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四年级上册1.声音的产生教案及反思
展开《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1课的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本节课有两个探究任务,第一个任务是“使物体发出声音”,第二个任务是“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并且会小组合作探究。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创设法,演示实验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自制学具
学生分小组准备:空瓶、音叉,钢尺、皮筋、鼓、豆子、小音箱、纸筒、橡皮膜、细盐、橡皮筋、悬挂乒乓球的铁架台、水槽 、盛水的水槽、PPT课件等
课前分组:学生4人一组,每组分小组长,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1.创设“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
教师谈话:“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听听,猜一猜。”(播放声音)生听后,学生汇报听到了的声音:塑料袋子揉搓、甩动、拍打、打爆等。教师追问“谁知道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谁来试试。”学生上台抖动塑料袋发出相同的声音,老师汇总“是的,对塑料袋进行揉搓、拍打、吹气等就能让它发出声音不同的声音。”
2.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根据《课标》“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这一环节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物体”的心理特点入手,创设了声音情景,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 “唤醒”了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为教学创造了最佳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与兴趣。同时也实现了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这一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
二、探究实验,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
活动一:直接观察感受发声物体的振动
1.猜想质疑,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老师已经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好了钢尺、皮筋,你有什么办法让他们发出声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接着问“怎样判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实验)
2.设计策略: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引导出实验的策略,听,看,摸,思考,填表。此时出示实验记录表,并引导学生读表。
橡皮
钢尺
3.明确实验要求(课件出示)在明确的实验要求下,学生实验有条不紊。并配以温馨提示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①小组内分工要明确,开动脑筋想办法使鼓、钢尺、皮筋发出声音,看谁办法多。
②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
③做好实验记录。
温馨小提示: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设计意图: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操作。在探究环节里我就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让学生感受发声物体的振动,明白声音的产生其实就是物体振动的现象。我给他们准备好了钢尺和皮筋,让他们在小组的交流和探究中,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式来感受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物体本身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实验让学生对振动这个抽象的词语形象地感受了出来。】
3.学生分组活动,老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学生的回答还是在他们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作出的。学生们的解释可能会是“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和“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这样的解释并没有探究到声音的本质。此段教学中,教师不能刻意让学生去说出物体的振动现象,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概括,将自己的解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当有学生会发现: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教师抓住时机,及时点拨:“为什么弯曲、按压的方法不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呢,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会做出一些猜测,学生现在的猜测是前面的“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和“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不能解释的,教学中要刻意让学生充分讨论和质疑,产生强烈的认识冲突,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此时,让学生再做实验,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后交流汇报
(教师需要适时引导):观察发声的鼓面、钢尺和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有可能会说“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时都会动。”有的学生会说颤动、抖动、跳动、这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更为准确。板书:振动
【本环节要达到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先推测,再验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引导学生经历声音由钢尺、皮筋发声时的振动现象。让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由原来的“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发生转变,初步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这个概念。】
活动二:看得到的声音
1.教师谈话:“我们通过实验摸到了发声的尺子在振动、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那么其他物体发出声音是不是也在振动呢?鼓发声时是否也在振动吗?音叉发声时呢?小音箱发出音乐时?人说话时呢?谁来说说?
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学生应该可以想出一些方法,如果想不到了,教师适时给予指引“像鼓、音叉、音箱和人的声音的振动跟钢尺和橡皮不同,眼睛不容易观察到,所以这时就是借助其他物体,让我们能看到他们发声时的振动。”
2.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看见物体发声时在振动”吗?
准备了多套的实验器材给学生,如鼓与豆子,音叉与水,音箱和鼓膜等给学生。
实验的要求是:分组使用给定的实验器材,讨论设计实验步骤,探究物体发出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并完成实验记录。
教师说实验要求:每个组的桌面上都有不同的实验题目,请大家借助桌面上的其他物体,也可以参考平板上的实验小视频,设计一个能看到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实验过程,开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观看视频资料、设计实验过程,再汇报。
3.学生分组活动,老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由于不同的小组的实验内容不同,所以老师将手机同屏技术将学生实验演示过程,通过手机,大屏幕直播学生看。(如图)
学生操作汇报:(1)击鼓看到绿豆在鼓面上上下跳动;(2)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水花四溅;(3)音箱播放音乐,盐在自制的橡皮膜上上下跳动;(4)人说话时手可以感受喉咙处的振动。
【设计意图是:因为每组实验器材都不同,各小组的实验汇报就尤为重要了,但传统的演示手段不能满足每个学生观察、比较的需求,所以要加入新技术“手机同屏推送”,将每组实验小组的实验操作和现象在大屏幕中显示出来。像这样,小组在台下做击鼓实验,所有同学都能在屏幕上清楚看到绿豆在鼓面上下跳动的实验的现象。同屏推送技术的使用,学生不仅自己做个一个实验,他还能从屏幕上看到其他小组的实验现象。多个实验的体验有效加深学生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理解。】
活动三:看得到的说话声
下一个活动,我将利用自制的教具让学生看到气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同学们,其实课堂上最不能离开声音的,老师讲课、同学回答都发出声音,这些声音的振动你们知道在哪吗?”学生会把手放在喉结处感受。老师继续追问“你只是感受,你能看得到吗?”想看到吗?请留意墙壁的光斑,现在是静止的,当我对着教具的鼓膜说话,或者拍手,就能看到墙壁的光斑振动了,由此就能看到声音是由空气振动而产生的。
这个声音振动演示器的设计原理是:利用声音产生的原理加上光学原理,制作可以能看见的声音。人对着鼓膜发声,声波就撞击到橡胶膜上,橡胶膜便随之振动,使上面的小镜子也振动起来,所以小镜子反射到墙壁的红外线光也跟着动。
三、再次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
通过自制教具观察声音大小对振动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通彻。让学生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拓展应用
欣赏一些图片,感受生活中一些声音的产生。
让学生不借助任何东西,利用自己的身体看看能发出多少种声音。
四、本课小结
【板书设计】
3.1声音的产生
振动 产生声音
物体
停止振动 声音消失
科学四年级上册4.不同的声音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科学四年级上册4.不同的声音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具准备,学具准备,教学过程,设计特色简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认识耳朵的结构与功能,认识鼓膜,分组实验,研究鼓膜震动现象,拓展研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四年级上册2.声音的传播教案: 这是一份科学四年级上册2.声音的传播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