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三章+第二节 金属材料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223294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三章+第二节 金属材料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223294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三章+第二节 金属材料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2232942/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三章+第二节 金属材料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2232942/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三章+第二节 金属材料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2232942/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三章+第二节 金属材料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2232942/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三章+第二节 金属材料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2232942/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三章+第二节 金属材料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2232942/0/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金属材料教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金属材料教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解读,非金属,金属特性,碳素钢,合金钢,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铬Cr,镍Ni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合金合金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________(或金属与_________)熔合而成的具有_____________的物质。合金属于混合物,合金的硬度及机械性能一般________各成分金属;合金的硬度一般________它的各成分金属,合金的熔点一般________它的各成分金属。
2.铁合金生铁和钢是含碳量不同的两种铁碳合金。(1)生铁:含碳量为2%~4.3%的铁碳合金称为生铁。生铁硬度______、抗压,性脆、可以铸造成型,是制造机座、管道的重要材料。(2)钢:含碳量为0.03%~2%的铁碳合金称为钢。钢是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合金。根据化学成分,钢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大类。根据含碳量不同,碳素钢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金钢也叫特种钢,是在碳素钢里适量地加入一种或几种合金元素,使钢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钢具有几种特殊性能。不锈钢是最常见的一种合金钢,它的合金元素主要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3.铝和铝合金 (1)铝与氧气在常温下的反应:在常温下能很快被________, 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具有一定的________作用。
(2)铝与盐酸、NaOH溶液的反应
(3)氧化铝与盐酸、NaOH溶液的反应写出Al2O3与酸(以盐酸为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Al2O3与碱(以NaOH溶液为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Al2O3既能与酸反应生成__________,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_______________。(4)纯铝的硬度和强度较小,向铝中加入少量的合金元素可制成铝合金。铝合金是目前用途广泛的合金之一。硬铝是含
Al2O3+6HCl===2AlCl3+3H2O
Al2O3+2NaOH===2NaAlO2+H2O
Cu、Mg、Mn、Si的铝合金,它的密度小、强度高,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是制造飞机和宇宙飞船的理想材料。4.新型合金
【提醒】当已知物理量与被求物理量不一致时,计算时题目中的数据必须带单位,以体现“上下一致,左右相当”的原则。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合金中只存在金属元素,不可能有非金属元素。( )(2)生铁的熔点比铁低,但机械强度和硬度比铁高。( )(3)熔化烧碱可在氧化铝坩埚中进行。( )(4)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各物质对应的各物理量的单位,左、右、上、下都必须相同。( )(5)等物质的量的钠、镁、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相同状况下体积之比为1∶2∶3。( )
(6)0.1 ml Al与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3.36 L H2。( )(7)将铝投入硫酸溶液中,当有3 ml电子发生转移时,反应的铝为27 g。( )
2.下列关于合金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 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B.镁铝合金的熔点比镁和铝都高C.在合金中加入适量的稀土金属能大大改善其性能D.青铜、硬铝、钢都是合金
3.下列关于铝和铝合金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久置的铝条放入NaOH溶液中,开始无气泡产生 过一段时间后产生大量无色气泡,铝条逐渐变细并发热B.Al2O3加热分解为铝和氧气C.Al2O3能与酸或碱溶液反应,故不可用铝制容器盛放盐酸 和NaOH溶液D.硬铝是在纯铝中加入Cu、Mg等合金元素,使其具有较强 的抗腐蚀能力
【解析】在空气中久置的铝条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的Al2O3薄膜,当放入NaOH溶液中时,首先溶解Al2O3,发生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当Al2O3溶解完后再发生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故铝条放入NaOH溶液中,不会立刻产生无色气泡,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A正确;Al2O3熔点很高,加热不分解,B项错误;Al2O3与盐酸、NaOH溶液都反应,所以盐酸、NaOH溶液不能盛放在铝制容器中,C项正确;D项正确。
