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考语文复习精练课内文言文阅读第7篇鱼我所欲也

    中考语文复习精练课内文言文阅读第7篇鱼我所欲也第1页
    中考语文复习精练课内文言文阅读第7篇鱼我所欲也第2页
    中考语文复习精练课内文言文阅读第7篇鱼我所欲也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精练课内文言文阅读第7篇鱼我所欲也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精练课内文言文阅读第7篇鱼我所欲也,共12页。
    版本导航:◎统编九下第9课;◎语文九上第23课;◎苏教九下第19课。
    原文呈现
    教参译文(加粗内容翻译以课下注释为准)
    教参段层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憎恨的,但我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憎恨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憎恨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第①段:提出论点,以设喻引出本文主旨,即舍生取义。然后具体分析和阐释“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①层: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第②层:从正反两方面具体阐述分析为什么要“舍生取义”。
    第③层: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保持了本心。
    ②一箪(dān)食,一豆羹(ɡēnɡ),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第②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行人、乞丐和见利忘义之人,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论点。
    【文章中心】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时时保持“本心”。
    【写作特点】(1)善用比喻。用“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面对“嗟来之食”以“乞人不屑”来比喻守义不辱。取义浅近,既使道理易接受,又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2)对比手法。以“鱼”与“熊
    掌”、“生”与“义”的对比,更加突出论证了中心论点。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
    1. 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
    (4)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__________ 今义:豆类植物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__________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3)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增多
    3.一词多义
    是: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⑤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4.重点实词
    (1)鱼,我所欲也 欲:
    (2)二者不可得兼得:
    兼:
    (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
    (4)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
    (5)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6)故患有所不辟也 故:
    患:
    (7)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9)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生: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非:
    独:
    (11)人皆有之 皆:
    (12)贤者能勿丧耳 丧:
    (13)呼尔而与之 呼:
    与:
    (14)蹴尔而与之 蹴:
    (15)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美:
    奉: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
    乏:
    (17)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18)此之谓失其本心谓:
    本心:
    5. 文言虚词
    ①鱼,我所欲也
    (1)也 ②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①舍生而取义者也
    (2)而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③蹴尔而与之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于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①故不为苟得也
    (4)为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5)之 ②人皆有之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6)则 ②得之则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7)者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③贤者能勿丧耳
    (8)是亦不可以已乎
    (9)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三、文意理解(正确的打“√”,有误的打“”)
    ◆内容理解
    1. 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
    2.文章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孟子主张人性本恶,本文正是从这种理论出发,论述“舍
    生取义”的主张。( )
    3. 孟子指出,那些不能“舍生取义”的人,正是为物欲所蔽,为了“万钟之禄”“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失其本心”。 ( )
    ◆写作特色
    4.文中“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
    证。( )
    5. 文章开头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
    6. 文中通过列举正反面事例,将以前和现在“有的人”面对“万钟”的态度进行对比,呼吁人们停止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论证了人不能失去“本心”的论点。 ( )
    7. 文章通过“不辩礼义”接受“万钟”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舍生取
    义”的观点,说理清楚,论证有力。( )
    金题演练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 故不为苟得也 苟全性命于乱世
    C. 一箪食,一豆羹 食之不能尽其材
    D. 为宫室之美 吾孰与徐公美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 弗得则死 则素湍绿潭
    C. 呼尔而与之 醉翁之意不在酒
    D. 万钟于我何加焉 惧有伏焉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 本文第①段论证思路清晰。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反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
    再正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
    B. 文中第②段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在生死关头却能考验一个
    人的品德。
    C. “本心”即人固有的羞恶之心。作者用饥饿的人和乞丐都不能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并对失去本心接受“万钟”的行为进行了嘲讽和批评。
    D. 本文阐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 孟子认为,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弗得则死 弗之怠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既出,得其船
