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江苏省扬州市初一(下)20210525月考语文试卷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年江苏省扬州市初一(下)20210525月考语文试卷部编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读写,单选题,默写题,名著阅读,古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行道上树荫掩映,密密仄仄将空间织成一片漆黑。回头一望,身后几百米,幽深不见底。夜路何须暗处寻?不过是因为这条路过于熟悉而已。因为熟悉,所以置身险境亦心存侥幸,前路坎坷照样发足疾行,熟悉带给人一切尽在掌握的错觉。事实上,走熟的那条路有时比陌生的路更危险。走路是这样,工作亦如此。刚涉足的领域,要虚心学习、小心尝试;从来没有通过的考验,更当尽心竭力、战战兢兢。待人接物又何尝不是如此?现实生活中总能见到老于世故的人,一言一行仿佛从模范人生手册上摘抄的一般优秀,让如坐针毡的“社交恐惧症”患者好生艳羡。然而长期观察下来,会发现即便有着很强的交际手腕,他们更愿意对陌生人春风化雨,到熟人环境中反而显得 jīn 持。夜路盲行,老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人生诸事总在不断 xún 环,唯尽真诚心意才能不辜负。
(选自《青年文摘》2020年第16期《夜路徐行》,有删改)
(1)请给文中画线字注音。
坎坷_______________ 涉足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汉字。
jīn 持_______________ xún 环_______________
(3)对这段话进行语言规范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路坎坷”“尽心竭力”“遭遇危机”“树荫掩映”四个短语类型各不相同。
B.文中“几百米”“领域”“尝试”“仿佛”的词性分别是数量词、名词、动词、连词。
C.“行道上树荫掩映,密密仄仄将空间织成一片漆黑。”这句话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D.“刚涉足的领域,要虚心学习、小心尝试;从来没有通过的考验,更当尽心竭力、战战兢兢。”这个句子的标点是正确的。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知礼孝亲,新华中学准备开展一次以“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
(1)【活动策划】为使本次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请帮助老师策划并完善下面活动项目。(本专题中已设计的活动除外)
项目一: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时间,向全校师生宣读《孝亲敬老活动倡议书》,号召全校同学开展孝亲敬老活动。
项目二:召开主题班会,讨论“孝”的内涵。
项目三:_______________
(2)【启动仪式】学校将在本周六(5月23日)下午两点在学校一楼报告厅举行“孝亲敬老”活动启动仪式,请全体师生按时参加。下面是以学校团委办公室名义撰写的一则通知。
通知
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师生“感恩父母,孝亲敬老”意识,学校将在本周六(5月23日)下午两点举行“孝亲敬老”活动启动仪式.请全校师生按时参加.
2020年5月21日
新华中学团委办公室
A.通知内容不够具体,请指出缺少的内容:_______________
B.通知格式不够规范,请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
(3)【活动感悟】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对“孝亲敬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阅读下面的公益广告,写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二、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考试终于结束了,同学们如释重负,心情放松了许多。
B.在双方有矛盾时,年轻人尊重比你年长几轮的阿伯,老人家原谅比你小数十年的后生,各让一步,就会海阔天空。
C.从坚决不收到不好意思不收,再到心平气和地收,自称“不差钱”的局长收起钱来已经轻车熟路了。
D.由于特殊情况和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实现学前免费教育,做好这一民生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卿”,是君对臣的爱称;“卿今者才略”中的“卿”,则是朋友间的爱称。
B.“治经为博士”的“经”,与“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经”,都是指儒家经典著作,包括《诗经》《易经》《三字经》等。
C.《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卖油翁》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古人擅以花言志:东晋陶渊明喜菊,“采菊东篱下”表达的是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北宋周敦颐爱莲,“花之君子”是对高洁品格的期许。
