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上册专题五 化学变化及其表示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
展开专题5化学变化及其表示训练(3)2020-2021学年仁爱版化学九年级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催化剂就是二氧化锰
B.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
C.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没有改变
D.使用催化剂能增加产物的质量
2.下列是实验室中化学药品的区别方法,正确的是
A.食盐水和白醋:品尝
B.用观察颜色的方法区分:二氧化锰和四氧化三铁
C.氮气、空气和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
D.水和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都能生成气体,它们都是化学变化
B.物质在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C.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在水电解的反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都没有发生变化
4.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只有CO2和H2O生成,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B.该物质中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C.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之和等于参加反应的该物质的质量
D.该物质中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5.A和B的混合物212g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和D,已知,测得C与D的质量比为44:9,则生成的C的质量为:
A.176g B.141.3g C.44g D.36g
6.某同学梳理并归纳了以下知识点,其中正确的是
①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元素;
②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③带火星的木条一定能在含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复燃;
④由一种反应物生成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⑤等质量的O2和O3所含氧原子数目相同;
⑥同种粒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电子数。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7.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①分子种类
②元素的化合价
③元素种类
④分子个数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8.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量/g | 18 | 1 | 2 | 32 |
反应后质量/g | 未知 | 26 | 2 | 12 |
A.反应后甲的质量为13g
B.参加反应的乙、丁的质量比为4:5
C.乙是生成物
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9.工业上常用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来制得生石灰,发生的反应为。现取一定量的石灰石样品进行煅烧(假设杂质质量不变),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则纵坐标表示的是
A.生成CO2的体积
B.生成CaO的质量
C.固体中杂质的质量分数
D.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10.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若实验中忘记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A.不产生氧气 B.生成氧气的速率变慢
C.产生氧气的总质量减少 D.没有影响
11.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物质不可能是纯净物 B.该物质一定含氧元素和碳元素
C.该物质一定是碳的单质 D.该物质中可能含有氧元素
12.下列有关催化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氧化锰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
B.加入二氧化锰能使双氧水分解放出的氧气总量增加
C.催化剂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
D.没有加入二氧化锰,双氧水就不会产生氧气
13.如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图中生成物有三种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14.蜡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关于蜡烛元素组成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没有氧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D.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二、填空题
15.用下图所示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称得总质量为 m1,将小试管中的稀盐酸全部倒入烧杯,充分反应后,称得总质量为 m2。
(1)m1________m2(填“>”、“=”或“<”),其原因是_________。
(2)该实验________(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16.草酸(化学式为C2H2O4)加热时能分解,除了生成水之外还有两种氧化物生成。试推断生成的氧化物是什么?并结合质量守恒定律说明理由。__________
17.二氧化碳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1)大棚种植蔬菜过程中,需要增施CO2气体,其目的是_______。
(2)将水果(如西瓜)与干冰放在密闭容器中一段时间即可制得“碳酸水果”。食用“碳酸水果”时会有气泡冒出,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将一个大烧杯罩在一高一低燃着的蜡烛上方,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高处的蜡烛先熄灭,低处的蜡烛后熄灭。
据此现象推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火灾时应匍匐前进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
(4)绿色化学期望化工生产时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转入产品中,即为零排放。一定条件下CO2、H2按不同比例反应获得以下产品,其中不能实现零排放的是_______(填标号)。
a 甲酸(CH2O2) b 甲醇(CH4O) c 乙烯(C2H4)
18.乙醇俗称酒精,常用作燃料、溶剂和消毒剂。
(1)乙醇属于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将138g酒精(C2H5OH)点燃,酒精燃烧全部转化为CO、CO2和H2O,恢复到室温,测得所得气体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36%,则燃烧所消耗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g。
19.如图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用催化剂催化,氮气和氢气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问题:
(1)请在C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_________
(2)该变化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微观粒子是_________。
(3)B→C变化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__。
(4)画出与一个生成物分子质子数相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
20.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服务于生活。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消毒杀菌剂一时热销。
(1)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次氰酸钠,化学式为NaC1O)过氧乙酸(化学式为CH3COOOH)消毒液成了家庭、医院、宾馆常用的消毒剂。NaC1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CH3COOOH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过氧乙酸具有强腐蚀性,且在室温下易分解成乙酸和一种常见气体X,化学方程式为: ,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
(2)臭氧(化学式O3)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臭氧和氧气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市民出行需注意自我防护。如出行配戴填充活性炭的口罩等。口罩中“绵纱”和“活性炭”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21.请用质量守恒定律有关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R在氧气中燃烧的表达式为R+O2CO2+H2O,而且已知4.6gR和一定量的氧气反应,生成8.8gCO2和5.4gH2O,则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①_____g,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②_____;
(2)某物质X在氧气中燃烧的表达式为X+O2CO2+H2O,则有关X的组成中一定含有①_____元素,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②_____。
22.为了证明某物质燃烧后是否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做了如下实验,请补充完整。
步骤 | 现象 | 结论 |
点燃该物质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而冷的烧杯。 | 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 | 该物质燃烧后生成了 ___________。 |
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并振荡。 | _______
