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生物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Word版含解斩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生物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Word版含解斩01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生物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Word版含解斩02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生物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Word版含解斩03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生物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Word版含解斩

    展开
    这是一份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生物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Word版含解斩,共5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的菌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生物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1.(2019•天津卷•T6)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深色囊鼠在深色熔岩床区表现型频率高,而在浅色岩P区和浅色岩Q区频率较低,因此,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A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Dd)=2×0.1×0.9=0.18,而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Dd)频率=2×0.7×0.3=0.42,与浅色岩P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高,B错误;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因此,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Q区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7×0.7=0.49,而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9×0.9=0.81,因此,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2.(2019•江苏卷•T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
    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
    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
    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
    【答案】C
    【解析】基因重组是在有性生殖的过程,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会导致后代性状发生改变,A错误;基因突变会导致D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体性状发生改变,B错误;二倍体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高度不孕,但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后使得其染色体数目加倍,为可育的二倍体,且肯定是纯种,C正确;多倍体的染色体组数如果奇倍数的增加(如三倍体),其后代遗传会严重的不平衡,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因此不利于育种,D错误。
    3.(2019•江苏卷•T18)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导致编码的谷氨酸被置换为缬氨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突变改变了DNA碱基对内的氢键数
    B.该突变引起了血红蛋白β链结构的改变
    C.在缺氧情况下患者的红细胞易破裂
    D.该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答案】A
    【解析】人的镰刀型贫血症的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替换造成的蛋白质结构异常,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T—A碱基对被替换成A—T,A—T碱基对和C—G碱基对的数目均不变,故氢键数目不变,A错误;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造成基因结构改变,进而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B正确;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C正确;镰刀型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正确。故选A。
    4.(2018•全国Ⅰ卷•T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
    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
    【答案】C
    【解析】突变体M需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可以说明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可能丧失,从而不能自身合成氨基酸甲,而导致必须添加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A正确;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B正确;M和N的混合培养,致使两者间发生了DNA的转移,即发生了基因重组,因此突变体M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是由于细菌间DNA的转移实现的,而不是突变体M的RNA,C错误,D正确。
    5.(2018•天津卷•T2)芦笋是雌雄异株植物,雄株性染色体为XY,雌株为XX;其幼茎可食用,雄株产量高。以下为两种培育雄株的技术路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形成愈伤组织可通过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诱导
    B.幼苗乙和丙的形成均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C.雄株丁的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XY、XX
    D.与雄株甲不同,雄株丁培育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使用比例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当二者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例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因为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相对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也有相应的效果,所以可以通过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诱导,A正确;幼苗乙与幼苗丙的形成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的过程,此过程的原理是植物组织培养,因此需要经过脱分化与再分化的过程,B正确;花粉是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其配子含有X染色体或Y染色体,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再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植株乙与丙的基因型为XX或YY,因此雄株丁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XX、YY,C错误;雄株甲是通过无性繁殖形成的,形成过程中不会进行减数分裂,因此也不会发生基因重组;雄株乙是通过有性生殖形成的,形成过程中经过了减数分裂,因此会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6.(2018•江苏卷•T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答案】A
    【解析】群体中的近亲携带相同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近亲繁殖可以提高后代纯合子的比例,A正确;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大多数是有害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大量的选择材料,B错误;某种群生物产生新基因后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说明生物进化了,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错误;虽然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群体数量较少,因此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可能会发生改变,D错误。
    7.(2018•浙江卷•T14)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
    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答案】C
    【解析】自然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这种差异变得显著时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可见,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A、B正确;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若为可遗传变异的范畴,则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C错误;白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使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存活的机会增加,进而通过繁殖,使有利变异在后代中积累,因此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D正确。
    8.(2018•海南卷•T14)杂合体雌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换,导致新的配子类型出现,其原因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
    A.基因重组
    B.染色体重复
    C.染色体易位
    D.染色体倒位
    【答案】A
    【解析】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换,导致位于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了重组,其变异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
    9.(2018•海南卷•T17)蜜蜂中,雌蜂是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二倍体,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直接发育而来的。某对蜜蜂所产生子代的基因型为:雌蜂是AADD、AADd、AaDD、AaDd;雄蜂是AD、Ad、aD、ad。这对蜜蜂的基因型是
    A.AADd和ad
    B.AaDd和aD
    C.AaDd和AD
    D.Aadd和AD
    【答案】C
    【解析】由雄蜂的基因型可推测亲本雌蜂的基因型为AaDd,后代的雌峰是由雄性的精子与雌蜂的卵细胞结合形成的,据此推测亲本雄性的基因型为AD,C正确。
    10.(2018•海南卷•T18)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
    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
    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
    【答案】B
    【解析】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若两个种群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即两者不能交配,或交配的后代不育,则两个种群属于不同物种,B正确。
    11.(2018•海南卷•T24)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B
    【解析】根据共同进化的观点,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甲的进化,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B错误。
    12.(2017•江苏卷•T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答案】A
    【解析】种群中不同个体含有的基因可能不同,每个个体不会含有该物种的全部基因,A错误;亚洲人和澳洲人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二者婚配后可产生可育后代,不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生物进化的特点为由简单到复杂,即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D正确。
    13.(2016•天津卷•T5)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
    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
    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
    D.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是S12蛋白结构改变导致的,突变型能在含链霉素的培养基中存活,说明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故A项正确;翻译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所以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B项错误;野生型和突变型的S12蛋白中只有一个氨基酸(56位氨基酸)有差异,而碱基对的缺失会导致缺失位置后的氨基酸序列均改变,所以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所致,C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枯草杆菌对链霉素的抗性突变早已存在,不是链霉素诱发的,链霉素只能作为环境因素起到选择作用,D项错误。
    14.(2016•北京卷•T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 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 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A
    【解析】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增加了F区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A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豹种群数量较小时和种群数量较大时性别比例的差异,B错误;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的十年中,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不能体现物种丰(富)度大幅度下降,有可能上升,C错误;致病基因是不适应环境的基因,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致病基因频率应该下降,D错误。
    15.(2016•江苏卷•T12)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 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 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 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pen基因突变后形成了抗药靶位点,A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基因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属于同一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16.(2015•新课标卷Ⅱ•T6)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 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
    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 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
    【答案】A
    【解析】本题通过染色体变异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较小。人类猫叫综合征是人的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A正确,B、C、D错误。
    17.(2015•安徽卷•T5)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A.75% B.50% C.42% D.21%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在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情况下合并为一个种群,可以认为原先两个种群的大小相同,得知两个种群合并后的种群的A基因频率为70%,a基因频率为30%,根据哈迪定律可知下一代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为70%×30%=42%,所以C正确。
    18.(2014•上海卷•T10)图2为果蝇X染色体的部分基因图,下列对此X染色体的
    叙述错误的是
    A.若来自雄性,则经减数分裂不能产生重组型配子
    B.若来自雌性,则经减数分裂能产生重组型配子
    C.若发生交换,则发生在X和Y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D.若发生交换,图所示四个基因中,f与w基因间交换频率最高
    【答案】C
    【解析】若此X染色体来自雄性,由于X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相同,减数分裂时不能产生重组型配子,故A正确;若来自雌性,由于雌性有两条X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以产生重组型配子,故B正确;若发生交换,应发生在两条X染色体之间,X与Y虽是同源染色体,但其中有同源区与非同源区之分,非源区的片段不能交叉互换。不能发生在X和Y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故C错误;若发生交换,距离越远的基因交换的频率越高,f与w两基因间的距离最远,发生交换频率所以最高。故D正确。C项是说法不准确。
    19.将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一株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能正常开花结果。该幼苗发育成的植株具有的特征是
    A.能稳定遗传 B.单倍体 C.有杂种优势 D.含四个染色体组
    【答案】A
    【解析】杂合的二倍体植株有两个染色体组,花粉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后得到单倍体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基因型为纯合子,由于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即能稳定遗传,故A正确,B、C错误;得到的纯合子植株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故D错误。
    20.(2014•上海卷•T16)图4显示了染色体及其部分基因,对①和②过程最恰当的表述分别是

    A.交换、缺失 B.倒位、缺失C.倒位、易位 D.交换、易位
    【答案】C
    【解析】①过程中F与m位置相反,表示是染色体的倒位,②过程只有F,没有m,但多出了一段原来没有过的染色体片段,表示是染色体的易位,故C正确。
    21.(2014•浙江卷•T6)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
    B.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
    C.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
    D.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
    【答案】A
    【解析】 若除草剂敏感型大豆为Aa,1条染色体上A所在片段缺失,即表现出a的性状,即抗性基因为隐性基因,故A项正确。染色体片段缺失不能在恢复为敏感型,而基因突变由于不定向性,可以回复突变为敏感型,故B项和C项错误;抗性基因由于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的,则该基因表达的可能性较大,故D项错误。
    22.(2014•四川卷•T5) 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答案】B
    【解析】A.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加倍,故A错误。B.丙的染色体数为18条,用秋水仙素处理顶芽形成幼苗丁,并不是所有细胞的染色体都能加倍,所以故B正确。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属于染色体变异,并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故C错。D.地理隔离并非新物种形成的必经途径,故D错。
    23.(2014•江苏卷•T7)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
    B.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
    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培育出作物新类型
    【答案】D
    【解析】染色体变异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包括有利和不利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能否更好的适应环境与基因表达水平的提高无直接联系,故A错误。染色体缺失也有可能导致隐性基因丢失,这时便不利隐性基因的表达,所以B错误。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的数量,但染色体易位有可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所以C选项错误。远缘杂交获得杂种,其染色体可能无法联会而导致不育,经秋水仙素等诱导成可育的异源多倍体从而培育出生物新品种类型,故D选项正确。
    24.(2014•北京卷•T4)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答案】C
    【解析】A项病毒侵染兔种群,一般抗性较强的个体会保留下来,抗性较弱的个体会死亡,病毒感染确实对兔种群的抗性起了选择作用;B项毒性过强的病毒容易导致宿主的死亡,那么没有宿主病毒也不可能长期大量增殖存在;C项毒性过强或者毒性过弱都不利于彼此维持寄生关系而长期存在,中毒性病毒的比例升高并非是兔抗病毒能力下降而是一个相互选择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D项蚊子充当了病毒和宿主之间的媒介,在二者的协同进化中发挥了作用。
    25.(2014•江苏卷•T8)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答案】B
    【解析】抗生素并非导致突变的因素,即变异在前选择在后,抗生素对细菌只起选择作用,即A选项错误;细菌的变异与是否接触过抗生素无关,所以即使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进入新生儿体内的细菌也存在抗药性的类型,故B选项正确。免疫球蛋白与致病菌的耐药性无关,故C选项错误。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时,将导致致病菌在体内的繁殖,耐药菌的形成是基因突变所致与疫苗无关,故D选项是错误。
    26.(2014•广东卷•T3)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图1),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答案】C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故A错;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离,故B错;根据题干可知,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故C正确;口器的变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错
    27.(2014•上海卷•T9)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在一个由600只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那么隐性基因v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
    A.20% B.40%
    C.60% D.80%
    【答案】C
    【解析】据题意,共有果蝇1000只,vv有400只,Vv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有400只,VV有200只,依据基因频率的计算方式,v的基因频率为(400×2+400×1)÷(1000×2)= 60%,所以选C.
    28.(2014•海南卷•T23)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A.3:3:1 B.4:4:1 C.1:2:0 D.1:2:1
    【答案】B
    【解析】若该种群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即1/3AA、2/3Aa)可以随机交配,用配子法

