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仁爱湘教版九年级上册专题五 化学变化及其表示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一、单选题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镁条燃烧之后所得固体的质量将
A.增重B.减轻C.不变D.无法判断
2.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会变化的是
①原子的数目 ②分子的数目 ③元素的种类 ④物质的质量总和 ⑤物质的种类 ⑥物质的体积 ⑦物质的状态
A.②④⑤B.①③⑦C.①③④⑥D.①③④
3.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忘记加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A.不放出氧气B.放出氧气速率慢
C.放出氧气总量会减少D.放出氧气总量增加
4.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l、Ne、Hg都属于非金属元素B.烧杯和蒸发皿都可以直接加热
C.H2O2和P2O5都属于氧化物D.氢气、甲烷、乙醇充分燃烧都能生成H2O和CO2
5.用如图所示装置及其药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④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水灭火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用干冰做致冷剂可保存食品
C.用活性炭净水可以去除水中的异味D.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可加快H2O2的分解速率
7.A和B的混合物212g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和D,已知,测得C与D的质量比为44:9,则生成的C的质量为:
A.176gB.141.3gC.44gD.36g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B.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一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9.下列探究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只将少量品红加入到热水中
B.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含量不同,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等体积两种气体中
C.探究MnO2是否是H2O2分解的催化剂,比较MnO2加到H2O2溶液前后产生气泡快慢
D.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O2含量不同,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等体积两种气体中
10.一定质量的某有机化合物完全燃烧消耗了4g 氧气,生成了4.4g二氧化碳和1.8g水,该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C2H4OB.CH4OC.CH4D.C2H6
11.下列是冶炼金属时发生的一些反应,有关归纳正确的是
①②③
A.三个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B.每个反应前后,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升高
C.实验中,都能看到有黑色粉末生成
D.每个实验前后,固体的质量都会减少
12.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值为22
B.该反应中的生成物是CO2、H2O和O2
C.W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4
D.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13.下列说法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10g水与2g食盐混合后质量为12g
B.2L一氧化碳与1L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3L二氧化碳
C.点燃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18g,充分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一定等于18g
D.12g碳在40g氧气中充分燃烧,则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二、填空题
14.如图所示是一种处理汽车尾气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上看,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填“分子”或“原子”),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______(填“有”或“没有”)增减。
(2)参加反应的和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该反应中涉及到的单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15.如图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模拟图。
(1)镁是由_______(填“分子”或“原子”)构成的,该反应中所涉及的物质属于单质的有_______种。
(2)请写出该反应的表达式_______。
(3)化学反应前后_______种类改变,_______种类不变(填原子、分子)。
16.学习化学要建立元素观、粒子观。请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为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和氟原子及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写出图中①代表的元素符号______,镁属于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由氟和镁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氟化镁的化学式为______。
(3)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中,与镁原子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4)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①反应中有______(填数字)种氧化物。
②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______。
17.下图是一定条件下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B图中将相关粒于图形补充完整。
(2)从微观角度解释A到B变化的实质______。
(3)C图表示的物质属于______(填物质类别),从微观角度说出判断依据______。
(4)画出比一个氧原子多3个质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18.海水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水淡化及其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图1所示海水淡化过程中发生的是_______ (填“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 (填序号)。
A.分子质量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D.原子种类
