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生物选考江苏专用一轮总复习集训:专题18免疫调节 专题检测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24119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版高考生物选考江苏专用一轮总复习集训:专题18免疫调节 专题检测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24119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版高考生物选考江苏专用一轮总复习集训:专题18免疫调节 专题检测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241192/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版高考生物选考江苏专用一轮总复习集训:专题18免疫调节 专题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生物选考江苏专用一轮总复习集训:专题18免疫调节 专题检测,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8 免疫调节
专题检测A组
一、单项选择题
1.(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③吞噬细胞的胞吞作用;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⑤皮肤的阻挡作用;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⑦抗体与抗原的结合
A.②⑤ B.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⑤⑥⑦
答案 C ①②④⑤发生在体外,属于第一道防线;⑥⑦分别属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属于第三道防线;③吞噬细胞的胞吞作用属于第二或第三道防线,C符合题意。
2.(20205·3原创题)人体消灭入侵的病原体,清除体内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离不开免疫系统。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B.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抗体具有特异性
C.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D.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被破坏的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功能,癌变的细胞不能被免疫系统清除
答案 D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三部分组成,A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一种浆细胞一般只产生一种特定的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B正确;效应T细胞能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C正确;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被破坏的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癌变的细胞能被免疫系统监控并清除,D错误。
3.(2020江苏无锡一模,13)如图表示特异性免疫的部分环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吞噬细胞和T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吞噬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
C.若图示表示细胞免疫,则T细胞将进行增殖、分化
D.若图示表示体液免疫,则T细胞将分泌淋巴因子
答案 A T细胞能特异性地识别抗原,吞噬细胞能识别所有抗原,所以吞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不具有特异性,A错误;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具有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B正确;若题图表示细胞免疫,则T细胞接受抗原的刺激将进行增殖和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若题图表示体液免疫,则T细胞将呈递抗原,同时分泌淋巴因子,D正确。
4.如图表示人体免疫调节中某一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图示过程表示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B.图中②④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C.除免疫细胞外,其他细胞也可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
D.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④,导致机体出现免疫缺陷
答案 D 题图所示免疫过程中出现了抗体,说明该免疫过程为体液免疫,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A正确;图中②④分别代表T细胞和B细胞,两者均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正确;唾液腺细胞等产生的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T细胞(②),D错误。
5.已知某种细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这是因为 ( )
A.这种细菌主要攻击人体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缺陷
B.这种细菌破坏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导致HIV更容易侵入人体
C.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人体大部分T细胞,降低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D.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失去了对该种细菌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答案 C HIV主要攻击人体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缺陷,A错误;HIV破坏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导致细菌更易侵入人体,B错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人体大部分T细胞,降低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C正确;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使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低下,D错误。
6.(2018北京大兴一模,4)破伤风是破伤风芽孢杆菌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肌痉挛的一种疾病。破伤风毒素主要侵袭神经系统中的运动神经元,导致阵发性痉挛等临床特征。对于事故中伤口很深和出现开放性骨折的人,医务人员要对其注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针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破伤风杆菌初次入侵时,会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
B.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是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
C.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可以刺激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
D.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可以清除人体细胞中的病原体
答案 A 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后产生沉淀。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是抗体,B错误。抗原可刺激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C错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的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D错误。
7.(2019北京西城期末,14)如图表示巨噬细胞摄取、加工和呈递抗原的过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
A.巨噬细胞吞噬细菌需要受体的识别和ATP供能
B.巨噬细胞的MHC-Ⅱ分子将细菌的抗原呈递给效应T细胞
C.图示过程可发生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
D.MHC-Ⅱ分子的加工及定位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的统一性
