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习题
展开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批驳(bó) 袒护(tǎn) 玄虚(xuán) 搽粉(chá)
B. 前仆后继(pū) 散布(sǎn) 慨叹(gài) 家谱(pǔ)
C. 脊梁(jǐ) 诓骗(kuàng) 省悟(xǐng) 删改(shuān)
D. 侵略(qìn) 笼罩(lǒng) 抹杀(mò) 麻醉(zuì)
2.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B. 先前信“地”,信“物”。
C. 后来信“国联”。 D.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3.下列四句中,表述最为得体的一项是( )
A. 护士对刚出院的病人说:“欢迎您再来!”
B. 您的报告对我们有些帮助。
C. 李刚对王明说:“你几点来,我们磋商一下好吗?”
D. 警察对行人说:“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请注意交通安全。”
4.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老张的儿子考上重点高中,左邻右舍都来祝贺老张说:“恭喜令郎考上理想的学校。” B. 过地铁安检时,工作人员对乘客说:“站住,手提包也得检查,赶紧放上去!”
C. 同桌向小王请教问题时,小王说:“好吧,我有些高论正想与你分享。” D. 朋友搬新家,小李有事不能去祝贺,就打电话告诉朋友:“今天我有事走不开,改天一定赏光拜访。”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 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 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 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二、填空题
6.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huái gǔ shāng jīn________了——却也是事实。
(2)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xuán xū________起来了。
(3)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wèi mín qǐng mìng________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4)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kuāng piàn________,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7.文章论证思路清晰,首先揭示对方的谬误,接着________,指出悲观论者早就失掉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发展着“________”;然后间接反驳,即________:指出________;最后得出结论: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________。
8.在文言文中,“四则运算”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请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四则运算类型(加、减、乘、除),在横线上标出来。
①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________
②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________
③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_______
④谨公回头看时,乃是一个女子,年约二八。________
9.运用下面的材料,补写两个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句,以赞誉丛飞的义举。
材料: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丛飞,是深圳著名歌手。他在10年里捐赠钱物近300万元。他四处筹措扶助资金,无暇照顾女儿。他资助了178个贫困学生,孩子们称他“丛飞爸爸”。他身患绝症时,负担不起医药费。他每场演出费高达万元,家里却一贫如洗;他________;他________;他和他的歌声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赢得了全国人民永久的敬意。
10.本文选自《________》,是________(作者名)写的一篇________文。作者批驳的错误论调是________,其要害是________。本文的写作目的是________。
三、综合题
11.南京的一所中学开展“爱我南京”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名学生,你、小雨和小晴等组成合作小组,选择了以下几个专题。
(1)魅力南京:
小雨负责作南京简介:
钟山龙蟠 , 石城虎踞。屹立在长江之畔的南京,是一座有着近2500年历史的名城。她具备山川形胜之妖绕 , 饱含兴衰荣辱之沧桑,是自然和历史恩锡给人类的礼物。她的一草一木都是风景,一诗一赋都是绝唱,她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哺育了世世代代淳朴、博爱、智慧的南京人民。
①文中两个划线的字容易读错,请你注音。
________ | ________ |
龙蟠 | 哺育 |
②文中画线的两处各有一个错别字,请你改正。
“妖绕”改成________ “恩锡”改成________
(2)人文南京:
搜集材料时,大家发现,南京人杰地灵,曾在此居住过的文化名人灿若群星:王羲之、李白、曹雪芹、吴敬梓、鲁迅、徐悲鸿……小晴就此拟了副对联,但觉得下联有一处不符合对联的要求,请你修改。
上联: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
下联:深情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
(3)青春南京:
推选“南京青年联合会”标志,要求从下面三幅图标中推选一幅,并说明理由。
小雨说:“我推选第一幅图标,因为它用南京、青联两个词的英文首字母NY组合成了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既代表了南京青年联合会,又显示出南京青年在建设新南京中的活力和朝气。”
(4)书香南京:
活动初,大家搜集到了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时下,经典作品销路不佳,有些书店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放在打最低折扣的专卖区。同时,肆意改编经典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西游记》被“大话”,《三国演义》被“水煮”,这样的改编实际上是把内涵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了“速食快餐”,往往使经典不再“经典”。然而,阅读这种改编的名著在不少青少年中成了一种时尚,他们说:“那种很正经的文学名著,书太厚,文字太多,我们没时间也没兴趣读。而这种书有图画,又搞笑,要有意思得多。”
(摘自《新京报》)
材料二:我们的中文经历了几千年的成长,仍然有着青春的活力,是活的语言。我们不妨回头看看那些文学作品,比如六百年前的《三国演义》《西游记》之类的,我想一个中学生大概不需要用字典,就可以看懂。从古到今,那些古籍除了非常高远的、深奥的之外,很多经典之作都是今日一般读书人可以享受、欣赏,并终生使用的。
(摘自余光中先生在母校南京大学的演讲)
①结合对上面材料的理解,你认为这个专题活动的目的应该是:
为了搞好这个专题活动,小晴想到了撰写名著阅读心语投寄给《南京日报》进行宣传的形式。她撰写了《骆驼祥子》的阅读心语:
祥子,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像骆驼一样耸起脊背,拉着一辆黄包车在胡同中奔跑。风雨中的哆嗦,烈日下的喘息,让我读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辛酸苦难。
②你从《西游记》《水浒传》《繁星·春水》中选择一部,也撰写一段阅读心语。
③除了撰写阅读心语进行宣传的形式外,你还有什么好主意?