    则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4:4:1
    29.(2013•福建卷•T5)某男子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 号和一条21 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所示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B.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
    C.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8 种
    D.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
    【答案】D
    【解析】图甲看出,一条14 号和一条21 号染色体相互连接时,还丢失了一小段染色体,明显是染色体结构变异,A 错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中期,B 错误;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应该产生13 和2 和1 和23 和12 和3 六种精子,C 错误;该男子减数分裂时能产生正常的精子13,自然可以产生正常的后代,D 正确。
    30.(2013•四川卷•T5)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用放射性60Co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B.单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共含有20条染色体
    C.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
    D.放射性60Co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
    【答案】A
    【解析】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与它是否为单倍体无关,只需要其细胞具有该生物体的全套遗传信息即可,A正确;有丝后期着丝点断裂,细胞内染色体加倍,应为40条染色体,B选项错;由题可知该突变植株为杂合子,但是表现抗病,所以该突变为显性突变,那么连续自交后,纯合抗病植株比例会逐代升高,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无限趋近于50%,故选项C错误;决定进化方向的不是变异本身,而是自然选择,选项D错。31.(2013•安徽卷•T4)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均有关的是
    ① 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
    ② 线粒体DNA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
    ③ 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
    ④ 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⑤ 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
    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④⑤
    【答案】C
    【解析】①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有关,卵细胞不可能提供Y染色体,所以YY染色体来自于精子,减II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与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无关;②线粒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不形成染色体,和同源染色体联会无联系。③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正是由于同源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的结果,所以选项中必有此小项。故选C。④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是基因分离定律的本质,在于联会后的同源染色体的分离。⑤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是指有丝分裂过程,与同源染色体联会无关。
    32.(2013•海南卷•T22)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B2是由其等位基因B1突变而来的,如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突变可能是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插入造成的
    B.基因B1和B2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基因B1和B2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D.基因B1和B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或同一个配子中
    【答案】D
    【解析】据基因突变的含义可知,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故A正确。由于密码子具有兼并性,不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可能相同或不同,故B正确。生物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生物体蛋白质的合成中都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故C正确。由题可知B1与B2正常情况下应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当其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通常应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开,而相应的等位基因的也随之彼此分离。故B1与B2不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D错误。
    33.(2013•上海卷•T14)若不考虑基因突变,遗传信息一定相同的是
    A.来自同一只红眼雄果蝇的精子 B.来自同一株紫花豌豆的花粉
    C.来自同一株落地生根的不定芽 D.来自同一个玉米果穗的籽粒
    【答案】C
    【解析】精子是减数分裂产生的雄配子,由于基因的自由组合,其遗传信息不一定相同,A错误;花粉是减数分裂产生的雄配子,由于基因的自由组合,其遗传信息不一定相同,B错误;同一植株所有的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C正确;籽粒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由于配子的多样性及配子结合的随机性,来自同一个玉米果穗的籽粒不一定相同,D错误。
    34.(2013•上海卷•T17)编码酶X的基因中某个碱基被替换时,表达产物将变为酶Y。表l显示了与酶X相比,酶Y可能出现的四种状况,对这四种状况出现的原因判断不正确的是

    A.状况①中氨基酸序列一定是发生了变化
    B.状况②一定是因为氨基酸间的肽键数减少了50%
    C.状况③可能是因为突变导致了终止密码位置变化
    D.状况④的突变不会导致tRNA的种类增加
    【答案】AB
    【解析】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后,遗传密码一定改变,但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决定的氨基酸并不一定改变,状况①酶活性不变且氨基酸数目不变,可能是因为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化,也可能是氨基酸序列虽然改变但不影响两种酶活性,A错误;状况②酶活性虽然改变了,但氨基酸数目没有改变,所以氨基酸间的肽键数也不变,B错误;状况③碱基改变之后酶活性下降且氨基酸数目减少,可能是因为突变导致了终止密码的位置提前了,C正确;状况④酶活性改变且氨基酸数目增加,可能是因为突变导致了终止密码的位置推后,基因突变不影响tRNA的种类,D正确。
    35.(2013•全国卷大纲版•T5)下列实践活动包含基因工程技术的是
    A.水稻F1花药经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新品种
    B.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
    C.将含抗病基因的重组DNA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
    D.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
    【答案】C
    【解析】A项属于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项属于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C项属于基因工程,原理是基因重组;D项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选C。
    36.(2013•上海卷•T25)研究者从冰川土样中分离获得了具有较高脂肪酶活性的青霉菌菌株,为了在此基础上获得脂肪酶活性更高的菌株,最可行的做法是
    A.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菌株,再进行筛选
    B.将青霉菌菌株与能高效水解蛋白质的菌株混合培养,再进行筛选
    C.将能高效水解蛋白质的菌株的基因导入青霉菌菌株,再进行筛选
    D.设置培养基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浓度梯度,对青霉菌菌株分别培养,再进行筛选
    【答案】A
    【解析】用紫外线诱导青霉菌发生基因突变,可能会出现脂肪酶活性更高的菌株,再通过筛选获得,A正确;将青霉菌菌株与能高效水解蛋白质的菌株混合培养,再进行筛选得到是高效水解蛋白质的菌株,与题目要求不符,B错误;将能高效水解蛋白质的菌株的基因导入青霉菌菌株,再进行筛选得到是高效水解蛋白质的菌株,与题目要求不符,C错误;要筛选出脂肪酶活性更高的菌株,应设置培养基中脂肪的浓度梯度,对青霉菌菌株分别培养,再进行筛选,D错误。
    37.(2013•江苏卷•T25)现有小麦种质资源包括: ①高产、感病; ②低产、抗病; ③高产、晚熟等品种。为满足不同地区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栽培需求,育种专家要培育3类品种:a.高产、抗病;b.高产、早熟;c.高产、抗旱。下述育种方法可行的是
    A.利用①、③品种间杂交筛选获得a
    B.对品种③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筛选获得b
    C.a、b和c的培育均可采用诱变育种方法
    D.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抗旱基因导入③中获得c
    【答案】CD
    【解析】欲获得a,应利用和‚品种间进行杂交筛选,A错误;染色体加倍后结实率降低,欲获得b应对进行诱变育种,B错误;诱变育种可以产生新基因,因此a、b、c都可以通过诱变育种获得,C正确;基因工程可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ƒ获得c可通过基因工程实现,D正确。
    38.(2013•北京卷•T4)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B
    【解析】由于长舌才能取食长筒花的花蜜,二者相互适应,共同进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也使长舌蝠避开了和其他蝙蝠的竞争,A、C、D均可推断出来;长筒花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不知道有没有适应的生物,所以不能确定长筒花是否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B由题目无法判断。
    39.(2013•天津卷•T4) 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 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 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由题目可知,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数目没改变,氨基酸的改变应该是由碱基对替换引起的,A 错误;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2+20/2)=12%,B 错误;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4+32/2)=20%,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为(1+15/2)=8.5%,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代表突变率最高,C 错误;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低,则敏感性基因频率最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 正确。
    40.(2013•山东卷•T6)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C.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
    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答案】C
    【解析】此为山东卷选择题的压轴题,难度较大,思考的空间很大,会用掉考生较多的时间。其实最为选择题,应使用技巧解决问题,可以节约时间。首先,搞清楚四条曲线的含义并与题干中一一对应好,然后在下手解决,会事半功倍的。起点处的值为1,应当是很清楚的,这很重要。曲线Ⅰ为一直线,表示Aa的基因型频率不变,群体稳定,应是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即随机(自由)交配且无选择因素,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都不变化。曲线Ⅳ对应的值,符合y=(1/2)x函数曲线,即Aa连续自交后代中杂合体的频率。所以曲线Ⅳ为连续自交时的曲线。不论是自交还是自由交配,在没有选择因素发生,基因频率都不变。这样,从图中可以读出A、B正确,D 也正确,所以选C.那么,另两条曲线的对应关系就不要分析了。曲线Ⅰ对应随机交配,曲线Ⅳ对应连续自交。C项为什么错呢?Aa自交得到的Fn中纯合体比例为1-(1/2)n,Fn-1中纯合体的比例为1-(1/2)n-1,二者的差值为1/2n,不是(1/2)n+1。真正计算明白是较费时的。随机交配一代,和自交一样,F1中AA:Aa:aa=1:2:1,淘汰aa后,Aa占2/3,Ⅱ与Ⅲ在此处相交于一点。继续随机交配,F2中AA:Aa:aa=4/9:4/9:1/9,淘汰aa后,Aa占1/2.在随机交配,F3中AA:Aa:aa=9/16:6/16:1/16,淘汰aa后,Aa占2/5。所以随机交配并逐带淘汰隐性个体对应曲线Ⅱ。由于前面已经分析出曲线Ⅰ对应随机交配,曲线Ⅳ对应连续自交。显然曲线Ⅲ对应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41.(2013•海南卷•T15)果蝇长翅(V)和(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答案】B
    【解析】由残翅果蝇长期维持在4%可知:v2=4%,则v=20%,V=1—v=80%,因此可知引入前各基因型频率为:vv=0.22=0.04、Vv=2×0.2×0.8=0.32、VV=0.82=0.64,进而可得基因型为vv、Vv、VV的个体分别为:800个、6400个和12800个。引入后的基因频率为:
    V=(800×2+6400)/(4000×2)= 0.1,V的基因频率为0.9,因此A正确,B错误。杂合子果蝇和残翅果蝇引入前后数量不变,而种群数量增大一倍,其比例均降低了50%,因此C、D错误。
    42.(2013•江苏卷•T12)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 相似度)。DNA 碱基进化速率按1% / 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A. 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 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 人类与黑猩猩的DNA 差异经历了约99 万年的累积
    D. 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答案】C
    【解析】四个物种起源相同,是由共同的祖先,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A错误;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由自然选择决定,B错误;黑猩猩和人类的DNA相差(100-99.01)=0.99%,碱基进化速率按1% / 百万年计算,人类与黑猩猩的DNA 差异经历了约99 万年的累积,C正确;大猩猩和人类相差1.1%,大猩猩和非洲猴相差1.24%,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不同,D错误。
    43.(2013•上海卷•T22)某种群中有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其中AA、Aa所占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7,第36个月时,基因a在种群中的频率为

