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2.1指数概念的扩充教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北师大版2.1指数概念的扩充教课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实例分析,抽象概括,应用巩固,深化理解,拓展提升,函数小史,小结及作业,作业学案课本习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凡是出现‘量’的地方就少不了数学。”
——华罗庚
结合图片请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电视《重案六组》中有这样一个情景:技术人员根据案发现场的脚印,锁定疑犯的身高。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2.小学生与职业相扑运动员,谁的饭量大?你能说明理由吗?
问题1:我们在初中学过哪些函数?
上述两个问题中都涉及两个量的关系,这一节课我们研究两个量的关系,研究怎样由一个量来确定另一个量——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函数。
问题2:同学们还记得初中函数的定义吗?说说看! 我们在初中学习的函数的定义: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y的取值随x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y是x的函数,x叫自变量,y叫函数值。
例1. 假设某汽车行驶速度为60 Km/h,时间为t,则路程表示为S=60t。例2.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26秒落地击中目标,跑单的射高是845米。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炮弹离地面的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是例3.已知汉中某天6个整点时的气温绘制成的统计图,如下图。
从以上3个实例中,请同学们思考:例1中,时间t与路程S之间是否具有某种依赖关系?能理解为一种对应吗?例2中,从炮弹发射到落地的时间看成集合A,炮弹高度看成集合B,在A中任意一时间t在B中是否有唯一的高度h与它对应?是否有两个或多个高度与时间对应?例3中,从时间的集合{8,10,12,14,16,18}到温度的集合{4.5,10.5,15.3,19.6,20.1,15.9}存在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某一时刻会对应两个气温吗?
问题3:综合上述几个例子,我们能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从集合的角度看,两个集合存在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问题4:函数能否看成两个集合间的对应关系? 如果能,我们怎样给函数下一个定义呢?
函数的概念: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f(x)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关系f是定义在集合A上的函数。集合A叫定义域,函数值的集合叫值域。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
问题5:函数概念的本质是什么?应注意什么?函数是两个非空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是一对一或多对一的,但不能一对多的。注意: A,B都是非空的数集; A中任意,B中唯一; 函数定义域为A,值域为 ④f(x)是一个符号,不表示f与x的乘积。
练习1.(1)班上每个人的名字和自己的身高能否看成函数关系?学号与身高呢?(2)几个不同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是一种函数关系吗?(3)式子y=1是函数吗?为什么? 是,y=1可化为y=0x+1
练习2. 与函数 是同一函数的是( )
A. B. C. D.
同一函数:具有相同定义域和对应法则的两个函数。
(1)寄信:一个信封上有两个地址“南郑中学 王老师收”以及“大河坎中学 张老师收”,此信发出去能收到吗?(2)你知道“函”字的古意吗?“函”字的古意:“盒子”“信封”,即传达消息或指示的信件(古代寄信用木函) 。例如:函仪(信件礼物);函章(信件公文);函片(信件);函札(书信)。
(3)你知道“函数”一词的来历吗? 我们使用的“函数”一词是转译词。是我国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在翻译《代数学》(1859年)一书时,把“functin”译成“函数”的。中国古代“函”字与“含”字通用,都有着“包含”的意思。李善兰给出的定义是:“凡式中含天,为天之函数.”中国古代用天、地、人、物4个字来表示4个不同的未知数或变量。这个定义的含义是:“凡是公式中含有变量x,则该式子叫做x的函数.”所以,“函数”是指等式里含有变量的意思。
李善兰(1811~1882)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天文学、力学和植物学家。我国近代数学教育的鼻祖。
1.我们学习了那些基本的函数? 一次函数 ,二次函数 ,反比例函数 等多项式类的函数都是广义的幂函数。 幂函数 ; 指数函数 ; 对数函数 ; 三角函数 和反三角函数。在数学中,以上五类函数统称为基本初等函数。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它与中学数学很多内容都密切相关,初中的“函数及其图象”就属于函数的内容; 高中我们将要学习的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都是函数内容的主体。在学习函数及其图象的基础上,还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最值、周期性、有界性等等逐步来理解函数的概念。可见函数在整个中学数学中的核心地位。
在笛卡尔引入变量以后,变量和函数等概念日益渗透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纵览宇宙,运算天体,探索热的传导,揭示电磁秘密等等,这些都和函数概念息息相关。正是在这些实践过程中,人们对函数的概念不断深化。 了解一下函数概念的发展史,对于学习了函数概念的同学们来说,虽然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但无疑对加深理解课堂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将是有益的。
最早提出函数(functin)概念的,是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最初莱布尼茨用“函数”一词表示幂,如x,x2,x3都叫函数。以后他又用函数表示在直角坐标系中曲线上一点的横坐标、纵坐标。 1718年,莱布尼茨的学生、瑞士数学家贝努利把函数定义为:“由某个变量及任意的一个常数结合而成的数量.”意思是凡变量和常量构成的式子都叫做的函数.贝努利所强调的是函数要用公式来表示。后来数学家觉得不应该把函数概念局限在只能用公式来表达上,只要一些变量变化,另一些变量能随之而变化就可以.至于这两个变量的关系是否要用公式来表示,就不作为判别函数的标准。
1755年,瑞士数学家欧拉把函数定义为:“如果某些变量,以某一种方式依赖于另一些变量,即当后面这些变量变化时,前面这些变量也随着变化,我们把前面的变量称为后面变量的函数.”在欧拉的定义中,就不强调函数要用公式表示了,由于函数不一定要用公式来表示,欧拉曾把画在坐标系的曲线也叫函数,他认为:“函数是随意画出的一条曲线.” 当时有些数学家对于不用公式来表示函数感到很不习惯,有的数学家甚至抱怀疑态度.他们把能用公式表示的函数叫“真函数”,把不能用公式表示的函数叫“假函数”.
1821年,法国数学家柯西给出了类似初中学课本的函数定义:“在某些变数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当一经给定其中某一变数的值,其他变数的值可随着而确定时,则将最初的变数叫自变量,其他各变数叫做函数。”这里,首次出现了自变量一词。1834年,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进一步提出函数的定义:“函数是这样的一个数,它对于每一个都有确定的值,并且随着一起变化。函数值可以由解析式给出,也可以由一个条件给出,这个条件提供了一种寻求全部对应值的方法。函数的这种依赖关系可以存在,但仍然是未知的。”这个定义指出了对应关系(条件)的必要性,利用这个关系,可以求出每一个的对应值。
1837年,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认为怎样去建立x与y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无关紧要的,所以他的定义是:“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总有一个完全确定的y值与之对应,则y是x的函数”。这个定义抓住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变量y称为x的函数,只须有一个法则存在,使得这个函数取值范围中的每一个值,有一个确定的值和它对应就行了,不管这个法则是公式或图象或表格或其他形式.这个定义比前面的定义带有普遍性,为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方便。因此,这个定义曾被比较长期的使用着。自从德国数学家康托尔的集合论被大家接受后,用集合的对应关系来定义函数概念就是现在高中课本里用的了。
1.你能举出两个生活中的函数的例子吗?对“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有什么体会?2.函数概念内涵是什么?构成函数的要素有哪些?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12.1指数概念的扩充示范课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回顾,函数定义,是函数吗,3yx与,是同一函数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必修12.1指数概念的扩充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1函数的概念,问题情境,归纳总结,函数近代定义,构建概念,函数定义,概念理解,典例讲解,练一练,收获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必修12.1指数概念的扩充教课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回顾,实例分析,请思考,函数的概念,是不是函数,函数定义,一对一,多对一,是函数吗,3yx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