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C.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冷,是汽化吸热的缘故,不符合题意;
D.初冬的清晨,鸭绿江水面上飘着“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符合题意。
故选D。
8.B
【详解】
A.冰镇饮料的温度远低于30°C,约为5°C,故A错误;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冰镇饮料瓶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饮料瓶的外壁,故B正确;
C.水珠形成是液化现象,液化是放热过程,故C错误;
D.水珠消失,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9.A
【详解】
A.工业废水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到河水中,故A错误,A符合题意 ;
B.洗完菜的水可用来冲厕所,可节约水资源,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使用节水器具可节约水资源,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及时修理漏水龙头可防止浪费水资源,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B
【详解】
因为室内温度高,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变成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玻璃内表面就是看到的“水汽”。
故选B。
11.A
【详解】
①干冰升华过程中能够吸收热量,从而降低温度进行食品保鲜,故①正确;
②冰箱制作的冰棒从液体变成固体,是凝固过程,凝固过程出现的是放热现象,故②正确;
③冷冻的牛排表面的霜是由水蒸气直接变成固体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过程出现的是放热现象,故③错误;
④当水烧开时,从壶口是冒出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放出热量,液化形成小水珠,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壶口的“白气”,故④错误。
故选A。
12.D
【详解】
液体和气体具有流动性,称为流体。物质M原来没有流动性,在发生某种物态变化后具有流动性,物质M可能发生了熔化或者升华,熔化和升华均需吸热,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3.C
【详解】
AC.水蒸气的液化需要遇到低温,靠近壶嘴处的水蒸气的温度与内部的温度相同,故难以液化,所以A错误,C正确;
BD.“白气”是壶内出来的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的,不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所液化,故BD错误。
故选C。
14.液化 汽化
【详解】
[1][2]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太阳升起后,雾慢慢散去,小水滴又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
15.海波、铁 熔点
【详解】
[1][2]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海波、松香、铁、石蜡中属于晶体的有海波、铁,属于非晶体的有松香、石蜡。
16.汽化 吸热
【详解】
[1][2]酒精涂抹一段时间后就“消失”了,由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17.冷热 ℃(摄氏度) 低于
【详解】
[1]由温度的概念可知,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人体正常体温约是℃左右。
[3]现在教室里的温度大约25℃,要低于人体的温度。
18.汽化 液化
【详解】
[1]液态氨变为气态氨的现象过程汽化。
[2]气态氨变为液态氨的现象过程液化。
19.见解析
【详解】
电吹风吹湿头发可以加快水面空气的流动速度,提高头发和水的温度,可以加快水的蒸发,所以头发很快就变干了。
20.更节省燃料.因为抽气时,盐水上方气压更低,这样盐水沸点降低,所以同样条件下更节省燃料;能提高制盐效率.因为抽气时气压低,盐水更容易沸腾,因此在同样条件下,缩短了盐和水分离的时间,所以能提高制盐效率.
【解析】(1)更节省燃料。因为抽气时,盐水上方气压更低,这样盐水沸点降低,所以同样条件下更节省燃料;(2)能提高制盐效率。因为抽气时气压低,盐水更容易沸腾,因此在同样条件下,缩短了盐和水分离的时间,所以能提高制盐效率。
点睛: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汽化和液化现象.汽化是物体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液化是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21.⑴水蒸发吸热致冷,迎风一侧空气流速快,蒸发快,致冷更明显;⑵只要是由于空气流通影响蒸发快慢即可
【解析】(1)有风的一面空气流动速度大,水蒸发加快,蒸发时水的温度降低,使皮肤温度降低,所以感到凉;
(2)生活中蒸发吸热的例子很多,比如:喝开水时,向杯子上方吹气,可使开水凉得快一些.雨后天晴,地上变干;湿衣服晒干;从游泳池的水中上来的人为什么感觉比在水中冷等等.
【点睛】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认识,以及对生活中的蒸发现象的了解。
22.此温度计的玻璃泡内是空气,测量物体温度时,玻璃泡要与物体相接触,温度越高,管内空气体积越大,液柱下降的越多;故使用此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物体充分接触,观察液柱的高低变化情况,液柱越低,则说明被测物体温度越高.
【解析】
根据题意知道,此温度计是利用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由于管内空气的热胀冷缩,玻璃管中的液柱水面就会上下移动.测量物体温度时,玻璃泡要与物体相接触,温度越高,管内空气体积越大,液柱下降的越多,所以,使用此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物体充分接触,观察液柱的高低变化情况,液柱越低,则说明被测物体温度越高.
23.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就变小,如处于高温熔化的铁水、钢水、铜水冷却后变成的固态铁、钢、铜;少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就变大,如水结冰.
【解析】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时的体积变化,最常见了是水凝固变为冰的过程,此过程体积变大,如:饮料放入冰箱冷冻室,凝固后,饮料瓶会被胀裂;冬天的水管容易结冰而冻裂都是水凝固体积变大的例子。
而多数物质凝固时,体积是变小的,如铁水、钢水,它们凝固时变成固体后,体积会变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综合与测试随堂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