三、默写题
根据提示默写。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2)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3)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4)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6)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暗含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体现出作者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1)材料一:
到城里来了几年,这是A努力的结果,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车,车,车是自己的饭碗。买,丢了;再买,卖出去;三起三落,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没了,什么都没了,连个老婆也没有了!B虽然厉害,但是没了她怎能成个家呢?看着屋中的东西,都是她的,她本人可是埋在了城外!越想越恨,泪被怒火截住,他狠狠地吸那支烟,越不爱吸越偏要吸。把烟吸完,手捧着头,口中与心中都发辣,要狂喊一阵,把心中的血喷出来才痛快。
材料一节选自《_______________》,这本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选段中A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B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但当C和他的副手扑到它身上去的时候,这个东西喷出一道黑色的液体,这是从它肚子中的一个口袋分泌出来的黑水。我们的眼睛都被弄得昏花看不见了。
……
这次战计延长至一刻钟之久。怪物打败了,受伤了,死了,最后给我们让出地方来,溜入水中不见了。C全身血红,站在探照灯附近,一动也不动,眼盯着吞噬了他的一个同伴的大海,大滴的泪珠从他的眼里淌了出来。
材料二节选自《_______________》,选段中C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
(2)认真阅读表格,完成下题。
五、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岁暮①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②。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③愧人子,不敢叹风尘④。
【注】①岁暮:过年前夕。②及辰:及时,正赶上时候。③低徊:迟疑徘徊。④风尘:旅途劳累。
(1)简要概括诗中母亲疼爱儿子的表现。
(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作者“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的原因。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②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③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④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郑板桥集》
【注】①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②啜:饮,喝。③仄径:狭窄的小路。④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1)翻译下列句中画线的字的含义。
①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 ②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
③惟劳苦贫病之人(_______________) ④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3)【乙】文中描写“茅屋”环境优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划出两处)
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
(5)阅读【甲】【乙】两文,说说刘禹锡与郑板桥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似点?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请工友吃饭
廖洪玉
①七根请七八个工友吃晚饭,散席前,他去前台买单,收银员告诉他:“不用了,已经付过了。”七根一阵愕然,怎么也料不到会出现这事。他这次可是准备了半个月的工资。
②约工友们吃个饭这想法由来已久,七根担心工友们不领情,实在不好意思开口。这次他暗自下了决心,不能再拖了,七根要报答刚出来找工作时他们的帮助。那时七根因家里穷,进城寻工时只带了路费,可城里太大了,怎样也找不到工作。这天傍晚刚下过雨,冷飕飕的风卷着湿漉漉的落叶打在七根的裤脚,他又冷又累又饿,终于忍不住,屁股朝人行道的隔离墩上一靠,甩起了大鼻涕。
