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课后测评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课后测评,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题
一、单选题
1.“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取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再放入少量活性炭,溶液颜色变化情况是( )
A.先变蓝再变紫 B.先变红再变紫
C.先变红再变蓝 D.先变红再变为无色
2.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氯酸钾分解制氧气收集完成后,先停止加热后撤离导管
B.收集一试管氢气,点燃后听到尖锐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
C.将表面光滑的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生成银白色固体
D.实验室不能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因为它们不发生反应
3.下列关于“物质﹣﹣用途﹣﹣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烷﹣﹣做燃料﹣﹣可燃性 B.干冰﹣﹣制冷剂﹣﹣升华吸热
C.石墨﹣﹣做电极﹣﹣优良的导电性 D.一氧化碳﹣﹣冶炼金属﹣﹣可燃性
4.下列关于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氮气、氩气可以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B.任何物质都能在氧气中燃烧
C.煤燃烧排放的SO2、NO2等是产生酸雨的主要成分
D.二氧化碳可作大棚温室的气体肥料
5.利用数据传感技术可以形象地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某同学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碳酸钙发生反应,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①表示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C.最终瓶内压强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压强较大
D.其他条件相同时,碳酸钙粉末产生的CO2质量多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连接仪器 B.滴加液体
C.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D.硫在氧气中燃烧
7.如表所给的实验器材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器材
实验目的
A
电解水装置、药匙、少量氯化钠、水
电解水时增强导电性
B
酒精灯、大试管、导管、木炭、氧化铜
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C
10mL量筒、胶头滴管、盐酸
量取7.0mL盐酸
D
托盘天平、砝码、药匙、氢氧化钠固体
称量3.5克氢氧化钠固体
A.A B.B C.C D.D
8.下列对有关实验异常现象的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
A.点燃氢气时发生爆炸﹣﹣点燃前没有检验纯度
B.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铁丝没有燃烧﹣﹣氧气纯度不够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水量偏少﹣﹣未冷却到常温就打开弹簧夹
D.用稀硫酸和石灰石制取CO2,收集不久就没有气泡产生了﹣﹣二者已反应完全
9.归纳与反思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下表是某同学对所学内容的归纳,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结构与性质
B、物质的鉴别
金刚石和石墨原子排列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硫原子和硫离子一﹣﹣核外电子排布不同性质不同
硬水 和软水分别加肥皂水
氧气和氮气带火星的木条
C、性质与用途
D、化学与安全
氧气具有助燃性作燃料
碳单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作字画
进入地窖前做灯火实验
煤炉上放盆水防止CO中毒
A.A B.B C.C D.D
10.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区别方案,其中两种方案都合理的是( )
A
B
C
D
实验要求
区分木炭和四氧化三铁
区分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
区分氯酸钾和氯化钾
第一方案
分别点燃
分别加入硫酸铜
分别用带火星的木条
观察颜色
第二方案
分别观察颜色
观察颜色
分别加入澄清的石灰水
分别加热,并用带火星木条检验
A.A B.B C.C D.D
11.现有Fe2O3和CuO的混合物Wg,在高温条件下用足量的CO还原,得到金属混合物2.4g,将生成的CO2气体用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全部吸收后,产生白色沉淀5.0g,则W的数值为( )
A.7.4 B.4.6 C.3.2 D.3.8
12.老师提出用碳酸钠粉末一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为了完成该实验,有四位同学组装了以下发生装置,你认为最合适的一套装置是( )
A. B.
C. D.
13.有关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图示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14.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CO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
B.二氧化碳在高温下能和碳发生反应
C.CO和CO2都具有还原性
D.向大棚中补充二氧化碳有利蔬菜生长
15.5G时代,芯片运行速度提升,会带来散热问题。科学家成功地从石墨中分离出单层的石墨片(又称石墨烯),高性能石墨烯复合材料散热片可以很好的解决芯片这一问题。关于石墨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组成:碳元素
B.结构:微粒排列方式不同于金刚石
C.性质:和碳的化学性质相同
D.用途:用作超轻绝缘材料或导热性材料
二、填空题
16.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
①碳酸氢铵受热易“失踪”: ,
②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③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
17.长期存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有一层白色固体,请分析这层白色固体产生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用完石灰水后,怎样除去壁上的白色固体?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8.将下列有关性质、变化、现象不同的原因填写在横线上:
(1)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主要原因是它们的 不同。
(2)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主要原因是 不同。
(3)H2O和H2O2元素组成相同,但是化学性质不同,主要原因是它们的 不同。
19.通过CO、CO2的学习探究,请写出物质的组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①物质的 决定物质的性质;②物质的性质决定 .
