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生物选考江苏专用一轮总复习集训:专题14生物的进化 —模拟
展开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生物选考江苏专用一轮总复习集训:专题14生物的进化 —模拟,共18页。
【5年高考】
考点一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2021湖南新高考适应卷,8,2分)中美洲东海岸与西海岸分布着两种形态差异明显的海龟。经DNA检测,发现它们曾经是同一物种;因火山爆发导致中美洲形成,它们被分隔成两个地区的不同种群,现已进化成两个不同物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两种海龟的基因库存在明显差异
D.东西海岸的不同环境影响海龟进化的方向
答案 B
2.(2021湖北新高考适应卷,8,2分)线虫的npr-1基因编码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该基因突变后(突变基因NPR-1),其编码的蛋白质第215位氨基酸残基由缬氨酸变为苯丙氨酸,导致线虫觅食行为由“独立觅食”变为“聚集觅食”。觅食行为的改变,在食物匮乏时,使线虫活动范围受限,能量消耗减少,有利于交配,对线虫生存有利。针对以上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npr-1基因发生的上述突变属于碱基替换
B.食物匮乏时,npr-1基因频率会提高
C.新基因的产生为线虫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D.这两种觅食行为的存在有利于线虫适应环境
答案 B
3.(2018江苏单科,4,2分)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答案 A
4.(2016江苏单科,12,2分)如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C
5.(2019天津理综,6,6分)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答案 B
考点二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6.(2021江苏新高考适应卷,9,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带任何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一定高于温带
B.外来物种一定会导致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
C.共同进化既存在于食植动物和食肉动物之间,也存在于植物和食植动物之间
D.生物多样性会随群落演替的进程而逐渐增加,但该群落中不会发生生物进化
答案 C
7.(2017江苏单科,7,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答案 A
8.(2018浙江11月选考,9,2分)人体中的每一块骨骼,在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体中都有,只是大小比例有所不同。造成生物结构统一性的主要原因是( )
A.共同祖先遗传 B.环境变化
C.长期人工选择 D.生物变异
答案 A
9.(2017浙江11月选考,3,2分)动物和植物都由真核细胞组成,它们的细胞结构十分相似。这说明生物具有( )
A.适应性 B.统一性 C.遗传性 D.特异性
答案 B
10.(2018课标全国Ⅰ,29,10分)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地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
。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 。分解者通过 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答案 (1)协同进化(或答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教师专用题组]
【5年高考】
考点一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2018浙江4月选考,14,2分)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
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答案 C 本题通过对自然选择相关内容的辨析作答,体现了对生命观念中进化与适应观的考查。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A正确;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当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使生物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时,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B正确;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有的可以遗传给子代,有的不能,如遗传漂变,C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对影响个体存活和繁殖的差异进行了选择,D正确。
2.(2012江苏单科,5,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具有竞争关系的生物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A正确;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证据是古生物学证据,是以化石为依据的,B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会改变当地生物的生存机会,进而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突变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不正确。
3.(2014江苏单科,8,2分)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答案 B 细菌可通过突变产生耐药性,抗生素通常只起选择作用而不起诱变作用,A错误,B正确;体内是否有免疫球蛋白或是否对新生儿接种疫苗只影响个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与细菌耐药性无关,C、D错误。
易错警示 抗生素所起的是“筛选”作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种类和剂量的滥用)使耐药菌存活下来,其后在反复的“筛选”作用下,细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加。
4.(2012海南单科,23,2分)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答案 D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在整个生物界是非常普遍的,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对生物进化极其重要,A正确;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因而形成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B正确;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由于选择作用,与该环境有关的性状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而与该环境无关的性状的基因频率可能不改变,C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错误。
5.(2011江苏单科,6,2分)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答案 C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不决定变异的方向,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加,D错误。
6.(2019海南单科,19,2分)人苯丙酮尿症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m控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极低。理论上,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人群中M和m的基因频率均为1/2
B.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相等
C.苯丙酮尿症患者母亲的基因型为Mm和mm的概率相等
D.苯丙酮尿症患者与正常人婚配所生儿子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为1/2
答案 B 本题借助苯丙酮尿症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以及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属于对基础内容的引申,考查演绎推理及相关计算。欲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必须已知,题干中没有指明人群中各基因型所占的比例,相应基因频率无法计算,A错误;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女患病概率均等,B正确;患者的基因型为mm,其m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其母亲的基因型可能是Mm或mm,由于基因频率未知,因此其母亲的基因型频率无法计算,同理正常人群中相应的MM和Mm的基因型频率未知,D选项无法计算,C、D错误。
7.(2017海南单科,20,2分)遗传学上的平衡种群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改变的大种群。某哺乳动物的平衡种群中,栗色毛和黑色毛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则说明黑色为显性
