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习题
展开1.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作人员撒盐可以融雪,是因为雪中加入盐后雪的熔点升高了
B.酒精的沸点是78℃,水的沸点为100℃,所以测量水的沸点时可以用酒精温度计
C.夏天冰棒冒“白气”是因为冰棒冒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D.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过程都是分子间距离变大的过程
2.中华诗词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山明水浄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3.下列物质属于晶体的是( )
A.蜡B.海波C.松香D.沥青
4.电饭煲煮饭煮熟后,揭开锅盖时往往会有水从锅盖上流下,锅盖上的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
A.先熔化后凝华B.先凝固后汽化
C.先汽化后液化D.先熔化后液化
5.如图所示,能正确描述金属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
A.B.
C.D.
6.根据右表所提供的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80℃的酒精是液态
B.铅的凝固点是-328℃
C.-39℃的水银吸热,温度可能不变
D.气温低于-40℃时,应选用水银温度计
7.夏天,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会在饮料中加上一些冰块,而不是直接加冷水。这主要是利用了冰块( )
A.汽化吸热B.凝固放热C.熔化吸热D.液化放热
8.人的正常体温约为( )
A.27℃B.37℃C.47℃D.57℃
9.为使电子器件正常工作,常用热管进行降温。如图所示热管一端为蒸发端,受热时,液态介质吸收热量迅速挥发,蒸气流向冷凝端;在冷凝端,气态介质释放热量,重新凝结成液体流回蒸发端。如此循环,热量就由热管一端传至另外一端。在蒸发端和冷凝端介质所发生的物态变化分别为( )
A.升华和凝华B.汽化和液化C.熔化和凝固D.液化和汽化
10.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研制抗疟疾新药青蒿素而获诺贝尔医学奖。早在20世纪60年代,她就尝试用加热青蒿水溶液的方法使其沸腾,从而去除水分以提取药物,但提取效果并不理想。她猜想: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药物被破坏掉了。对此,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增大容器内的气压,在高沸点进行实验
B.减小容器内的气压,在低沸点进行实验
C.用微火加热使溶液慢慢沸腾
D.用旺火加热缩短沸腾的时间
11.下列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纸锅能将水烧开,是因为纸的着火点比火焰的温度高
B.蒸馒头是利用了液化放热现象
C.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液化形成“白气”
D.夏天吹电风扇感到凉爽,是因为风扇转动降低了室温
12.天气炎热,小易从冰箱里拿出一支冰棍,细心的他发现冰棍表面有一层“白霜”,冰棍周围冒着“白气”,他咬了一口冰棍,舌头立即感觉凉凉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霜”和雾、雾凇的形成原因相同B.“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C.“白气”形成过程是吸热过程D.“白霜”形成过程是放热过程
13.如图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和“快速升温”的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100℃的开水降温至55℃左右的温水,也可以将冷水升温至55℃左右的温水,这款水杯被广泛称为“55°杯”,“55°杯”的工作原理是( )
A.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冷水;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B.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热水;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C.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D.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14.物质存在的状态不仅与物质所处的温度有关,还与其所处的压强有关,如图是碘物质的状态与压强、温度的关系图像。OA、OB、OC分别是三种状态的临界曲线,O点称为三相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t>114 ℃时,碘物质一定处于气态
B.当t<114 ℃时,碘物质可能处于液态
C.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室温(25 ℃)下碘物质缓慢热到100℃时,碘先熔化再汽化
D.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100 ℃的碘蒸气冷却至室温(25 ℃),碘蒸气凝华并对外放热
二、填空题
15.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_________。
(2)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在DE段,锡处于_____。(选填“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热,但温度_____。
16.常用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__的性质测量物体温度的,这些温度计必须保证测温物质在液态状态下才能正常使用。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1)若要测量铅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___________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___________做测温物质。
(2)下图中两种情况下的温度值:甲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
17.煮鸡蛋时,小聪告诉妈妈:水开了以后将火关小一点,只要保持水“开”。和大火煮时效果相同请你帮助小聪给妈妈解释原因:______。
18.冬天坐汽车时,经常发现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出现“哈气”,影响司机视线。“哈气”出现在挡风玻璃的_________侧(选填:“外”或“内”),它是__________现象。
19.2020年1月11日,麒麟区气温﹣3℃~1℃,雨雪交加,因天气恶劣为了学生的安全,麒麟区所属学校放假半天,这一天形成了下图中所示麒麟人多年未见的自然景观。寥廓山上雾凇和零星碎雪的形成是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树叶上取下的晶莹剔透的冰叶子和房檐的冰凌气温回升后变成水是熔化______热现象。
三、简答题
20.请利用相关的两个物理知识解释如下场景:
寒冷的冬天,小明在跑操时看到同学们呼出“白气”,看到远处教学楼的玻璃很暗。
21.从冰箱中取出的干燥而冰凉的玻璃杯,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壁上有小水珠出现;擦干玻璃杯后,往玻璃杯中倒入半杯开水时,你会发现杯子的上半部模糊不清。请解释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22.常言道;“下雪不冷化雪冷”,请你说出“化雪冷”的道理.