三、推断题
20.现有A、B、C、D、E、F、G、M八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B、D、E在通常状况下是气体,F的水溶液经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
请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A的化学式 。
(2)物质M在反应①中所起的作用是 。
(3)化学反应①的反应类型是 (填基本反应类型)。
(4)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5)反应③的用途是 。
21.某同学在整理化学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时,发现存在三角关系。如图中“→”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A﹣G是初中常见的不同物质,其中B、G为单质,其余物质均为化合物;A、C是元素组成相同的两种液态物质;E、F是元素组成相同的两种气态物质,且E是一种温室气体;D是鸡蛋壳的主要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为A ,G ;
(2)C→B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D→E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
(4)F与物质X反应可实现F→E的转化,则X的化学式可为 、 (要求所选物质类别不同)。
(5)E与C在常温下可发生化合反应,但无明显现象,常选择一种试剂证明此反应的发生,该试剂的名称为 。
四、实验题
22.下列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编号仪器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利用A装置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用收集到的氧气完成硫粉燃烧实验后,还需向集气瓶内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 。
(3)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是 (从A﹣E中选择),使用该套装置制取气体的突出优点是 ,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欲使用G、H装置将以上气体除去,则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混合气体→ (用端口字母“c、d、e、f”表示)。
(4)将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蒸馏水的洗气瓶一段时间后,测得该装置中溶液的pH 7(填“>”、“<”或“=”),对该现象合理解释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已知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下列气体①氢气②氧气③一氧化碳④氯化氢⑤二氧化硫⑥氨气。不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是 。
A.①②③B.④⑤⑥C.④⑤D.⑤⑥
23.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与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仪器a的名称: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较为干燥的氧气,选用图仪器的组合为 (填装置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择D装置收集氧气,当看到 ,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3)实验室常用B制取二氧化碳,某同学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设计如图2Ⅰ装置,该装置与B相比其优点是 ,小注射器的作用相当于实验室中的仪器 。如果用F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应从 端进入(填“b”或“c”)。
(4)实验室可用浓硫酸和氯化钠固体混合加热制取HCl气体,该气体极易溶于水。可选用图1中的C装置与图2中的图Ⅱ组合进行制取和收集。图Ⅱ中倒扣的漏斗作用是 。
五、计算题
24.称取12.5g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杂质不参加反应)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50g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结束后称量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58.1g(不包括烧杯的质量,且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试计算石灰石中杂质的质量分数。
25.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往往可利用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粉末作用来获得所需的氧气,并合理处理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假如某宇航员在某次太空飞行中预计消耗氧气480kg,请计算该宇航员在太空舱中至少应准备的过氧化钠的质量.(请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
1.“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取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再放入少量活性炭,溶液颜色变化情况是( )
A.先变蓝再变紫 B.先变红再变紫
C.先变红再变蓝 D.先变红再变为无色
【分析】根据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结合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等,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取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溶液,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再放入少量活性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故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是先变红再变为无色。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紫色石蕊溶液的性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氯酸钾分解制氧气收集完成后,先停止加热后撤离导管
B.收集一试管氢气,点燃后听到尖锐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
C.将表面光滑的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生成银白色固体
D.实验室不能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因为它们不发生反应
【分析】A、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时的注意事项解答;
B、根据氢气验纯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解答。
【解答】解:
A、氯酸钾制取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收集完氧气后先停止加热后将导气管移出水槽是错误的,应该先将导气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水倒流入试管,将试管炸裂,故错误;
B、将用排水法收集的一试管氢气点燃,若发出尖锐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故正确;
C、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银白色固体表面覆盖紫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故错误;
D、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能够反应,只是会生成微溶性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碍反应的进行,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实验操作中的药品的处理和注意事项等,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要加强记忆,理解应用.还要注意对实验方案的评价,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3.下列关于“物质﹣﹣用途﹣﹣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烷﹣﹣做燃料﹣﹣可燃性
