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我省中考理科综合试卷的客观题部分实行计算机阅卷,考生答题时必须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2B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 )
A.木炭B.石墨C.焦炭D.铅
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红色
D.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3.如图分别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示意图,结合示意图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单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B.构成金刚石、石墨的原子不同
C.金刚石、石墨和C60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
4.某班同学在对CO2进行功与过的讨论时,列举的以下事实既可以体现CO2的功,又可以体现CO2的过的是( )
A.CO2可以使人窒息 B.CO2可以作气体肥料
C.CO2可以产生温室效应 D.固体CO2可用于人工降雨
5.下列关于碳单质用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活性炭做冰箱除臭剂
B.用焦炭炼铁
C.用炭粉和铅可制成铅笔芯
D.用石墨可做干电池的电极
6.如图所示Ⅰ~Ⅴ装置,可供实验室制取有关气体时选用。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制取CO2可选用Ⅱ、Ⅲ装置
B.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H2可选用Ⅰ、Ⅳ装置,气体从b管口通入
C.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O2可选用Ⅰ、Ⅳ装置,气体从b管口通入
D.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O2可选用Ⅱ、Ⅲ装置
7.把8g碳和16g氧气放在密闭的容器里,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最终密闭容器中有( )
A.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D.二氧化碳和氧气
8.如图是收集干燥R气体并对它进行吸收处理的正确装置。由图中实验装置推测该气体的有关性质,正确的一组是( )
A.AB.BC.CD.D
9.下列有关CO2和CO的知识归纳,正确的是( )
A.组成:都是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B.性质: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用途:都可以用于冶炼金属
D.鉴别:可以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
10.如图为CO还原CuO“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等略),已知:HCOOHH2O+C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所需CO可现制现用
B.此装置可节约用品,污染小,现象明显
C.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空,实验危险系数小
D.该实验中所涉及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11.某同学对实验进行了一下操作,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可以研究碳化学性质和用途
B.黑色粉末逐渐变红色
C.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D.实验结束后,应该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开试管
12.化学家创造出一种物质“干水”,其每个颗粒含水95%,外层是SiO2,干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清水高三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B.干水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用干水吸收CO2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D.干水吸收CO2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13.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O的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
B.室内放一盆澄清石灰水可防止CO中毒
C.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D.大气中CO2的消耗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109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的单质只有109种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15.下列表示二氧化碳的几种用途,其中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的是( )
A.人工增雨B.植物的光合作用
C. 制纯碱、化肥D. 灭火器灭火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今年5月,中俄签署了东线天然气合作协议.天然气不充分燃烧时会产生炭黑或一氧化碳.
(1)CO具有还原性,写出其在工业上的一种具体用途 .
(2)CO与CO2可以相互转化.CO2在高温下与 反应生成CO.
(3)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的原因是 .
17.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1)近年来,空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2)绿色化学是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其重要原则有:
①拒用。请举出低碳生活的一个实例 。
②再生。如图是科学家设计的一种理想的氢元素循环模式。它实现了低碳减排,请写出(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回收。目前使用膜分离法从空气中分离出CO2,这个过程CO2发生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这些CO2可作为气体肥料,还可制造 用于人工降雨。
(3)大气中的CO2是不是越少越好?为什么? 。
18.如图A、B分别表示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模型(图中小黑点均代表碳原子)。
(1)金刚石属于 (填“单质”或“化合物”),判断的依据是
(2)下表为金刚石和石墨的部分性质:
①切割玻璃的玻璃刀应该选用 (填“金刚石”或“石墨”)做材料。
②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和性质推断,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结构
B.不同物质的组成元素一定不同
C.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D.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三、实验与探究(共3小题)
19.如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一种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
(2)为什么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必须浸没在液面以下?
(3)怎样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
20.为研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室温下在六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A、B两种产地不同的大理石各50g,然后加入等量的不同浓度的稀盐酸.记录表如下:
(1)由实验方案可知,CO2的产生速度与和 因素有关.
(2)该实验方案中存在明显不足,要得到科学的结论还要控制相同 .
(3)为了准确比较CO2气体的产生速率,理论上可以测量收集相同体积气体所用的时间,也可以测量 .