③这时,一个骑着电动车的年轻人停在七根的身旁,主动问他有什么需要帮忙。年轻人说:“不嫌弃的话来我们工地做吧,工作是辛苦一些,但总算有个住的地方,工钱也会正常发放。”七根听了,看到对方那身沾满泥水的衣装,没有多想,跟着他去了附近的一个工地。这个年轻人大家都叫他阿三。
④七根在建筑工地干活,都是苦力工,收入不是很高,天刚亮就出门,到晚上已过了9点半才回住的工棚,一天的劳累,稍微吃点东西,洗洗弄弄,就赶紧睡了。为了多省下一点钱寄回老家,鞋子破了也舍不得买。入冬的一天,阿三来到七根住的工棚,发现七根盖的是一床破棉被,阿三转头走出去,过了半小时就回来了,拎着一床新棉被放到他的床上,对他说:“破的这床垫在下面,新的盖在上面,这样会很暖和。”感动得七根直流泪。还有一次七根可能是饿坏了胃,夜里突然胃大出血,也是工友们发现早及时通知阿三把七根送到医院抢救。七根贫困的家庭状况,除了自己知道,工友们也知道,肯定有过无数个夏热握火,冬寒抱冰的晨昏,七根不说,大家也不问,只是尽每个人所能,默默关心,不露声色地帮助。
⑤这天发了工钱,七根兴冲冲地拨打阿三的电话:“晚上我们一起到老地方吃一顿吧,好几次想请你们,你们都不答应。”“好,正好晚上有空,天天在工地辛苦干活,我们正想吃频好饭呢。”阿三爽快地答应。
⑥傍晚,七根临出门前,他给老家的妻子打了电话,告诉她说这个月不寄钱回去了,今晚要请工友们吃一顿饭,感谢他们当初给他的帮助。妻子非常理解他:“应该的,家里也没什么大事,爸虽然瘫痪在床,但前一阵你寄回来的钱我省下了一些,医药费什么的够用了,你放心吧。”七根听了,惭愧又欣慰,捏了捏微鼓的口袋,出了门。
⑦菜是七根点的,酒也是他买的,还特意点了工友们最喜欢的猪肚鸡火锅。这种猪肚鸡火锅端出来就吃,热气腾腾,尤其是在当下这种寒冷的季节,扑鼻而来的浓香,喝着热乎乎的汤,顿感暖胃。
⑧趁工友们正在吃饭时,七根离席走去前台结账,真没想到有人先他一步结了。到底是谁呢?七根很纳闷,收银员说她也记不得是哪位了。
⑨带着这个疑问,七根回到座位,侧身问阿三:“三哥,是你帮我买单了?”阿三一头雾水:“没有啊,吃饭不是还没有结束吗?我还想等一会儿我来买单呢。”
⑩七根问大家,没有一个工友承认买单,他们还说:“_______________。”
⑪送走工友们,七根往回走时,不知道哪儿传来歌声“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欢笑,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七根心里暖呼呼的,眼睛里盈满泪花,像随时会降落的一场雨。
(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工友们为七根做了哪些事。
给他介绍工作——( A )——( B )——( C )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七根心里暖呼呼的,眼睛里盈满泪花,像随时会降落的一场雨。
(3)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4)补全第⑩段工友们的回话,并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沙枣树
刘梅花
①我在初春的时候,进了沙漠。草木们还没有打算发芽,只有黄风窝在沙漠里,默默地跑来跑去。满目都是一种悲怆的土黄,左看右看,前看后看,都是这种强大的颜色。走了很久,还是这种苍凉的色调,黯淡,辽远,压抑。哪怕有点雪花也好啊!可是,没有。
②四周是一种偌大的寂静和空旷。太熟悉这样的苍凉了。好多年前,我就住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有一天,我在学校里收到父亲托人捎来的纸条和一沓粮票。纸条上说:丫头,我去了粮站,只能换到这些粮票。进沙漠的时候突然刮起了老风,我们的狗迷路丢了。读完纸条,我掩面,大哭。学校里刚刚宣布,不用粮票了,直接用钱就可以打饭。父亲进沙漠,赶着毛驴车,要走四五个小时才能到粮站。我家的狗,忠心耿耿守过了我年少的时光,就这样迷失在大漠浩浩的风沙里。它再也找不回家了。我一定比别人更能洞悉沙漠了。毕竟,我在沙窝窝里生活了十年。我的梦境深处,依然藏着沙漠那狂虐不逊的肆掠。
③独自走着。在沙漠里,孤独像头发一样迅速长起来,一根也拔不掉,愈长愈浓。像走在荒凉的月球,没有人间烟火的味道。那种压抑,那种迷茫,那种惶恐,那种死寂,恍惚间让人觉得被扔在了不毛之地的时光隧道之外。想歇斯底里的喊叫几声。哪怕大哭几声也痛快啊。
④转过几个沙丘,突然就看见了一棵沙枣树,一下子惊喜了。我童年的树啊!亲人的树啊!
⑤茫茫大漠,一棵树从天而降——枝桠纵横,像巫婆披散的头发,四下里极力扩张,纷乱,却有某种秩序。暗暗的,有一种奔涌的气势,浩大,强劲,霸气。这棵沙枣树,张扬的沙枣树,在大漠里如此自在的凌乱的飞扬。它一定也想嘶喊几声。
⑥孤零零一棵树,它孤独吗?它喜欢沙漠吗?它的头发被大风扯成这样吗?我不知道。我仰望这棵任意挥撒着枝条的树,它确实是自在独立的,一点也不觉得委屈。我知道,它的根会扎得很深。
⑦这沙漠,一定要有一棵树才行。路过的人要在树下歇歇脚,天空的鸟要在树枝打打盹。风要缠绕在树上,雪要栖落在树上。没有一棵树,怎么能行呢。大漠荒蛮,有一棵树,是生命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
⑧苍茫大漠,时间在这里变得很缓慢,很缓慢。大漠之外,光阴似箭。这棵树,是大漠之外的一枝箭,不留意射到这里来了。外面的箭,是冷的,寒的。只有这枝箭,是温暖的,绿意莹然的。
⑨我慢慢地看着它,用力地看着它。没有伴儿的沙枣树,是有点孤单,但绝不可怜,甚至有点傲慢的意思。你看,那枝桠多么长多么随意,没有一点点的拥挤,多么阔绰的自由。树杆虽然被风沙吹得弯曲,有点拧巴,但绝对有气势,暗含着一股强劲的力量——和风沙较劲,和命运较劲,和沙漠较劲。它赢了,赢得昂首挺胸,凌然大气!