    C.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奉命于危难之间
    D. 贤者能勿丧耳 虽有千里之能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故患有所不辟也 公问其故
    B.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登斯楼也
    C. 是亦不可以已乎 策之不以其道
    D. 此之谓失其本心 实是欲界之仙都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 文中通过鱼和熊掌、箪食和豆羹、生命和大义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
    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 第①段作者通过正反两面,具体阐述分析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并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但只有圣贤才具有重“义”之心。
    C. 第②段列举“一箪食,一豆羹”,并将“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进行对比,运用了举例论证
    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旨在告诉人们要保持“本心”。
    D. 文中运用大量的排比句,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文中很少使用
    生僻词语,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第7篇 鱼我所欲也
    知识梳理
    一、1. (1)辟 避 躲避(语:躲避,避免) (2)辩 辨 辨别(语:分辨) (3)得 德 感恩、感激(语:感德;苏:同“德”,动词) 与 欤 语气词(苏:表示反问)(4)乡 向 先前、从前(苏:原先,从前)
    2. (1)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语:古代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苏:古代盛食物的器皿) (2)古代的一种量器(语、苏:古代容量单位) (3)益处(语:增加,指带来好处)
    3. ①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语:指代上文反问的结果)②代词,此,这 ③指示代词,这个,这种 ④
    代词,这种做法 ⑤判断动词,是
    4. (1)喜爱,想要 (2)得到 同时 (3)舍弃,放弃(4)胜过,超过 (5)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语: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苏:苟且取得。这里指不择手段取得) (6)所以 祸患,灾难 (7)讨厌,憎恨 (8)假如,假使 (9)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10)不 仅,只是 (11)都 (12)丧失 (13)吆喝着(苏:呼喝着) 给 (14)踩踏(苏:践踏) (15)华丽 侍奉 (16)贫穷 资财缺乏 (17)停止,放弃(苏:止,罢休) (18)叫做 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语:天性,天良;苏:本来的思想,即“义”)
    5. (1)①表陈述,不译 ②表反问,可译为“呢” ③表语气停顿,不译 (2)①表并列,不译 ②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 ③表修饰 ④表顺承,相当于“就、才” (3)①介词,比 ②介词,对于 (4)①动词,做 ②动词,接受 ③介词,为了 (5)①结构助词,可译为“的”②代词,指代前文说的“本心” ③代词,代指“万钟”(6)①表顺承,可译为“那么” ②表顺承,可译为“就”③表转折,相当于“却”(苏:连词,表示假设) (7)①代词,代指办法,相当于“……的手段” ②……的事③……的人 (8)用在句末,表反问,可译为“吗” (9)代词,他的
    二、1. 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2.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憎恨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3.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4.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5.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三、1.× 【解析】“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与文中“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不符。
    2.× 【解析】孟子主张人性本善。
    3.√ 4.√ 5.√ 6.√
    7.× 【解析】“不受嗟来之食”是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是反面论证。
    金题演练
    一、1. (2分)B 【解析】A项中“舍”,前者意思是“舍弃,放弃”;后者意思是“房舍”。B项中“苟”
    意思都是“苟且”。C项中“食”,前者意思是“食物”;后者同“饲”,意思是“喂”。 D项中“美”,
    前者意思是“华丽”;后者意思是“美丽,美好”。
    2. (2分)B 【解析】A项中“于”都是介词,前者表比较,译为“比”;后者译为“在”。B项中“则”
    都表顺承,均译为“就”。C项中“之”,前者是代词,译为“他”;后者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D项中“焉”,前者是句尾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呢”;后者是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
    当于“于之”“于此”。
    3. (2分)A 【解析】第①段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正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再反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A项理解有误。
    4. (1)(2分)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2)(2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二、1. (2分)A 【解析】A项中“弗”意思都是“不”。B项中“得”,前者同“德”,意思是“感恩、
    感激”;后者意思是“得到,找到”。C项中“奉”,前者意思是“侍奉”;后者意思是“接受”。D
    项中“能”,前者意思是“能够”;后者意思是“才能”。
    2. (2分)B 【解析】A项中“故”,前者译为“所以,因此”;后者译为“原因,缘故”。B项中“也”
    都是语气词,表语气的停顿,可不译。C项中“以”,前者是动词后缀,不译;后者是介词,译为“按
    照”。D项中“之”,前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后者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3. (2分)B 【解析】从第①段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重“义”之心,
    人人都有,贤者只是没有丧失罢了。B项中“只有圣贤才具有重‘义’之心”理解有误。
    4.(1)(2分)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2)(2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复习精练课内文言文阅读第11篇出师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精练课内文言文阅读第11篇出师表,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重点字词,重点句子翻译,文意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复习精练课内文言文阅读第9篇曹刿论战: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精练课内文言文阅读第9篇曹刿论战,共15页。

    中考语文复习精练课内文言文阅读第5篇三峡: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精练课内文言文阅读第5篇三峡,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通假字,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重点实词, 文言虚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