答案 B 巨噬细胞吞噬细菌需识别细菌,其吞噬细菌的过程属于胞吞,该过程需要ATP供能,A选项正确。发生细胞免疫时巨噬细胞的MHC-Ⅱ分子将细菌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由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然后进行细胞免疫的后续过程;发生体液免疫时,巨噬细胞的MHC-Ⅱ分子将细菌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发生体液免疫的后续过程,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MHC-Ⅱ分子加工及定位过程中涉及膜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的统一性,D选项正确。
8.(2020河北邢台一模,20)疫苗通常用灭活和减毒的病原体制成,接种后机体可产生免疫反应,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接种疫苗可激发人体免疫反应来抵抗各种疾病
B.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一直起防卫作用
C.灭活和减毒的病原体保留了其抗原特性但不会致病
D.接种疫苗后同种病原体再次侵入时,浆细胞只来自记忆细胞的分化
答案 C 接种的疫苗是特定的抗原,能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并不能激发人体抵抗各种疾病,A错误;接种疫苗后,机体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存在一段时间,记忆细胞存在的时间长至几年甚至终生,B错误;病原体灭活或减毒后仍有抗原特性,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但是不会导致机体患病,C正确;二次免疫时,浆细胞可来自记忆细胞和B细胞的分化,D错误。
9.(2019江西新余四中第一次月考,20)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简称M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如表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组别
处理方式
检测结果
实验组
用肺癌细胞抗原与M细胞混合培养后,分离出M细胞与胸腺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再分离出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
部分淋巴细胞能杀伤肺癌细胞
对照组
未经处理的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
淋巴细胞均不能杀伤肺癌细胞
A.实验组中部分能够杀伤肺癌细胞的细胞可由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B.若将对照组中未经处理胸腺淋巴细胞用抗体处理将得到与实验组一样的结果
C.M细胞最可能是吞噬细胞,它具有识别、摄取、处理、传递抗原的作用
D.癌细胞被杀伤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答案 B 实验组中部分能够杀伤肺癌细胞的细胞是效应T细胞,可由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来,这说明M细胞可能是吞噬、处理抗原的吞噬细胞,A、C正确;抗原(肺癌细胞)可以刺激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而抗体不能,B错误;癌细胞被杀伤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D正确。
10.(2019江苏如东一模,12)人的角膜、妊娠的子宫等,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而不产生排异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免疫赦免区”,该区域细胞有赦免基因的表达,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凋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移植心脏难以存活的主要原因是机体会将移植心脏当作抗原进行攻击
B.“免疫赦免”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进化缺陷,不利于人类适应环境
C.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可利用药物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敏感
D.赦免基因的启动,使得人体效应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出现异常现象
答案 A 移植心脏难以存活的主要原因是机体会将移植心脏当作抗原进行攻击,即发生免疫排斥反应,A正确;“免疫赦免”现象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表现,B错误;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可利用药物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不敏感,C错误;效应T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增殖的能力,D错误。
11.(2020内蒙古鄂尔多斯模拟,5)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会引起机体的功能紊乱,以下五种情况分别属于 ( )
①有的人一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
②HIV侵入人体后,攻击T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
③“重症肌无力”病人的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而受到攻击,使该受体失去功能
④效应T细胞与被新型冠状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A.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过敏反应、免疫缺陷病
B.过敏反应、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细胞免疫
C.过敏反应、过度免疫、免疫缺陷病、体液免疫
D.过敏反应、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答案 B ①花粉引起人打喷嚏、鼻塞,属于过敏反应;②HIV攻击T细胞使得细胞免疫完全丧失,体液免疫部分丧失,属于免疫缺陷病;③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而受到攻击,属于自身免疫病;④效应T细胞与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免疫。
12.(2020山西运城一模,2)NK细胞是一种淋巴细胞,在人体清除癌细胞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仍然有一些癌细胞能够逃避机体NK细胞的攻击,引起癌症的发生。中科大魏海明等研究发现,肝癌患者肝脏中的NK细胞内线粒体的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碎片化)。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的低氧状态能够激活肿瘤中NK细胞的mTOR-Drp1信号,导致线粒体过度分裂。下列相关叙述或推理不合理的是 ( )
A.NK细胞参与的癌细胞清除过程属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癌组织中NK细胞内线粒体的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C.正常人体内效应T细胞诱导癌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D.若使用mTOR-Drp1信号抑制剂处理,可减少癌症发生的几率
答案 A NK细胞参与的癌细胞清除过程属于细胞免疫,A错误;NK细胞内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B正确;体内癌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C正确;由题干信息可推知,线粒体过度分裂导致线粒体碎片化,从而影响NK细胞对癌细胞的免疫能力,而线粒体的分裂与信号mTOR-Drp1有关,因此,若抑制信号mTOR-Drp1,则会抑制线粒体过度分裂,从而可以保持NK细胞对癌细胞正常的免疫能力,减少癌症发生的几率,D正确。
13.(2020山东济宁线上检测,11)2019年初,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剑锋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发烧在机体清除病原体感染中的主要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全新阐述。研究发现当机体温度达到高热(38.5℃)及以上水平时,热刺激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90表达并转移到细胞膜上,该蛋白质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后会加速免疫细胞“运动”到感染部位发挥作用。该发现让人们对发热的作用及退热药的使用有了新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热休克蛋白90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并使免疫细胞作出应答,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作用