⑩它的心境,只有它自己明白。我只是猜测,我不是树。如若我是树,我真的不想到沙漠里来。就算我是一枝光阴的箭,也千万别射到这么荒凉的地方来。我如果要做树的话,最好长在山青青水潺潺的地方。最好是陌上,是繁花似锦的地方。梧桐也行,槐树也行,千万别是沙枣树。这树,有点丑,一点也不妩媚。这大漠,也忒苍黄了,我可不想如此的孤单。
⑪可是,这棵沙枣树一定不是这样想的。它坦然,无谓。沙漠又能怎么样?黄风又能怎么样?我还不是生活得好好的,安安静静的。你看,天地之间,都是苍茫的枯黄,没有生命的气息。只有我,春天开花,夏天长叶子,秋天结果,冬天迎接雪花。
⑫漫漫的时光里,我独自开花,独自发芽。没有什么来打扰,没有什么来聒噪。挺好呀。挤在树林里当然热闹,可是,没有如此的安静啊。大漠空旷,天高云淡。天地当中,我迎风而立。难道,不美吗?没有价值吗?
⑬我摸摸沙枣树,皮肤粗糙。细枝子上布满了细细的刺,锋利,尖锐,毫不示弱。黄风刮过的时候,这样尖刻的万千利箭,会不会刺伤风的衣裳?风会不会疼?
⑭你觉得我只是一棵不漂亮的树,扔在沙漠的树,就想随意伤害吗?不是,我怀揣锋利,慢慢跟光阴纠缠着,跟命运耗着。你拿我当一枝箭,随便射到如此苍凉的地方,毫不在乎。我要长出无数枝箭,连头发里也暗藏着十万利箭,射向你,射疼你。你只有感知到疼痛,才能理解我的疼。
⑮这样的十万利箭,风啊,光阴啊,如果不怕疼,你来吧。我的箭,是我内心的伤感。悲戚,但炽热。这朗朗大漠,太阳当空照着,我的十万利箭,是十万孤独,陪着我,盛大而隆重的苍凉啊。天地日月之间,我兀自傲然独立。大漠之上,黄风猎猎,我有足够的资格笑傲天下。有谁,比我更加坚韧而不拔?
⑯五月,我要开花了。我的花,绝无惊艳,朴实安静。但我的清香,暗暗的,也较劲着,足以涤荡整个沙漠,无可匹敌。花开十万,是我十万金色的翅膀。在这强大的清香里,蕴含着我的呐喊。我攻下整个大漠的寂寞孤独。我要告诉你,在浩浩大漠,我是霸主!
(本文有删改)
(1)作者笔下的沙枣树外形有哪些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
(2)文章开头第②节作者采用什么叙述方式来回忆父亲好多年前赶着驴车进沙漠为我去粮站换粮票一事的?交代这件事有什么用意?
(3)作者笔下的沙枣树形象生动,彰显精神。请任选下面一句加以分析说明。
①茫茫大漠,一棵树从天而降——枝桠纵横,像巫婆披散的头发,四下里极力扩张,纷乱,却有某种秩序。
②我要长出无数枝箭,连头发里也暗藏着十万利箭,射向你,射疼你。
(4)文章前半部分作者用“它”来称呼沙枣树,为何在结末6段中,“我”成了沙枣树的代名词?请说说这样变化的原因。
(5)请说说文末画线句“但我的清香,暗暗的,也较劲着,足以涤荡整个沙漠,无可匹敌”这句话的含义。
八、写作
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我们远离了父母,才知道当初有父母的陪伴是多么温馨;当疫情肆虐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自己原来的生活是多么令人羡慕……回头看看,静心想想,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已经足够美好了,只是我们自己不懂得满足。当我们学会满足,就会发现更多的美好。
请以《这样的生活,我很满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着眼于自己的生活,写出真情实感;③善于发现细节,要能打动人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年江苏省扬州市初一(下)20210525月考语文试卷
一、综合读写
1.