(4)如图为实验中测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体积的实验装置,
①通过读取量筒内水的体积可以得出生成的二氧化碳体积,但有同学认为,图中的测量方法容易带来误差,请指出可能造成实验误差的一点原因 ;
②图中植物油的作用是 .
21.CO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可燃气体污染物,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其具有还原性,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请回答以下有关问题:
(1)CO气体能使人中毒,其原因是 .
(2)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一段时间后,再加热,其原因是 .
(3)实验中图A处玻璃管中发生的现象是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4)本实验存在一处不足之处请指出 .
《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练习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我省中考理科综合试卷的客观题部分实行计算机阅卷,考生答题时必须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2B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 )
A.木炭B.石墨C.焦炭D.铅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石墨质软,在纸上划过可以留下黑色的痕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2B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石墨质软,在纸上划过可以留下黑色的痕迹,而不是木炭,故选项错误。
B、2B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石墨质软,在纸上划过可以留下黑色的痕迹,故选项正确。
C、2B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石墨质软,在纸上划过可以留下黑色的痕迹,而不是焦炭,故选项错误。
D、2B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石墨质软,在纸上划过可以留下黑色的痕迹,而不是铅,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了解常见碳单质的性质与用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红色
D.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分析判断。
【解答】解:A、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说法正确,故A不可选;
B、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物质,此说法正确,故B不可选;
C、二氧化碳溶于水成为碳酸,所以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会变为红色,说法正确,故C不可选;
D、实验室常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说法不正确,故D可选。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及制取方法的掌握,难度不大。
3.如图分别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示意图,结合示意图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单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B.构成金刚石、石墨的原子不同
C.金刚石、石墨和C60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
【分析】A、根据金刚石、石墨和C60物质的结构判断;
B、根据金刚石、石墨的结构判断;
C、根据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观点判断;
D、根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判断。
【解答】解:A、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C60是由C60分子构成的,故A错误;
B、金刚石、石墨是两种不同的单质,是因它们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而构成它们的原子本身没有差别,故B错误;
C、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即其结构不同,故C正确;
D、金刚石、石墨是两种不同的单质,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时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物质的结构是化学考查热点之一,明确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是解题的基本要求。
4.某班同学在对CO2进行功与过的讨论时,列举的以下事实既可以体现CO2的功,又可以体现CO2的过的是( )
A.CO2可以使人窒息
B.CO2可以作气体肥料
C.CO2可以产生温室效应
D.固体CO2可用于人工降雨
【分析】根据CO2的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解答】解:A、CO2可以使人窒息主要体现了CO2的过。A不符合题意;
B、CO2可以作气体肥料主要体现了CO2的功。B不符合题意;
C、CO2的量过多时可以产生温室效应主要体现了CO2的过,促进植物光合作用CO2主要体现了CO2的功。故C符合题意;
D、固体CO2可用于人工降雨是体现了CO2的功。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但是要求在日常生活里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提倡低碳生活,本题重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5.下列关于碳单质用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活性炭做冰箱除臭剂
B.用焦炭炼铁
C.用炭粉和铅可制成铅笔芯
D.用石墨可做干电池的电极
【分析】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活性炭做冰箱除臭剂,故A正确。
B、焦炭具有还原性,可以用焦炭冶炼金属,故B正确。
C、用碳粉和泥土可制成铅笔芯,而不是铅,故C错误。
D、石墨易导电,可以用石墨做干电池的电极,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只有掌握了物质的性质才能确定物质的用途.