C.该研究提示我们,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药
D.机体清除外来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答案 D 热刺激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90表达并转移到细胞膜上,该蛋白质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后会加速免疫细胞“运动”到感染部位发挥作用,热休克蛋白90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并使免疫细胞作出应答,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A正确。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因此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作用,B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药,C正确。机体清除外来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是指机体清除体内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的能力,D错误。
14.(2019福建福州期末,30)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关于无胸腺裸鼠,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
A.患恶性肿瘤概率更大 B.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
C.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D.对异体组织几乎无排斥反应
答案 C 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无胸腺会导致T细胞不能成熟,进而影响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和监控、清除功能,A正确;无胸腺裸鼠免疫力低下,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B正确;缺乏T细胞,体液免疫大部分丧失,C错误;无胸腺裸鼠细胞免疫完全丧失,对异体组织几乎无排斥反应,D正确。
易错警示 无胸腺,则缺乏成熟的T细胞,会导致体液免疫大部分丧失,细胞免疫完全丧失。
15.(2019广东六校一模,30)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TLR是位于其细胞表面的一种识别病毒的重要受体,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其途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TLR是一种蛋白质
B.树突状细胞主要激发体液免疫
C.树突状细胞能识别抗原
D.图中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 B 本题通过T细胞作用的分析与推理,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素养。TLR是位于树突状细胞表面的一种识别病毒的重要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C正确;树突状细胞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B错误;从图示过程看,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通过直接接触完成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正确。
易错警示 T细胞并非只参与细胞免疫。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若T细胞缺失,细胞免疫功能全部丧失,体液免疫功能只有部分保留。
二、多项选择题
16.(2020届山东济南月考,26)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之后HIV浓度逐渐增加,免疫系统被破坏,最终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T细胞在HIV侵入人体后一直不断减少
B.T细胞细胞膜具有能被HIV识别并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C.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正常人不易传播HIV
D.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答案 BCD HIV侵入人体初期,T细胞数量会增多,A错误;由于T细胞细胞膜上有被HIV识别并结合的特异性受体,所以HIV主要侵染T细胞,B正确;蚊蝇叮咬不易传播HIV,C正确;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而导致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D正确。
三、非选择题
17.(2020辽宁大连一模,30)病毒侵入人体,可能会诱发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部分过程图解如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甲型免疫与乙型免疫分别指的是 免疫和 免疫;X和Y分别是 细胞和 细胞。
(2)图中初始B细胞还会增殖分化为 。a的作用是:a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 。
(3)天花疫苗取自被称为“牛痘”的活体病毒,接种牛痘病毒能够预防天花的原因是
。
答案 (1)细胞 体液 效应T 浆 (2)记忆细胞(记忆B细胞) 病毒(病原体)的增(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3)二者具有相同种类的抗原(性),接种牛痘病毒产生的抗体也能抗天花病毒
解析 (1)图中,甲型免疫主要靠效应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为细胞免疫;乙型免疫主要靠抗体“作战”,为体液免疫。X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X为效应T细胞。Y由初始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可合成分泌抗体,Y为浆细胞。(2)初始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除形成浆细胞外,还会形成记忆(B)细胞。图中的a为抗体,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病毒)的增(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3)天花病毒和牛痘病毒具有相同种类的抗原(性),因此接种牛痘病毒产生的抗体也能抗天花病毒。
18.(2020届天津杨村一中热身练二,10)近期发现一种新型细菌M,注入机体的细菌M能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对细菌M的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设计了如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请补充如下的实验步骤:
①将用生理盐水配制细菌M的培养液注入小鼠甲体内后观察小鼠甲感染细菌M的情况。
②提取小鼠甲的血清注入小鼠乙体内,提取小鼠甲的 (填“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或“吞噬细胞”)注入小鼠丙体内。
③ 。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乙和丙小鼠的患病情况。
(2)实验结果分析:若出现的实验结果为 ,则可以说明对新型细菌M的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而不是细胞免疫。
(3)SP是由神经细胞产生的能够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信息分子,则SP是一种 ,SP能作用于T细胞和B细胞,促进T细胞和B细胞从外界摄取胸苷,合成DNA分子,以增强机体的 免疫功能。
答案 (1)②T淋巴细胞 ③向乙和丙小鼠体内注入等量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细菌M的培养液 (2)小鼠乙不患病,小鼠丙患病 (3)神经递质 特异性(或“体液和细胞”)
解析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对细菌M的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若为体液免疫,起主要作用的是抗体,若为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的是T淋巴细胞,因此应将小鼠甲的血清和T淋巴细胞分别注入另外两只健康小鼠体内,然后向两只健康小鼠体内注入等量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细菌M的培养液,观察其患病情况。(2)若小鼠乙不患病,小鼠丙患病,说明起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抗体,而不是T淋巴细胞。(3)SP是神经细胞分泌的信息分子,因此推测SP是一种神经递质,SP能促进T细胞和B细胞的DNA分子的合成,进而促进其增殖,因此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增强作用。
19.(2019广东广州一模,31)某些被HIV感染的宿主细胞暂时不合成病毒蛋白质,因而不会被免疫系统发现和清除,成为“HIV潜伏库”,这是导致艾滋病较难根治的原因之一。回答下列问题:
