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沪科版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沪科版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所示,把干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6.7℃
2.如图所示,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干冰消失,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在这个现象中( )
A.干冰发生了汽化现象
B.罐外壁所结的霜属于凝固现象
C.干冰消失的过程要放热
D.罐外壁的霜在形成时会放热
3.外科医生做小手术或紧急治疗运动员肌肉扭伤时,常用蒸发快的液态氯乙烷做麻醉剂,把液态氯乙烷喷到局部皮肤上,使皮肤快速冷却,在一段时间内失去疼痛感,这是由于氯乙烷( )
A.汽化放热B.汽化吸热C.凝固放热D.熔化吸热
4.《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5.在1标准大气压下,将一支刻度模糊不清的温度计与一刻度尺平行地插入冰水混合物中,过适当时间温度计中水银面与刻度尺上的4毫米刻度线对准,将这冰水混合物加热到沸腾时,水银面与204毫米的刻度线对准,那么当沸水冷却到50℃时,水银面对准的刻度线是( )
A.96毫米B.100毫米C.102毫米D.104毫米
6.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诗词还包含着神奇的物理原理。《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诗中,关于露的形成;《魏•曹丕•燕歌行》“秋风瑟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诗中,关于霜的形成。下列判断中正确的( )
A.前者是汽化放热,后者是凝华放热
B.前者是凝华吸热,后者是升华吸热
C.前者是液化放热,后者是凝华放热
D.前者是液化吸热,后者是凝固放热
7.如图,试管和烧杯中都装有一定量的水,他们底部没有接触,现用酒精灯对烧杯进行加热,使烧杯中水沸腾,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 )
A.温度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B.温度不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
C.温度能达到沸点,能沸腾
D.温度能达到沸点,沸腾与否视火力而定
8.冬天,牙医常把检查口腔的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烤一烤后才伸进口腔内进行检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接触口腔时病人感到太凉
B.进行消毒
C.镜面不会产生水雾,可以看清牙齿
D.防止镜框因受热膨胀致使镜片脱落
9.有一种乳白色的固体物质,在250℃开始就熔化,直到温度升高到300℃时,才熔化结束,这种物质一定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此物质在熔化的过程中 (选填:“吸热”或“不吸热”)。
10.滑雪是很多人喜欢的冬季运动,自然界的雪是水蒸气 而成的;当自然界降雪不足时,滑雪场需要“人工造雪”;在0℃以下的天气里,造雪机喷射出水雾,这些雾滴遇到冷空气发生 ,形成“人工雪”。(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1.灯泡中的灯丝用钨制成,是因为钨的 。在南极考察时,测气温,不用水银温度计,而用酒精温度计,是因为酒精的 低。
12.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有一句谚语说:“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了,霜是由于气温较 ,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雪后寒是由于雪在熔化时需要 热量,因而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13.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中:
(1)按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组装器材,最后应调整 (填“酒精灯”或“温度计”)的位置。
(2)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中不断有液态物质出现,同时温度计示数保持不变,从而确定该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
(3)该物质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熔化后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若实验在标准大气压下进行,分析图象可知:试管中的物质 (填“能”或“不能”)沸腾。
(4)另一小组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该物质熔化时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烧杯中的水过多②对试管内物质不断搅拌③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
14.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红用图甲的装置做了两次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a和b。
(1)小红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
(2)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这时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a和b图象说明两次实验中所用水的 不同。
(4)由图丁中的b图象可知,t1时刻水的内能 t2时刻水的内能(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5.小刚在物理课上学习了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气流速度三个因素有关。星期天休息的时间,他做了一次家庭实验进行进一步验证。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然后进行如图1所示的实验探究。
①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
②通过的 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③小刚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2)。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这个结论 (选填:正确,不正确)。原因是没有控制水的 相同。
④请你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另提出一个液体蒸发快慢与哪种因素有关的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 有关。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 。
