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教案
展开5.2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学习目标】
1.根据资料,归纳人类面类的主要环境问题。
2.结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过程,说明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3.说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基本内涵、基本原则。
4.结合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难点: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示意图。
提问:
1.大规模采伐森林和修建道路后,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108国道秦岭隧道建成通车后,为恢复和扩展大熊猫栖息地,人们拆除了原翻越秦岭主脊路段的机械围栏和铁丝网,并营造箭竹林。议一议,这样做是否必要?
新课讲授: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人地关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受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阶段 | 崇拜自然 | 改造自然 | 征服自然 | 谋求人地协调 |
时期 | 采集—狩猎社会 | 农业社会 | 工业文明 | 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 |
生产力水平 | 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 有了很大提高,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 | 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 | 现代通信技术及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
主要环境问题 | 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基本无环境问题 | 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明显增大,环境遭到破坏,甚至导致一些文明的消失 |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愈发严峻,人地矛盾激化 | 人类社会的组织制度、经营管理、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一系列变革 |
人地关系思想 | 保持着原始的平衡关系 | 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但对人地关系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识 | ①人地矛盾进一步深化与发展②“和谐论”产生,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 人地协调论向可持续发展论转变;人地关系向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等方向进一步发展 |
活动:阅读教材P120“阅读”材料,思考我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代表观点有哪些?
(1)人定胜天
出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2)天人相关论
出处:“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3)因地制宜
出处:“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管子·治国篇》
“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管子·立政篇》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种谷·第三》
活动:阅读课本P121页相关图文材料,思考:
(1)议一议,美国为什么要拆除艾尔瓦河的大坝?
(2)艾尔瓦河的大坝由修建到拆除,体现了人地关系思想怎样的转变?
参考答案:
(1)大坝挡住了鲑鱼溯河洄游的通道,破坏了河中其他鱼类和贝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河口泥沙,改变河口生态环境,使大量生物失去了栖息地;该地区纳入国家电网后,大坝供电功能减弱。
(2)从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态度转变为人地协调的观点,积极谋求人地和谐。
活动:阅读课本P122页表格信息,思考:
(1)分析各发展阶段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当前,我们应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采集—狩猎社会,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产业活动以采猎为主,人们主要依靠采集天然野果和打猎为生,生活资源主要依赖天然食物,资源极为匮乏,且极不稳定,所以人口增长率极低。由于人类处于自然的从属地位,环境问题极少。
农业社会,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所以产业活动以农业为主,主要利用土地、淡水、气候等自然资源,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上升,环境问题亦有所呈现,但依然不是很明显。
工业社会,由于工业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的大量开发和工业技术的大幅进步,产业活动以工业为主,经济迅猛发展,人口增长剧烈,人地矛盾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信息社会,由于高技术、清洁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大力开发,产业活动以信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环境问题逐步缓解。
(2)人口的增长应该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经济的发展应该基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要注意合理控制人口增长。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背景
1.发现问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荒漠化、大气污染、垃圾堆积如山……
2.探索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3.解决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人们寻求人地协调道路的解决办法,提出可持续发展。
过渡:观看视频,了解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性的概念,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体。
3.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活动:阅读课本P124页相关材料,思考:
(1)上述两种生产致富方式中,哪一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为什么?
(2)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角度,谈一谈你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参考答案:
(1)乙山村,因为乙山村的方案积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中草药和葡萄的种植,既发展了经济,产生了经济效益,还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村里依然是青山绿水,因此也实现了村里脱贫的社会效益。
(2)自由发言(建议要点: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角度阐述)。
课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是一个渐进过程。在不同时期,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方式、范围和强度等方面是不同的,进而产生相应的人地关系思想类型,这些思想又指导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的必然选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应熟练掌握。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5.2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完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总结与升华。从时间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的演变,从空间的角度认识各国协同发展的必要性,进而认识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学生虽然对人地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综合思维能力仍达不到要求,需要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培养其综合素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a href="/dl/tb_c400442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教案设计</a>,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引入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精品第3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精品第3课时教学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教学案例1,知识拓展1,知识拓展2,知识拓展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优秀第1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优秀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知识拓展,知识拓展2,知识拓展3,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