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水是大自然的精灵,瞬息万变中向我们展示了它神秘的特性,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冰雪消融B.露珠晶莹
C.白雾弥漫D.霜满枝头
2.下表是1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 )
A.水温度计B.水银温度计C.酒精温度计D.乙醚温度计
3.沥青由固态熔化成液态,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这一过程的是( )
A.B.C.D.
4.如图是某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图象,下列从信息正确的是( )
A.在BC段物质吸热,温度保持不变B.在0至5min物质处固液共存状态
C.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是40℃D.在CD段物质处于液态
5.如图所示为制作液氮冰激凌的过程,将液态氮倒入调好的冰激凌汁中时,出现大量“白气”,冰激凌汁迅速变成固态,同时在杯子外壁看到了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态氮从中倒出后迅速升华吸热,使冰激凌汁变成固态
B.冰激凌汁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此过程需要放热
C.产生的“白气”就是水蒸气
D.杯子外壁的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6.下面四个有关生活实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北方寒冷的冬季玻璃窗上会产生冰花,是凝固现象,
B.初冬早晨地面上发现的霜,是升华现象
C.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是升华现象
D.医务工作者戴的护目镜内侧产生水珠,是液化现象
7.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中,表示球内材料的熔化图象的是( )
A.B.C.D.
8.下列物理现象及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寒冬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
B.湿衣服被太阳晒干是汽化现象
C.抗疫值班医护人员眼罩的镜片常常模糊不清,是空气液化形成的
D.冬天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9.工厂工人用铅水浇铸铅板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铅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是( )
A.B.
C.D.
10.周末,小华在家中烧开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她锅里的水量太少了,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冷水(锅盖一直打开)。下面最能大致反映整个烧水过程中水温随着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B.
C.D.
11.《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已是悬崖百丈冰,独有花枝俏”,冰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12.以下描述中“变多”、“变少”的过程,吸热的是( )
① 金属盘下水滴变多 ② 烧杯中冰变少③ 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 ④ 碘锤中碘颗粒变少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3.下列生活情景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露珠的形成B.冰雪消融C.滴水成冰D.湿手变干
二、填空题
14.小刚同学用如图甲的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的规律”,他每隔30s记录一次温度,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由实验可知,冰熔化过程要______热量,温度______。
15.如图所示,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一会后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并且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当冰与盐混合在一起后,冰的熔点会______(填“降低”或“升高”),冰块发生了熔化而______热量,使得易拉罐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______而形成白霜。
16.小强观察到夏天的沥青路面随着气温升高而变得越来越软,由此可知沥青是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图中的_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是沥青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
17.图甲为某物质的凝固图象。
(1)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为______(晶体/非晶体),第2min时该物质处于______态;
(2)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将______,冰水混合物的温度______。(以上两空都填:变大/变小/不变)
18.小明同学每天都要乘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发现,冬天公共汽车的玻璃窗上常有一层水珠,该水珠是水蒸气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它形成在车窗玻璃的______(选填“内”或“外”)侧。
19.严冬时节,玻璃窗的内表面常结一层冰花,这是由于室内的水蒸气______生成的。有时又可看到竖直的冰痕,这是由室内的水蒸气先液化为水,水再在沿玻璃下淌的过程中______而成的。
三、计算题
20.一支刻度均匀标数不准的温度计,当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显示的温度为2℃;当把它放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显示的温度为98℃.若把它插入温水中,显示的温度为26℃,那么温水的实际温度为多少摄氏度?
21.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
A.30% B.40% C.60% D.90%
(3)使用一段时间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逐渐减少,主要是 (水/原液)蒸发了,与一开始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升高/降低/不变)。
22.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是显示的示数不准确,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显示4,放在沸水中显示99,将这支温度计放在教室里显示25时,教室里的实际温度是多少?
23.一支刻度均匀的温度计,经校验不准确.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是4℃,放在1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水中时温度为94℃,用它测量一杯水的温度为22℃.
(1)请你计算一下这杯水的实际温度是多少?
(2)当用该温度计测量时,被测量的温度为多少时读数(测量值)是正确的?