    A.0.2 B.0.3 C.0. 4 D.0.6
    【答案】D
    【解析】由题图可知,第36个月时Aa的基因型频率是0.4,AA的基因型频率是0.2,由此可以计算出aa的基因型频率是1-0.2-0.4=0.4;a的基因频率是:a=0.4+0.4×1/2=0.6。
    44.(2012•江苏卷•T14)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下图)。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
    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
    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
    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所知,染色体缺失花粉不育,则正常情况下,该植物做父本只产生含b的配子,测交后代不可能出现红色性状。既然测交后代中有部分个体表现为红色性状,说明父本产生的配子中有部分含有B。若发生基因突变,则后代个体只有有个别个体表现为红色;若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因为交叉互换有一定的交换率,故父本产生的配子中可能有一部分含有B,测交后代可能会出现部分(不是个别)红色性状,D正确。。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且突变率低,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一旦形成,则不发生基因突变,故A错;减二时3与4随着丝点的分裂而分离,形成的两个花粉由于含有缺失染色体而不育,B错;自由组合发生在减一后期,故C错;
    45.(2012•天津卷•T2)芥酸会降低菜籽油的品质。油菜有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H和h,G和g)控制菜籽的芥酸含量。下图是获得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技术路线,已知油菜单个花药由花药壁(2n)及大量花粉(n)等组分组成,这些组分的细胞都具有全能性。

    A.①、②两过程均需要植物激素来诱导细胞分化
    B.与④过程相比,③过程可能会产生二倍体再生植株
    C.T图中三种途径中,利用花粉培养筛选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效率最高
    D.F1减数分裂时,H基因所在染色体会与G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联会
    【答案】D
    【解析】减数分裂时,发生联会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即H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与h基因所在的染色体、 G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与g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可以发生联会,D项错误。
    46.(2012•广东卷•T6)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 , 未见明显异常 ,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还可能发生变异 B 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C 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 D 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答案】D
    【解析】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47.(2012•江苏卷•T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答案】D
    【解析】生物竞争也是一种环境因素,A正确;化石是过去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可通过对比了解生物进化情况,B正确;生物也可引起环境的变化,C正确;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D错
    48.(2011•广东卷•T25)最近,可以抵抗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引人关注,这类细菌含有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该基因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此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多选)
    A.定向突变
    B.抗生素滥用
    C.金属β-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
    D.通过染色体交换从其它细菌获得耐药基因
    【答案】BC
    【解析】A项,突变是不定向的,故A错。D项,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故D错。抗生素的滥用相当于对细菌进行了自然选择,导致了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在该细菌中逐代积累,该NDM-1基因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由此推测金属β-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故BC正确。
    49.(2011•江苏卷•T22)下列变异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是
    A.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着丝粒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B
    【解析】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属于基因突变,可发生在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A错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只有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B正确;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着丝粒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既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也可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50.(2011•安徽卷•T4)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碘能力。临床上常用小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131I治疗某些甲状腺疾病,但大剂量的131I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积聚在细胞内的131I可能直接
    A. 插入DNA分子引起插入点后的碱基引起基因突变
    B. 替换DNA分子中的某一碱基引起基因突变
    C. 造成染色体断裂、缺失或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变异
    D. 诱发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并遗传给下一代
    【答案】C
    【解析】考察生物变异。131I作为放射性物质,可以诱导生物变异。但不是碱基的类似物,不能插入或替换DNA的碱基,发生基因突变。放射性物质产生射线,可以诱导基因突变,但发生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51.(2011•海南生物卷•T19)关于植物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
    B.染色体组非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新基因的产生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
    D.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
    【答案】D
    【解析】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数目增多不是种类,A错误;染色体组非整倍性变化不会导致新基因的产生,产生新基因的方法是基因突变,B错误;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数目的变化,并末产生新的基因,C错误;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D正确。
    52.(2011•海南生物卷•T11)野生型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用射线照射野生型大肠杆菌得到一突变株,该突变株在基本培养基上培养时必须添加氨基酸甲后才能生长。对这一实验结果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野生型大肠杆菌可以合成氨基酸甲
    B.野生型大肠杆菌代谢可能不需要氨基酸甲
    C.该突变株可能无法产生氨基酸甲合成所需的酶
    D.该突变株中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功能可能丧失
    【答案】B
    【解析】A、野生型大肠杆菌可以合成氨基酸甲,A正确;野生型大肠杆菌代谢需要氨基酸甲,虽培养基中没有氨基酸甲,但是野生型的大肠杆菌可以合成氨基酸甲,B错误;由于培养基中没有氨基酸甲,但是含有合成氨基酸甲的酶,所以能够正常生长,C正确;突变株中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功能可能丧失也会导致氨基酸甲无法合成,D正确。
    53.(2011•上海生命科学卷•T8)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起重要作用,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A基因突变为a基因,a基因还可能再突变为A基因
    B.A基因可突变为A1、A2、A3……,它们为一组复等位基因
    C.基因突变大部分是有害的
    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可以是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而且可以回复突变,则A基因突变为a基因,a基因还可能再突变为A基因,故A正确;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而且基因突变是产生其等位基因,则A基因可突变为A1、A2、A3…,它们为一组复等位基因,故B正确;基因突变产生的性状对生物具有多害少利性,但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有利,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故C错误;基因突变的结果产生等位基因,进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故D正确。
    54.(2011•重庆卷•T4) 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值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答案】C
    【解析】变异(基因突变)在前,(黑暗是环境)选择在后。环境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密度不是生态因素而是种群的特征。水生生物的种群数量(K值)制约的主因素是水中的溶解氧。间接使用价值是生物的生态功能,科研价值是直接使用价值。
    55.(2011•海南生物卷•T20)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答案】B
    【解析】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物,也可以被多种生物捕食,因此一种生物灭绝,不一定引起另一个物种的灭绝,A错误;生物是共同进化的,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必然互为选择因素,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一个物种基因突变与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突变没有必然的联系,C错误;基因频率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只要存在突变或选择,基因频率就会发生改变,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二者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保持平衡,不能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D错误。
    56.(2011•江苏卷•T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答案】C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但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通过遗传使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C正确;种群内基因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D错误。
    57.(2010•福建卷•T5)WNK4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图。已知WNK4基因发生一种突变,导致1169位赖氨酸变为谷氨酸。该基因发生的突变是

    A.①处插入碱基对G-C B.②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
    C.③处缺失碱基对A-T D.④处碱基对G-C替换为A-T
    【答案】B
    【解析】第一步先根据基因结构和氨基酸种类先确定密码子的排列顺序,即mRNA上建基排列顺序(…GGG AAG CAG…)。由于1169位赖氨敬(AAG)交为谷氨酸(GAA GAG),结合题干意思即①②③④四处只有一处发生突变可确定谷氨酸密码子是(GAG)从而推出是②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所以选B项。
    58.(2010•全国卷Ⅰ•T4)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进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一般来说,某一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其基因频率也往往比较大。如果显性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隐性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的话,那么A基因的基因频率在持续选择的条件下,就会逐渐降低至0,自然就有可能出现iA>ia、iA=ia和iA<ia的情形。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突变与重组、迁入与迁出和环境的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
    59.(2018•全国Ⅰ卷•T29)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解者通过__________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答案】(1)协同进化(或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解析】(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也是共同进化。(2)“精明的捕食者”略是指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60.(2018•北京卷•T29)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Mp)侵染水稻引起的病害,严重危害我国粮食生产安全。与使用农药相比,抗稻瘟病基因的利用是控制稻瘟病更加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措施。
    (1)水稻对Mp表现出的抗病与感病为一对相对__________。为判断某抗病水稻是否为纯合子,可通过观察自交子代____________来确定。
    (2)现有甲(R1R1r2r2r3r3)、乙(r1r1R2R2r3r3)、丙(r1r1r2r2R3R3)三个水稻抗病品种,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三对抗病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根据基因的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可将样本中的R1、r1、R2、r2、R3、r3区分开。这种方法可用于抗病品种选育中基因型的鉴定。
    ①甲品种与感病品种杂交后,对F2不同植株的R1、r1进行PCR扩增。已知R1比r1片段短。从扩增结果(下图)推测可抗病的植株有____________。