【答案】
(1)kě,shè
(2)矜,循
D
【考点】
注音
根据拼音写字词
短语类型
词性
标点的辨析与用法
修辞手法的辨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坎坷”的“坷”应读作“kě”,“涉足”的“涉”应读作“shè”。
(2)“jīn 持”写作“矜持”,“xún 环”写作“循环”。
(3)A项,“前路坎坷”“树荫掩映”都是主谓短语。
B项,“几百米”是偏正短语。
C项,“织”把树荫人格化,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
故选D。
2.
【答案】
(1)示例1:开展“亲情作文”征文活动。
示例2:邀请语文老师或校外专家学者做有关“中国孝文化”主题的报告。
示例3:到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
(2)A:缺少地点,应补上“在学校一楼报告厅”。
B:落款和时间书写位置不对,要对调。
(3)示例:“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一定会一代代传承和发扬下去。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关心父母,敬爱老人。
【考点】
活动规划
拟写应用性短文
漫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首先应明确活动的主题和目的,然后选择切合实际的活动形式。针对中学生的主题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朗读比赛、图片展、读书报告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主题歌咏比赛、古诗文朗诵大赛、办一期手抄报等。本题要以“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为主题设计活动形式。
(2)拟写通知,内容要写清楚,如要写清开会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等,格式要正确。本则通知缺少活动地点,应补上“在学校一楼报告厅”。落款和时间书写位置不对,要对调。
(3)图画是妈妈再给老人捶背,儿子也效仿给妈妈捶背,可见“孝”是可以传递的。大人怎么做孩子也会学着怎么做。大人是孩子的榜样。“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一定会一代代传承和发扬下去。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关心父母,敬爱老人。
二、单选题
【答案】
C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一副重担子。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合乎语境,使用正确。
B项,海阔天空:像大海般广阔,像天空般无边无际。形容空间广阔或活动范围无比宽广。比喻胸襟开阔,毫无拘束。也比喻说活、议论、写文章或想象没有拘束和限制。合乎语境,使用正确。
C项,心平气和:指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不符合语境,应改为“心安理得”。
D项,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合乎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C。
【答案】
B
【考点】
文学常识
文化常识
卖油翁(欧阳修)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B项,“阅金经”的“经”指《金刚经》,即佛经,不是儒家经典著作。
三、默写题
【答案】
(1)濯清涟而不妖
(2)惟解漫天作雪飞
(3)箫鼓追随春社近
(4)独怆然而涕下
(5)决眦入归鸟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爱莲说(周敦颐)
晚春(韩愈)
游山西村(陆游)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望岳(杜甫)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登飞来峰(王安石)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注意“濯”的书写。
(2)注意“惟”的书写。
(3)注意“箫”的书写。
(4)注意“涕”的书写。
(5)注意“眦”的书写。
(6)由“暗含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可推知答案。注意“情”的书写。
(7)由“体现出作者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可推知答案。注意“缘”的书写。
四、名著阅读
【答案】
(1)骆驼祥子,老舍,祥子,虎妞,海底两万里,尼摩船长
(2)①(甲)尼摩船长,(乙)为离世的船员举行海底葬礼,(丙)南极,②示例:只有科学没有人情,科幻小说儿就会变成冰冷的科学知识堆砌而失去魅力。《海底两万里》中对充满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的描绘,既是艺术的语言,又是科学的语言,特别是那艘鹦鹉螺潜艇以自身薄薄的几毫米螺壳而承受下潜到百米深海后所面临的巨大水压的螺壳动物。这一细节充分表现了凡尔纳广博的科学知识。小说的主人公尼摩是个有正义感的反抗英雄,他对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极端痛恨,向往民主与自由。尼摩又是一个有博爱之心的勇士,有着为人类献身的崇高精神。他请求阿龙纳斯教授为伤势严重的部下治疗,面对水手的死尼摩甚至情绪激动地留下了眼泪,并且为他举行了庄严隆重的珊瑚王国的葬礼;看到印度采珠人被鲨鱼袭击,他“奋不顾身地站了起来,拿着匕首直朝大鲨鱼冲去,和鲨鱼进行肉搏”,还慷慨地送给采珠人一袋珍珠维持生计。这体现了小说的人情味。