B.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则说明栗色为显性
C.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
D.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则说明栗色为隐性
答案 C 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无法区分显、隐性,A错误;若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较高,则新生的隐性个体可多于显性个体,B错误;若种群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数目相等,则隐性基因频率大于显性基因频率,C正确;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无法区分显、隐性,D错误。
知识拓展 性状显、隐性的判断方法
(1)不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具有这一性状的亲本为显性纯合子。
(2)相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不同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8.(2015安徽理综,5,6分)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
A.75% B.50% C.42% D.21%
答案 C 两种群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种群大小相等,故两种群完全合并后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两种群A、a基因频率的平均值,即A基因频率=(80%+60%)÷2=70%,a基因频率=(20%+40%)÷2=30%。该种群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故选C。
解题关键 利用取平均值法计算合并后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快速解题的关键;计算随机交配子代中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是该题的易错点。
9.(2014海南单科,23,2分)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和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中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
A.3∶3∶1 B.4∶4∶1 C.1∶2∶0 D.1∶2∶1
答案 B 该种群中具有繁殖能力的AA和Aa分别占1/3、2/3,故A、a基因频率分别为2/3、1/3,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代中AA、Aa和aa分别占2/3×2/3=4/9、2/3×1/3×2=4/9、1/3×1/3=1/9,B正确。
10.(2013海南单科,15,2分)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答案 B 因该果蝇种群长期保持vv的基因型频率为4%,由此算出v的基因频率为0.2,V的基因频率为0.8,进而计算出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前,vv基因型的果蝇有0.04×20000=8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2×0.2×0.8×20000=64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0.8×0.8×20000=12800只。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后,v基因频率为(800×2+6400)/(40000×2)=0.1,V的基因频率为1-0.1=0.9,A正确、B错误;因Vv、vv基因型的果蝇的数目不变,而该种群个体总数增加一倍,所以Vv、vv的基因型频率降低50%,C、D正确。
11.(2013山东理综,6,4分)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C.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
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答案 C 本题结合基因的分离定律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依题意可首先分析出前三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如下表),据此可判断曲线Ⅰ、Ⅱ、Ⅲ、Ⅳ分别对应表中的②、④、③、①4种情况。
由图可知,曲线Ⅱ的F3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与曲线Ⅲ的F2中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均为0.4,A、B正确;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的比例和上一代中纯合子的比例分别为1-1/2n和1-1/2n-1,两者相差1/2n,C错误;曲线Ⅰ和Ⅳ分别代表随机交配和连续自交两种情况,此过程中没有发生淘汰和选择,所以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D正确。
12.(2011广东理综,27,16分)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拟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 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 、 和 。
(2)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 ,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 。
(3)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如图),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型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 ,原因是
。
答案 (1)受精卵 S基因 S基因的mRNA S蛋白
(2)50% 60%
(3)下降 群体中S基因频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达的蛋白可以抑制蚊子体内病毒的增殖
解析 (1)动物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受体细胞是受精卵,其发育成的个体的每个体细胞中均含有目的基因;目的基因在受体中正常地转录和翻译,才能控制相应的性状出现。(2)“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说明A_bb和aaB_的胚胎致死,故AABB雄蚊和aabb雌蚊相交,后代基因型全为AaBb,无致死现象,A的基因频率为50%;F2中A_B_∶A_bb∶aaB_∶aabb应为9∶3∶3∶1,由于A_bb和aaB_的胚胎致死,要淘汰掉3/16的A_bb、3/16的aaB_,因此对于A、a来说,会淘汰掉1/16的AA、1/8的Aa、3/16的aa,所以F2中AA∶Aa∶aa=3∶6∶1,故A的基因频率为60%。(3)S基因表达的产物S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纯合的转基因雄蚊能够将S基因稳定地传递给下一代,使群体中含有S基因的蚊子比例增大,蚊子唾液腺细胞中的S基因控制合成了S蛋白,抑制了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使蚊子体内病毒平均数逐代减少。
考点二 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13.(2014北京理综,4,6分)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答案 C 该生态系统中引入兔病毒,兔病毒对兔种群的抗性进行了选择,A正确;强毒性病毒使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使病毒的寄主减少,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B正确;病毒和兔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中毒性病毒比例提高的同时,兔的抗病毒能力也升高,C错误;病毒的传播需依靠蚊子,所以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媒介作用,D正确。
14.(2013北京理综,4,6分)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
长舌蝠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 B 由题意可知,只有长舌蝠能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因而可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A项不符合题意;题中只给出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而没有说明长筒花的其他传粉方式,如自花受粉等,故无法判断长筒花能否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B项符合题意;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和长舌蝠的长舌是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C、D项不符合题意。
15.(2012北京理综,3,6分)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