    ②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将甲、乙、丙三个品种中的抗病基因整合,选育新的纯合抗病植株,下列育种步骤的正确排序是________。
    a.甲×乙,得到F1
    b.用PCR方法选出R1R1R2R2R3R3植株
    c.R1r1R2r2r3r3植株×丙,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
    d.用PCR方法选出R1r1R2r2R3r3植株,然后自交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
    (3)研究发现,水稻的抗病表现不仅需要自身抗病基因(R1、R2、R3等)编码的蛋白,也需要Mp基因(A1、A2、A3等)编码的蛋白。只有R蛋白与相应的A蛋白结合,抗病反应才能被激活。若基因型为R1R1r2r2R3R3和r1r1R2R2R3R3的水稻,被基因型为a1a1A2A2a3a3的Mp侵染,推测这两种水稻的抗病性表现依次为___________。
    (4)研究人员每年用Mp(A1A1a2a2a3a3)人工接种水稻品种甲(R1R1r2r2r3r3),几年后甲品种丧失了抗病性,检测水稻的基因未发现变异。推测甲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水稻种植区的Mp是由不同基因型组成的群体。大面积连续种植某个含单一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将会引起Mp种群__________,使该品种抗病性逐渐减弱直至丧失,无法在生产中继续使用。
    (6)根据本题所述水稻与Mp的关系,为避免水稻品种抗病性丧失过快,请从种植和育种两个方面给出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性状  性状是否分离
    (2)①1和3  ②a、c、d、b
    (3)感病、抗病
    (4)Mp的A1基因发生了突变
    (5)(A类)基因(型)频率改变
    (6)将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的品种轮换/间隔种植;将多个不同抗病基因通过杂交整合到一个品种中
    【解析】(1)水稻的抗病与感病符合同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是一对相对性状;通过观察自交子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来确定纯合子、杂合子的情况。(2)①甲品种与感病品种杂交后,对不同植株的R1、r1进行PCR扩增。已知R1比r1片段短。从扩增结果分析,植株1只有和M的200bp的基因相同的基因,基因型为R1R1,植株3有和M相同的基因,基因型为R1r1,植株2只有和M的400bp的基因相同的基因,基因型为r1r1,所以1和3为抗病植株,2为感病植株。②为了在较短时间内选育新的纯合抗病植株,先让甲、乙杂交得到子一代,再用子一代(R1r1R2r2r3r3)植株与丙(r1r1r2r2R3R3)杂交,得到四种不同基因型的子代,然后用PCR方法选出R1r1R2r2R3r3植株,然后自交得到9种不同基因型的子代,最后用PCR方法选出R1R1R2R2R3R3植株。(3)基因型为R1R1r2r2R3R3和r1r1R2R2R3R3的水稻被基因型a1a1A2A2a3a3为的Mp侵染,因只有R蛋白与相应的A蛋白结合,抗病反应才能被激活,基因型为R1R1r2r2R3R3的水稻没有R2蛋白与Mp的A2蛋白结合,抗病反应不能被激活;基因型为r1r1R2R2R3R3的水稻中有与A2蛋白结合的相应的R2蛋白,抗病反应能被激活,因此这两种水稻的抗病性表现依次为感病、抗病。(4)每年用Mp(A1A1a2a2a3a3)人工接种水稻品种甲(R1R1r2r2r3r3),几年后甲品种丧失了抗病性,由于水稻的基因没有变异,只能是Mp(A1A1a2a2a3a3)的A1基因发生突变,使甲品种R1蛋白没有A1蛋白与之结合,抗病反应不能被激活,丧失抗性。(5)由于Mp有多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而单一抗病类型的水稻只对其中一种Mp有抗性,长期种植这一种类型将会引起Mp种群中其他类型的个体大量繁殖,其A基因频率升高,该品种不能对其他类型的Mp有抗性,导致其抗病性逐渐减弱直至丧失,无法再生产中继续使用。(6)为避免单一抗病类型的水稻品种抗病性丧失过快,可以将不同水稻抗病品种(甲、乙、丙)混种;育种时培养同时含有多对抗性基因的纯合子品种(如R1R1R2R2R3R3)。
    61.(2018•天津卷•T31)为获得玉米多倍体植株,采用以下技术路线。据图回答:

    (1)可用______________对图中发芽的种子进行处理。
    (2)筛选鉴定多倍体时,剪取幼苗根尖固定后,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_____区的细胞。若装片中的细胞均多层重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统计细胞周期各时期的细胞数和细胞染色体数。下表分别为幼苗I中的甲株和幼苗II中的乙株的统计结果。

    可以利用表中数值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比较甲株细胞周期中的间期与分裂期的时间长短。
    (3)依表结果,绘出形成乙株的过程中,诱导处理使染色体数加倍的细胞周期及下一个细胞周期的染色体数变化曲线______。

    【答案】(1)秋水仙素(或低温)
    (2)分生
    (3)解离不充分或压片不充分
    (4)x1
    (5) x2 +x3 +x4 +x5
    (6)如图

    【解析】(1)据题意“为获得玉米多倍体植株”可用秋水仙素对萌发的种子进行处理,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从而得到多倍体玉米。(2)筛选鉴定多倍体时,需要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取玉米幼苗的根尖固定后,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过程,进行观察。由于只有根尖的分生区进行细胞分裂,因此可观察分生区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在进行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是使细胞相互分离开,压片是进一步使细胞相互分散开,如果解离不充分或压片不充分,会使细胞均多层重叠。在观察细胞分裂时,材料经过解离已经死亡。观察到的某一状态的细胞数量越多,说明该时期持续时间越长。因此可用x1表示甲株细胞周期中的间期时间长短,用x2 +x3 +x4 +x5来表示甲株细胞周期中的分裂期的时间长短。(3)秋水仙素诱导导致幼苗在有丝分裂前期不出现纺锤体,因此后期染色体加倍后细胞不会分裂为两个子细胞,进而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诱导之前染色体数目的两倍。再进行下一次细胞分裂时,按照加倍后的染色体数目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因此诱导处理使染色体数加倍的细胞周期及下一个细胞周期的染色体数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62.(2017•北京卷•T30)玉米(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近年来常用的一种单倍体育种技术使玉米新品种选育更加高效。
    (1)单倍体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因此在____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______。
    (2)研究者发现一种玉米突变体(S),用S的花粉给普通玉米授粉,会结出一定比例的单倍体籽粒(胚是单倍体;胚乳与二倍体籽粒胚乳相同,是含有一整套精子染色体的三倍体。见图1)
    ①根据亲本中某基因的差异,通过PCR扩增以确定单倍体胚的来源,结果见图2。

    从图2结果可以推测单倍体的胚是由___发育而来。
    ②玉米籽粒颜色由A、a与R、r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R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A或R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3∶5,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_______。推测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
    ③将玉米籽粒颜色作为标记性状,用于筛选S与普通玉米杂交后代中的单倍体,过程如下