4.(1)为什么合金的硬度比各成分金属大?(2)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显酸性、碱性的食物,你知道为什么吗?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各物质对应的各物理量的单位左右、上下都必须相同吗?请说明理由。答:(1)因为在纯金属内,所有原子的大小和形状都是相同的,原子的排列十分规整;加入或大或小的其他元素的原子后,改变了金属原子有规则的层状排列,使原子层之间的相对滑动变得困难,导致合金的硬度变大。
1.反应原理2.量的关系
(2)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关系归纳如 下:
例1 相同质量的两份铝,分别放入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放出的氢气在同温、同压下体积之比为( )A.1∶1 B.1∶6C.2∶3 D.3∶2【解析】2Al+6HCl===2AlCl3+3H2↑、2Al+2NaOH+2H2O===2NaAlO2+3H2↑,铝的质量相同,盐酸和氢氧化钠足量所以产生氢气的体积之比为1∶1。
例2在500 mL NaOH溶液中加入足量铝粉,反应完全后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6.72 L,生成物NaAlO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假定反应前后溶液体积不变)( )A.1 ml·L-1 B.0.4 ml·L-1C.1.5 ml·L-1 D.2 ml·L-1 【解析】2Al+2NaOH+2H2O===2NaAlO2 + 3H2↑ 2 ml 3×22.4 L n(NaAlO2) 6.72 L
1.除去镁粉中的少量铝粉,可选用( )A.硫酸 B.水C.盐酸 D.氢氧化钠溶液【解析】铝与NaOH溶液反应,而镁不反应。
2.甲、乙两烧杯中各盛有3 ml·L-1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100 mL,向两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铝粉,反应结束后测得生成的气体体积比为V(甲)∶V(乙)=1∶2,则加入铝粉的质量为( )A.5.4 g B.3.6 gC.2.7 g D.1.8 g
【情境】质量守恒定律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于1756年最早发现的。拉瓦锡通过大量的定量实验,发现了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 f cnservatin f mass),也称物质不灭定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
【讨论】1.“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守恒的,那么物质的量也肯定守恒。”这种说法对吗?答:不对。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化学反应后物质的量可能增加,可能减少,也可能不变。2.等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H2的量有什么关系?答:二者产生氢气的体积比为1∶1。
3.“将6.5 g锌放入足量的盐酸中充分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氢气的体积是多少?”题干中盐酸“足量”的含义是什么?若题干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为0.1 ml,此时将如何解答?答:“足量”的含义是能使6.5 g锌完全反应所需的HCl,计算氢气体积应以锌为准,6.5 g锌完全反应生成0.1 ml氢气,则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 L。若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为0.1 ml,则盐酸不足,计算氢气的体积应以盐酸为准,则反应生成0.05 ml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 L。
【总结】化学反应的计算类型(1)基本计算已知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求其他物质的有关量时,只要按照化学方程式的量的关系,列出已知物质和待求物质的比例式计算便可。(2)混合物反应的计算设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为x、y、z,按照化学方程式的量的关系,并用x、y、z表示,列出方程组解答。 (3)过量计算
给出了两种反应物的量,求某产物的量。方法:按照化学方程式的量的关系判断哪一种物质过量,然后根据不足的物质的量进行求解。
例1 有一块表面被氧化成氧化钠的金属钠,质量为0.584 g,放入9.436 g H2O中,当反应结束时,在标准状况下生成氢气0.02 g,此金属钠中有多少克钠在与水反应前被氧化?所得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0.092 g 9.6%
1.关系式法当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是靠多个反应来联系时,只需直接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关系式”。(1)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关系式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量的关系写出关系式。如把CO还原Fe2O3生成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求生成沉淀的量。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O+Fe2O3 2Fe+3CO2,CO2+Ca(OH)2===CaCO3↓+H2O。
则关系式为3CO~3CO2~3CaCO3,即CO~CaCO3。(2)根据原子守恒确定关系式上述例子中也可直接根据碳原子守恒得出CO~CaCO3。2.守恒法
3.差量法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有关物理量发生的变化,找出所谓“理论差量”,如反应前后的质量差、物质的量差、气体体积差等,该差量的大小与反应物的有关量成正比。差量法就是借助这种比例关系来解决问题。如把一铁棒插入CuSO4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取出,铁棒的质量增加了4 g,据此可求参加反应的Fe的质量。 Fe+CuSO4===FeSO4+Cu Δm 56 64 64-56=8→理论差量 m(Fe) 4 g→实际差量
例2 把足量的铁粉投入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的质量与原加入铁粉的质量相等,则原溶液中H+与SO2-4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1∶4 B.2∶7C.1∶2 D.3∶8【解析】设原溶液中H2SO4和CuSO4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 Fe+H2SO4===FeSO4+H2↑ Δm(固体质量减少) 56 g 1 ml 56 g x 56x
例3 硫黄制硫酸时发生的反应: (1)写出由硫黄制取硫酸的关系式:______________。 (2)假设64 g硫黄完全反应,可制取硫酸的质量为_______g。
例4 已知:①碳酸钠高温不分解;②碳酸氢钠受热发生分解反应:2NaHCO3 Na2CO3+H2O↑+CO2↑。充分加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19 g,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减轻了3.1 g,求 (1)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是________g。 (2)将剩余固体溶于水配成300 mL溶液,其中c(Na+)是_____________。 (3)在剩余固体中加入过量盐酸,反应后放出二氧化碳的体积(标准状况)是__________L。