A.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群落中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由题意知,金合欢蚁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说明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A正确;金合欢蚁可通过驱逐其他植食动物为自己驱逐竞争者,B正确;植食动物与金合欢树不属于竞争关系,C错误;金合欢蚁与金合欢树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两者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16.(2011海南单科,20,2分)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答案 B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所以当某一物种灭绝时,并不一定导致另一物种也灭绝;在捕食过程中两种生物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甲物种基因的突变与乙物种基因的突变无必然联系;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不能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由于环境条件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基因频率总是在发生动态变化。
【3年模拟】
时间:40分钟 分值:3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1.(2021届江苏淮安期中,16)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B.地理隔离的出现是产生新物种的标志
C.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D
2.(2021届江苏镇江期中,9)下列与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B.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一定会产生新物种
C.长期使用同种农药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D.共同进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答案 A
3.(2021届江苏无锡期中,13)我国东北部的玉米螟和东部的玉米螟因产生的信息素不同而不能相互交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现象表明地理隔离是生殖隔离形成的必要条件
B.玉米螟不同种的形成与自然选择导致两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有关
C.信息素差异形成过程为: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重组→信息素差异
D.环境对玉米螟基因型的直接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答案 B
4.(2021届江苏常州期中,11)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a进化为b、c的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B.由物种a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存在地理隔离
C.甲岛上的物种b迁移到乙岛后,不与物种c发生基因交流
D.物种c与物种d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B
5.(2021届江苏泰州期中,10)麦维尔角地区有一种独特的壁虎(甲),其尾巴像叶片一样宽大、体色较斑驳、双眼非常巨大,还有一种较为普通的壁虎(乙),两者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麦维尔角地区所有甲、乙壁虎一定属于同一种群
B.甲、乙壁虎细胞内的基因有的相同,也有的不同
C.麦维尔角地区相对狭小,壁虎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D.甲、乙壁虎形态差异的形成说明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答案 B
6.
(2021届江苏淮安期中,14)如图甲岛最先分布着X、Y两种鸟类,后来部分X鸟迁移到乙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岛上所有的X鸟构成一个种群
B.甲岛上的X、Y两种鸟类可能源于同一祖先
C.甲岛与乙岛上X鸟的后代之间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
D.甲、乙岛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鸟类的变异方向
答案 B
7.(2021届江苏苏州期中,9)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答案 C
8.(2021届江苏泰州期中,12)跳蝻腹节绿条纹对黄条纹为显性,由基因A、a控制。兴趣小组的同学调查了某沙化草原不同区域的跳蝻腹节表现型,并计算了A基因频率,结果如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三个调查区中沙化程度最严重的是N区草地
B.三个调查区中基因频率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
C.三个调查区杂合绿条纹跳蝻所占比例的大小关系是N>L>M
D.M区与N区因存在地理隔离导致跳蝻进化为两个不同的物种
答案 C
9.(2021届江苏姜堰、如东、沭阳联考,7)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鲛鏮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突起,可发出光源,吸引猎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同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诱导的结果
B.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
C.鲛鏮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
D.鲛鏮鱼形成的过程仅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答案 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0.(2019江苏盐城中学模考,23)穿梭育种是近年来小麦育种采用的新模式。农业科学家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国内、国际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多种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下列关于穿梭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方向不同使各地区的小麦基因库存在差异
B.穿梭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可适应两个地区的环境条件
C.穿梭育种充分地利用了小麦的遗传多样性
D.穿梭育种利用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答案 ABC
11.(2020江苏扬州中学月考,21)如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及生殖隔离
B.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蜥蜴原种中不同性状个体比例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的基因库
答案 ABD
三、非选择题(共11分)
12.(2019江苏南通启东检测,13)(11分)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实验方法如下: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图所示。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 。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 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 点。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 ,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 (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 。
③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 。
答案 (1)抑菌圈的大小 (2)B (3)①B ②不定向的 前 选择 ③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少数①连续
自交
②随机
交配
③连续自交并逐
代淘汰隐性个体
④随机交配并逐代
淘汰隐性个体
P
1
1
1
1
F1
1/2
1/2
2/3
2/3
F2
1/4
1/2
2/5
1/2
沙化草地M区
绿草地L区
沙化草地N区
绿条纹频率
0.36
0.91
0.64
A基因频率
0.2
0.7
0.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生物选考江苏专用一轮总复习集训:专题18免疫调节 —模拟,共36页。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生物选考江苏专用一轮总复习集训:专题14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卷,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生物选考江苏专用一轮总复习集训:专题14生物的进化 —应用集训,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