    请根据F1籽粒颜色区分单倍体和二倍体籽粒并写出与表型相应的基因型_______。
    (3)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G)、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合子(H),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结合(2)③中的育种材料与方法,育种流程应为:______;将得到的单倍体进行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
    【答案】(1)10 减数染色体组
    (2)①卵细胞
    ②紫粒亲本是杂合子 aaRr/Aarr
    ③单倍体籽粒胚的表现型为白色,基因型为ar;二倍体籽粒胚的表现型为紫色,基因型为AaRr;二者籽粒胚乳的表现型为紫色,基因型为AaaRrr。
    (3)用G和H杂交,将所得F1为母本与S杂交;根据籽粒颜色挑出单倍体
    【解析】(1)单倍体玉米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相同,为20/2=10。单倍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染色体随机分配,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染色体组。(2)①由图可以看出,单倍体子代PCR结果与母本完全相同,说明单倍体的胚由母本的卵细胞发育而来。②A、a与R、r独立遗传,共同控制籽粒的颜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紫粒亲本是杂合子,两对等位基因各自相互分离后,非等位基因发生了自由组合;根据紫∶白=3∶5的性状分离比,紫粒占3/8,由“3/8=3/4×1/2”可推出亲本中紫粒玉米的基因型为双杂合,白粒玉米的基因型为单杂合+隐形基因,即aaRr/Aarr。③根据图中的亲本的基因型可知,二倍体籽粒的颜色应为紫色,基因型为AaRr;单倍体籽粒由母本的配子发育而来,所以其基因型为ar。胚乳都是由一个精子(基因组成AARR)和两个极核(基因组成都为ar)结合后发育而来,基因型为AaaRrr。(3)按照(2)③中的方法,可将G和H杂交,得到F1,再以F1为母本授以突变体S的花粉,根据籽粒颜色挑出单倍体;将得到的单倍体进行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
    63.(2017•江苏卷•T30)某研究小组以同一品种芹菜根尖和花粉母细胞为材料,开展芹菜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图1、图2是从两种材料的30个显微图像中选出的两个典型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剪取的芹菜幼根置于2 mmol/L的8-羟基喹啉溶液中处理,以提高根尖细胞中有丝分裂的_____________期细胞的比例,便于染色体观察、计数。
    (2)实验中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分别处理根尖、花粉母细胞,目的是___________。再用低浓度的KCl处理一段时间,使细胞适度膨胀,便于细胞内的_____________更好地分散,但处理时间不能过长,以防细胞_____________。
    (3)图1是_____________细胞的染色体,判断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
    (4)分析根尖细胞染色体核型时,需将图像中的_____________进行人工配对;根据图1、图2能确定该品种细胞中未发生的变异类型有_____________ (填下列序号)。
    ①基因突变②单体③基因重组④三体
    【答案】(1)中
    (2)去除细胞壁(使细胞分离) 染色体 吸水涨破
    (3)花粉母 同源染色体联会
    (4)同源染色体 ②④
    【解析】(1)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2)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故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能去除根尖、花粉母细胞的细胞壁,使组织间细胞相互分离开来。由于根尖、花粉母细胞无细胞壁,则在低浓度的KCl溶液中,会吸水适度膨胀,使细胞内染色体更好地分散。但处理时间不能过长,否则无壁的细胞会吸水涨破。(3)图1中细胞内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应是进行减数分裂的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4)在分析根尖细胞染色体核型时,需将同源染色体进行人工配对,以判断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是否发生变化;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故不能确定该品种细胞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观察图 1 、图 2,该品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正常,没有出现单体或三体。
    64.(2017•江苏卷•T27)研究人员在柑橘中发现一棵具有明显早熟特性的变异株,决定以此为基础培育早熟柑橘新品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判断该变异株的育种价值,首先要确定它的_______________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2)在选择育种方法时,需要判断该变异株的变异类型。如果变异株是个别基因的突变体,则可采用育种方法①,使早熟基因逐渐_______________,培育成新品种1。为了加快这一进程,还可以采集变异株的_______________进行处理,获得高度纯合的后代,选育成新品种2,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_育种。
    (3)如果该早熟植株属于染色体组变异株,可以推测该变异株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有多种联会方式,由此造成不规则的_______________,产生染色体数目不等、生活力很低的______________,因而得不到足量的种子。即使得到少量后代,早熟性状也很难稳定遗传。这种情况下,可考虑选择育种方法③,其不足之处是需要不断制备_______________,成本较高。
    (4)新品种1与新品种3均具有早熟性状,但其他性状有差异,这是因为新品种1选育过程中基因发生了多次_______________,产生的多种基因型中只有一部分在选育过程中保留下来。
    【答案】(1)遗传
    (2)纯合 花药 单倍体
    (3)染色体分离 配子 组培苗
    (4)重组
    【解析】(1)具有育种价值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需先确定遗传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2)变异株是个别基因的突变体,则利用杂交育种,通过连续自交、选育,使早熟基因逐渐纯合,培育成新品种。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则采用单倍体育种,即采集变异株的花药进行处理,获得单倍体,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纯合子。(3)染色体组变异株中染色体组发生了变化,则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有多种联会方式,染色体分离时不规则,就会形成染色体数目不等、生活力很低的配子,结果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得不到足量的种子。育种③是植物组织培养,需不断制备组培苗,成本较高。(4)新品种1的形成是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形成,属于有性生殖,是基因重组的结果,新品种3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结果,属于无性繁殖,基因没有重组,所以前者产生的多种基因型中只有一部分保留下来,后者全部保留下来。
    65.(2016•全国卷III•T32)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两种来源。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涉及到的碱基对的数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数目比后者。
    (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为单位的变异。
    (3)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突变),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显性突变)。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aa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最早在子代中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最早在子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
    【答案】(1)少 (2)个别染色体 (3)一 一 一 一
    【解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替换、增添和缺失,而染色体变异往往会改变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所以基团突变所涉及的碱基数目往往比较少。
    (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个别染色体为单位的变异。
    (3)AA植株发生隐性突变后基因型变为Aa,而aa植株发生显性突变后基因型也可变为Aa,该种植物自花授粉,所以不论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在子一代中的基因型都有AA、Aa和aa三种,故最早可在子一代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A_);最早在子一代中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aa);最早在子一代中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AA);最早在子一代中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aa)。
    66.(2016•四川卷•T11)油菜物种I(2n=20)与II(2n=18)杂交产生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一个油菜新品系(住:I的染色体和II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不会相互配对)。
    (1)秋水仙素通过抑制分裂细胞中________的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获得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_______(会/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2)观察油菜新品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应观察______区的细胞,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_______条染色体。
    (3)该油菜新品系经过多代种植后出现不同颜色的种子,已知种子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并受另一对基因R/r影响。用产黑色种子植株(甲)、产黄色种子植株(乙和丙)进行以下实验:
    组别
    亲代·
    F1表现型
    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
    甲×乙
    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
    实验二
    乙×丙
    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3
    ①由实验一得出,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黑色为________性
    ②分析以上实验可知,当________基因存在时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实验二中丙的基因型为________,F2代产黄色种子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
    ③有人重复实验二,发现某一F1植株,其体细胞中含R/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其中两条含R基因),请解释该变异产生的原因:________。让该植株自交,理论上后代中产黑色种子的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
    【答案】(1)纺锤体 不会
    (2)分生 76
    (3)①隐 ②R AARR 1013
    ③植株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植株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 R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 1/48
    【解析】(1)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形成纯合体,所以获得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2)由于油菜新品系是油菜物种Ⅰ(2n=20)与Ⅱ(2n=18)杂交产生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所以细胞中含有(10+9)×2=38条染色体。观察油菜新品系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应观察分裂旺盛的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所以含有76条染色体。
    (3)①由实验一可判断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黑色为隐性。
    ②由实验二的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3,可判断F1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为AaRr;子代黑色种子植株基因型为A_rr,黄色种子植株基因型为A_R_、aaR_、aarr,可判断当R基因存在时,抑制A基因的表达;实验一中,由于F1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则乙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为aarr;实验二中,由于F1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AaRr),则丙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为AARR;F2中产黄色种子植株中纯合子的基因型为AARR、aaRR、aarr,占3/13,所以F2代产黄色种子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313=1013。
    ③就R/r基因而言,实验二亲本基因型为RR和rr,F1体细胞基因型为Rr,而该植株体细胞中含R基因的染色体多了一条,可能是植株丙在产生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含R/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产生的配子为RR:Rr:R:r=1:2:2:1.因此,该植株自交,理论上后代中产黑色种子(A_rr)的植株所占比例为34×16×16=148。
    67.(2016•北京卷•T31)嫁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已使用的一项农业生产技术,目前也用于植物体内物质转运的基础研究。研究者将具有正常叶形的番茄(X)作为接穗,嫁接到叶形呈鼠耳形的番茄(M)砧木上,结果见图1.

    (1)上述嫁接体能够成活,是因为嫁接部位的细胞在恢复分裂、形成_________组织后,经__________形成上下连通的输导组织。
    (2)研究者对X和M植株的相关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见图2.由图可知,M植株的P基因发生了类似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___变异,部分P基因片段与L基因发生融合,形成PL基因(PL)。以P-L为模板可转录出_________,在_________上翻译出蛋白质,M植株鼠耳叶形的出现可能与此有关。
    (3)嫁接体正常叶形的接穗上长出了鼠耳形的新叶。为探明原因,研究者进行了相关检测,结果见下表。
    实验材料
    检测对象
    M植株的叶
    X植株的叶
    接穗新生叶
    PL mRNA



    PL DNA



    ①检测PL mRNA需要先提取总RNA,再以mRNA为模板________出cDNA,然后用PCR技术扩增的片段。
    ②检测PL DNA需要提取基因组DNA,然后用PCR技术对图2中________(选填序号)位点之间的片段扩增。
    a. Ⅰ~Ⅱ b. Ⅱ~Ⅲ c. Ⅱ~Ⅳ d. Ⅲ~Ⅳ
    (4)综合上述实验,可以推测嫁接体中PL基因的mRNA__________。
    【答案】(1)愈伤 细胞分化
    (2)重复 mRNA 核糖体
    (3)反转录 C
    (4)从砧木被运输到接穗新生叶中,发挥作用,影响新生叶的形态
    【解析】(1)嫁接体能够成活,是因为嫁接部位的细胞在恢复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后,经细胞分化形成上下连通的输导组织。
    (2)由图2可知,M植株的P基因多出了一段P基因片段,发生了类似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变异,部分P基因片段与L基因发生融合,形成P-L基因(P-L).以P-L为模板可转录出P-LmRNA,在核糖体上翻译出蛋白质,M植株鼠耳叶形的出现可能与此有关。
    (3)①以mRNA为模板反转录出cDNA。
    ②解:检测P-L DNA需要提取基因组DNA,然后用PCR技术对含有P基因(片段)和L基因的部位进行扩增,分析各个选项,不难选择c。
    (4)根据表格来分析,接穗新生叶没有P-LDNA分子,而是含有P-L基因的mRNA,可见接穗新生叶之所以出现鼠耳形叶的原因是:嫁接体中P-L基因的mRNA能从砧木被运输到接穗新生叶中,发挥作用,翻译出相应的蛋白质,影响新生叶的形态
    68.(2016•浙江卷•32) (18分)若某研究小组用普通绵羊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了转基因绵羊甲和乙各1头,具体见下表。

    请回答:
    (1 ) A+基因转录时,在的催化下,将游离核苷酸通过键聚合成RNA分子。翻译时,核糖体移动到mRMA的多肽合成结束。
    (2) 为选育黑色细毛的绵羊,以绵羊甲、绵羊乙和普通绵羊为亲本杂交获得F1,选择F1中表现型为的绵羊和的绵羊杂交获得F2。用遗传图解表示由F1杂交获得F2的过程。
    (3) 为获得稳定遗传的黑色细毛绵羊,从F2中选出合适的1对个体杂交得到F3,再从F3中选出2头黑色细毛绵羊(丙、丁)并分析A+和B+基因的表达产物,结果如下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基因对A+和B+基因表达产物量的影响,推测绵羊丙的基因型是,理论上绵羊丁在F3中占的比例是。

    【答案】(1)RNA聚合酶磷酸二酯终止密码子
    (2)黑色粗毛白色细毛

    (3)A+A+B+B- 1/16
    【解析】(1)基因转录时是在RNA聚合酶催化下将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成单链RNA分子,翻译结束是在核糖体移动到终止密码子的位置。
    (2)根据表格信息可知A+控制的是黑色性状,可知B+控制的是细毛性状.绵羊甲的基因型为A+A-B-B-,绵羊乙的基因型为A-A-B+B-,普通绵羊的基因型为A-A-B-B-,为了得到基因型为A+_B+_的黑色细毛绵羊,因为绵羊甲和乙都是雄性,所以应选择绵羊甲或绵羊乙与普通绵羊杂交,再选择出F1中的黑色粗毛绵羊(A+A-B-B-)和白色细毛绵羊(A-A-B+B-)杂交获得基因型为A+A-B+B-的黑色细毛绵羊,如图所示:

    (3)绵羊甲和绵羊乙都是分别只有一个A+或B+基因,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基因的表达量和A+或B+基因的数量有关,所以绵羊丙的基因型为A+A+B+B-),绵羊丁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理论上绵羊丁在F3中所占的比例是14×14=116。
    69.(2015•福建卷•T28)鳟鱼的眼球颜色和体表颜色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现以红眼黄体鳟鱼和黑眼黑体鳟鱼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正交和反交结果相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在鳟鱼体表颜色性状中,显性性状是。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鳟鱼的基因型是。
    (2)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自合定律,理论上F2还应该出现性状的个体,但实际并未出现,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的个体本应该表现出该性状,却表现出黑眼黑体的性状。
    (3)为验证(2)中的推测,用亲本中的红眼黄体个体分别与F2中黑眼黑体个体杂交,统计每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性状及比例。只要其中有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则该推测成立。
    (4)三倍体黑眼黄体鳟鱼具有优良的品质。科研人员以亲本中的黑眼黑体鳟鱼为父本,以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鳟鱼为母本,进行人工授精。用热休克法抑制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排出极体,受精卵最终发育成三倍体黑眼黄体鳟鱼,其基因型是。由于三倍体鳟鱼
    ,导致其高度不育,因此每批次鱼苗均需重新育种。
    【答案】(1)黄体(或黄色) aaBB (2)红颜黑体 aabb (3)全部为红眼黄体
    (4)AaaBBb 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难以产生正常配子(或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难以产生正常配子)。
    【解析】(1)孟德尔把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所以在体表颜色性状中,黄体为显性性状。亲本均为纯合子,颜色中黑眼位显性性状,所以亲本红眼黄体鳟鱼基因型为aaBB。
    (2) 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会出现性状重组,则还应该出现红眼黑体个体,但实际情况是这种双隐性aabb个体表现为黑眼黑体。
    (3) 亲本红眼黄体基因型为aaBB,黑眼黑体推测基因型为aabb或A-bb,若子代全部表现为红眼黄体即说明有aabb。
    (4) 父本为黑眼黑体鳟鱼,配子应为ab或Ab,母本为红眼黄体,热休克法法抑制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即配子为aaBB,形成黑眼黄体,两对均是显性性状,所以三倍体鱼的基因型为AaaBBb。三倍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难以形成正常配子,所以高度不育。
    70.(2015•新课标卷Ⅰ•T32)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A基因频率为。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 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答案】(1)1:1 1:2:1 0.5
    (2)A基因纯合致死 1:1
    【解析】(1)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0.5:0.5=1:1。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A+a)×(A+a)→1AA:2Aa:1aa,则A的基因频率为为0.5。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说明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不能存活,即基因A纯合致死。第一代Aa:aa=2:1,产生的配子比例为A:a=2:1,自由交配,若后代都能存活,其基因型为AA:Aa:aa=1:4:4,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1:1。
    71.(2014•上海卷•T)(一)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11,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

    (1)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多样性,该多样性的实质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样性。
    (2)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__________。
    (3)该研究发现,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是喜马拉雅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就⑥、
    ⑦形成过程而言,种群X分布区域扩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7百万年,⑥和⑦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
    标志是_____________。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多选)。
    A.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
    B.⑥⑦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E.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
    【答案】(1)遗传 基因和基因型/遗传物质/DNA的脱氧核苷酸的序列
    (2)②、③
    (3)有利于在⑥⑦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使⑥⑦原种群之间彼此不能接触,失去交配机会
    (4)生殖隔离 A、E
    【解析】(1)生物多样性有的内容有: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种群内部生物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就是遗传多样性,基因的差异或基因中脱氧核苷酸序列的差异是其根本原因。
    (2)据图分析,分支越向后,亲缘关系越近,因为②、③是由最近的同一祖先进行而来的,故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②③;
    (3)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了,这样⑥、⑦它们的生活环境就可能不同,逐渐形成的地理隔离而导致生殖隔离。
    (4)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就是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的原因是一般是原有物种变异的不同,再由于生活的环境的选择不同,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而渐变形成的。
    72.(2013•山东卷•T27)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基因M、m与基因R、r在2号染色体上,基因H、h在4号染色体上。

    (1)基因M、R编码各自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上图,起始密码子均为AUG。若基因M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C突变为A,其对应的密码子由变为。正常情况下,基因R在细胞中最多有个,其转录时的模板位于(填“a”或“b”)链中。
    (2)用基因型为MMHH和mmhh的植株为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F2中自交性状不分离植株所占的比例为,用隐性亲本与F2中宽叶高茎植株测交,后代中宽叶高茎与窄叶矮茎植株的比例为。
    (3)基因型为Hh的植株减数分裂时,出现了一部分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Hh型细胞,最可能的原因是。缺失一条4号染色体的高茎植株减数分裂时,偶然出现一个HH型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
    (4)现有一宽叶红花突变体,推测其体细胞内与该表现型相对应的基因组成为图甲、乙、丙中的一种,其他同源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现只有各种缺失一条染色体的植株可供选择,请设计一步杂交实验,确定该突变体的基因组成是哪一种。(注:各型配子活力相同;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

    实验步骤:①
    ②观察、统计后代表现性及比例
    结果预测:Ⅰ若,则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
    Ⅱ若,则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
    Ⅲ若,则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
    【答案】
    (1)GUC UUC 4 a
    (2)1/4 4:1
    (3)(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交叉互换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染色体未分离
    (4)答案一
    ①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杂交
    I. 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为 1:1
    II. 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为=2:1
    III. 宽叶红花与窄叶白花植株的比为2:1
    答案二
    ①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宽叶白花植株杂交
    I. 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为3:1
    II.后代中全部为宽叶红花
    III. 宽叶红花与窄叶红花植株的比为2:1
    【解析】(1)由起始密码子(mRNA上)为AUG可知,基因M和基因R转录的模板分别为b链和a链。对M基因来说,箭头处C突变为A,对应的mRNA上的即是G变成U,所以密码子由GUC变成UUC;正常情况下,基因成对出现,若此植株的基因为RR,则DNA复制后,R基因最多可以有4个。
    (2)F1为双杂合子,这两对基因又在非同源染色体上,所以符合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F2中自交后性状不分离的指的是纯合子,F2中的四种表现各有一种纯合子,且比例各占F2中的1/16,故四种纯合子所占F2的比例为(1/16)*4=1/4;F2中宽叶高茎植株有四种基因型MMHH:MmHH:MMHh:MmHh=1:2:2:4,他们分别与mmhh测交,后代宽叶高茎:窄叶矮茎=4:1。 
    (3)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应是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而现在出现了Hh,说明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型为Hh的个体减数分裂过程联会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形成了基因型为Hh的次级性母细胞;配子为中应只能含一个基因H,且在4号只有一条染色体的情况下,说明错误是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着丝点没有分开造成的。
    73.(2013•上海卷•T)(八)分析有关遗传病的资料,回答问题。图21显示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甲病G—g)在两个家族中的遗传系谱,其中,Ⅱ—9不携带致病基因,Ⅲ—14是女性。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Ⅲ—14的基因型是_____。
    (2)除患者外,Ⅲ—13的直系血亲中,携带有甲病基因的是_____。
    图22显示Ⅲ—14细胞内9号染色体及其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的变化。A、B、C、 D、E是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其中A—a控制乙病,乙病为显性遗传病。

    (3)图22甲表示的过程显示9号染色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异,这种结构变异的类型是_____。图22乙的过程①中,染色体发生的行为有____(多选)。
    A.螺旋化 B.交换 C.联会 D.自由组合
    (4)下列对甲病和乙病致病基因的描述中,正确的是______(多选)。
    A.两者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 B.各自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
    C.两者之间能发生基因重组 D.致病基因仅由母亲传递
    (5)Ⅲ—14与健康的Ⅲ—13生育一个患甲乙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
    【答案】(1)伴X隐性遗传   XGXG或XGXg
    (2)Ⅰ-2和Ⅱ-7
    (3)倒位  ABC
    (4)ABC
    (5)12.5%
    【解析】(1)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Ⅰ-3与Ⅰ-4不患病,后代有患病个体,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又由题意可知,Ⅱ-9不携带致病基因,其儿子患病,说明该致病基因不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甲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隐性遗传病;Ⅲ-14女孩的双亲不患病,但其兄弟患病,因此Ⅲ-14的基因型可能是XGXG或XGXg.
    (2)Ⅲ-13的直系血亲是Ⅱ-6、Ⅱ-7、Ⅰ-1、Ⅰ-2,甲病基因的携带者是Ⅰ-2,Ⅱ-7.
    (3)分析图甲表示的过程可知,9号染色体上的基因B、D发生了颠倒,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分析图乙的过程①可知,该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螺旋、联会和交叉互换.
    (4)甲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乙病是染色体病,两种致病基因的遗传信息不同,即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各自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甲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乙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两者之间能发生基因重组,两种遗传病均是细胞核遗传,父母都可以传递.
    (5)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对甲病来说Ⅲ-14与Ⅲ-13的基因型是XGY、XGXG或XGXg,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25%,对乙病来说,Ⅲ-13是健康的个体不存在异常配子,由题图可知,Ⅲ-14产生的能存活的配子中,正常配子与异常配子的比例是1:1,因此③Ⅲ-14与健康的Ⅲ-13生育一个患甲乙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25%×50%=12.5%.
    74.(2013•浙江卷•T32)在玉米中,控制某种除草剂抗性(简称抗性,T)与除草剂敏感(简称非抗,t),非糯性(G)与糯性(g)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人以纯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甲)为材料,经过EMS诱变处理获得抗性非糯性个体(乙);甲的花粉经EMS诱变处理并培养等,获得可育的非抗糯性个体(丙)。
    请回答:(1)获得丙的过程中,运用了诱变育种和________育种技术。
    (2)若要培育抗性糯性的新品种,采用乙与丙杂交,F1只出现抗性非糯性和非抗非糯性的个体;从F1中选择表现为____的个体自交,F2中有抗性糯性个体,其比例是_____。
    (3)采用自交法鉴定F2中抗性糯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若自交后代中没有表现型为_______的个体,则被鉴定个体为纯合子;反之则为杂合子。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杂合子的鉴定过程。
    (4)拟采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上述抗性糯性玉米的抗虫性。通常从其它物种获得________,将其和农杆菌的________用合适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然后借助_________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再转移到该玉米的培养细胞中,经筛选和培养等获得转基因抗虫植株。
    【答案】(1)单倍体
    (2)抗性非糯性 3/16
    (3)非抗性糯性
    (4)抗虫基因(或目的基因) 质粒 DNA连接酶
    【解析】(1)花粉离体培养技术属于单倍体育种
    (2)乙是抗性非糯 丙是纯合非抗性糯性 杂交F1既有抗性又有非抗性说明抗性基因是Tt与tt杂交的结果,F1只有非糯性说明非糯性是显性性状,从F1中选择抗性非糯(TtGg)自交,F2中抗性非糯的比例是3/16
    (3)若F2中抗性糯性个体自交后代出现非抗性个体则为杂合子。
    (4)从其他生物中获取目的基因,用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农杆菌的质粒然后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起来。
    75.(2013•上海卷•T)(一)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某草原有羊草、贝加尔针茅、羽茅、黄囊苔草、糙隐子草、麻花头等草种,为研究放牧强度与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者将草原划分为无放牧区、轻度放牧区、中度放牧区和重度放牧区进行研究,2年后的结果如表3。