(1)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 细胞。
(2)宿主细胞被HIV感染后,宿主细胞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其原因是
。
(3)若要清除“HIV潜伏库”,请提出一个合理的策略:
。
(4)在清除“HIV潜伏库”的同时,还要通过辅助使用某些药物抑制 过程,进而治疗艾滋病。
答案 (1)T (2)HIV逆转录出的DNA整合到了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3)诱导激活宿主细胞内HIV所逆转录出的DNA的转录、翻译,使其表达出病毒蛋白以被免疫系统发现并清除 (4)HIV侵染宿主细胞及其逆转录
解析 (1)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2)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侵染宿主后,其逆转录出的DNA会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宿主细胞DNA上会增加一段额外的DNA序列,进而使宿主细胞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3)根据题述信息分析可知,若要清除“HIV潜伏库”,应设法诱导激活宿主细胞内HIV所逆转录出的DNA的转录、翻译,使其表达出病毒蛋白,以被免疫系统发现并清除。(4)为彻底治愈艾滋病,除了要清除“HIV潜伏库”,还应从根源上遏制,即通过辅助使用某些药物抑制HIV侵染宿主细胞及其逆转录过程。
20.(20195·3 原创冲刺卷三,31)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一旦病发,致死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因此做好预防措施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注射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疫苗生产事关公众安全,疫苗生产企业应严格遵守生产标准。请回答下列问题:
(1)狂犬病疫苗通常是对狂犬病病毒进行灭活处理制备得到的,在制备狂犬病疫苗时,应 (填“保留部分”或“完全去除”)其致病性。
(2)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机体首先对疫苗发生反应的细胞是 。注射狂犬病疫苗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有 。
(3)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人体血液中可出现抗狂犬病病毒的抗体,这些抗体的作用是
。
(4)若被犬咬伤,除应注射狂犬病疫苗外,往往还需要同时使用狂犬病病毒抗毒血清,其中,立即发挥保护作用的是 。
(5)一些企业为追求更大的利润,违规生产纯度不高的疫苗,对于这些企业应当追究其法律责任,对于已接种这种问题疫苗的个体,从免疫的角度分析,可采取的措施是
。
答案 (1)保留部分 (2)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与体内游离的狂犬病病毒结合,抑制狂犬病病毒对人体细胞的黏附,与病毒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狂犬病病毒抗毒血清 (5)补充接种合格疫苗
解析 (1)在制备狂犬病疫苗时,要保留狂犬病病毒的部分致病性,这样才可以在不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情况下使人体获得免疫能力。(2)病原体进入人体后,最早对疫苗发生反应的细胞是吞噬细胞。注射狂犬病疫苗后,机体首先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体与病毒结合,部分病毒会进入细胞内,这时机体发生细胞免疫使其宿主细胞裂解释放出病毒,由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与释放的病毒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3)依据课本内容,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4)狂犬病病毒抗毒血清中含有抗体,可直接与病原体结合起到免疫保护的作用。(5)从免疫的角度分析,应补充接种合格疫苗,促使机体产生对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以获得免疫能力。
21.(2018北京海淀一模,29)寨卡病毒在南美流行,该地区也是登革热病毒流行区域。为研究寨卡病毒流行与登革热病毒的关系,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16分)
(1)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引起 产生特异性抗体,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 宿主细胞。
(2)登革热病毒与寨卡病毒结构相似。为探究登革热病毒抗体是否可以特异性结合寨卡病毒,科研人员用血清与病毒进行抗原—抗体杂交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
①请阐述b组和c组在本实验中的作用。
b组:排除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c组: 的参照。
②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实验组抗原—抗体反应强度 ,可得出 的结论。
(3)科研人员假设:人感染过登革热病毒后,体内存留的登革热病毒抗体能与寨卡病毒结合,结合了病毒的抗体与宿主细胞表面蛋白结合,从而帮助寨卡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即存在抗体依赖性增强(简称ADE)。为验证该假设,有人利用下列备选材料设计了实验方案。
备选实验材料:正常人血清,登革热康复者血清,寨卡病毒,登革热病毒,细胞系U(不发生ADE时,对寨卡病毒的感染率很低),细胞系W(不发生ADE时,对寨卡病毒的感染率很高)。
实验方案:
组别
实验处理
检测
实验组
将登革热康复者血清与寨卡病毒共同温育一段时间后,加入到细胞系W的培养体系中
分别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系对寨卡病毒的感染率
对照组
将登革热康复者血清与寨卡病毒共同温育一段时间后,加入到细胞系U的培养体系中
①请指出该实验方案存在的缺陷: 。
②请改进本实验方案(写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处理):
。
答案 (1)浆细胞(效应B细胞) 吸附并侵染 (2)①无关抗体(血清中其他抗体) 抗原—抗体阳性反应结果 ②明显高于b组,与c组接近 登革热康复者血清中的抗体能够与寨卡病毒结合 (3)①实验组细胞系选用不合理;对照组血清选用不合理(且对照组不足) ②实验组:将登革热康复者血清与寨卡病毒共同温育一段时间后,加入到细胞系U的培养体系中 对照组1:将正常人血清与寨卡病毒共同温育一段时间后,加入到细胞系U的培养体系中 对照组2:将正常人血清与寨卡病毒共同温育一段时间后,加入到细胞系W的培养体系中
解析 (1)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引起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抗体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吸附并侵染宿主细胞。(2)由题干文字信息和曲线图信息可知,①a组为实验组,b组为阴性对照组,目的是排除正常人血清中的无关抗体对于实验结果的干扰;c组是阳性对照组,提供抗原—抗体阳性反应结果的参照;d组是c组的对照。②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实验组抗原—抗体反应强度明显高于b组,与c组接近,可推知登革热康复者的血清抗体能够与寨卡病毒结合。(3)①实验组细胞系选用不合理;对照组血清选用不合理(且对照组不足)。②改正方案如表所示:
组别
实验处理
检测
实验组
将登革热康复者血清与寨卡病毒共同温育一段时间后,加入到细胞系U的培养体系中
分别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系对寨卡病毒的感染率
对照组
将正常人血清与寨卡病毒共同温育一段时间后,分别加入到细胞系U、W的培养体系中
B组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溶菌酶只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
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C.免疫活性物质不一定是由免疫细胞所产生的
D.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答案 C 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杀灭病菌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中溶菌酶杀灭病菌属于第二道防线,A错误;人体内的吞噬细胞也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B错误;泪腺细胞等也可产生溶菌酶,C正确;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D错误。
2.(生命观念—稳态与平衡观)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③T细胞不仅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在体液免疫中也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④人体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
⑤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①④⑤⑦ B.①②③⑦ C.③④⑤⑦ D.②③⑥⑦