物质
水
水银
酒精
乙醚
熔点/℃
0
-39
-117
-114
沸点/℃
100
357
78
35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冰雪消融是冰雪吸热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晶莹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不符合题意;
C.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C不符合题意;
D.“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C
【详解】
AB.我国寒冷地区的气温会达到-50℃,低于水和水银的凝固点-39℃,故AB不符合题意;
C.我们各地区气温最高不会超过78℃,最低也不会低于-117℃,故酒精在我国各个地区不会凝固成固态,也不会沸腾变成气态,故C符合题意;
D.有的地区气温超过40℃超过了乙醚的沸点,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A
【详解】
沥青是非晶体,非晶体在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沥青在由固体变为液体中,吸热熔化,温度不断升高。
故选A。
4.C
【详解】
通过图象可知,物质的温度随着时间的增加呈降低趋势,是物质的凝固过程,BC段温度不变,说明此物质是晶体;
A.BC段是晶体的凝固过程,凝固过程中物质放热但温度不变,故A错误;
B.在0至5min物质的温度持续下降,但还没有达到凝固点,此时物质处于液态,故B错误;
C.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凝固时有固定的凝固温度(40℃),所以是晶体的凝固图象,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则此物质的熔点是40℃,故C正确;
D.在CD段物质的温度持续下降,凝固已经完成,物质处于固态,故D错误。
故选C。
5.B
【详解】
A.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氮的沸点为-196℃,在常温下达到沸点,液氮会汽化,汽化过程中液氮迅速变为气体,吸收热量,使冰激凌中的水凝固成冰,制成“液氮冰激凌”,故A错误;
B.杯中冰激凌汁遇冷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放出热量,故B正确;
C.杯口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杯外壁上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错误。
故选B。
6.D
【详解】
A.北方寒冷的冬季玻璃窗上会产生冰花,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的凝华现象,故A错误;
B.初冬早晨地面上发现的霜,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的凝华现象,故B错误;
C.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的汽化现象,故C错误;
D.医务工作者戴的护目镜内侧产生水珠,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的液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7.B
【详解】
由于墙内混入非晶体材料,所以它在凝固的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降低;非晶体没有固定的凝固点,它的温度会持续下降,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会上升。
A.此图是非晶体凝固图象,题目要求是能描述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此图是非晶体熔化图象,故B符合题意;
C.此图是晶体熔化图象,由题意可知,此物质是非晶体,故C不符合题意;
D.此图是晶体凝固图象,由题意可知,此物质是非晶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C
【详解】
A.物质同由液体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寒冬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物质由液体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凝固湿衣服被太阳晒干是汽化现象,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抗疫值班医护人员眼罩的镜片常常模糊不清,是水蒸汽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冬天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放热发生凝华现象,玻璃上会出现冰花,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B
【详解】
用铅水浇铸零件就是高温铅水的凝固过程,铅是晶体应该有固定的凝固点,随着时间推移铅水的温度降低,但是降到凝固点的时候,保持该温度不变,铅水从液态变成固态。
A.随着时间的增长,铅水的温度升高,有熔点,是晶体熔化图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随着时间的增长,铅水温度降低,且有凝固点,是晶体熔化图象,故B符合题意;
C.随着时间的增长,铅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随着时间的增长,铅水的温度不断降低,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C
【详解】
小华一开始烧水时,温度逐渐升高直到烧开,温度会保持不变,此时加入一大碗冷水,则锅内的水温度迅速下降,然后随着加热时间增加,水的温度两次升高,直到再次沸腾,两次沸腾时的气压相等(因为一直都没加锅盖),那么两次的沸点相同,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C
【详解】
解:A.冰是由液体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错误;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正确;
D.霜是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错误。
故选C。
12.D
【详解】
金属盘中水滴变多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①不符合题意;烧杯中的冰变少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②符合题意;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③不符合题意;碘锤中的碘颗粒变少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④符合题意。
故选D。
13.A
【详解】
A.露珠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低的物体表面(例如草叶)由气体变成液体的水,属于液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冰雪消融是冰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水,属于熔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滴水成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冰,属于凝固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湿手变干是手上的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吸收 保持不变
【详解】
[1][2]由图知,酒精灯一直在给烧杯加热,说明冰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收热量,并且温度保持0℃不变,即冰的熔点为0℃。
15.降低 吸收 凝华
【详解】
[1]冰与盐混合在一起后,熔点会降低,因此盐可以用来除雪。
[2]物体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
[3]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凝华现象而形成白霜,凝华过程中放出热量。
16.非晶体 甲
【详解】
[1]夏天,沥青路面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变得越来越软,说明沥青没有固定的熔点,是非晶体。
[2]非晶体熔化时无固定的熔点,反应到熔化曲线上可以看出,温度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故图甲是沥青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
17.晶体 液态 变大 变小
【详解】
(1)[1]由图象知,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所以是凝固图象;又该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
[2]该物质从10min开始凝固,凝固点为-2,到20min结束,所以第2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2)[3]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该物质的温度是-2;冰水混合物会向该物质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冰的质量将变大。
[4]冰水混合物放出热量,其温度会变小。
18.液化 内
【详解】
[1]玻璃窗上常有一层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由于是冬天,故是车内温度高,故是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故在内侧。
19.凝华 凝固
【详解】
[1]很冷的冬天,玻璃的温度很低,室内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凝华成小冰晶粘在玻璃的内表面,形成冰花。
[2]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滴,小水滴在下落的过程中又凝固成冰,所以有时又可看到竖直的冰痕。
20.25℃
【解析】
正常的温度计,冰水混合物中显示为0℃,在沸水中示数为100℃,并分为100个刻度.即,每一格表示的温度为1℃.根据题意知道,在冰水混合物中显示为2℃,在沸水中示数为98℃,即用96格表示的真实温度差也是100℃.所以,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是:100℃/(98−2)=100/96℃,用它测得温水的温度为26℃时,温水的实际温度是:100/96℃×(26-2)=25℃
21.(1)D;(2)B;(3)增加;升高
【解析】试题分析:(1)由表中数据可见: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60%过程中,混合液的凝固点是降低的;但是从60%逐渐增大到90%的过程中,混合液的凝固点是逐渐升高的,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先减低后升高,故选D;
(2)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由于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则混合液的凝固点约为-30~-25℃,由表中数据可知选择40%和90%的防冻;液,而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所以选择40%的防冻液较为合适,故选B;
(3)与原来相比,水箱内的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
考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22. .
【详解】
此温度计上每格刻度表示的实际温度为
=℃,
温度计上示数从4℃变化到25℃,变化了25−4=21格,所以实际温度为:
×21℃≈22℃.
答:教室里的实际温度是22℃.
23.(1)20℃ (2)40℃
【详解】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而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4℃,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94℃,中间是9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
=
温度计插入液体中显示温度是22℃,这种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22)=20℃;
(2)根据根据实际温度和显示温度相等,设液体的实际温度为t,
×(t)=t
解得:
t=4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二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