【考点】
《骆驼祥子》
作家作品
课内名著阅读
《海底两万里》
情节内容
名著人物形象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①从“车,车是自己的饭碗。买,丢了;再买,卖出去;三起三落”可知,A是祥子,B是他的老婆虎妞。这两个人物形象出自于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主人公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②从“这个东西喷出一道黑色的液体,这是从它肚子中的一个口袋分泌出来的黑水”可以确定这是尼摩船长驾驶着“鹦鹉螺号”在大西洋中与章鱼搏斗的故事。尼摩船长是出自于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中的人物。
(2)第①问,根据名著阅读积累可知,《海底两万里》中,在锡兰岛上,尼摩船长等人与鲨鱼搏斗,是为了救采珠人;在珊瑚王国发生的事件是:为离世的船员举行海底葬礼;在南极洲,一行人被困在冰盖之下。解答第②问要明确题干要求“科学”与“人性”两个方面,然后结合小说内容,从科学考察海底的各种现象与表现的人物精神品质方面来思考。示例:只有科学没有人情,科幻小说儿就会变成冰冷的科学知识堆砌而失去魅力。《海底两万里》中对充满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的描绘,既是艺术的语言,又是科学的语言,特别是那艘鹦鹉螺潜艇以自身薄薄的几毫米螺壳而承受下潜到百米深海后所面临的巨大水压的螺壳动物。这一细节充分表现了凡尔纳广博的科学知识。小说的主人公尼摩是个有正义感的反抗英雄,他对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极端痛恨,向往民主与自由。尼摩又是一个有博爱之心的勇士,有着为人类献身的崇高精神。他请求阿龙纳斯教授为伤势严重的部下治疗,面对水手的死尼摩甚至情绪激动地留下了眼泪,并且为他举行了庄严隆重的珊瑚王国的葬礼;看到印度采珠人被鲨鱼袭击,他“奋不顾身地站了起来,拿着匕首直朝大鲨鱼冲去,和鲨鱼进行肉搏”,还慷慨地送给采珠人一袋珍珠维持生计。这体现了小说的人情味。
五、古诗词鉴赏
【答案】
(1)①细细地缝好寒衣;②捎去问候的家信;③心疼儿子的清瘦;④询问路上的艰辛。
(2)示例一:作者看到母亲心疼自己,不忍心把在外面奔波劳累的情况告诉母亲,而使她更加担忧。
示例二:作者有愧于自己作为儿子未能尽孝,诉说旅途的辛劳,反而惹得他们为自己操心。
【考点】
诗
筛选内容,归纳要点(古诗词曲)
课外古诗词曲阅读
古诗词曲内容理解与分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阅读诗歌可知,诗中有关母亲疼爱儿子的表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几句中。“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的意思是“她正在为我缝棉衣,针针线线缝得密,我寄的家书刚收到,墨迹还新”,由此可知母亲疼爱儿子的表现是:“细细地缝好寒衣”和“捎去问候的家信”。“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意思是“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由此可知母亲疼爱儿子的表现是:“心疼儿子的清瘦”和“询问路上的艰辛”。
(2)“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的意思为“迟疑徘徊,愧于自己作为儿子未能尽孝,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写儿子心中惭愧自己没有尽到孝敬母亲的责任,不敢向母亲诉说那一路的风尘,通过直抒惭愧心情表达出母子之间的深情。前文提到作者在过年前夕赶回家,看到慈爱的母亲在为他缝制寒衣,看作者寄的家信,心疼作者的清瘦,询问路途上的艰辛。在慈爱的母亲面前,作者心中百感交集:看到母亲是那么心疼自己,内心充满了感激和敬爱;自己出门在外,不能尽人子责任,深感惭愧内疚;不敢直言在外奔波劳累,怕母亲担忧,担心直言远行的劳顿,会使母亲更加心疼。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六、文言文阅读
【答案】
(1)①出名,有名,②这,③只,只有,④应当
(2)①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②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3)①窗里幽兰,②窗外修竹
(4)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
(5)都具有安贫乐道的情趣,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
【考点】
文言实词
文言文比较阅读
文言翻译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文言文)