B.干冰﹣﹣制冷剂﹣﹣升华吸热
C.石墨﹣﹣做电极﹣﹣优良的导电性
D.一氧化碳﹣﹣冶炼金属﹣﹣可燃性
【分析】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甲烷具有可燃性,可做燃料,故A正确;
B、干冰易升华,升华时能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制冷剂。故B正确;
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做电极,故C正确;
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冶炼金属。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物质性质,并能依据其性质分析其用途。
4.下列关于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氮气、氩气可以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B.任何物质都能在氧气中燃烧
C.煤燃烧排放的SO2、NO2等是产生酸雨的主要成分
D.二氧化碳可作大棚温室的气体肥料
【分析】A、氮气、氩气可以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正确,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B、任何物质都能在氧气中燃烧错误,因为物质得有可燃性;C、煤燃烧排放的SO2、NO2等是产生酸雨的主要成分正确;D、二氧化碳可作大棚温室的气体肥料正确,因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解答】解:A、氮气、氩气可以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正确,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任何物质都能在氧气中燃烧错误,因为物质得有可燃性,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C、煤燃烧排放的SO2、NO2等是产生酸雨的主要成分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可作大棚温室的气体肥料正确,因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气体的性质和用途等,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利用数据传感技术可以形象地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某同学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碳酸钙发生反应,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①表示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C.最终瓶内压强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压强较大
D.其他条件相同时,碳酸钙粉末产生的CO2质量多
【分析】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①相同时间内气压大,进行分析判断。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c所需的时间短,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最终曲线①、②的气压相等,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①相同时间内气压大,说明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气体多,反应速率快,曲线①表示粉末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c所需的时间短,说明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多,反应速率快,即相同气压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更快,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示可知,最终曲线①、②的气压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D、碳酸钙粉末与块状碳酸钙的质量相同,其他条件相同时,碳酸钙粉末与块状碳酸钙产生的CO2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盐的化学性质、理解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图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连接仪器
B.滴加液体
C.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D.硫在氧气中燃烧
【分析】A、根据插入橡皮塞的方法考虑;
B、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考虑;
C、根据阶梯蜡烛实验的结论考虑;
D、根据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污染环境考虑。
【解答】解:A、插入橡皮塞的方法:左手拿试管右手拿橡胶塞插入,故A错;
B、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不能伸入试管内,故B错;
C、阶梯蜡烛实验中下层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故C正确;
D、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污染环境,需要用水吸收,故D错。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
7.如表所给的实验器材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器材
实验目的
A
电解水装置、药匙、少量氯化钠、水
电解水时增强导电性
B
酒精灯、大试管、导管、木炭、氧化铜
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C
10mL量筒、胶头滴管、盐酸
量取7.0mL盐酸
D
托盘天平、砝码、药匙、氢氧化钠固体
称量3.5克氢氧化钠固体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电解水的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用品,进行分析判断。
C、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测量一次,二是量程要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
D、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电解水时增强导电性,一般选用氢氧化钠溶液增强导电性,氯化钠在电解时能发生分解,故选项实验器材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除了酒精灯、大试管、导管、木炭、氧化铜,还需使用铁架台、澄清石灰水等,不能用于完成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故选项实验器材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量取7.0mL盐酸,应选用10mL的量筒;先要向量筒中倾倒盐酸,当接近刻度线时要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线,故选项实验器材能达到实验目的。
D、称量3.5克氢氧化钠固体,除了选用托盘天平、砝码、药匙、氢氧化钠固体外,还需选用烧杯,因为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故选项实验器材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8.下列对有关实验异常现象的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
A.点燃氢气时发生爆炸﹣﹣点燃前没有检验纯度
B.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铁丝没有燃烧﹣﹣氧气纯度不够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水量偏少﹣﹣未冷却到常温就打开弹簧夹
D.用稀硫酸和石灰石制取CO2,收集不久就没有气泡产生了﹣﹣二者已反应完全
【分析】A、根据氢气未验纯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分析;
B、根据氧气不纯铁丝可能无法燃烧分析;
C、根据测氧气含量时打开止水夹过早会使结果偏小分析;
D、根据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物质使反应不能持续进行分析。
【解答】解:A.点燃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可能发生爆炸,所以点燃前要先检验纯度,不符合题意;
B.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若氧气纯度不够铁丝可能不能发生燃烧,不符合题意;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未冷却到常温就打开弹簧夹会使进水量偏少结果偏小,不符合题意;