16.小明同学认真观察烧开水,通过初步观察,发现当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气“出现;但通过进一步的仔细观察却发现;出白气的位置总是与壶嘴口有一小段距离;而在水壶嘴口位置却什么也看不见,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上面的两个现象。
参考答案:
1.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
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6.7℃
【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或环境温度的认识,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解答】解:ACD、人体正常体温在36℃~37℃之间;考场内气温不高于体温,更不可能达到50℃;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70℃,故A、C不符合实际,D符合实际;
B、水的凝固点在0℃左右,冰箱保鲜室内的水不会结冰,说明温度不低于0℃,故B不符合实际。
故选:D。
【点评】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2.如图所示,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干冰消失,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在这个现象中( )
A.干冰发生了汽化现象
B.罐外壁所结的霜属于凝固现象
C.干冰消失的过程要放热
D.罐外壁的霜在形成时会放热
【分析】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是升华的相反过程,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解答】解:
固态干冰变成气态二氧化碳是升华过程,升华过程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粒形成霜,是凝华,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判断物态变化现象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然后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
3.外科医生做小手术或紧急治疗运动员肌肉扭伤时,常用蒸发快的液态氯乙烷做麻醉剂,把液态氯乙烷喷到局部皮肤上,使皮肤快速冷却,在一段时间内失去疼痛感,这是由于氯乙烷( )
A.汽化放热B.汽化吸热C.凝固放热D.熔化吸热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答】解:外科医生做小手术或紧急治疗运动员肌肉扭伤时,常用蒸发快的液态氯乙烷做麻醉剂,把液态氯乙烷喷到局部皮肤上,使皮肤快速冷却,在一段时间内失去疼痛感,这是因为液态氯乙烷急速汽化吸热的特点。故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汽化是由液态变为气态,以及汽化吸热的了解。
4.《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解答】解:A、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C正确;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判断,抓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5.在1标准大气压下,将一支刻度模糊不清的温度计与一刻度尺平行地插入冰水混合物中,过适当时间温度计中水银面与刻度尺上的4毫米刻度线对准,将这冰水混合物加热到沸腾时,水银面与204毫米的刻度线对准,那么当沸水冷却到50℃时,水银面对准的刻度线是( )
A.96毫米B.100毫米C.102毫米D.104毫米
【分析】首先明确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0℃~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然后结合题中自制温度计沸水和冰水混合物对应的格数,就可求出每小格表示的温度值。
【解答】解:
因为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
则该温度计每一格表示的温度为:=0.5℃。
50℃时对应的水银柱的示数为mm+4mm=104mm;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温度的计算,关键是标准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沸水的温度应当记准确,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6.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诗词还包含着神奇的物理原理。《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诗中,关于露的形成;《魏•曹丕•燕歌行》“秋风瑟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诗中,关于霜的形成。下列判断中正确的( )
A.前者是汽化放热,后者是凝华放热
B.前者是凝华吸热,后者是升华吸热
C.前者是液化放热,后者是凝华放热
D.前者是液化吸热,后者是凝固放热
【分析】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放出热量。
【解答】解: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
露和霜的形成都是放热过程。
故选:C。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7.如图,试管和烧杯中都装有一定量的水,他们底部没有接触,现用酒精灯对烧杯进行加热,使烧杯中水沸腾,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 )
A.温度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B.温度不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
C.温度能达到沸点,能沸腾
D.温度能达到沸点,沸腾与否视火力而定
【分析】(1)液体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并且不断吸热;
(2)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时,温度达到沸点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小试管中的水靠从大烧杯中吸热升温。
【解答】解: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烧杯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小试管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液体的沸腾条件和热传递的条件,要把握住沸腾条件是温度不但达到沸点,而且还能不断吸热,热传递的条件是必须存在温度差异。
8.冬天,牙医常把检查口腔的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烤一烤后才伸进口腔内进行检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接触口腔时病人感到太凉
B.进行消毒
C.镜面不会产生水雾,可以看清牙齿
D.防止镜框因受热膨胀致使镜片脱落