划分朗读节奏(文言文)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解析】
【参考译文】
三间茅屋,沐浴在十里春风中。在窗里看幽兰,向窗外望幽竹,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十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俗气的客人,知心的好友就来了,为非常闲适而感叹,为有这样难得的日子而感叹。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解答】
(1)①句意: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名:出名,有名。
②句意: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斯:这。
③句意:只有那些劳苦之人。惟:只,只有。
④句意:人应当很多了。宜:应当。
(2)①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入:映入。
②以:来。劳人:劳苦的人。安享:贪图享受。
(3)“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意思是:三间茅屋,沐浴在十里春风中。在窗里看幽兰,向窗外望幽竹,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句子中“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是对“茅屋”优雅环境的描写。
(4)句意:没有俗气的客人,知心的好友就来了,为非常闲适而感叹.“俗客不来”中,“来”作“俗客”的谓语,其后应划分朗读节奏;“良朋辄至”中,“至”作“良朋”的谓语,其后应划分朗读节奏。故划分为: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
(5)刘禹锡住的是“陋室”,郑板桥住的是“三间茅屋”,但是他们一个“何陋之有”,一个“适适然”,这些表现了他们安贫乐道的品质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七、现代文阅读
【答案】
(1)A为他加新被褥,B送他去医院抢救,C为他默默结账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七根感动流泪的样子,表达了七根对工友们的感激之情。
(3)内容上:开篇点题,照应标题“请工友吃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上:引出下文七根和工友们之间发生的故事;运用倒叙,把七根请吃饭被人提前买单这一结果放在开头,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曲折有致。
(4)补写示例:别问了,明天记得给你老婆寄钱回去,你家里等着钱用呢。
理由: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符合工友们的形象特点;体现文章中人与人之间充满温情的主旨。
【考点】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记叙文)
小说阅读
修辞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开头段的作用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续写补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通过阅读文章可知,阿三在七根最困难的时候帮他找工作;从“阿三来到七根住的工棚,发现七根盖的是一床破棉被,阿三转头走出去,过了半小时就回来了,拎着一床新棉被放到他的床上”可总结出:为他加新被褥;从“还有一次七根可能是饿坏了胃,夜里突然胃大出血,也是工友们发现早及时通知阿三把七根送到医院抢救”可总结出:送他去医院抢救;从“七根离席走去前台结账,真没想到有人先他一步结了”可总结出:为他默默结账。
(2)句中将七根眼里的“泪花”比喻为“随时会降落的一场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七根感动流泪的样子,表达了七根对工友们的感激之情。
(3)第①段作为文章的开头,上来就写七根请工友吃晚饭,结果有人替他买了单,这一内容照应了小说的题目“请工友吃饭”,同时也为小说设置了悬念:是谁买的单?为什么替七根买单?同时,这一段在小说结构上起着引出下文的作用,小说采用倒叙的叙述方式,先写结果,以后的情节则是对之前事情的追述,这样写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曲折有致,让本来情节简单的故事避免了过于平淡。
(4)作答本题,首先要对故事情节发展有透彻的理解,比如,工友会以什么样的借口来劝说七根。从文中可知,七根家庭困难,家里有瘫痪在床的父亲需要照顾,而且家里的开支主要依靠他的工资,而为了请客,他这个月没有给家里寄钱。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补写为:别问了,明天记得给你老婆寄钱回去,你家里等着钱用呢。补写内容,既要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又符合工友们的形象特点。同时也与文章所歌颂的人与人之间充满温情的主旨相一致。
【答案】
(1)枝桠纵横凌乱、长而随意;绿意盎然;树杆弯曲拧巴;皮肤粗糙,布满细刺;花朴实安静,清香浓郁。