| 该物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
23.有人宣称能通过发功使金属铜发生化学变化变成金,请你根据所学化学知识,指出这种说法的违背科学之处__________。
24.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是主要的工业原料要原料,它的化学式是
(CH3CH2OH)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乙醇”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
(2)“乙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3)乙醇完全燃烧,仅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由此可推断乙醇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元素。
25.现有高锰酸钾、红磷、铁、木炭、硫、镁带、蜡烛等,按下面的要求选择适当的物质和适当条件发生化学反应,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在括号内注明反应的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1)写出一种紫黑色粉末加热的反应_____;(_____)反应)
(2)写出一种黄色固体物质的燃烧反应_____;(_____)反应)
(3)写出一种红色固体物质的燃烧反应_____(_____)反应)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催化剂的种类有很多,催化剂不只是二氧化锰,硫酸铜、氧化铁也可以作某些反应的催化剂,选项A错误;
B、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选项B正确;
C、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例如块状的催化剂变成粉状的催化剂,物理性质发生改变,选项C错误;
D、加入催化剂只是改变了反应的快慢,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选项D错。
故选B。
2.D
【详解】
A、在实验室不能品尝药品,此选项错误;
B、二氧化锰和四氧化三铁都是黑色固体,用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区分二氧化锰和四氧化三铁,此选项错误;
C、氮气、二氧化碳都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照常燃烧的是空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是氮气和二氧化碳,用燃着的木条不能鉴别氮气、空气和二氧化碳,此选项错误;
D、加入二氧化锰,无气泡产生的是水,加入二氧化锰,有气泡产生的是过氧化氢溶液,用二氧化锰可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此选项正确。
故选D。
3.D
【详解】
A、水的蒸发是水的状态改变,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水的电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物质在化学变化(不包括物理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就是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而不是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故选项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量不变,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D
【详解】
A、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B、该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该物质中一定含C、H元素,可能含氧元素,不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之和等于参加反应的该物质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之和,不符合题意;
D、由B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符合题意。
故选D。
5.A
【详解】
因为“A和B的混合物212g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和D”,“2A+5B=4C+2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可知生成C和D的质量为212克,测得C与D的质量比为44:9,则,即 ,则生成C的质量为176g, 故选A。
6.D
【详解】
①混合物中可能含有一种元素,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错误;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不变,正确;
③带火星的木条不一定能在含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复燃,如空气中含氧气,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在空气中复燃,错误;
④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及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错误;
⑤等质量的O2和O3所含氧元素的质量相等,氧原子的质量相同,所含原子数目相同,正确;
⑥同种粒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电子数,如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不相等,正确。
故正确的是②⑤⑥。
故选D。
7.A
【详解】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变;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个数可能改变,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故可能发生变化的是②④。
故选A。
8.B
【详解】
A、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乙反应后质量增加26-1=25g,属于生成物,丙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丁物质质量减少32-12=20g,根据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故甲属于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该物质的质量=25-20=5g,故反应后甲的质量为18-5=13g,此选项表述正确;
B、根据A中的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乙、丁的质量比为25:20=5:4,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C、根据A中的分析可知,乙生成物,此选项表述正确;
D、丙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可能是催化剂,此选项表述正确。
故选B。
9.C
【详解】
A、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加热到一定温度,碳酸钙才开始分解,二氧化碳的质量从零开始增加,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B、氧化钙的质量从零开始增加,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加热到一定温度,碳酸钙才开始分解,固体质量逐渐减小,杂质的质量不变,故固体中杂质的质量分数从一定值逐渐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符合题意;
D、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加热到一定温度,碳酸钙才开始分解,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氧元素,故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逐渐减小,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B
【详解】
A、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如果忘记加入二氧化锰,能产生氧气,只是速率较慢,故选项说法错误;
B、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忘记加入二氧化锰,放出氧气的速度较慢,故选项说法正确;
C、催化剂对生成物的质量没有影响,忘记加入二氧化锰,放出氧气的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忘记加入二氧化锰,能产生氧气,只是速率较慢,不是没有影响,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1.D
【分析】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由分析得:
【详解】
A、该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例如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错误;
B、该物质不一定含氧元素,错误;
C、该物质不一定是碳的单质,例如一氧化碳燃烧也能生成二氧化碳,错误;
D、该物质中可能含有氧元素,正确。
故选D。
12.C
【详解】
A、二氧化锰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如高锰酸钾分解不需要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说法错误;
B、二氧化锰可以加快双氧水生成氧气的速率,但不会改变生成氧气的质量,说法错误;
C、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说法正确;
D、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加入的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的速率,并不是说不加入反应就不能发生,说法错误。
故选:C。
13.C
【详解】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及微粒的变化,分析原子、分子的变化,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等.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出各物质微粒的个数关系如图:
A、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及微粒的构成可知,此反应有单质生成。故A说法正确;
B、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及微粒的变化可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故B说法正确;
C、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及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物质,故C说法错误;
D、由各物质微粒的个数关系图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