答案 C 体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①错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抗原,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②错误;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起主要作用,在体液免疫中通过分泌的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③正确;人体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④正确;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引起过敏反应,要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才可能发生过敏反应,⑤正确;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人的免疫缺陷病,⑥错误;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效应T细胞攻击,即细胞免疫进行的,⑦正确。故选C。
3.(2018北京朝阳期末,10)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B细胞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B.青霉素是一种可导致过敏反应的免疫活性物质
C.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机体组织中的抗原进行检测
D.体液中的溶菌酶参与杀灭细菌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 C B细胞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A选项错误;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不是免疫活性物质,B选项错误;体液中的溶菌酶参与杀灭细菌的过程,是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选项错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机体组织中的抗原进行检测,C选项正确。
知识归纳 溶菌酶、淋巴因子和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4.(2018北京海淀零模,1)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和发育成熟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发育为乙的主要场所是胸腺
B.丙表面形成了特异性抗原受体
C.乙增殖分化为丙需要抗原刺激
D.丙具有较强的分裂和分化能力
答案 C 造血干细胞分化为B细胞和T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A选项错误;乙增殖分化为丙需要抗原刺激使其致敏,再在淋巴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丙),C选项正确;丙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不再分裂,其功能是分泌抗体,其不能识别抗原,细胞膜上不具备识别抗原的受体,B、D选项错误。
抢分妙招 直接从图中可以看出丙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受体,乙细胞上有识别抗原的受体。
5.(2019黑龙江哈尔滨六中第四次月考,33)如图表示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抗原刺激机体后,T细胞和B细胞都会分化,但是不会增殖
B.浆细胞与T细胞都具有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抗体有特异性,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D.若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引发的二次免疫应答比初次免疫应答反应快且强
答案 A 抗原刺激机体后,T细胞和B细胞都会增殖、分化为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A错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和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属于分泌蛋白(或肽类),形成过程中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B正确;抗体有特异性,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C正确;若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进而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因此引发的二次免疫应答比初次免疫应答反应快且强,D正确。
6.(2018北京延庆一模,3)美洲钝眼蜱携带多种病菌,只要被它咬过的人吃到红肉,就会产生过敏反应,但吃白肉不发生过敏反应。据调查红肉中含有α-半乳糖甘酵素的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被美洲钝眼蜱咬过后人体会产生抗α-半乳糖甘酵素的抗体
B.美洲钝眼蜱的唾液中可能含有α-半乳糖甘酵素
C.过敏反应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D.白肉中同样含有α-半乳糖甘酵素
答案 D 本题以过敏为背景考查体液免疫、过敏反应,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推理的能力,体现了对科学思维中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等要素的考查。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后,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相应抗体,但该抗体会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时,引发过敏;据题干信息可知,该过敏原是红肉中的α-半乳糖甘酵素,当人体被美洲钝眼蜱叮咬之后,吃红肉会产生过敏反应,可推测美洲钝眼蜱的唾液中可能含有α-半乳糖甘酵素,使人产生抗α-半乳糖甘酵素的抗体,A、B正确;过敏反应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引起组织损伤、具有遗传倾向等,C正确;据题干信息,人体进食白肉之后不引发过敏反应,可知白肉中无α-半乳糖甘酵素,D错误。
7.(2020广东佛山质检,4)宫颈癌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癌症。HPV疫苗已获批在我国上市,半年内进行3次注射,可以有效预防宫颈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HPV侵入人体后可引起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检查宫颈癌可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来辅助诊断
C.已接种HPV疫苗的人仍有可能患宫颈癌,也要定期进行筛查
D.第2、3次注射疫苗时机体内的记忆细胞能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答案 D HPV作为抗原,侵入人体后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即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正确;癌细胞的特征之一是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因而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来进行辅助诊断,B正确;HPV病毒为RNA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因此已接种HPV疫苗的人仍然要定期进行筛查,C正确;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D错误。
8.(2018广东六校联考,4)烧伤后的伤口容易化脓的主要原因是受绿脓杆菌的感染,头孢菌素是临床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抗生素。用药前一般会对病人做过敏实验和细菌耐药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药前做耐药实验的原因是抗生素滥用诱导细菌发生耐药突变
B.吞噬细胞处理绿脓杆菌后会将相关信息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C.B淋巴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形成的浆细胞会使绿脓杆菌裂解死亡
D.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不再发生免疫反应
答案 B 细菌的耐药突变在抗生素使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抗生素的使用对耐药细菌进行了选择,A错误;绿脓杆菌侵入人体后,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B正确;B细胞产生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绿脓杆菌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C错误;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来说,头孢菌素是过敏原,当过敏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会发生免疫反应,D错误。