四、现代文阅读
12.阅读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①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②“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③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④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⑤要论中国人 , 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选文作者针对错误论点提出了什么论点?
(2)文中划线的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
(3)敌论的错误根源在于( )
A.捏造事实
B.以偏概全
C.不明真相
D.以小见大
(4)作者写的“这一类人们”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打了一个比方集中称赞他们的业绩与品格,这个句子是什么?
(5)选文第②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6)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例证法
B.引证法
C.对比论证法
D.比喻论证法
(7)文中画线句中“简直”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8)说说最后一节的意思,想想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含蓄。
13.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 使 这也 算 一 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③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 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④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⑤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⑦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⑧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A. 作者运用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
B. “总”字刻画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C. “只”字刻画出一副真挚、虔诚、执著的样子。
D. “一味”刻画出一副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2).下面对选段①-⑤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中的“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作者反复强调这些事实,可见作者用冷峻的目光关注着社会现实,关注着这些“公开的文字”
B. 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的“新生路”指的是“相信自己”。
C. 第⑤段是过渡段,由揭露不但失掉“自信力”而且发展着“自欺力”的一小撮中国人转向歌颂“并不失掉自信力”的广大人民。
D. 文章段与段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第⑤段“然而,在这笼罩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使全文从前面的间接批驳转向直接批驳。
(3).选段⑤-⑧中论证的观点是( )。
A.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B. 要论中国人,必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C.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D.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 A
2. D
3. D
4. A
5. B
二、填空题
6. (1)怀古伤今
(2)玄虚
(3)为民请命
(4)诓骗
7. 直接反驳;自欺力;正面立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他的筋骨和脊梁,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8. 加;除;除;乘
9. 他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却无暇照顾自己的女儿;他捐赠钱物近300万元,却在身患绝症时负担不起医药费。他只有一个女儿,却有179个孩子称他爸爸。
10.且介亭杂文;鲁迅;驳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以偏概全;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
三、综合题
11. (1)pán;bǔ;妖娆;恩赐
(2)周树人深情怀旧,《朝花夕拾》忆往昔
(3)示例(一)我推选第二幅。①第二幅把两个“青”字变形处理成了一对手拉手舞动的青年,既代表了南京青年联合会,又显示出活力、朝气和团结。②“n”是南京的“南”的拼音首字母,图标下半部分将两个“n”变形组合成“心”的图形,突出了团结的主题。
示例(二)我推选第三幅。因为第三幅对“青”字进行了艺术化处理,使之酷似一个青年人在展翅高飞,既代表了南京青年联合会,又显示出活力、朝气和热情。
(4)①倡导南京人阅读经典名著
四、现代文阅读
12. (1)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一小撮中国反动派;全国中国人
(3)B
(4)有确信,不自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5)承上启下
(6)A
(7)不能,去掉后,语气削弱,表达不出作者无比愤怒的强烈的感情。
(8)意思是,要想知道中国人有没有失掉自信,不要被国民党反动派的伪装所欺骗,更不要他们正在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战斗。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躲过国民党检查机关的眼睛,是为了适应当时环境和斗争的需要。
13. (1)C
(2)D
(3)C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秀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秀课后复习题,文件包含课堂同步讲义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讲义原卷版docx、课堂同步讲义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复习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下列词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鲁迅的语言饱蘸感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达标检测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