(3)图2所示实验揭示了水的组成,a 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19.用“O”和“●”分别代表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以下反应,反应前后的微观模拟图如图:
(1)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
(2)据此可知化学反应前后_____不变;
(3)已知“”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的 m 倍。该反应中生成物与的质量比为_____。
20.如图是甲、乙合成清洁燃料丙的微观示意图,其中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另一种表示碳原子。
试回答:
(1)四种物质中,有还原性的物质是(填物质代号,下同)______,常用作溶剂的物质有______;
(2)甲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
(3)丙中质量分数最小的元素的符号是______;
(4)试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三、简答题
21.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A实验中,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的过程发生____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图B中的净水器的入水口是___________。(填“a”或“b”)。
(3)图C中实验红磷用酒精灯加热后才能燃烧,红磷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活塞a停在刻度___________(填数字)处。
(4)图D中反应后天平___________(填“平衡”或“不平衡”),原因是___________。
22.生活离不开水,我们可以从组成、结构、性质等角度认识水。
(1)组成: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_____组成的;
(2)结构:每个水分子是由_____构成的;
(3)性质:生石灰做食品干燥剂是利用其能与水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3.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素养的核心之一。
最早发现二氧化碳并研究其性质是在 17 世纪初,比利时化学家海尔蒙特研究发现: 木炭燃烧后有不可见的气体产生,烛火在该气体中会熄灭。
(1)从宏观角度辨析,海尔蒙特的研究发现可得出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
(2)从微观角度探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海尔蒙特的研究发现。
24.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定律。
(1)根据化学方程式能获得的信息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化学反应的条件 B.化学反应的快慢
C.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D.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2)在一密闭容器里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①表中m的数值为_________。
②反应中Y和Z变化的质量比_________。
③若X,Z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8,则它们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_________。
(3)无标签试剂瓶中有一种黑色不溶于水的固体,可能是硫化铜或硫化亚铜。查阅资料可知:
硫化铜(CuS)和硫化亚铜(Cu2S)在空气中灼烧分别发生下列化学反应:
某同学用天平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待测黑色固体于坩埚中,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冷却后再称量剩余固体质量。若灼烧前后固体质量不变,则该固体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10
5
20
8
反应后的质量/g
7.2
13.8
10.4
m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镁燃烧生成氧化镁,生成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加上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故质量增加。
故选A。
2.D
【详解】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元素种类不变,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质的总质量,物质种类改变,物质体积可能改变,物质状态可能改变,故肯定不变的是①③④。故选D。
3.B
【详解】
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忘记加二氧化锰,其结果是放出氧气总量不变,但是放出氧气速率慢,因为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度。故选:B。
4.C
【详解】
A、Cl、Ne属于非金属元素,Hg是金属元素,错误;
B、蒸发皿可以直接加热,烧杯不能直接加热,错误;
C、H2O2和P2O5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含有氧元素,所以均属于氧化物,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则燃料中一定要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则甲烷和乙醇可以;氢气由氢元素组成,燃烧不能产生二氧化碳,错误。
故选C。
5.C
【详解】
①硫酸铜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没有气体参加反应,也没有气体生成,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选项正确;
②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气体从烧杯中逸散到空气中,装置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后减少,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选项错误;
③白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粉末,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反应前后装置中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选项正确;
④食盐溶于水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选项错误,即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①③,故选C。
6.A
【详解】
A、水能够吸收热量,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实现灭火,选项错误;
B、干冰即固态二氧化碳,易吸收热量发生升华,具有制冷效果,可做致冷剂可保存食品,选项正确;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水中的具有异味的物质,可用于净水,选项正确;
D、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可以加快H2O2的分解速率,选项正确,故选A。
7.A
【详解】