9.(2019江苏南京、盐城三模,14)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细胞甲为B细胞,细胞甲、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B.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一定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C.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更发达
D.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利用
答案 D 分析题图,根据图中抗体推测该免疫为体液免疫,细胞乙为浆细胞,它可来自甲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其中浆细胞不能接受抗原的刺激,A错误;吞噬细胞既可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由于细胞乙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抗体,细胞丙吞噬细胞能消化处理抗原,因此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溶酶体更发达,但细胞乙的高尔基体更发达,C错误;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如氨基酸等可被细胞利用,D正确。
易错警示 ①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又参与特异性免疫。②免疫细胞中浆细胞是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它也是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
10.(2020河南开封一模,5)吞噬细胞通过胞吞作用摄入胞外抗原,运至溶酶体,溶酶体酶使抗原片段化。用氯化铵溶液和氯喹溶液分别处理吞噬细胞,可以提高溶酶体内的pH,使酸性水解酶失活。如表是探究两种物质处理对抗原摄取、分解和传递过程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
组别
控制
项目
对照组观
察结果(%)
10mmol/L
氯化铵溶液
0.1mmol/L
氯喹溶液
观察结
果(%)
抑制
率(%)
观察结
果(%)
抑制
率(%)
抗原摄取
15
13
13
15
0
抗原分解
29
13
55
14
52
抗原加工前
T细胞—吞
噬细胞结合
70
26
63
30
57
抗原加工后
T细胞—吞
噬细胞结合
84
70
17
60
24
A.抗原传递的效率只与抗原原本的空间结构有关
B.两种物质处理对抗原的传递都能起部分抑制作用
C.抗原的分解利于抗原在免疫细胞间的传递
D.0.1mmol/L氯喹溶液处理对抗原的摄取无影响
答案 A 表格显示抗原加工前、后及是否经氯化铵溶液、氯喹溶液处理对比,抗原传递效率不同,说明抗原的传递效率与抗原的空间结构以及抗原是否被加工有关,A错误;数据显示,吞噬细胞经氯化铵溶液和氯喹溶液处理,抗原传递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B正确;从抗原加工前和抗原加工后的对照组结果可以看出,抗原的分解利于抗原在免疫细胞间的传递,C正确;0.1mmol/L氯喹溶液处理组的抑制率为0,因此0.1mmol/L氯喹溶液对抗原的摄取无影响,D正确。
11.(2020河北张家口一模,5)1970年,科学家用结合有绿色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小鼠细胞膜表面的H-2抗原,用结合有红色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人细胞膜表面的HLA抗原,然后将两种细胞融合,最初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用不同颜色的荧光分别标记不同种细胞,利用了抗原—抗体专一结合的原理
B.与抗体同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还有淋巴因子和溶酶体等
C.骨髓中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在初次免疫时,可增殖、分化形成能分泌抗体的细胞
D.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浆中游离的病毒结合,抑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黏附
答案 B 用不同颜色的荧光分别标记抗体,让之与相应的细胞膜上的抗原结合,利用了抗原—抗体专一结合的原理,A正确;与抗体同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还有淋巴因子、溶菌酶等,而不是细胞器——溶酶体,B错误;骨髓中发育成熟的是B淋巴细胞,在初次免疫时,B淋巴细胞可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分泌抗体的浆细胞,C正确;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浆中游离的病毒结合,抑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黏附,D正确。
12.(2019江苏南师附中、天一、海门、淮阴四校联考,13)哥本哈根大学研究人员表明,通过剖腹产的小鼠幼崽只拥有较低数量的用于增强免疫系统的细胞类型,此细胞类型在防止反应性免疫细胞对来自机体本身、饮食分子和无害肠道细菌的响应中起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免疫活性物质可以由淋巴细胞产生也可以由吞噬细胞产生
B.吞噬细胞、记忆细胞起作用时均具有特异性
C.无害肠道细菌与人体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
D.自然分娩婴儿可能比剖腹产婴儿出生时遇到更多的抗原刺激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生命观念解释生活中的生命现象的能力。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可以由淋巴细胞产生,溶菌酶可以由吞噬细胞产生,A正确;吞噬细胞起作用时不具有特异性,B错误;无害肠道细菌与人体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C正确;题干信息表明通过剖腹产的小鼠幼崽只拥有较低数量的用于增强免疫系统的细胞类型,由此推断自然分娩婴儿可能比剖腹产婴儿出生时遇到更多的抗原刺激,D正确。
易错警示 ①误以为只有淋巴细胞才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或误以为只有淋巴因子是免疫活性物质,而忽略了溶菌酶。②误以为吞噬细胞吞噬抗原时,表现为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其实这一过程只有识别但没有特异性。
13.(2019河北定州中学第四次周测,2)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a细胞是浆细胞,a细胞及分泌的抗体均具有识别功能
B.红细胞膜上的抗原与抗红细胞抗体特异性结合
C.b细胞是效应T细胞,特异性地裂解抗原—抗体复合物
D.青霉素过敏反应与该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相同
答案 B 本题通过对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机理模型分析与判断,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素养。图中浆细胞(a细胞)产生的抗体与人体红细胞结合,为一种自身免疫病,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B正确;抗体与红细胞结合而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由吞噬细胞(b细胞)吞噬消化,C错误;图示免疫功能异常病为自身免疫病,与青霉素过敏反应不同,D错误。
14.(2020北京西城二模,7)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皮质醇能够抑制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从而抑制T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分泌淋巴因子。在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过于强烈时,会使用皮质醇进行治疗。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皮质醇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并与相应受体结合
B.外源皮质醇作用于患者下丘脑和垂体促进皮质醇分泌
C.皮质醇治疗使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受到抑制
D.皮质醇治疗使患者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增加
答案 B 皮质醇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并与相应受体结合,作为一种信息分子,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A正确;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结合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及负反馈调节可知,外源皮质醇注射后作用于患者下丘脑和垂体,抑制其分泌相应的促皮质醇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皮质醇激素,使皮质醇分泌减少,即负反馈调节,B错误;由于皮质醇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正常功能,而巨噬细胞和T细胞又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不可缺少的免疫细胞,故皮质醇治疗使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受到抑制,进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患者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增加,C、D正确。