(2)采用插叙;为了突出沙漠的寂静空旷和苍凉,交代了沙枣树生存环境的恶劣,更加有力地烘托出沙枣树自由独立、坦然无畏、坚韧不拔的内在精神。
(3)示例一:选第①句。此句采用比喻,把沙枣树纵横的枝桠比作巫婆披散的头发,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沙枣树枝桠的扩张、凌乱的外形特征,更突出了其张扬着的浩大、强劲、充满霸气的气势。
示例二:选第②句。此句采用比喻、夸张,把沙枣树树枝上布满的细刺比作无数利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沙枣树树枝上细刺的锋利尖锐的特点,更能表现出沙枣树虽身处恶劣环境但毫不示弱、坚韧不拔的精神。
(4)文章开头,在作者眼中沙枣树只是长在沙漠中的一株植物,但随着对沙枣树的深入了解,作者已与沙枣树合二为一,自然界的沙枣树既有着人的孤独和疼痛,也有着性格的坚毅和力量的抗争。同时变换人称,有助于更加强烈地表现出人和树的一种浓浓的自豪感。
(5)沙枣树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没有自感寂寞孤独,自怜自艾,而是表现出一股自由独立、坦然无谓、坚韧不拔的霸气、豪气,对抗着整个大漠,对抗着大自然,令人肃然起敬。
【考点】
散文阅读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记叙文)
插叙
分析作者写作意图
赏析文章语言
记叙人称
理解记叙文中句子含意或作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由“茫茫大漠,一棵树从天而降——枝桠纵横,像巫婆披散的头发,四下里极力扩张,纷乱,却有某种秩序”“你看,那枝桠多么长多么随意,没有一点点的拥挤,多么阔绰的自由”可得出:枝桠纵横凌乱、长而随意。由“外面的箭,是冷的,寒的。只有这枝箭,是温暖的,绿意莹然的”可得出:绿意盎然。由“树杆虽然被风沙吹得弯曲,有点拧巴,但绝对有气势”可得出:树杆弯曲拧巴。由“我摸摸沙枣树,皮肤粗糙。细枝子上布满了细细的刺,锋利,尖锐,毫不示弱”可得出:皮肤粗糙,布满细刺。由“五月,我要开花了。我的花,绝无惊艳,朴实安静。但我的清香,暗暗的,也较劲着,足以涤荡整个沙漠,无可匹敌”可得出:花朴实安静,清香浓郁。
(2)“有一天,我在学校里收到父亲托人捎来的纸条和一沓粮票”是插入回忆往事,是插叙。其作用可联系文章主旨来分析,本文赞颂了沙枣树的顽强、坚韧品质。由“父亲进沙漠,赶着毛驴车,要走四五个小时才能到粮站。我家的狗,忠心耿耿守过了我年少的时光,就这样迷失在大漠浩浩的风沙里”可见,这些内容突出了沙漠的寂静空旷和苍凉,交代了沙枣树生存环境的恶劣,从而衬托了沙枣树的顽强、坚韧的精神品质。
(3)如选第①句,“枝桠纵横,像巫婆披散的头发”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写出沙枣树的枝“四下里极力扩张,纷乱,却有某种秩序”的特点,表现出它的自由独立、坦然无畏的内在精神。如选第②句,“我要长出无数枝箭”把沙枣树的刺比作箭,是比喻手法,“十万利箭”是夸张手法。比喻和夸张具有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特征的表达效果,写出沙枣树虽身处恶劣环境但毫不示弱、坚韧不拔的特点。回答时,要说出赏析角度、表达效果、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4)作者通过描写沙枣树的外形,感悟其性格、品质,产生敬佩之情。“沙漠又能怎么样?黄风又能怎么样?我还不是生活得好好的,安安静静的。你看,天地之间,都是苍茫的枯黄,没有生命的气息。只有我,春天开花,夏天长叶子,秋天结果,冬天迎接雪花”,作者由描写沙枣树转入对其品质的赞美,其情感逐渐与沙枣树合二为一,因而人称自然转换。人称的转换,既有作者在体会树的品质时的自豪感,也便于抒发强烈的赞美之情。
(5)理解语句要在理解全文内容、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进行。文中的沙枣树是顽强、坚韧、独立的象征,“没有伴儿的沙枣树,是有点孤单,但绝不可怜,甚至有点傲慢的意思”“细枝子上布满了细细的刺,锋利,尖锐,毫不示弱”“大漠之上,黄风猎猎,我有足够的资格笑傲天下。有谁,比我更加坚韧而不拔”等诸多语句均流露着作者的赞美之情。因此,“足以涤荡整个沙漠,无可匹敌”表现出了沙枣树自由独立、坦然无谓、坚韧不拔的霸气、豪气,它对抗着整个大漠,对抗着大自然,令人肃然起敬。
八、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全命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0-2021年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初一(下)月考语文试卷部编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读写,名著阅读,默写题,古诗词鉴赏,填空题,文言文翻译,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年江苏省南通市初一(下)月考语文试卷部编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读写,默写题,名著阅读,古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初一(下)5月份月考语文试卷部编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读写,默写题,名著阅读,古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