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五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及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2 古诗三首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2 古诗三首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初步感知,学习题临安邸,学习《示儿》,布置作业,学习后两句,体会情感,学习写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十二课 故事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2.布置学生提前预习古诗,查阅与古诗相关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 教 学 设 计 第 1课 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乃、”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题临安邸X示儿》背诵两首古诗。默写《示儿》。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1.导人: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请大家先自读这三首古诗,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提问:请结合注释理解三首诗的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预设:《示儿》的题目点明了这首诗是父亲写给儿子的;《题临安邸》的题目点明了诗歌是在哪里写的;《已亥杂诗》的题目点明了诗歌的写作时间。3.过渡:《示儿》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的作者生活在同一朝代,这节课我们先学习这两首诗。 二、学习题临安邸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古诗,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后在全班交流整首诗的诗意。2.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发挥想象,进一步理解诗意。教师点拨:(1)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及想象理解“山外青山楼外楼”,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想象当时杭州的优美景色。(2)可以借助课文插图,想象“游人醉”的场面。3.引导学生借助资料,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教师补充“北宋灭亡”“汴京繁华”“南宋偏安”等资料,引导学生思考:(1)“暖风”除了指自然界的春风,还指什么?“游人”在这里仅仅是指一般的游客吗?还是特指某些人?预设:“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暗示南宋的权贵们天天醉生梦死。“游人”在这里特指南宋的统治者和权贵们。(2)面对着无限美景,诗人为何反问“西湖歌舞几时休”?预设:诗人反问“西湖歌舞几时休”,是希望南宋的权贵们不要再过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了,要振作精神,去收复失地。(3)试着结合资料,说一说对“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诗的理解。预设:这句诗是指南宋的权贵们忘记了北宋灭亡的事实,在醉生梦死中,把杭州当作了北宋的都城汴州。4.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大意。预设:杭州西湖的景色虽然美丽,可是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沉醉,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暖洋洋的春风把南宋权贵们吹得生梦死,简直是把杭州当作了汴州!5.引导学生思考;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应当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预设: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嘲讽,无奈的感情。朗读的时候,应该读出一种无奈,沉痛的感觉。 指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学习《示儿》1.引导学生结合往释,先在小组内,后在全班交流整首诗诗意。2.指导学生学习前两句。(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万事空”的意思。(2)引导学生抓住“但悲”一词,结合“北宋灭亡”的资料,理解诗人的悲伤之情。3.指导学生学习后两句。(1)提问:诗人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要让儿子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2)补充陆游的生平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预设:诗人虽然知道人死后,这世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但还是希望祖国能早日统一。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4.补充陆游不同时期所写的爱国诗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深刻理解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补充诗句:53岁写的《关山月》:道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62岁写的《书》: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67岁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野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68岁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示儿》,想象诗人写这首诗时的状态、神情、心理活动等,理解作者对牧复失地、平定中原的坚定信心。6.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示儿》,提醒学生要读出诗人的悲伤和盼望。 四.学习生字,学写生字1.随文指导学生识记“乃、熏”两个生字。2.让学生先观察本课要写的4个字,再说一说写好每个字要注意什么。预设:(1)“祭”字左上部分不是“夕”,不要少写一点;右上部分的笔顺不是“撤、撤、捺”。(2)“乃”和”及”不要混涌,“乃”字书写时要注意笔顺,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3)“熏”上半部分不要写成“重”。3.让学生在方格纸上书写,要求正确、规范,力求美观。写完后同桌相互评价,教师相机指导,然后再次练习书写。五、布置作业1.背诵两首古诗。2.默写《示儿》。 第 2 课 时 课 时 目 标 1.认识“亥、恃、擞”3个生字,会写“亥、恃、哀、拘”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己亥杂诗》。背诵《己亥杂诗》。3.能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听写上节课学写的4个字。指名背诵《示儿题临安邸》。全班默写《示儿》。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相机评价。2.导入: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南宋两位诗人的爱国情怀,这节课,我们走近清代诗人龚自珍,看看他在诗中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愿。3.教师出示课题,学生齐读。4.教师补充《己亥杂诗》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己亥杂诗》内容的丰富。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出示学习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随文指导“亥、恃、擞”三个生字,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上下文了解字义。点拨:“恃”和“擞”分别为翘舌音和平舌音,要读准字音,可以采用形近字辨析的方式记忆字形,如”恃—寺,擞—数”。 指导朗读。提醒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教师相机指导。 三、学习前两句,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句意,小组内讨论诗句的含义。2.全班交流诗句的含义。预设: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需要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万马齐暗的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3.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及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生气”。(1)提问:这里的“生气”是指发脾气吗?此处的“风雷”仅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雷吗?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2)教师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中国是怎样的情形。预设: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及尖锐猛烈的变革。作者借诗句来表达自己想改革现状的强烈愿望。4.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想象画面,理解“万马齐暗”的含义。提问:提到“万马”,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场景?“万马齐暗”一词又让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预设:“万马”是一幅非常壮观的画面,气势很大,“万马齐暗”则让人感到有些压抑。那么多的马在一起却是沉默的,没有一个发出声音。5.追问:想到当时的中国是这样的情景,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此时的感受?诗人用哪个字表达了自己的感受?预设:诗人用一个“哀”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6.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四、学习后两句,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小组讨论诗句的含义。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关键词“不拘一格”。(1)提问:“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有什么拘束吗?(2)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清政府用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来选拔人才,禁锢人们的思想,许多有志之士壮志难酬。 3.全部交流诗句的含义。4.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补充作者所提建议不被重视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预设: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政府政治腐败,扼杀人才,以及由此所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的强烈不满,呼唤风雷般的力量来实现社会变革,振兴国家。5.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古诗。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才能读出作者这种强烈渴望社会变革的情感,哪些字词可以读得稍微重一点。预设:“我劝天公重抖擞”中“劝”“抖擞”可以读得稍微重一些。“劝”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的强烈愿望。“抖擞”的意思是重新振作,因此可以读得稍重一些。6.小组内练习朗读,然后在班级中汇报朗读,全班学生认真倾听和点评。 五、整体回顾,升华情感1.全班朗读本课的三首古诗,进一步感受三首诗表达出的爱国情感。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爱国的古诗,自由谈体会。六、学习写字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把字写好的方法。预设:(1)“恃、拘”要写得左窄右宽。(2)写“亥”字时要注意两“撇”的长度,第一个“撇”稍微长一些,第二个“撇”稍微一些。2.引导学生关注易错字“哀”的书写:“哀”容易与“衰”混淆,书写时要注意辨析。七、布置作业背诵古诗。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任务一,活动三,任务四,作业布置,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