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2命题与证明第2课时证明 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223676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13.2 命题与证明第2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沪科版八年级上册13.2 命题与证明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公理、定理、证明的内涵,会进行简单的推理.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证明的过程,弄清证明的基本方法以及书写格式,体会演绎推理的意义.
【情感与态度】
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和表述能力,感受证明的几何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是掌握推理方法.
【教学难点】
难点是培养演绎推理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定义引入:
在数学研究中,首先要确定数学的研究对象,例如,我们研究方程时,要明确什么是方程,在数学上称之为“定义”.
2.公理引入: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大家常常把公认的并且长期检验所取得的真命题,把它们作为论证其它命题的根据,这样的最原始的真命题我们称之为公理.
3.素材提供:
(1)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称为对顶角.
(2)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4.定理引入:有些命题,如“对顶角相等”,“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等角的补角相等”等,它们的正确性已经过推理得到证实,并被选定作为判定其它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5.证明引入:前面我们议到的话题:并不是所有命题都正确,只有经过演绎推理来论证,我们把这种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1(课本78页例3)
已知:如图,直线c与直线a,b相交,且∠1=∠2.
求证:a∥b.
【证明】∵∠1=∠2(已知)
又∵∠1=∠3(对顶角相等)
∴∠2=∠3(等式性质)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可见,证明是由条件(已知)出发,经过一步一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的过程.
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
例2(课本79页例4)
已知:如图,∠AOB+∠BOC=180°,OE平分∠AOB,OF平分∠BOC.
求证:OE⊥OF.
【证明】∵OE平分∠AOB,OF平分∠BOC,(已知)
∴OE⊥OF.(垂直的定义)
【教学说明】通过例题体会证明的过程,感悟证明要有理有据,不能凭空想象.
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第78~79页练习.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提问:
1.定义、命题、公理的概念是如何确定的?有何异同点?
2.什么叫证明?
3.如何进行推理以及表达?你有什么想法.
4.你是否总结出了证明的常规思路?
证明是由条件(已知)出发,经过一步一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的过程.
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
课后作业
1.课本第80页练习.
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的作业.
教学反思
采用创设情境、范例学习使学生了解公理、定理、证明的内涵,会进行简单的推理,经历探索证明的过程,弄清证明的基本方法以及书写格式,体会演绎推理的意义,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和表述能力,感受证明的几何价值.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沪科版八年级上册13.2 命题与证明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沪科版八年级上册13.2 命题与证明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13.2 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