23.冬天细心的小明发现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在教室的窗户的玻璃上有很多小水珠,请你判断水珠形成原因以及水珠产生在教室的内侧还是外侧?
24.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得到许多信息,请你写出两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有一句民间说法叫做“水缸‘穿裙子’,老天要下雨”.所谓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齐着水面所在位置往下,出现了一层小水珠,请简要说明这一句民间说法的科学道理.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水银
-39
357
铅
328
1740
物质
水银
酒精
甲苯
铅
萘
熔点/
-38.8
-117
-95
328
80.5
沸点/℃
357
78.5
111
1740
218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通过撒盐的方法促使雪熔化,说明撒盐可以降低雪的熔点,故A错误;
B.酒精的沸点是78℃,水的沸点为100℃,所以测量水的沸点时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故B错误;
C.夏天冰棒冒“白气”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C错误;
D.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过程中,分子间距离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2.C
【详解】
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A错误;
B.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正确;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
故选C。
3.B
【详解】
蜡、松香、沥青无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因此都属于非晶体;海波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属于晶体。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4.C
【详解】
煮饭时,水汽化成高温水蒸气,揭开锅盖时,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在锅盖上,锅盖上的水经历先汽化后液化,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5.A
【详解】
金属是晶体,在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且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6.C
【详解】
A.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78℃,则80℃的酒精是气态,故A错误;
B.铅的熔点是328℃,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是相同的,则铅的凝固点也是328℃,故B错误;
C.水银是晶体,其熔点是-39℃,因晶体在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水银在-39℃时,吸收热量但温度可能不变,故C正确;
D.水银的熔点是-39℃,在气温低于-40℃时,水银是固态,所以不能选用水银温度计,故D错误。
故选C。
7.C
【详解】
夏天,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会在饮料中加上一些冰块,而不是直接加冷水。这主要是因为冰块熔化成水时,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起到更好的降温作用,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8.B
【详解】
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故B正确。
故选B。
9.B
【详解】
“热管”里面蒸发端的液体会吸热从液态变成气态即汽化;当蒸气传到温度低的冷凝端时遇冷液化成液体流回到蒸发端,会放出热量。
故选B。
10.B
【详解】
A.增大容器内的气压,青蒿水溶液的沸点升高,青蒿水溶液沸腾时,药物被破坏,故A不符合题意;
B.减小容器内的气压,青蒿水溶液的沸点降低,青蒿水溶液沸腾时,药物能去除水分,药物不会被破坏,故B符合题意;
CD.微火加热或旺火加热使溶液沸腾时,气压不变,青蒿水溶液的沸点不变,并且沸点较高,药物被破坏,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B
【详解】
A.纸锅能将水烧开,是因为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故A错误;
B.蒸馒头是利用了水蒸气上升遇到冷的蒸盖液化放热,上层的馒头会先熟,故B正确;
C.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形成“白气”,故C错误;
D.夏天吹电风扇感到凉爽,是因为风扇转动加快了皮肤表面的水蒸气的蒸发,故D错误。
故选B。
12.D
【详解】
AD.白霜和雾凇都是凝华现象,这个过程需要放热,而雾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D正确;
BC.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这个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故BC错误。
故选D。
13.B
【详解】
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开水倒入杯中,此时晶体物质被熔化,此过程晶体物质会吸收热量,当水的温度下降到55℃以下时,此时晶体物质会凝固,会放出热量,在此过程中水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D
【详解】
A.当t>114 ℃时,碘物质可能是固态、液态或气态,故A错误;
B.由图像可知,碘物质可能处于液体碘的最低温度为114 ℃,当t<114 ℃时,碘物质可能处于固态或者气态,故B错误;
C.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室温(25 ℃)下碘物质缓慢热到100℃时,碘不会出现液态,而是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即升华,故C错误;