    (1)调查植物多样性时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该草原的所有羽茅植株总和称为____。
    (2)羊草、贝加尔针茅、羽茅、黄囊苔草等不同草种之间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通过比较这些草种细胞内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可以显示它们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这提供了生物进化的方面的证据。
    (3)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__________。
    A.物种均匀度指数越来越低 B.物种丰富度指数越来越低
    C.多样性指标越来越高 D.多样性指数越来越低
    E.多样性指数先增加后降低
    (4)利用本研究中的数据,阐述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__________。
    【答案】(1)样方法 种群
    (2)物种 生物化学
    (3)E
    (4)研究结果数据显示,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多样性的各种指标都呈现先略微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人类对资源的适度利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但过度利用会降低生物多样性
    【解析】(1)调查植物多样性和种群密度都可用样方法.同一空间的相同物种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多样性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同草种之间的差异属物种层次的多样性.这些草种细胞内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是生物进化的生物化学方面的证据.进化的证据还有化石、比较解剖学、细胞学、基因学等等。
    (3)从表3数据分析可见,多样性的各种指标都呈现先略微升高后下降的趋势。
    (4)从表3数据可见,轻度放牧比无放牧的各种多样性指标都高,说明人类对资源的适度利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但中度和过度放牧又使各种多样性指标降低,说明过度利用会降低生物多样性。
    76.(2012•全国卷新课标版•T31)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的基因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的鼠比例均为,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性基因突变为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比例是,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答案】(1)1:1 隐 显 只有两个隐性纯合亲本中一个亲本的一个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才能得到每窝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1的结果 (2)1:1 毛色正常
    【解析】该题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位为出发点,结合基因突变,考查对遗传规律和生物变异分析应用能力,难度较低。假设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1)若为基因突变,又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要想表现毛色异常,该突变只能为显性突变,即由隐性记忆突变为显性基因,突变体为Aa,正常雌鼠为aa,所以后代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的鼠比例均为1:1,(2)若为亲本中隐形基因的携带者,此毛色异常的雄鼠的(基因型为aa)与同一窝的多只雌鼠(基因型为AA或Aa)交配后,不同窝的子代不同,若雌鼠为AA,后代全部为毛色正常鼠,若雌鼠为Aa,后代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比例是1:1。
    77.(2012•广东卷•T28)子叶黄色(Y,野生型)和绿色(y,突变型)是孟德尔研究的豌豆相对性状之一。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
    (1)在黑暗条件下,野生型和突变型豌豆的叶片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见图10。其中,反映突变型豌豆叶片总绿叶素含量变化的曲先是____________。








    (2)Y基因和y基因的翻译产物分别是SGRY蛋白和SGRy蛋白,其部分氨基酸序列见图11。据图11推测,Y基因突变为y基因的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_______和_______。进一步研究发现,SGRY蛋白和SGRy蛋白都能进入叶绿体。可推测,位点_______的突变导致了该蛋白的功能异常,从而使该蛋白调控叶绿素降解的能力减弱,最终使突变型豌豆子叶和叶片维持“常绿”。
    (3)水稻Y基因发生突变,也出现了类似的“常绿”突变植株y2,其叶片衰老后仍为绿色。为验证水稻Y基因的功能,设计了以下实验,请完善。
    (一)培育转基因植株:
    Ⅰ.植株甲:用含有空载体的农杆菌感染________的细胞,培育并获得纯和植株。
    Ⅱ.植株乙:________,培育并获得含有目的基因的纯合植株。
    (二)预测转基因植株的表现型:
    植株甲:________维持“常绿”;植株乙:________。
    (三)推测结论:________。
    【答案】 (1)A (2)替换 增加 ③
    (3)(一)突变植株y2 用Y基因的农杆菌感染纯和突变植株y2 (二)能 不能维持“常绿” (三)Y基因能使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
    【解析】(1)根据题干所给信息“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可推测出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发育成的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降低。分析图10,B从第六天开始总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因此B代表野生型豌豆,则A为突变型豌豆。
    (2)根据图11可以看出,突变型的SGRy蛋白和野生型的SGRY有3处变异,①处氨基酸由T变成S,②处氨基酸由N变成K,可以确定是基因相应的碱基发生了替换,③处多了一个氨基酸,所以可以确定是发生了碱基的增添;从图11中可以看出SGRY蛋白的第12和38个氨基酸所在的区域的功能是引导该蛋白进入叶绿体,根据题意,SGRy和SGRY都能进入叶绿体,说明①②处的变异没有改变其功能;所以突变型的SGRy蛋白功能的改变就是有由③处变异引起。
    (3)本实验通过具体情境考查对照实验设计能力。欲通过转基因实验验证Y基因“能使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的功能,首先应培育纯合的常绿突变植株y2,然后用含有Y基因的农杆菌感染纯合的常绿突变植株y2,培育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纯合植株观察其叶片颜色变化。为了排除农杆菌感染对植株的影响,应用含有空载体的农杆菌感染常绿突变植株y2作为对照。
    78.(2012•天津卷•T8)黄曲霉毒素B1 (AFB1)存在于被黄曲霉菌污染的饲料中,它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并蓄积,引起癌变。某些微生物能表达AFB1解毒酶.将该酶添加在饲料中可以降解AFB1,清除其毒性。
    ( 1 ) AFB1属于类致癌因子。
    ( 2 ) AFB1能结合在DNA 的G 上.使该位点受损伤变为G ' ,在DNA复制中,G '会与A配对。现有受损伤部位的序列为,经两次复制后,该序列突变为。
    ( 3 )下图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AFB1解毒酶的流程图

    据图回答问题:
    ① 在甲、乙条件下培养含AFB1解毒酶基因的菌株.经测定.甲菌液细胞密度小、细胞含解毒酶:乙菌液细胞密度大、细胞不含解毒酶.过程l 应选择菌液的细胞提取总RNA ,理由是
    ② 过程Ⅱ中,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与引物结合的模版是
    ③ 检测酵母菌工程菌是否合成了AFB1解毒酶,应采用方法。
    ( 4 )选取不含AFB1的饲料和某种实验动物为材料,探究该AFB1解毒酶在饲料中的解毒效果。实验设计及测定结果间下表:

    据表回答问题:
    ① 本实验的两个自变量,分别为。
    ② 本实验中反映AFB1解毒酶的解毒效果的对照组是。
    ③ 经测定,某污染饲料中AFB1含量为100μg/kg ,则每千克饲料应添加克AFB1解毒酶.解毒效果最好.同时节约了成本。
    (5)采用蛋白质工程进一步改造该酶的基本途径是:从提高每的活性出发,设计语气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
    【答案】( 1 )化学( 2 )