14.B
【详解】
蜡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蜡烛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故选B。
15.> 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后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装置 遵守
【详解】
(1)m1>m2,其原因是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后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装置。
(2)该实验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均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6.CO2和 CO ;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详解】
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根据草酸中含有碳、氢、氧元素,可推测生成物中含有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7.增加光合作用的原料,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 高处氧气的含量更低,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大 bc
【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进行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进行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1)蔬菜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气体,目的是增加光合作用的原料,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故填:增加光合作用的原料,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
(2)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3)将一个大烧杯罩在一高一低燃着的蜡烛上方,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高处的蜡烛先熄灭,低处的蜡烛后熄灭。说明高处氧气的含量更低,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大,所以在有限空间里发生火灾时应匍匐前进,故填:高处氧气的含量更低,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大;
(4)因为反应前是和,氢气中不含氧元素,所以生成物中的氧元素都是二氧化碳中的,又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所以应从“碳与氧的原子个数比为1:2入手。
a、因甲酸的化学式为,则一定条件下和按1:1的比例反应就实现“零排放”,且甲酸分子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为1:2,故a正确;
b、因甲醇的化学式为,分子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不是1:2,则和按一定比例反应不可能只生成1种物质实现“零排放”,故b错误;
c、乙烯的化学式为,不含有氧,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和按一定比例反应不可能只生成1种物质实现“零排放”,故c错误。
故选:bc。
18.有机物 224
【详解】
(1)乙醇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
(2)138g酒精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138g酒精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 ,反应恢复至室温后,测得所得气体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36%,故所得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总质量为: ,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燃烧所消耗氧气的质量为:200g+162g-138g=224g。
19. 氮原子和氢原子 每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氨分子
【详解】
(1)由微观示意图,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反应前有2个氮原子和6个氢原子,反应后有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所以,在C图中应补充一个氨分子,如下图: 。
(2)化学反应中发生改变的微粒是分子,所以氮原子和氢原子是反应变化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微观粒子;故填:氮原子和氢原子。
(3)由微粒的变化可知,B→C变化的微观实质是:每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氨分子。
(4)由微粒的模型图可知,生成物的分子是氨分子,质子数是10,与一个生成物分子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为氖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20.+1 6:1:12 O2 分子结构不同 过滤可吸入颗粒物;吸附有害气体
【详解】
(1)在次氯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正负代数和为0可得,,求得 ;
元素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 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之比,CH3COOOH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反应前碳、氢、氧的原子个数分别为4个、8个、6个,反应后分别为4个、8个4个,反应后缺少两个氧原子,故X的化学式为O2。
(2)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臭氧和氧气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
(3)口罩中“绵纱”的作用是过滤可吸入颗粒物;“活性炭”的有吸附性,作用是吸附有害气体。
21.9.6 质量守恒定律 碳、氢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解析】
【详解】
(1)4.6gR和一定量的氧气反应,生成8.8gCO2和5.4gH2O,由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R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和,则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8.8g+5.4g﹣4.6g=9.6g;
(2)CO2和H2O两种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X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22.水 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
【详解】
解:在点燃的物质的火焰上方,罩一小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证明有水生成;将烧杯倒转过来,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点睛】
物质在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说明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
23.铜不能变成金,因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类不变,铜由铜元素组成,金由金元素组成,铜中不含金元素,所以铜变金不可能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结合题意分析解答。
【详解】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铜由铜元素组成,金由金元素组成,铜元素在反应后不能变成金元素。
24.(1)2:6:1 (2) 12:3:8(3)C、H(或碳、氢)
【详解】
(1)由乙醇的化学式可知,“乙醇”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6:1;
(2)“乙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2:3:8;
(3)乙醇完全燃烧,仅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此可推断乙醇中一定含有C、H元素,由于有氧气参加反应,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
25.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分解 硫+氧气二氧化硫 化合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化合
【详解】
(1)上述物质的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在加热的条件下,高锰酸钾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由文字表达式可知,该反应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三种物质,符合分解反应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填分解。
(2)上述物质中的硫是黄色固体,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故反应的物质表达式写为:硫+氧气二氧化硫;
由文字表达式可知,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填化合。
(3)上述物质中的红磷是红色固体,红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故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由文字表达式可知,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填化合。
仁爱湘教版九年级上册专题五 化学变化及其表示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仁爱湘教版九年级上册专题五 化学变化及其表示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仁爱湘教版九年级上册专题五 化学变化及其表示综合与测试精练: 这是一份仁爱湘教版九年级上册专题五 化学变化及其表示综合与测试精练,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仁爱湘教版九年级上册专题五 化学变化及其表示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仁爱湘教版九年级上册专题五 化学变化及其表示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