【分析】从牙医检查口腔内部时不易观察到病灶的实际困难来分析,从而可以确定平面镜使用时要烤一烤的原因。
【解答】解:牙医是通过观察口腔内的病灶在小镜子里面成的像来确定病情的。
当冷的小镜子进入到温暖且水蒸气较多的口腔中时,口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吸附在平面镜上,使人看不清楚成像的情况,也就无法确定病情。烤一烤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镜子的温度,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牙医看清楚牙齿的情况。
综上分析,故选C。
【点评】冬天,小镜子的温度较低,是造成水蒸气液化的主要原因,审题时要细心。
9.有一种乳白色的固体物质,在250℃开始就熔化,直到温度升高到300℃时,才熔化结束,这种物质一定是 非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此物质在熔化的过程中 吸热 (选填:“吸热”或“不吸热”)。
【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解答】解:乳白色的固体物质,在250℃开始熔化,直到温度升高到300℃才熔化完,说明固体物质熔化时没有一定的熔点,此物质是非晶体。物体的熔化过程需要吸热。
故答案为:非晶体;吸热。
【点评】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这是,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
10.滑雪是很多人喜欢的冬季运动,自然界的雪是水蒸气 凝华 而成的;当自然界降雪不足时,滑雪场需要“人工造雪”;在0℃以下的天气里,造雪机喷射出水雾,这些雾滴遇到冷空气发生 凝固 ,形成“人工雪”。(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过程中放热;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过程中放热。
【解答】解:自然界的雪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造雪机喷射出水雾,微小的水滴遇到冷空气凝固形成小冰晶。
故答案为:凝华;凝固。
【点评】本题考查物态变化,记住变化前后的物质状态是解题的关键。
11.灯泡中的灯丝用钨制成,是因为钨的 熔点高 。在南极考察时,测气温,不用水银温度计,而用酒精温度计,是因为酒精的 凝固点 低。
【分析】对于同种晶体来讲熔点和凝固点相同,虽然相同,但是不能混用。
【解答】解:灯丝正常工作时它的温度大约是2000℃左右,用钨做灯丝,利用它的固体,是利用它的熔点高。南极最低气温为﹣92℃,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银的凝固点是﹣38.87℃,酒精的凝固点很低,是﹣117.3℃,如果利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在﹣92℃时,早已经凝固,无法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测量气温。选择酒精温度计,在﹣92℃时,酒精还是液体,可以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完成测量。利用的是液体,利用酒精的凝固点低。
故答案为:熔点高,凝固点。
【点评】当利用固体时,利用它的熔点。当利用液体时,利用它的凝固点,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虽然相等,但是不能混用。
12.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有一句谚语说:“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了,霜是由于气温较 低 ,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雪后寒是由于雪在熔化时需要 吸收 热量,因而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
(1)霜前冷:霜的形成是由于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
(2)雪后寒:雪熔化为水时,吸热,导致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故答案为:低;吸收。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3.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中:
(1)按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组装器材,最后应调整 温度计 (填“酒精灯”或“温度计”)的位置。
(2)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中不断有液态物质出现,同时温度计示数保持不变,从而确定该物质是 晶体 (填“晶体”或“非晶体”)。
(3)该物质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熔化后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若实验在标准大气压下进行,分析图象可知:试管中的物质 不能 (填“能”或“不能”)沸腾。
(4)另一小组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该物质熔化时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③ (填序号)。
①烧杯中的水过多
②对试管内物质不断搅拌
③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
【分析】(1)在此实验中,酒精灯及温度计的使用都有特殊的规定: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所以要从下向上进行调节;
(2)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不变,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3)液体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并且不断吸热;
(4)分析给出选项是否可造成温度计示数变化较慢。
【解答】解:(1)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固定下面铁圈的高度,最后固定温度计,确保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没在被测物质中,切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2)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属于晶体;
(3)由图乙可知,试管中物质最高温度为100℃,水已经沸腾,该物质不能继续吸热,不能沸腾;
(4)①该物质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烧杯中的水过多,不会影响温度计示数,错误;
②熔化过程中,对试管内物质不断搅拌,可使物质受热均匀,温度计示数不变,错误;
③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相当于直接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温度计示数应会上升,正确,故选③。
故答案为:(1)温度计;(2)晶体;(3)不能;(4)③。
【点评】本题考查熔化和沸腾实验,关键是将课本知识记忆清楚,仔细分析即可。