15.(2020河北正定中学三模,6)淋巴细胞存在两种状态:活化状态和未活化状态。如图是未活化的 B 淋巴细胞(a 图)和活化的 B 淋巴细胞(即浆细胞)(b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未活化的 B淋巴细胞转化为活化状态,涉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浆细胞分泌抗体过程中会出现膜融合现象,且该过程会加快细胞中 ATP的合成
C.在抗原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B 淋巴细胞可以由未活化状态转变成活化状态
D.b图所示细胞相对表面积的增大有助于提高其物质运输效率
答案 D 只有活化状态的B淋巴细胞才能分泌抗体,从未活化的B淋巴细胞到活化状态的过程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抗体的加工、分泌过程中存在囊泡与高尔基体膜、细胞膜融合,该过程需要ATP供能,B正确;B淋巴细胞的活化需要抗原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C正确;从图示分析可知,活化后的B淋巴细胞体积增大,相对表面积减小,物质运输效率降低,D错误。
知识总结 大多数病原体经吞噬细胞等摄取和处理后,暴露出抗原,抗原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进行增殖、分化。
二、多项选择题
16.(2020山东青岛二中期末,19)如图所示为HIV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在人体内环境中的相关反应,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a是子代HIV,其RNA有的来源于RNA复制过程
B.③⑥⑦⑧过程产生的细胞和物质均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C.④过程是c进入靶细胞内,使靶细胞裂解,并消灭子代HIV
D.某人注射了HIV疫苗,但随后仍然感染了HIV患病,说明其b异常导致了自身免疫病
答案 ABCD a是由子代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子代HIV,由图可知,子代HIV的RNA来源于双链DNA的转录,A错误。⑥过程是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的过程,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B错误。④过程是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将子代HIV释放到内环境中,因而被吞噬、消灭,效应T细胞不能消灭HIV,C错误。如果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再次感染HIV,可能是由于抗体和记忆细胞失活而患病;也可能由于HIV为单链RNA病毒,容易发生变异,而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因此再度感染后仍可能患病。注射了HIV疫苗,随后仍然感染了HIV并患病,不能说明b(抗体)异常导致了自身免疫病,D错误。
知识总结 从六个角度整合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17.(2020山东菏泽一模,19)抗体种类很多,结构类似于Y型,由四条肽链组成,其中有多个二硫键,抗体的上部与抗原结合,如图所示,吞噬细胞识别抗体的尾部,从而发挥免疫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抗体分解后的产物总相对分子质量大于四条链相对分子质量之和
B.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可阻断病毒、胞内菌等进入细胞
C.吞噬细胞识别抗体并直接将其吞噬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D.一种抗体只能由一种浆细胞产生是抗体具有专一性的原因
答案 AB 抗体分解后的产物为氨基酸,在分解过程中有水参与反应,所以抗体分解后的产物总相对分子质量大于四条链相对分子质量之和,A正确;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可阻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以及胞内菌侵入宿主细胞,B正确;吞噬细胞吞噬的是抗原—抗体复合物,不直接吞噬抗体,C错误;抗体的专一性体现在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结合,D错误。
知识总结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只能由浆细胞合成、分泌。
三、非选择题
18.(2019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四模,34)“胃肠型感冒”在医学上又称“呕吐性上感”,主要是由一种叫“柯萨奇”的病毒引起的,同时伴有细菌性混合感染。它的发病症状主要是呕吐、腹泻、发热等。
(1)病菌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胃部,非条件反射导致胃体肌肉收缩,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该反射弧中效应器是 。剧烈而频繁的呕吐引起大量消化液的丧失,造成水分大量流失,使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升高, 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感知此变化,将兴奋传到 从而产生渴觉。
(2)当体内有炎症时会出现发热现象,这有利于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等转移到炎症区,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此过程属于机体免疫系统的第 道防线。若注射疫苗预防该疾病,其机理主要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 和 ,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3)如果发热持续稳定在39℃,此时机体产热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
(4)免疫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衰老和癌变的细胞,这说明免疫系统具有 和清除功能。
答案 (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胃体肌肉 下丘脑 大脑皮层
(2)二 抗体 记忆细胞
(3)等于
(4)防卫、监控
解析 本题通过对“胃肠型感冒”的分析考查科学思维中的演绎与推理能力。(1)根据题意分析,病菌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胃部,非条件反射导致胃体肌肉收缩,该反射弧中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胃体肌肉组成。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渴觉在大脑皮层产生。(2)当体内有炎症时会出现发热现象,这有利于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等转移到炎症区,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此过程是人生来就有的,针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为非特异性免疫,属于机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注射疫苗可以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3)如果发热持续稳定在39℃,此时体温恒定,因此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4)免疫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的异常细胞如衰老和癌变的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清除功能。
19.(2020广东五校联考,9)HIV侵入人体后会大量破坏T细胞,致使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丧失。请回答下列问题:
(1)HIV侵入人体后,在HIV的刺激下,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 。效应T细胞具有 的功能。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增殖分化成 ,最终使HIV数量下降。以上说明,免疫系统可以通过 方式来消灭大多数的HIV。
(2)在感染后期,多数HIV感染者直接死于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其原因是
。
(3)向小鼠注射某种病原菌(V1),一段时间后分离得到B细胞并制成细胞悬液,将其平均分为甲、乙两组。向甲组B细胞悬液中注入V1,乙组B细胞悬液中注入另一种病原菌(V2)。检测后发现,甲组有抗体产生,乙组无抗体产生,其原因是
。
答案 (1)记忆细胞 识别并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2)HIV大量破坏T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几乎全部丧失监控、清除和防卫功能,从而无法及时监控并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及癌变细胞 (3)两种病原体的抗原不同,经V1免疫的小鼠的B细胞能识别V1而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而不能识别V2