1.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 )A.它们的质量一定相等B.它们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C.它们的质量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D.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解析】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
2.标准状况下,3.25 g锌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x L氢气,下列比例式正确的是( )A.Zn+2HCl===ZnCl2+H2↑ 1 ml 1 ml 3.25 g x LB.Zn+2HCl===ZnCl2+H2↑ 65 g 22.4 L 3.25 g x L
C.Zn+2HCl===ZnCl2+H2↑ 1 ml 2 g 0.05 ml x LD.Zn+2HCl===ZnCl2+H2↑ 65 g 2 g 3.25 g x L【解析】比例式应注意单位要“上下一致,左右相当”。
3.高温下铁粉可与水蒸气反应,若反应后得到干燥固体的质量比反应前铁粉的质量增加了32 g,则参加反应的铁粉的物质的量是( )A.0.5 ml B.1 mlC.1.5 ml D.2 ml
4.80 g Fe2O3在高温下被足量的CO还原生成Fe的质量是多少? 答:56 g
1.下列有关金属及其合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失电子,被还原B.合金与各组分金属相比一般具有更低的熔点C.生铁、普通钢和不锈钢中的碳含量依次增加D.Fe2O3是磁铁矿的主要成分,属于碱性氧化物【解析】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失电子,被氧化,故A错误;合金的熔点比组分金属低,故B正确;生铁含碳量最高,普通钢次之,不锈钢最少,故C错误;磁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3O4,故D错误。
2.金属及其合金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铜制品表面的铜绿主要成分是CuCO3B.生铁、碳素钢、合金钢中都含碳元素C.合金的硬度大于它的成分金属D.目前我国流通的硬币是用合金材料铸造的【解析】铜制品表面的铜绿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2CO3,A错误;生铁、碳素钢、合金钢都是铁合金,其中都含有碳元素,B正确;合金的硬度大于它的成分金属,C正确;目前我国流通的硬币是由铁、镁、镍等金属形成的合金材料铸造而成,D正确。
3.铝热反应是用铝做还原剂,在高温下将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对氧化铁与铝粉发生的“铝热反应”(装置如图)的现象有这样的描述:“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发出耀眼的光芒,纸漏斗的下部被烧穿,有熔融物落入沙中。”查阅资料得知:Al、Al2O3、Fe、Fe2O3的熔点数据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后所得混合物的总质量减小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Fe2O3 Al2O3+2FeC.该反应所得熔融物熔点高于1 535 ℃D.将少量该反应所得的熔融物溶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 后,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熔融物中无Fe2O3【解析】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固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混合物的总质量不变,A错误;根据题干对“铝热反应”的描述,可知该反应是铝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化学方程式为
4.将磁性氧化铁放入稀硝酸中可发生如下反应:3Fe3O4+28HNO3===9Fe(NO3)x+NO↑+14H2O。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Fe(NO3)x中的x为2B.反应中每生成0.2 ml还原产物,就有0.6 ml电子转移C.HNO3在反应中只表现氧化性D.磁性氧化铁中的铁元素全部被氧化
【解析】由N原子守恒可知,28=9x+1,解得x=3,A错误;N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为+2价,则反应中每生成0.2 ml还原产物,就有0.2 ml×(5-2)=0.6 ml电子转移,B正确;稀硝酸在反应中生成硝酸盐和NO,则硝酸表现酸性和氧化性,C错误;磁性氧化铁中Fe元素的化合价有+2价和+3价,则Fe元素部分被氧化,D错误。
5.某课外活动小组收集了一种合金进行研究:①外观灰色,表面光滑;②在酒精灯上灼烧,火焰呈绿色;合金片熔化,但不滴落;③取刮去表皮的金属10克,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氢气9.96升;④另取刮去表皮的金属10克,放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也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氢气9.96升。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合金中一定含有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_ (填元素符号)。(2)如果该合金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则它们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Al)∶m(Cu)=4∶1
6.化学需氧量(COD)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COD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用一种强氧化剂(如 KMnO4)定量地氧化水体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折算为氧化能力相当的O2 质量,单位:mg·L-1)。其测定过程如下:取 100.0 mL 水样,用硫酸酸化,加入 10.0 mL 0.002 0 ml·L-1 KMnO4溶液,充分作用后,再加入 10.0 mL 0.005 0 ml·L-1 Na2C2O4溶液。用 0.002 0 ml·L-1 KMnO4溶液滴定,滴定终点时消耗 6.50 mL
(1)1 ml KMnO4的氧化能力与______g O2的氧化能力相当(做氧化剂时转移的电子数相同)。(2)该水样的 COD 值是_______mg·L-1 (结果精确到0.1)。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化学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金属材料教学ppt课件,共43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金属材料集体备课课件ppt,共43页。
这是一份化学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金属材料授课ppt课件,文件包含322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pptx、课件1321常见的合金及应用pptx、铝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mp4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