D.用稀硫酸和石灰石制取CO2,收集不久就没有气泡产生了,是因为碳酸钙与硫酸反应产生微溶碳酸钙阻碍反应持续进行,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要养成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讲究安全。
9.归纳与反思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下表是某同学对所学内容的归纳,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结构与性质
B、物质的鉴别
金刚石和石墨原子排列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硫原子和硫离子一﹣﹣核外电子排布不同性质不同
硬水 和软水分别加肥皂水
氧气和氮气带火星的木条
C、性质与用途
D、化学与安全
氧气具有助燃性作燃料
碳单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作字画
进入地窖前做灯火实验
煤炉上放盆水防止CO中毒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排列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解答;
B、根据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及氧气和氮气的性质解答;
C、根据氧气、碳的性质和用途解答;
D、根据进入地窖前做灯火实验,检验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否过高; CO难溶于水解答;
【解答】解:
A.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排列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硫原子和硫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不同,不完全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B.硬水和软水,可分别加肥皂水进行鉴别;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故鉴别氧气和氮气可用带火星的木条,完全正确,故B符合题意;
C.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不可作燃料;碳单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以作字画,不完全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
D.进入地窖前做灯火实验,检验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否过高; CO难溶于水,煤炉上放盆水不能防止CO中毒,不完全正确,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多个知识点,很好体现了化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已逐渐成为中考的热点,要加强记忆。
10.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区别方案,其中两种方案都合理的是( )
A
B
C
D
实验要求
区分木炭和四氧化三铁
区分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
区分氯酸钾和氯化钾
第一方案
分别点燃
分别加入硫酸铜
分别用带火星的木条
观察颜色
第二方案
分别观察颜色
观察颜色
分别加入澄清的石灰水
分别加热,并用带火星木条检验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木炭和四氧化三铁都黑色的进行分析;
B、根据过氧化氢溶液和水都是无色液体进行分析;
C、根据氧气具有助燃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
D、根据氯酸钾和氯化钾都是白色晶体进行分析。
【解答】解:A、木炭和四氧化三铁都黑色的,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故A错误;
B、过氧化氢溶液和水都是无色液体,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故B错误;
C、氧气具有助燃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取样品,分别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复燃的是氧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分别加入澄清
的石灰水,振荡,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氧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C正确;
D、氯酸钾和氯化钾都是白色晶体,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11.现有Fe2O3和CuO的混合物Wg,在高温条件下用足量的CO还原,得到金属混合物2.4g,将生成的CO2气体用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全部吸收后,产生白色沉淀5.0g,则W的数值为( )
A.7.4 B.4.6 C.3.2 D.3.8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解: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一半来自于金属氧化物;
设二氧化碳质量为x,
Ca(OH)2+CO2═CaCO3↓+H2O,
44 100
x 5.0g
=,
x=2.2g,
混合物中氧元素质量:2.2g×÷2=0.8g,
W=2.4+0.8=3.2,
故选:C。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2.老师提出用碳酸钠粉末一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为了完成该实验,有四位同学组装了以下发生装置,你认为最合适的一套装置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制取气体;二者接触就会迅速发生反应,反应速率过快,生成的二氧化碳不易收集,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碳酸钠粉末一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制取气体。
A、图中装置为固体加热型制取气体,故选项错误。
B、图中装置为固液常温型,但无法控制反应速率,由于反应过快,生成的二氧化碳不易收集,故选项错误。
C、图中装置为固液常温型,一旦将稀盐酸倒入长颈漏斗,就无法控制反应速率,由于反应过快,生成的二氧化碳不易收集,故选项错误。
D、图中装置为固液常温型,且可以通过注射器控制加入稀盐酸的速度,以达到控制产生二氧化碳速度的目的,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有关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图示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在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开始加热时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剩余的固体有铜不会为零,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氧化铜能被碳还原成铜.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在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开始加热时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故A错误;
B、由于剩余的固体中有铜。剩余固体不会为零,故B错误;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C错误。
D、由于氧化铜能被碳还原成铜,生成的铜随着参加反应氧化铜的增多而增多。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正确理解图象的含义,准确判断木炭还原氧化铜中各个量的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CO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
B.二氧化碳在高温下能和碳发生反应
C.CO和CO2都具有还原性
D.向大棚中补充二氧化碳有利蔬菜生长
【分析】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
B、二氧化碳在高温下能和碳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C、一氧化碳可以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使金属氧化物失去氧而变成金属单质,二氧化碳无此性质;
D、蔬菜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二氧化碳.