6.如图所示Ⅰ~Ⅴ装置,可供实验室制取有关气体时选用。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制取CO2可选用Ⅱ、Ⅲ装置
B.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H2可选用Ⅰ、Ⅳ装置,气体从b管口通入
C.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O2可选用Ⅰ、Ⅳ装置,气体从b管口通入
D.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O2可选用Ⅱ、Ⅲ装置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气体制取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以及气体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氢气的制取原理和氢气的密度来分析;
C.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氧气的密度来分析;
D.根据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氧气的密度来分析。
【解答】解:A.因为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与水,故不能用排水法来收集,故A错误;
B.实验室制取氢气所用的药品分别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是在常温下进行的,故选择Ⅱ来制取,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该从b管进入,故错误;
C.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Ⅳ来收集时,应从a进入,故错误;
D.过氧化氢溶液是液体,二氧化锰是固体,反应是在常温下进行的,故选Ⅱ来制取,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来收集,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气体的制备和收集,做题时要充分考虑物质的性质,认真分析实验装置图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7.把8g碳和16g氧气放在密闭的容器里,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最终密闭容器中有( )
A.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D.二氧化碳和氧气
【分析】根据碳在氧气中燃烧,有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两种情况。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得出16g氧气和12g碳完全反应的情况下生成物是哪一种,即可计算确定最终密闭容器中的物质。
【解答】解:根据化学方程式分别是C+O2CO2、2C+O22CO,当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2:32=3:8时,二者完全反应生成CO2;当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4:32=3:4时,二者完全反应生成CO;由题给条件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8g:16g=1:2,介于3:8和3:4之间,则最终密闭容器中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如图是收集干燥R气体并对它进行吸收处理的正确装置。由图中实验装置推测该气体的有关性质,正确的一组是( )
A.AB.BC.CD.D
【分析】由收集装置可知,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从吸收装置分析可知,该气体易溶于水。
【解答】解:由收集装置可知,当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时,可以把集气瓶中的空气顺利排出;吸收装置中,导管连接了一个漏斗,目的是为了防止倒吸,说明该气体极易溶于水。
故选:C。
【点评】考虑收集气体的方法时,应该从气体的密度、水溶性、是否有毒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找出最好的收集方法。
9.下列有关CO2和CO的知识归纳,正确的是( )
A.组成:都是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B.性质: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用途:都可以用于冶炼金属
D.鉴别:可以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
【分析】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及性质分析: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解答】解: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正确;
B、一氧化碳不能与石灰水反应,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错误;
C、CO具有还原性,可以冶炼金属,而二氧化碳不能,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无色的气体,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组成、性质和用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也是中考中的重要考点,二氧化碳的特性是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本考点综合性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10.如图为CO还原CuO“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等略),已知:HCOOHH2O+C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所需CO可现制现用
B.此装置可节约用品,污染小,现象明显
C.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空,实验危险系数小
D.该实验中所涉及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分析】根据装置特点和药品用量以及发生反应的过程、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实验中所需CO可通过胶头滴管加入甲酸的方法来制取一氧化碳,可现制现用,故正确;
B.该套装置比较小,节约药品,产生的污染物也较少,现象比较明显,故正确;
C.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空,实验危险系数小,故正确;
D.甲酸在热的浓硫酸的作用下分解为水和一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概念,故错误。
故选:D。
【点评】通过微型实验装置图,会分析此装置的特点以及了解常见用品使用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某同学对实验进行了一下操作,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可以研究碳化学性质和用途
B.黑色粉末逐渐变红色
C.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D.实验结束后,应该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开试管
【分析】根据木炭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除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据此结合还原反应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木炭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可以用来冶炼金属,既体现碳化学性质,又体现用途,故正确;
B、木炭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黑色粉末逐渐变红色,故正确;
C、生成的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正确;
D、验结束后,为防止水倒吸入试管,应先移开试管,再熄灭酒精灯,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2.化学家创造出一种物质“干水”,其每个颗粒含水95%,外层是SiO2,干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清水高三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B.干水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用干水吸收CO2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D.干水吸收CO2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分析】根据题目所给新信息可知,“干水”的每个颗粒内部是一颗水滴,外层是二氧化硅;据此结合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干水和干冰不是同一种物质,干冰是二氧化碳,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故A错误;
B、干水中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B错误
C、干水吸收二氧化碳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故C正确;
D、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能生成碳酸,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物质的性质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3.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O的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
B.室内放一盆澄清石灰水可防止CO中毒
C.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D.大气中CO2的消耗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分析】根据已有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因而性质不同。
【解答】解:A、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不是一氧化碳,错误;
B、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钙反应,不能防止煤气中毒,错误;
C、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分子构成不同,因此化学性质不同,错误;
D、大气中CO2的消耗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109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的单质只有109种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分析】A、根据有的元素组成的单质有多种进行解答;
B、根据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为混合物进行解答;
C、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排列不同进行解答;
D、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进行解答.