14.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红用图甲的装置做了两次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a和b。
(1)小红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热胀冷缩 的规律制成的。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97 ℃。
(2)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98 ℃;这时的大气压 小于 1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a和b图象说明两次实验中所用水的 质量 不同。
(4)由图丁中的b图象可知,t1时刻水的内能 小于 t2时刻水的内能(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分析】(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进行温度计的读数,在读数之前首先要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2)要掌握沸点的概念,知道液体沸腾时温度叫做沸点;掌握沸点和气压的关系: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3)分析图象中a、b的区别,利用知识在装置相同的情况下,水的质量越大,升温会越慢。
(4)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有关,在质量一定时,温度越高,其内能越大。
【解答】解:(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7℃;
(2)由图丙知,当水的温度达到98℃时,温度不再变化,说明此时是水的沸腾过程,水的沸点是98℃;
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所以此时烧杯内水面上方的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3)读图丙可以看出,在同样加热的情况下,b的升温较慢,其原因应该是水的质量多于a的缘故;
(3)由图丁中的b图象可知,t1时刻水的温度低于t2时刻水的温度,在质量一定时,温度越高,其内能越大,故t1时刻水的内能小于t2时刻水的内能。
故答案为:(1)热胀冷缩;97;(2)98;小于;(3)质量;(4)小于。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沸点的概念、沸腾的特点以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该实验中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5.小刚在物理课上学习了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气流速度三个因素有关。星期天休息的时间,他做了一次家庭实验进行进一步验证。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然后进行如图1所示的实验探究。
①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 表面积 有关。
②通过的 A、C 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③小刚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2)。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这个结论 不正确 (选填:正确,不正确)。原因是没有控制水的 表面积 相同。
④请你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另提出一个液体蒸发快慢与哪种因素有关的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 液体的种类 有关。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 取等质量的不同液体,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温度都相同时,观察哪种液体蒸发快 。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当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只改变研究的因素,控制其它的因素不变。
【解答】解:
①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知,水的温度、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相同,只有表面积不同,所以是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表面积有关。
②通过A、C的对比可知,水的表面积和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相同,只有水的温度不同,所以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③根据小刚的实验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的,由图2可知,是因为他没有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
④由生活经验可知,同等情况下酒精比水更容易蒸发,因此可提出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要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应选择等质量的不同液体,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温度都相同时,观察哪种液体蒸发快。
故答案为:①表面积;
②A、C;
③不正确;表面积;
④液体的种类;取等质量的不同液体,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温度都相同时,观察哪种液体蒸发快。
【点评】被研究问题与多个因素有关,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即控制不研究的因素保持一定,另外液体的种类不同,蒸发快慢也不同。
16.小明同学认真观察烧开水,通过初步观察,发现当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气“出现;但通过进一步的仔细观察却发现;出白气的位置总是与壶嘴口有一小段距离;而在水壶嘴口位置却什么也看不见,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上面的两个现象。
【分析】物理学中把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液化过程需要放热。
【解答】答:在离壶嘴一小段距离的位置不断有“白气“出现,这是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空气液化成小水珠,但在水壶嘴口位置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水壶嘴口位置温度比较高,喷出的水蒸气无法放热液化所致。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液化及液化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一课一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