【解答】解: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叙述正确;
B、二氧化碳在高温下能和碳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叙述正确;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与金属氧化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二氧化碳没有还原性;叙述错误;
D、向大棚中补充二氧化碳有利蔬菜生长,因为蔬菜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叙述正确;
故选:C。
【点评】对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两气体的化学性质是本题的考查内容,正确掌握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是解答的基础.
15.5G时代,芯片运行速度提升,会带来散热问题。科学家成功地从石墨中分离出单层的石墨片(又称石墨烯),高性能石墨烯复合材料散热片可以很好的解决芯片这一问题。关于石墨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组成:碳元素
B.结构:微粒排列方式不同于金刚石
C.性质:和碳的化学性质相同
D.用途:用作超轻绝缘材料或导热性材料
【分析】A、根据从石墨中分离出单层的石墨片,又称石墨烯,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单层的石墨片,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碳单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芯片运行速度提升,会带来散热问题,高性能石墨烯复合材料散热片可以很好的解决芯片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从石墨中分离出单层的石墨片,又称石墨烯,则石墨烯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组成元素为碳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单层的石墨片,微粒排列方式不同于金刚石,故选项说法正确。
C、石墨烯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和碳的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D、芯片运行速度提升,会带来散热问题,高性能石墨烯复合材料散热片可以很好的解决芯片这一问题,说明石墨烯具有良好的散热性,则石墨烯可用作导热性材料,但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不能用作超轻绝缘材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掌握碳元素形成的单质、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
16.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
①碳酸氢铵受热易“失踪”: 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NH4HCO3NH3↑+H2O+CO2↑ ,
②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CO2+Ca(OH)2=CaCO3↓+H2O ,
③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2KClO32KCl+3O2↑ 。
【分析】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
【解答】解:①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为:NH4HCO3NH3↑+H2O+CO2↑;
②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③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能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2KClO32KCl+3O2↑;
故答案为:①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NH4HCO3NH3↑+H2O+CO2↑;②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CO2+Ca(OH)2=CaCO3↓+H2O;③氯酸钾氯化钾+氧气;2KClO32KCl+3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文字表达式的能力,掌握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7.长期存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有一层白色固体,请分析这层白色固体产生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CaCO3;CO2+Ca(OH)2=CaCO3↓+H2O ;用完石灰水后,怎样除去壁上的白色固体? CaCO3+2HCl═CaCl2+H2O+CO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分析】根据石灰水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碳酸钙难溶于水,能与酸反应,可用稀盐酸洗去;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由于碳酸钙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物质,故瓶中常形成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碳酸钙难溶于水,能与酸反应,实验室洗涤该试剂瓶可用稀盐酸洗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故答案为:CaCO3;CO2+Ca(OH)2=CaCO3↓+H2O;CaCO3+2HCl═CaCl2+H2O+C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将下列有关性质、变化、现象不同的原因填写在横线上:
(1)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主要原因是它们的 碳原子排列方式 不同。
(2)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主要原因是 氧气浓度 不同。
(3)H2O和H2O2元素组成相同,但是化学性质不同,主要原因是它们的 分子构成 不同。
【分析】(1)根据结构决定性质来分析;
(2)根据氧气浓度对燃烧现象的影响来分析;
(3)根据结构决定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1)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主要原因是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填:碳原子排列方式;
(2)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现象不同,原因是物质之间反应的剧烈程度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故填:氧气浓度;
(3)由于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H2O和 H2O2分子的构成不同。所以,H2O和 H2O2化学性质不同。故填:分子构成。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掌握结构决定性质、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通过CO、CO2的学习探究,请写出物质的组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①物质的 组成、结构 决定物质的性质;②物质的性质决定 物质的用途 .
【分析】物质的结构组成决定物质的性质,而性质决定其用途.
【解答】解:①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一氧化碳每个分子中少一个氧原子,因此它们的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物质的性质则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故答案为:①组成、结构;②物质的用途
【点评】此题是对物质的性质用途及结构的练习,是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强化.