【解答】A、有的元素组成的单质有多种,例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A错误;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为混合物,故B错误;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C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互称同素异形体,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即原子排列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但由于是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15.下列表示二氧化碳的几种用途,其中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的是( )
A.人工增雨B.植物的光合作用
C. 制纯碱、化肥D. 灭火器灭火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固体二氧化碳能用于人工降雨,二氧化碳是制取纯碱的原料。
【解答】解:A、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只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A错误;
B、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B错误;
C、二氧化碳用于制取纯碱和化肥,利用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C错误;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利用的是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既利用了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用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今年5月,中俄签署了东线天然气合作协议.天然气不充分燃烧时会产生炭黑或一氧化碳.
(1)CO具有还原性,写出其在工业上的一种具体用途 冶炼金属或炼铁或做燃料 .
(2)CO与CO2可以相互转化.CO2在高温下与 碳或炭黑或焦炭或C 反应生成CO.
(3)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的原因是 H2O+CO2=H2CO3 .
【分析】(1)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结合CO具有可燃性,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3)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CO具有可燃性,在工业上可用作燃料.
(2)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3)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故答案为:(1)冶炼金属或炼铁或做燃料;
(2)碳或炭黑或焦炭或C;
(3)CO2与H2O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或生成了碳酸或H2O+CO2=H2CO3.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用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1)近年来,空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一方面人类消耗化石能源急剧增加;另一方面森林不断减少 。
(2)绿色化学是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其重要原则有:
①拒用。请举出低碳生活的一个实例 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合理即可) 。
②再生。如图是科学家设计的一种理想的氢元素循环模式。它实现了低碳减排,请写出(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H2↑+O2↑ 。
③回收。目前使用膜分离法从空气中分离出CO2,这个过程CO2发生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这些CO2可作为气体肥料,还可制造 干冰 用于人工降雨。
(3)大气中的CO2是不是越少越好?为什么? 不是,二氧化碳过少会导致地球地表温度降低和绿色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
【分析】(1)根据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进行分析;
(2)①根据低碳生活的实例分析;
②根据水在催化剂和太阳能的作用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进行分析;
③根据膜分离原理和二氧化碳固体的俗称干冰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的用途进行分析。
【解答】解:(1)近年来,空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工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耗的化石能源急剧增加,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被破坏和乱砍滥伐不断减少,故填:一方面人类消耗化石能源急剧增加;另一方面森林不断减少;
(2)①低碳生活的实例有: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少开私家车、植树造林等(合理即可),故填: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合理即可);
②水在催化剂和太阳能的作用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故填:2H2O2H2↑+O2↑;
③目前使用膜分离法从空气中分离出CO2是利用各种气体在不同膜材料中渗透速率的差异来实现分离的,该过程属于物理过程;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故填:物理;干冰;
(3)大气中的CO2不是越少越好,二氧化碳过少会导致地球地表温度降低和绿色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答:不是,二氧化碳过少会导致地球地表温度降低和绿色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点评】低碳生活保护人人生存的家园地球。
18.如图A、B分别表示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模型(图中小黑点均代表碳原子)。
(1)金刚石属于 单质 (填“单质”或“化合物”),判断的依据是 该物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下表为金刚石和石墨的部分性质:
①切割玻璃的玻璃刀应该选用 金刚石 (填“金刚石”或“石墨”)做材料。
②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和性质推断,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结构
B.不同物质的组成元素一定不同
C.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D.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分析】(1)根据单质的定义分析回答;
(2)①根据金刚石硬度大进行分析;②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进行分析.
【解答】解:(1)金刚石属于单质,判断的依据是该物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①由于金刚石的硬度大,可用作切割玻璃的玻璃刀;
②A.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结构.A观点正确;
B.不同物质的组成元素不一定不同,例如,金刚石和石墨是不同的物质,组成元素相同.B观点不正确;
C.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C观点正确;
D.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D观点正确.
故答为:(1)单质;该物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2)①金刚石; ②B.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实验与探究(共3小题)
19.如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一种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向上排空气法 .
(2)为什么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必须浸没在液面以下? 防止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3)怎样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了 .
【分析】(1)认识常见的收集气体的方法;
(2)收集气体要保证装置的气密性;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来解答.
