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难点】
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指导法、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在讲解时要注重案例法的使用,通过举例让学生将比较抽象的知识简单记忆。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通过播放视频“沧海桑田”,让学生直观了解海陆变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观看视频,思考地球的形状
新课讲授
沧海桑田
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原来是一片海洋,由于地壳的变动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说明这些地区曾经是陆地,后来由于地壳下沉或海平面上升而成为海洋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全国1/4的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荷兰人构建围海大坝。
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海陆变迁。
通过理解相关案例,得出影响海陆变迁的因素:
地壳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大陆漂移说:
拓展资料: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
证据:
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阅读资料: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理解大陆漂移说的来源。
结合所给证据,深层次学习大陆漂移说。
板块的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各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发生张裂时,地表会产生裂谷和新的海洋;(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
板块发生挤压碰撞时,地表会产生山脉,海沟,岛弧。(举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火山地震带:
展示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
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三方面内容。
阅读板块示意图,并能够在地图中认出相对位置。
能够通过演示的方式直观理解板块的两种运动及带来的变化。
能认识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并能解释该地火山地震频发的原因。
课堂练习
练习题见习题文档部分题目。
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应习题。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内容,梳理本节知识网络。
作业布置
完成地理同步练习。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课堂小结,思维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