三、推断题
20.现有A、B、C、D、E、F、G、M八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B、D、E在通常状况下是气体,F的水溶液经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
请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A的化学式 H2O2 。
(2)物质M在反应①中所起的作用是 催化作用 。
(3)化学反应①的反应类型是 分解反应 (填基本反应类型)。
(4)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3CO+Fe2O32Fe+3CO2 。
(5)反应③的用途是 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
【分析】根据A、B、C、D、E、F、G、M八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B、D、E在通常状况下是气体,F的水溶液经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所以F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会转化成G,G会转化成气体E,所以G是碳酸钙,E是二氧化碳,B转化成的D高温生成二氧化碳,所以D是一氧化碳,B是氧气,C会转化成氢氧化钙,所以C是水,A和M反应生成水和氧气,所以A是过氧化氢溶液,M是二氧化锰,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1)A、B、C、D、E、F、G、M八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B、D、E在通常状况下是气体,F的水溶液经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所以F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会转化成G,G会转化成气体E,所以G是碳酸钙,E是二氧化碳,B转化成的D高温生成二氧化碳,所以D是一氧化碳,B是氧气,C会转化成氢氧化钙,所以C是水,A和M反应生成水和氧气,所以A是过氧化氢溶液,M是二氧化锰,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物质A的化学式是H2O2;
(2)物质M在反应①中所起的作用是催化作用;
(3)化学反应①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4)反应②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
(5)反应③的用途是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H2O2;
(2)催化作用;
(3)分解反应;
(4)3CO+Fe2O32Fe+3CO2;
(5)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1.某同学在整理化学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时,发现存在三角关系。如图中“→”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A﹣G是初中常见的不同物质,其中B、G为单质,其余物质均为化合物;A、C是元素组成相同的两种液态物质;E、F是元素组成相同的两种气态物质,且E是一种温室气体;D是鸡蛋壳的主要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为A H2O2 ,G C ;
(2)C→B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分解反应 ;
(3)D→E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4)F与物质X反应可实现F→E的转化,则X的化学式可为 O2 、 Fe2O3 (要求所选物质类别不同)。
(5)E与C在常温下可发生化合反应,但无明显现象,常选择一种试剂证明此反应的发生,该试剂的名称为 紫色石蕊试液 。
【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E、F是元素组成相同的两种气态物质,且E是一种温室气体,故E是二氧化碳,F是一氧化碳;D是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故D是碳酸钙;A、C是元素组成相同的两种液态物质,且A能生成B和C,故A是过氧化氢,B是氧气,C是水;单质G能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故G是碳,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E、F是元素组成相同的两种气态物质,且E是一种温室气体,故E是二氧化碳,F是一氧化碳;D是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故D是碳酸钙;A、C是元素组成相同的两种液态物质,且A能生成B和C,故A是过氧化氢,B是氧气,C是水;单质G能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故G是碳,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1)A是H2O2,G是C,故填:H2O2;C;
(2)C→B是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故填:分解反应;
(3)D→E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
(4)F与物质X反应可实现F→E的转化,则X可以是氧气或是金属氧化物,故化学式可为O2、Fe2O3;故填:O2;Fe2O3;
(5)E与C在常温下可发生化合反应,但无明显现象,常选择一种试剂证明此反应的发生,就是证明生成了碳酸,检验碳酸可以使用紫色石蕊试液,故填:紫色石蕊试液。
【点评】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题,关键是根据题干叙述直接得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然后根据物质间的转化,顺推或逆推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
四、实验题
22.下列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编号仪器名称:① 铁架台 ;② 长颈漏斗 。
(2)实验室利用A装置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KClO32KCl+3O2↑ 。用收集到的氧气完成硫粉燃烧实验后,还需向集气瓶内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 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 。
(3)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是 BE (从A﹣E中选择),使用该套装置制取气体的突出优点是 能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 ,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欲使用G、H装置将以上气体除去,则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混合气体→ e→f→c→d (用端口字母“c、d、e、f”表示)。
(4)将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蒸馏水的洗气瓶一段时间后,测得该装置中溶液的pH < 7(填“>”、“<”或“=”),对该现象合理解释是 CO2+H2O═H2CO3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已知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下列气体①氢气②氧气③一氧化碳④氯化氢⑤二氧化硫⑥氨气。不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是 C 。
A.①②③B.④⑤⑥C.④⑤D.⑤⑥
【分析】(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
(3)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
(4)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5)氯化氢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⑤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