D.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100 ℃的碘蒸气冷却至室温(25 ℃)时,点碘不会出现液体,而是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即凝华,凝华需要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15.230℃ 固液共存态 液态 4 吸 保持不变
【详解】
(1)[1]由图锡在BC段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则熔点是230℃。
(2)[2][3]锡的熔化过程在BC段,处于固液共存;在DE段温度不断下降,EF段温度不变,是凝固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则在DE段,锡处于液态。
(3)[4][5][6]锡的熔化过程在BC段,共用了4分钟,熔化过程要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16.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银 酒精 -6.2 38.8
【详解】
[1]由温度计的原理可知,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1)[2]铅的熔点为328℃,水银、酒精的沸点分别为357℃、78.5℃,只有水银的沸点高于铅的熔点,因此测量铅的熔点,应该选用水银温度计。
[3]甲苯的凝固点为-95℃,固态的甲苯温度低于-95℃,只有酒精的凝固点低于甲苯的凝固点,因此选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
(2)[4][5]由图甲温度计可知其分度值为0.1℃,图甲所示温度计随液面升高,温度计示数变小,说明所测温度是负的,由图甲所示温度计可知,其示数为-6.2℃,由图乙所示温度计可知,分度值是0.1℃,其示数为38.8℃。
17.水沸腾时加热温度不变,用小火加热,保持水的沸腾状态,可以节约能源
【详解】
锅内水剧烈沸腾后,温度将不再升高,只需要小火让锅内水微微沸腾,同样能很快将鸡蛋煮熟;这样水沸腾时加热温度不变,用小火加热,保持水的沸腾状态,可以节约能源。
18.内 液化
【详解】
[1][2]冬天,汽车前挡风玻璃上出现“哈气”,是车内人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并且附着在玻璃内侧。
19.凝华 吸
【详解】
[1]寥廓山上雾凇和零星碎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固态的冰。
[2]树叶上取下的晶莹剔透的冰叶子和房檐的冰凌气温回升后吸热熔化变成水。
20.详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
(2)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透过的色光决定,透明物体只透过与自己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自己颜色不同的色光,能透过所有色光的透明物体是无色的。
【详解】
跑步时嘴里呼出的“白气”,口中呼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白气”,属于液化现象;教学楼的玻璃是无色透明体,可以透过所有色光,因此没有光反射到小明的眼中,所有看到玻璃很暗。
21.见解析
【详解】
玻璃杯外表面出现的小水珠,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杯液化而成的。往玻璃杯中倒入半杯开水时,开水蒸发产生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内壁就液化成小水珠,并附在玻璃内壁上,所以杯子的上半部模糊不清。
22.雪熔化时要从周围环境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下降,所以“化雪冷”.
【详解】
化雪是熔化过程,熔化是吸热过程,从周围的空气吸热,导致空气温度降低.人们感到寒冷.
【点睛】
下雪是水蒸气的凝华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化雪是熔化过程,熔化是吸热过程.
23.水珠出现玻璃窗内侧,室内相对室外比较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液化形成水珠.
【分析】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详解】
室内相对室外比较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液化形成水珠,所以水珠出现玻璃窗内侧.
24. 该物质是晶体 该物质的熔点是80 ℃(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吸热不升温;该晶体熔化时间大约为15 min,
【解析】从图象知,物质有一段时间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此物质是晶体.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熔点是80℃,熔化过程经历了约25min−10min=15min.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后处于液态.
故答案为:(1). 该物质是晶体 (2). 该物质的熔点是80 ℃(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吸热不升温;该晶体熔化时间大约为15 min。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熔化图象的知识,牢记晶体、非晶态的熔化、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特点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5.见解析
【详解】
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和水缸外表面温度比空气的温度低,空气中水蒸气遇到水缸外表面会产生液化现象.当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时,虽有水蒸气在水缸表面液化,但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当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时,水蒸气在水缸表面的液化强于水的蒸发,形成一层小水珠,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是降雨的一个条件,所以降雨的可能性就大.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