解析 (1)HIV侵入人体后,在HIV的刺激下,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具有识别靶细胞并与靶细胞紧密接触,使其裂解死亡的功能。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最终使HIV数量下降。以上说明,免疫系统可以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方式来消灭大多数的HIV。(2)在感染后期,HIV大量破坏T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几乎全部丧失监控、清除和防卫功能,从而无法及时监控并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及癌变细胞,导致多数HIV感染者直接死于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3)检测后发现,甲组有抗体产生,乙组无抗体产生,其原因是两种病原体的抗原不同,经V1免疫的小鼠的B细胞能识别V1并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但V2为新的抗原,B细胞不能识别V2。
20.(2019湖南怀化二模,30)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低温处理对同种异体跟腱移植时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将60只兔随机分为6组,将A组经超低温处理的跟腱20条移植给C组,将B组经普通低温处理的跟腱20条移植给D组,将E组在常温下处理的跟腱20条移植给F组,一段时间后C、D、F组小鼠体内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吞噬细胞中发挥吞噬功能的比例(%)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C组
63.94
0.18
D组
72.94
0.28
F组
85.38
0.38
(1)本实验因变量是 。
(2)被移植的跟腱在免疫学上相当于 ,其中参与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是T细胞,其成熟部位是在 。
(3)表格中吞噬细胞功能相对于原来有所减弱,表明 免疫比原来减弱。淋巴细胞数目相对于原来也有所减少,表明 免疫比原来减弱。
(4)免疫系统的功能有 。
(5)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为
。
答案 (1)吞噬细胞中发挥吞噬功能的比例(%)和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或低温处理对同种异体跟腱移植时免疫排斥的影响) (2)抗原 胸腺 (3)特异性和非特异性 特异性 (4)防卫、监控和清除(答全记分) (5)低温处理能降低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并且超低温处理对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更强
解析 本题通过免疫功能的实验探究考查考生的结果分析能力,属于对科学探究素养的考查。(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低温处理对同种异体跟腱移植时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本实验因变量是吞噬细胞中发挥吞噬功能的比例(%)和淋巴细胞增殖能力。(2)被移植的跟腱在免疫学上相当于抗原。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3)表中信息显示:各项检测指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F组(常温处理组)>D(普通低温处理组)>C组(超低温处理组),说明低温处理使吞噬细胞发挥吞噬功能相对于原来有所减弱,而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进而表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比原来减弱;同时也说明低温处理使淋巴细胞数目相对于原来也有所减少,而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进而表明特异性免疫比原来减弱。(4)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5)设置F组的目的是提供常温下异体移植相关指标的数据作为参考,属于对照组。在C、D、F组中,F组的各项检测指标均最高,C组(超低温处理组)的各项检测指标均最低,说明低温处理能降低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并且超低温处理对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更强。
21.(2020山东烟台一模,22)甲型流感病毒(IAV)是一种会感染人和动物并引发严重呼吸道疾病的病毒。为寻找防控IAV的新思路,科研人员以小鼠为实验对象,研究了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效果。研究人员用不同的饲料喂养小鼠,7天后再用一定浓度的IAV感染小鼠。统计小鼠的生存率,以及效应T细胞和γT细胞(一种新型T细胞)的相对数量,结果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请回答问题:
图1
图2
(1)实验组小鼠应用 饲料饲喂。分析图1结果显示 ,说明实验组饮食方案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由图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效应T细胞的数量 ,而γT细胞的数量 。
(2)研究人员推测,γT细胞在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已知A基因是决定γT细胞分化成功的关键基因,为了验证该推测,科研人员构建了A基因敲除小鼠,继续进行实验。请写出简要的实验设计思路和预期结果。
(3)小鼠肺部黏液能捕获病毒,抵御感染。科研人员发现,(1)中实验组小鼠肺部黏液生成细胞数目高于对照组,而KD饮食的A基因敲除小鼠的检测结果与(1)的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综合上述实验结果,推测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机理是
。
答案 (1)高脂肪低糖类(KD) IAV感染3天(一段时间)后,实验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无明显变化 显著增加
(2)实验设计思路:取若干A基因敲除小鼠(甲组)和若干普通小鼠(乙组),都用(等量)高脂肪低糖类(KD)饲料饲喂,饲喂7天后再用一定浓度的IAV感染两组小鼠,定期统计两组小鼠的生存率。实验预期结果:甲组小鼠的生存率显著低于乙组。
(3)KD通过(诱导A基因的表达)诱导γT细胞数量增多,从而诱导肺部黏液生成细胞的增殖,产生更多的黏液捕获病毒,以此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
解析 (1)该实验研究了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效果,实验的自变量是饮食是否含高脂肪低糖类(KD),所以实验组小鼠应用高脂肪低糖类(KD)饲料饲喂。分析图1结果显示,IAV感染3天(一段时间)后,实验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饮食方案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由图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效应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而γT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2)为了验证γT细胞在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已知A基因是决定γT细胞分化成功的关键基因,则实验的自变量是小鼠种类,即A基因敲除小鼠和普通小鼠;因变量是小鼠生存率;而KD饮食是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实验设计的思路为取若干A基因敲除小鼠(甲组)和若干普通小鼠(乙组),都用(等量)高脂肪低糖类(KD)饲料饲喂,饲喂7天后再用一定浓度的IAV感染两组小鼠,定期统计两组小鼠的生存率。因为A基因是决定γT细胞分化成功的关键基因,如果γT细胞增强了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实验预期的结果为甲组小鼠的生存率显著低于乙组。(3)由(1)中实验组小鼠肺部黏液生成细胞数目高于对照组,而KD饮食的A基因敲除小鼠的检测结果与(1)的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可说明KD是通过诱导γT细胞数量增多,从而诱导肺部黏液生成细胞的增殖,产生更多的黏液捕获病毒,以此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因此KD饮食可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生物选考江苏专用一轮总复习集训:专题20种群 专题检测,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生物选考江苏专用一轮总复习集训:专题18免疫调节 —应用集训,共4页。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生物选考江苏专用一轮总复习集训:专题18免疫调节 —模拟,共36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