【解答】解:(1)①是铁架台;②是长颈漏斗。
故填:铁架台;长颈漏斗。
(2)实验室利用A装置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KClO32KCl+3O2↑;
用收集到的氧气完成硫粉燃烧实验后,还需向集气瓶内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
故填:2KClO32KCl+3O2↑;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
(3)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不需要加热,应该用B作为发生装置,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E装置收集;
使用该套装置制取气体的突出优点是:能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原理:关闭开关时,试管中的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开关时,气体导出,试管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液体和固体混合,反应进行;
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欲使用G、H装置将以上气体除去,则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混合气体→e→f(除去氯化氢)→c→d(除去水蒸气)。
故填:BE;能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e→f→c→d。
(4)将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蒸馏水的洗气瓶一段时间后,测得该装置中溶液的pH<7,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
故填:<;CO2+H2O═H2CO3。
(5)①氢气可以用碱石灰干燥;
②氧气可以用碱石灰干燥;
③一氧化碳可以用碱石灰干燥;
④氯化氢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不能用碱石灰干燥;
⑤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不能用碱石灰干燥;
⑥氨气可以用碱石灰干燥。
故填:C。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3.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与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仪器a的名称: 酒精灯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较为干燥的氧气,选用图仪器的组合为 AE (填装置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选择D装置收集氧气,当看到 集气瓶口出现大气泡时 ,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3)实验室常用B制取二氧化碳,某同学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设计如图2Ⅰ装置,该装置与B相比其优点是 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小注射器的作用相当于实验室中的仪器 分液漏斗 。如果用F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应从 端进入(填“b”或“c”)。
(4)实验室可用浓硫酸和氯化钠固体混合加热制取HCl气体,该气体极易溶于水。可选用图1中的C装置与图2中的图Ⅱ组合进行制取和收集。图Ⅱ中倒扣的漏斗作用是 防止倒吸 。
【分析】(1)考查实验室常用仪器名称;
(2)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气体密度和收集气体的要求选择收集装置;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氧气溶解度回答实验现象;
(3)根据装置特点总结装置优点;考查实验室常用仪器作用;根据二氧化碳密度选择进气口;
(4)根据氯化氢的溶解度回答此题。
【解答】解:(1)a为用于加热的酒精灯;
故答案为:酒精灯。
(2)高锰酸钾为固体且需要加热,所以发生装置为A,需要制取干燥氧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法收集,所以选择E作为收集装置;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氧气不易溶于水,收集满后,逸出集气瓶,在水中形成气泡,此时氧气集满;
故答案为:AE;2KMnO4K2MnO4+MnO2+O2↑;集气瓶口出现大气泡时。
(3)注射器可以控制加入液体的量,从而控制反应物浓度,控制反应速率;分液漏斗带有活塞开关,所以也可以控制加入液体的量,控制反应速率;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先在底部聚集,所以从长管b进气;
故答案为: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分液漏斗;b。
(4)氯化氢极易溶于水,造成内部压强减小,会造成倒吸,因此需要加入倒置的漏斗,避免发生倒吸;
故答案为:防止倒吸。
【点评】根据已有知识,在情景相似的情况下,进行知识地大胆迁移,是解决新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五、计算题
24.称取12.5g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杂质不参加反应)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50g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结束后称量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58.1g(不包括烧杯的质量,且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试计算石灰石中杂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即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质量可以计算碳酸钙的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石灰石中杂质的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解:生成CO2的质量为:12.5g+50g﹣58.1g=4.4g,
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4.4g
x=10g
石灰石中杂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0%
答:石灰石中杂质的质量分数为20%。
【点评】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很广泛,解答的关键是要分析出物质的质量差与要求的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具体的数据求解。
25.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往往可利用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粉末作用来获得所需的氧气,并合理处理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假如某宇航员在某次太空飞行中预计消耗氧气480kg,请计算该宇航员在太空舱中至少应准备的过氧化钠的质量.(请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
【分析】根据消耗氧气的质量结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需要准备的过氧化钠的质量.
【解答】解:设至少准备过氧化钠的质量为x,
2Na2O2+2CO2═2Na2CO3+O2,
156 32
x 480Kg
,
解得:x=2340kg
答:该宇航员应在太空舱中至少准备2340kg过氧化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学生应注意利用发生的反应将某物质的质量代入计算,应注意解答格式的规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随堂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