    (3)①甲 因为甲菌液细胞含解毒酶,意味着完成了基因的表达,所以应选择甲菌液的细胞提取总RNA
    ② cDNA. ③ 抗原-抗体杂交
    (4)① AFB1的有无和AFB1解毒酶的含量。
    ② B组 ③ 5
    (5)脱氧核苷酸序列。
    【解析】黄曲霉毒素B1 (AFB1)存在于被黄曲霉菌污染的饲料中,它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并蓄积,引起瘤变。某些微生物能表达AFB1解毒酶.将该酶添加在饲料中可以降解AFB1,清除其毒性。
    ( 1 )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化学物质,AFB1属于化学类致癌因子。
    ( 2 ) AFB1能结合在DNA 的G 上.使该位点受损伤变为G ' ,在DNA复制中,G '会与A配对。现有受损伤部位的序列为,经两次复制后,得到如下序列其中突变序列为
    (3)① 在甲、乙条件下培养含AFB1解毒酶基因的菌株.经测定.甲菌液细胞密度小、细胞含解毒酶:乙菌液细胞密度大、细胞不含解毒酶.过程l 应选择甲菌液的细胞提取总RNA ,理由是因为甲菌液细胞含解毒酶,意味着完成了基因的表达,所以应选择甲菌液的细胞提取总RNA
    ② 过程Ⅱ中,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与引物结合的模版是cDNA.
    ③ 检测酵母菌工程菌是否合成了AFB1解毒酶,应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方法。
    (4)① 本实验的两个自变量,分别为AFB1的有无和AFB1解毒酶的含量。
    ② 本实验中反映AFB1解毒酶的解毒效果的对照组是B组。
    ③ 经测定,某污染饲料中AFB1含量为100μg/kg ,则每千克饲料应添加5克AFB1解毒酶.解毒效果最好.同时节的了成本。
    (5)采用蛋白质工程进一步改造该酶的基本途径是:从提高每的活性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79.(2012•江苏卷•T28)科学家将培育的异源多倍体的抗叶锈病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育成了抗叶锈病的小麦,育种过程见图。图中A、B、C、D表示4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每组有7条染色体,C染色体组中含携带抗病基因的染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异源多倍体是由两种植物AABB与CC远缘杂交形成的后代,经________________方法培育而成,还可用植物细胞工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进行培育。
    (2)杂交后代①染色体组的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________个四分体,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___条染色体。
    (3)杂交后代②中C组的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易丢失,这是因为减数分裂时这些染色体_____________。
    (4)为使杂交后代③的抗病基因稳定遗传,常用射线照射花粉,使含抗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接到小麦染色体上,这种变异称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植物体细胞杂交 
    (2)AABBCD  14  42
    (3)无同源染色体配对  (4)染色体结构变异
    【解析】(1)A、B、C、D表示4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植物AABB产生AB的配子,植物CC产生含C的配子,结合后形成ABC受精卵并发育为相应的种子,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形成可育的后代AABBCC;还可以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AABBCC的个体。
    (2)AABBCC产生的配子为ABC,AABBDD产生的配子为ABD,配子结合形成AABBCD的受精卵,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染色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C染色体组和D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不能形成四分体,两个A染色体组可形成7个四分体,两个B染色体组可形成7个四分体,共计14个四分体。由于①中有6个染色体,每个染色体组7条染色体,共42条。
    (3)杂交后代②,减数分裂过程中C组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配对而丢失。
    (4)射线可能会导致C染色体断裂,断裂的部分如果含有抗病基因,抗病基因可通过易位的方式转移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这种变异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80.(2012•浙江卷•T32)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为A、a)、高秆和矮秆(基因为B、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现有不抗病矮秆玉米种子(甲),研究人员欲培育抗病高秆玉米,进行以下实验:
    取适量的甲,用合适剂量的γ射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观察到白化苗4株、抗病矮秆1株(乙)和不抗病高秆1株(丙)。将乙与丙杂交,F1中出现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高秆和不抗病矮秆。选取F1中抗病高秆植株上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选出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高秆植株(丁)。
    另一实验表明,以甲和丁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均为抗病高秆。
    请回答:
    (1)对上述l株白化苗的研究发现,控制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因此该基因不能正常_______,功能丧失,无法合成叶绿素,表明该白化苗的变异具有_________的特点,该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___。
    (2)上述培育抗病高秆玉米的实验运用了_______________、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技术,其中杂交育种技术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花药离体培养中,可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芽、根获得再生植株,也可通过诱导分化成________获得再生植株。
    (3)从基因组成看,乙与丙植株杂交的F1中抗病高秆植株能产生________________种配子。
    (4)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乙与丙植株杂交得到F1的过程。
    【答案】(1)表达  有害性  基因突变 
    (2)诱变育种  基因重组  胚状体  (3)4
    (4)

    【解析】(1)由“甲和丁杂交后代均为抗病高秆”可知,抗病和高秆为显性,据此推出各亲本的基因型:甲(aabb)、乙(Aabb)、丙(aaBb)、丁(AABB)。
    (2)基因缺失DNA片段后,其数量并未减少,变异类型为基因突变。突变后的基因无法正常进行转录和翻译,体现了变异的有害性。
    (3)乙和丙杂交得到的F1,其基因型为AaBb,可产生4种不同类型的配子。
    81.(2011•年江苏卷•T28)洋葱(2n=16)为二倍体植物。为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洋葱根尖细胞分裂指数(即视野内分裂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的影响,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洋葱的老根去除,经水培生根后取出。
    ②将洋葱分组同时转入质量分数为0.01%、0. 1%秋水仙素溶液中,分别培养24 h、36 h、
    48 h;秋水仙素处理停止后再转入清水中分别培养0 h、12 h、24 h、36 h。
    ③剪取根尖,用Carnoy固定液(用3份无水乙醇、1份冰乙酸混匀)固定8h,然后将根尖浸泡在1 mol/L盐酸溶液中5~8 min。
    ④将根尖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漂洗。
    ⑤用石炭酸一品红试剂染色。
    ⑥制片、镜检;计数、拍照。
    实验结果:不同方法处理后的细胞分裂指数(%)如下表。
    秋水仙素溶液处理
    清水培养时间(h)
    质量分数(%)
    时间(h)
    0
    12
    24
    36[
    0. 0l[
    24
    10. 71
    13. 68
    14. 19
    14. 46
    36
    9. 94
    11. 99
    13. 59
    13. 62
    48
    7. 98
    10. 06
    12. 22
    11. 97
    0.1
    24
    7. 74
    9. 09
    11. 07
    10. 86
    36
    6. 12
    7. 87
    9. 98
    9. 81
    48
    5. 97
    6. 68
    7. 98
    8. 56
    请分析上述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步骤③中“将根尖浸泡在1 mol/L盐酸溶液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⑥为了获得相应的观察视野,镜检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4)为了统计数据更加科学,计数时应采取的方法是。
    (5)根据上表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①质量分数为秋水仙素溶液诱导后的细胞分裂指数较高;
    ②本实验的各种处理中,提高细胞分裂指数的最佳方法是。
    (6)下面为一位同学在步骤⑥所拍摄的显微照片,形成 细胞a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答案】 (1)使组织中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先在低倍镜下观察,缓慢移动装片,发现理想视野后换用高倍镜
    (3)碱
    (4)每组装片观察多个视野
    (5)①0.01% ②0.01%秋水仙素溶液诱导24 h,再在清水中培养36 h
    (6)秋水仙素处理发生在上一个细胞周期纺锤体形成之后
    【解析】(1)步骤③中“将根尖浸泡在1mol/L盐酸溶液中”的作用是解离,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使用显微镜时遵循先低后高的原则,所有步骤⑥为了获得相应的观察视野,镜检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先再低倍镜下观察,缓慢移动装片,发现理想视野后换用高倍镜。
    (3)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由此可以推测石碳酸-品红试剂是一种碱性染料。
    (4)为了统计数据更加科学,计数时每组装片应观察多个视野,再计算平均值。
    (5)①由表中数据可知,质量分数为0.01%的秋水仙素溶液诱导后的细胞分裂指数较高;
    ②由表中数据可知,0.01%秋水仙素溶液诱导24h,再在清水中培养36h后细胞分裂指数最高,所以本实验的各种处理中,提高细胞分裂指数的最佳方法是0.01%秋水仙素溶液诱导24h,再在清水中培养36h。
    (6)图示细胞a中的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可能原因是秋水仙素处理发生在上一个细胞周期纺锤体形成之后。
    82.(2011•广东卷•T27)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
    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 、和。
    (2)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
    (3)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
    置(如图11),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
    到野生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
    平均数目会逐代,原因是。
    【答案】(1)受精卵 S基因、由S基因转录的mRNA S蛋白
    (2)50% 60%
    (3)减少 S基因表达的S蛋白会抑制登革热病毒复制
    【解析】(1)动物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受体细胞是受精卵,其发育成的个体的每个体细胞中均含有目的基因;目的基因在受体中正常地转录和翻译,才能控制相应的性状出现。
    (2)“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说明A_bb和aaB_的胚胎致死,故AABB雄蚊和aabb雌蚊相交,后代基因型全为AaBb,无致死现象,A的基因频率为50%;F2中A_B_:A_bb:aaB_:aabb应为9:3:3:1,由于A_bb和aaB_的胚胎致死,要淘汰掉3/16的A_bb、3/16的aaB_,因此对于A、a来说,会淘汰掉1/16的AA、1/8的Aa、3/16的aa,所以F2中AA:Aa:aa=3:6:1,故A的基因频率为60%。
    (3)群体中S基因频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达的蛋白可以抑制蚊子体内病毒的增殖,使蚊子体内病毒平均数逐代减少。
    83.(2011•上海生命科学卷•T)(八)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1)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_____________。
    A.适应辐射
    B.地理隔离
    C.生存竞争 
    D.生殖隔离
    (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变小。
    右表为V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
    (5)计算Va在A种群中的频率____________________。
    (6)就V基因而言,比较A种群和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种群 
    (2)D  
    (3)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4)基因库 
    (5)33%
    (6)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为4种/A种群基因型多于B种群
    【解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2)材料一中“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材料二中“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也说明这两个种群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
    (3)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这说明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结果。
    (4)基因库是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在材料二中,种群中个体数减少,这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变小。
    (5)Va的频率=2200+50×2+100600×2×100%≈33%。
    (6)A种群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为4种,说明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
    84.(2010•天津卷•T24)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___。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_____________、不发生___________、不发生____________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答案】(1)0.5(1分)
    (2)足够大  基因突变(或突变)  选择  0.25  不会
    (3)0.4  0.2  0.4  会
    【解析】(1) a基因的频率=0.3+0.4×1/2=0.5
    (2)要保证遗传平衡,种群必须足够大,且不发生基因突变,不发生选择,没有迁入与迁出。随机交配的群体,子代aa基因型频率= a基因频率的平方=0.52
    (3)自交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3+0.4×1/4=0.4,Aa的基因型频率=0.4×1/2=0.2,aa的基因型频率=0.3+0.4×1/4=0.4。没有选择,子代的基因型频率不会发生改变。
    相关试卷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生物 人教版新课标专题17 实验与探究 Word版含解斩: 这是一份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生物 人教版新课标专题17 实验与探究 Word版含解斩,共54页。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生物人教版新课标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Word版无答案原卷版: 这是一份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生物人教版新课标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Word版无答案原卷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的菌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生物 人教版新课标专题06 遗传的分子基础 Word版含解斩: 这是一份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生物 人教版新课标专题06 遗传的分子基础 Word版含解斩,共4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体外实验的方法可合成多肽链,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生物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Word版含解斩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