因为“A和B的混合物212g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和D”,“2A+5B=4C+2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可知生成C和D的质量为212克,测得C与D的质量比为44:9,则,即 ,则生成C的质量为176g, 故选A。
8.C
【详解】
A、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A错误。
B、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B错误。
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C正确。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不一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还可能减慢,D错误。
故选:C。
9.D
【详解】
A、应该同时将少量品红加入到冷水、热水中,观察现象,通过观察现象比较分子运动的快慢,选项A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检验二氧化碳浓度高低需要用到澄清的石灰水,即将等量的澄清石灰水分别倒入等体积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观察石灰水的浑浊程度,比较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选项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两份等体积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其中一份与二氧化锰混合,根据产生气泡的速率,探究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反应速率,选项C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等体积两种气体中,木条燃烧不发生变化的是空气,木条燃烧减缓或熄灭的是呼出气体,选项D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10.A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该有机物完全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故该有机物中一定含C、H元素,碳元素的质量为:,二氧化碳中氧元素质量为:4.4g-1.2g=3.2g,氢元素质量为:,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8g-0.2g=1.6g,故该有机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3.2g+1.6g-4g=0.8g,该有机物中C、H、O原子的个数比为:,故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2H4O。
故选A。
11.D
【详解】
A、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所以①不是置换反应,故A错误;
B、氧是非金属元素,①CO、Fe2O3、CO2中氧元素化合价均为-2价,② CuO、H2O中氧元素均为-2价,③CuO、CO2中氧元素均为-2价,三个反应中氧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故B错误;
C、①反应有黑色粉末(铁粉)生成,②③反应生成的固体为红色(铜单质),故C错误;
D、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不变,反应前固体均为金属氧化物,质量为金属元素质量加氧元素质量。反应后失去氧元素,固体均为金属单质,质量仅为金属元素质量。所以每个实验前后,固体的质量都会减少。
故选D。
12.C
【详解】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的值为:1g+8g+20g-8g-10=11g,此选项错误;
B.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该反应中的生成物是CO2、H2O,此选项错误;
C. 该反应W和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前后各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W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11gCO2中碳元素的质量是:11g××100%=3g,9gH2O中氢元素的质量是:9g××100%=1g,W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4,C正确。
D.碳元素与氢元素是质量之和是:3g+1g=4g,而参加反应的W的质量是8g,所以W中除含有碳元素、氢元素之外,一定含有氧元素,所含氧元素的质量为:8g-4g=4g,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3.D
【详解】
A.10g水与2g食盐混合后质量为12g是物理变化,所以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故A错误;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质量守恒,体积不一定守恒。2L一氧化碳与1L氧气完全反应应该生成2L二氧化碳,故B错误;
C.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氢气与氧气完全反应时质量比=(2×2):32=1:8,只有按此比例混合反应时生成水的质量才和原气体的质量和相等。故C错误;
D.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12g碳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二氧化碳,所以40g氧气只反应了32g,有8g剩余,故D正确;
故选D
14.分子 没有 1:2 N2
【详解】
(1)①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或构成新的物质,所以化学反应中分子一定会改变;
②化学反应中分子一定会改变,原子的种类、数目一定不变,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③根据微观示意图可得反应方程式为,由此可知甲烷与二氧化氮的分子个数比为1:2;
④根据反应微观示意图,生成物中生成了氮气,故涉及到的单质的化学式为N2。
15.原子 2 分子 原子
【详解】
(1)镁是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该反应中所涉及的物质属于单质的由2种;
(2)镁在氧气中点燃生成氧化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分子种类改变。
16.F 金属 MgF2 c 2 2:3
【详解】
(1)图中①是氟元素,其元素符号为F,由汉字结构带“钅”字旁,可知:镁属于金属元素;
(2)由镁和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镁原子最外层由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两个电子,形成一个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氟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一个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离子,由氟和镁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氟元素的化学家为-1价,氟化镁的化学式为:MgF2;
(3)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故与镁原子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C;
(4)①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反应中有两种氧化物;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2:3。
17.
