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5 河中石兽综合训练题
展开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一寺临河干: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________
(3)阅十余岁:________
(4)二石兽并沉焉:________
(5)尔辈不能究物理:________
(6)盖石性坚重:________
(7)求之下流,固颠:________
(8)但知其一:________
2. 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3.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 《河中石兽》中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6. 《河中石兽》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7. 你从《河中石兽》中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二、阅读理解(25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画线的词。
①阅十余岁 阅:________
②竟不可得 竟:________
(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山门圮于河。
(3)翻译下列语句。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乙】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 ⑤掉:摆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________。
②一日曝书画曝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________。
②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________。
(3)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原因:________。
②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原因:________。
(4)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
甲文:________。
乙文: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5课 河中石兽》2021年同步练习卷(2)
一、基础知识(35分)
1.
【答案】
靠近;岸边
倒塌
经历
一起
你们;推究,探求
语气词,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申说理由或推测原因
确实,固然;颠倒,错误
只,仅仅
【考点】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河中石兽(纪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进行分类整理,还要牢固记忆。
【解答】
句意: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临:靠近。干:岸边。
句意:大门倒塌在河中。圮:倒塌。
句意:经历十多年。阅:经历。
句意: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并:一起。
句意: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探求。
句意: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盖:语气词,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申说理由或推测原因。
句意: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固;确实,固然。颠:颠倒,错误。
句意:只知其一。但:只,仅仅。
2.
【答案】
这样,判断动词,事物的常理,物理学
【考点】
古今异义
河中石兽(纪昀)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古今字形相同但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解答】
(1)句意:像这样再冲刷。是: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2)句意: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物理:古义,事物的常理;今义,物理学。
3.
【答案】
D
【考点】
文言虚词
河中石兽(纪昀)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解答】
A、B、C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
D项,“之”为结构助词“的”。
故选D。
4.
【答案】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考点】
文言翻译
河中石兽(纪昀)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
重点字词:是,这;岂,怎么;携,带走。句意: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重点字词:已,停止;遂,于是;反,然而。句意: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重点字词: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是;欤,吗。句意: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5.
【答案】
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因其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他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
分析文章主旨或主题
河中石兽(纪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分清文章层次,把握主文中的关键语句。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因为学者认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他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认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是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6.
【答案】
示例一: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示例二:遇到事情,不能靠主观的推理,应从实际出发,实践出真知。
【考点】
分析文章主旨或主题
河中石兽(纪昀)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
这篇文章用简练的语言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歌颂了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河兵,嘲笑了讲学家的愚笨,讽刺了儒道学的自以为高明。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作者对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告诉我们遇到事情,不能靠主观的推理,应从实际出发,实践出真知。
7.
【答案】
示例一: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
示例二: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示例三: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考点】
分析文章主旨或主题
河中石兽(纪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
【解答】
文章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文章的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像和尚和讲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
二、阅读理解(25分)
【答案】
(1)①经过,过了,②终于,到底
(2)山门/圮于河
(3)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可以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4)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5)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考点】
河中石兽(纪昀)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分析评价文章哲理或思想
文言翻译
文言断句
课内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①经过十多年。阅:经过,过了。
②最后也没找到。竟:终于,到底。
(2)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山门”为主语,其后停顿,结合句意:庙门倒塌在了河里。所以句子停顿为:山门/圮于河。
(3)①尔辈,你们;究,探究;物理,事物的道理;为,被。句子翻译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臆断,主观地判断。句子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可以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4)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结局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文章的主旨可从“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中概括出来。
(5)从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两人的讲述,可知,寺僧与学者分别考虑了水流推力、沙性、石性等因素,而老河兵经验丰富,将影响石兽位置的水流、沙性、石性等因素都考虑到了。庙僧和讲学家都是从经验出发,没有联系实际,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所以找不到石兽;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答案】
经历,晒
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
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摆动)的。
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注意细节
【考点】
课内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纪昀)
【解析】
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抚掌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读书人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解答】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1)如是再啮。
古义:
________
今义:
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________
今义:
________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5 河中石兽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5 河中石兽测试题,共5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3 太空一日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3 太空一日复习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带上她的眼睛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带上她的眼睛随堂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