【解答】解:(1)图中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故填:向上排空气法;
(2)长颈漏斗的末端一定要伸入液面以下,为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故填:防止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3)因为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用燃着的木条来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了.故填: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了.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比较细致、全面,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原理等知识,并会结合装置进行分析,才能正确解答该题,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可以采用把握全局的策略进行分析.
20.为研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室温下在六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A、B两种产地不同的大理石各50g,然后加入等量的不同浓度的稀盐酸.记录表如下:
(1)由实验方案可知,CO2的产生速度与和 稀盐酸浓度、大理石的种类 因素有关.
(2)该实验方案中存在明显不足,要得到科学的结论还要控制相同 石灰石颗粒大小 .
(3)为了准确比较CO2气体的产生速率,理论上可以测量收集相同体积气体所用的时间,也可以测量 相同时间收集到的气体体积 .
(4)如图为实验中测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体积的实验装置,
①通过读取量筒内水的体积可以得出生成的二氧化碳体积,但有同学认为,图中的测量方法容易带来误差,请指出可能造成实验误差的一点原因 导管内有水残留 ;
②图中植物油的作用是 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 .
【分析】(1)根据实验方案可知,他们除了在研究稀盐酸质量分数的影响外,还在研究大理石的种类的影响进行解答;
(2)根据反应物颗粒大小影响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有关进行解答;
(3)根据准确比较CO2气体的产生速度,理论上可以测量收集相同气体所用的时间,也可以测量相同时间收集到的气体体积进行解答;
(4)根据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及二氧化碳溶于水并和水反应分析.
【解答】解:(1)分析实验方案既表格可知,他们除了在研究稀盐酸质量分数的影响外,还在研究大理石的种类的影响;故填:稀盐酸浓度、大理石的种类;
(2)反应物颗粒大小影响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有关,所以上述方案进行了修改,使大理石的颗粒大小也相同;故填:石灰石颗粒大小;
(3)准确比较CO2气体的产生速度,理论上可以测量收集相同气体所用的时间,也可以测量相同时间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故填:相同时间收集到的气体体积;
(4)若导管内有水残留会使测定结果偏小;植物油可以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反应;
故填:①导管内有水残留(合理答案即可);②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生成二氧化碳反应速度的因素.通过对比实验,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得到正确结论,是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
21.CO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可燃气体污染物,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其具有还原性,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请回答以下有关问题:
(1)CO气体能使人中毒,其原因是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了携氧能力,造成人体内缺氧 .
(2)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一段时间后,再加热,其原因是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
(3)实验中图A处玻璃管中发生的现象是 粉末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uO+COCu+CO2 .
(4)本实验存在一处不足之处请指出 C处少了一个尾气处理装置 .
【分析】(1)根据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2)可燃性的气体和助燃性的气体混合点燃时会发生爆炸,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3)根据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确定反应现象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根据一氧化碳的毒性和可燃性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CO气体能使人中毒,其原因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
(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若混有了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点燃时应该先通入一氧化碳等排尽装置内的空气,才能防止在加热时发生爆炸;
(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是黑色粉末,铜是红色的固体;
(4)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入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所以在C处少了一个尾气处理装置.
故答案为:(1)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了携氧能力,造成人体内缺氧.
(2)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3)粉末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CuO+COCu+CO2;
(4)C处少了一个尾气处理装置.
【点评】本题主要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考查,该实验是中考的热点,要加强训练.
A
B
C
D
密度(与空气比较)
大于
大于
小于
小于
在水中的溶解性
难溶
极易溶
极易溶
难溶
物质
硬度
导热性
导电性
金刚石
很硬
很差
几乎不导电
石墨
很软
良好
能导电
试验次数
1
2
3
4
5
6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5%
10%
15%
5%
10%
15%
大理石的种类
A
A
A
B
B
B
收集一瓶CO2所用的时间/秒
45
38
29
56
42
34
A
B
C
D
密度(与空气比较)
大于
大于
小于
小于
在水中的溶解性
难溶
极易溶
极易溶
难溶
物质
硬度
导热性
导电性
金刚石
很硬
很差
几乎不导电
石墨
很软
良好
能导电
试验次数
1
2
3
4
5
6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5%
10%
15%
5%
10%
15%
大理石的种类
A
A
A
B
B
B
收集一瓶CO2所用的时间/秒
45
38
29
56
42
3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课后测评,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