(1)
(2)在一定条件下,过氧化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3) 混合物 物质由水分子和氧分子两种分子构成
(4)
【分析】
(1)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A中为2个过氧化氢分子,可以分成4个氧原子和4个氢原子,则B中应补充1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补充完整如图:。
(2)
从微观角度解释A到B变化的实质:在一定条件下,过氧化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3)
由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C图有水分子和氧分子,表示的物质属于混合物,从微观角度说出判断依据是物质由水分子和氧分子两种分子构成。
(4)
一个氧原子质子数为8,比一个氧原子多3个质子的原子为钠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18.物理变化 ABD H2
【详解】
(1)海水淡化时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变化。
(2)A、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水分子不变,即水分子的质量不变,选项正确;
B、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变化中分子的种类不变,选项正确;
C、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水分子不变,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逐渐变为水蒸气,选项错误;
D、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水分子不变,构成分子的原子的种类不变,选项正确;
故填:ABD。
(3)电解水实验中,连接电源负极的玻璃管中生成的体积较大的气体是氢气,其化学式为H2,故填:H2;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与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19.分解反应 原子的种类个数 (m+2):m
【分析】
(1)对比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根据构成相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判断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确定反应的类型;(2)根据反应前后分子的构成,对比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个数,验证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与数目不变;(3)根据反应中生成物的分子构成及分子个数,由分子质量即构成分子的所有原子的质量和,确定反应所生成的两种物质的质量比。
【详解】
(1)根据反应的微观图可知,该反应为一种物质的分子分解生成另外两种物质的分子,因此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2)对比反应前后构成分子的原子,可得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原子的个数均没改变;
(3)该反应中生成2个分子的同时生成1个分子,根据两种原子的质量关系,可知2个分子与1个分子的质量比=2(m+2):2m=(m+2):m,即反应中两种生成物的质量比为(m+2):m。
20.
(1) 甲、乙 丙、丁
(2)+2
(3)H
(4)2CO+4H2C2H5OH+H2O
【分析】
根据题干分析,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O、乙物质的化学式为H2、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丁的化学式为H2O
(1)
甲一氧化碳,和乙氢气是常见的具有还原性的物质。丁水、丙酒精常用作溶剂。
(2)
甲物质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碳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故填:+2;
(3)
丙是C2H6O,C、H、O元素的质量比为(12×2):6:16,所以丙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符号是H。
(4)
根据分析,该反应方程式为:2CO+4H2C2H5OH+H2O
21.物理 b 8 不平衡 药品在敞口容器内反应,生成的氧气逸散到空气中,造成容器内物质质量减小,天平指针右偏,失去平衡。
【详解】
(1)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结后形成的,没有新物质生成,故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2)为了能使不溶物更好的自然沉淀,不影响活性炭的吸附效果,入水口应是b;
(3)容器内有10体积的空气,而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氧气约占两体积,故活塞最终停在刻度8处;
(4)D中反应后天平不平衡;
原因是:由于实验在敞口容器内进行,过氧化氢反应后产生的氧气逸散到空气中,造成容器内物质质量减小,天平指针右偏,失支平衡。
22.氢元素与氧元素 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CaO+H2O=Ca(OH)2
【详解】
(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故填:氢元素与氧元素;
(2)由水的化学式H2O可知,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故填: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3)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填:CaO+H2O=Ca(OH)2
23.(1)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无色(2)碳原子和氧分子反应生成一种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分子
【详解】
(1)木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故从宏观角度辨析,海尔蒙特的研究发现可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无色。
(2)木炭由碳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故从微观角度探析,海尔蒙特的研究发现为:碳原子和氧分子反应生成一种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分子。
24.ACD 11.6 11:12 1:3 Cu2S
【详解】
(1)根据化学方程式能获得的信息是化学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2)①表中m的数值为:10+5+20+8-7.2-13.8-10.4=11.6;
②反应中Y和Z变化的质量比为:(13.8-5):(20-10.4)=11:12;
③设它们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x:y,根据题意有:,可得x:y=1:3;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由质量关系可知,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冷却后再称量剩余固体质量,若灼烧前后固体质量不变,则该固体的化学式是Cu2S。
仁爱湘教版九年级上册专题五 化学变化及其表示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仁爱湘教版九年级上册专题五 化学变化及其表示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仁爱湘教版九年级上册专题五 化学变化及其表示综合与测试习题: 这是一份仁爱湘教版九年级上册专题五 化学变化及其表示综合与测试习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仁爱湘教版九年级上册专题五 化学变化及其表示综合与测试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仁爱湘教版九年级上册专题五 化学变化及其表示综合与测试课时作业,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