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3.2原子的结构常考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24308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_3.2原子的结构常考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24308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_3.2原子的结构常考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24308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原子的结构优秀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原子的结构优秀精练,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原子中的粒子,带负电荷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某种氧原子的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另一种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和10个中子,则这两种原子中不同的是( )
A.核电荷数 B.核外电子数
C.中子数 D.原子的带电量
2.2011年3月,日本强烈地震后,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外泄,有关l31I(碘131)的相关报道成为热门话题.已知l31I原子中含有53个质子,78个中子.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另一种稳定的碘原子l27I,它和131I同属于碘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l31I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8
B.l27I原子的质子数为53
C.l27I原子的中子数为78
D.l27I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1
3.下列原子中的粒子,带负电荷的是( )
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原子核
4.有两种微粒,已知它们的质子数相等,核外电子数也相等.下列关于这两种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原子
B.可能是两种不同离子
C.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D.可能是两种不同的分子
5.科学家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原子,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9,则该原子的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是( )
A.114 B.175 C.61 D.289
6.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其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
A. B. C. D.
7.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为现代量子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
A.中子 B.质子 C.电子 D.质子和电子
8.已知某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6,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26 B.56 C.82 D.86
9.下列有关原子与离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的化学性质是不同的
B.离子可以通过得或失电子而变成原子
C.原子变成离子时,电子层数一定发生改变
D.离子是指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0.下列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②的元素在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B.③④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C.③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D.①②④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在原子中,一定与质子数相等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 B、核电荷数 C、中子数 D、
12.当原子转化为离子时,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
A.电子层数 B.质子总数 C.电子总数 D. .
13.同一种原子可以用符号表示,其中X表示元素符号,A表示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Z表示质子数.原子的质子数为 ;中子数为 ;元素符号为 ;该原子形成的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14.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某研究小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入足量的含有同位素14C的14CO2.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该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14C(如图甲,黑色部分表示检测到同位素14C的部位)。据此回答:
14C和12C互为同位素原子,因为它们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 不同。
15.如图A、B、C、D、E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A粒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该粒子的质子数为 ;
(2)B、C、D、E四种粒子中表示阴离子的有 ;(填字母序号)
(3)E粒对应的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的名称为 。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种粒子共表示 种元素。
(2)图中A、B、C、D四种粒子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
(3)A、B、C、D中的阳离子与阴离子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4)晶体硅是制造半导体芯片的原料,如图E是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图中x的值是 。
(5)硅元素的化学性质与A、B、C、D中 (填字母序号)对应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17.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1)图D中m的值为 ,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图中共有 种元素。
(3)图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填离子符号)。
(4)图C表示某元素的粒子,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 周期,它的化学性质与下列元素中的 (填序号)化学性质相似。
①N ②O ③F ④Ar
18.完成下列计算题:
(1)如果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9,则其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当其1个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所形成的微粒的核外电子数为 .
(2)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取20.8g食盐,但在实际操作中将砝码和药品放反了,则其实际称得的食盐质量为 .
19.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及其变化,有助于把握物质组成及其变化的本质。(1)氯原子在反应中易 (选填“得到”或“失去”)1个电子。
(2)构成氯化钠的粒子是 。
(3)由图可知,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后,其化合价会 (选填“升高”或“降低”)。
(4)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周期数相同可知,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应排在第 周期。
20.探秘原子结构。
(1)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如图是几位有代表性的科学家及他们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模型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填字母序号)。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2)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
①实验中的金箔可以压制成厚度仅为0.12微米的薄片,约是头发丝直径的,厚度里没有太多原子,这是因为金具有良好的 性。
②当α粒子轰击金箔时,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 (填序号)。
卢瑟福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结构(原子核),原子核具有如下特点: 。
(3)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是研究微观粒子的一种常用方法。
1934年,意大利科学家费米用中子轰击铀235原子(质子数为92,相对原子质量是235,元素符号为U),得到了一种质量增加的原子。他公开宣布发现了93号元素(质子数为93的元素),被科学界认可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38年,德国科学家哈恩重复费米的实验后,发现实验中得到的是56号钡元素,并用如图模型定义这一变化。费米知道后,立即重复了实验,坦率地检讨并纠正了错误。
①235U原子中,中子数是 。
②上述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 ,理由是 。
(4)分析原子结构及原子的发现历程,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
B.模型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人类借助模型构建,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C.科学结论的得出要依据客观事实,面对前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
D.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是发现并改正前人错误认识的过程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某种氧原子的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另一种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和10个中子,则这两种原子中不同的是( )
A.核电荷数 B.核外电子数
C.中子数 D.原子的带电量
【分析】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和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依据题意可知两种氧原子 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由此可知选项A,B.D不合题意,因两种氧原子的中子数不同,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2.2011年3月,日本强烈地震后,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外泄,有关l31I(碘131)的相关报道成为热门话题.已知l31I原子中含有53个质子,78个中子.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另一种稳定的碘原子l27I,它和131I同属于碘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l31I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8
B.l27I原子的质子数为53
C.l27I原子的中子数为78
D.l27I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1
【分析】依据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且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等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碘原子l27I和131I同属于碘元素,所以其质子数均为53,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所以l31I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3;
B、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所以碘原子l27I的质子数与131I质子数均为53;
C、l27I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7,而质子数是53,依据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所以其中子数为74;
D、l27I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应该为127;
故选:B。
3.下列原子中的粒子,带负电荷的是( )
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原子核
【分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解答】解:A、电子带负电荷,故此项正确。
B、中子不带电荷,呈电中性,此项错误。
C、质子带正电荷,不带负电,此项错误。
D、原子核带正电,故此项错误。
故选:A。
4.有两种微粒,已知它们的质子数相等,核外电子数也相等.下列关于这两种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原子
B.可能是两种不同离子
C.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D.可能是两种不同的分子
【分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在分子和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对于离子来说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是不相同的.
【解答】解:A、一种分子和一种原子是可能的,例如:水分子和氖原子都是有10个质子和10个电子,A正确;
B、两种不同的离子是可能的,例如:OH﹣和F﹣都含有9个质子,10个电子,B正确;
C、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于分子来说质子数和电子数是相等的,对于离子来说质子数和电子数是不相等的,所以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要么质子数相等,要么电子数相等,不可能质子数和电子数都相等,C错误;
D、两种不同的分子是可能的,例如:H2O分子和NH3分子都含有10个质子,10个电子,D正确。
故选:C。
5.科学家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原子,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9,则该原子的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是( )
A.114 B.175 C.61 D.289
【分析】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因为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由题意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4,故其其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均为114;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由题意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9,则中子数=289﹣114=175;则该原子的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175﹣114=61。
故选:C。
6.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其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错误。
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选项错误。
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1,为原子,故选项错误。
D、质子数=13,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正确。
故选:D。
7.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为现代量子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
A.中子 B.质子 C.电子 D.质子和电子
【分析】根据原子核的构成粒子解答。
【解答】解: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有的原子中没有中子,如氢原子。
故选:B。
8.已知某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6,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26 B.56 C.82 D.86
【分析】根据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由题意某原子的质子数为26,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则中子数为26+4=30;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30=56。
故选:B。
9.下列有关原子与离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的化学性质是不同的
B.离子可以通过得或失电子而变成原子
C.原子变成离子时,电子层数一定发生改变
D.离子是指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分析】A、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判断.
B、根据原子和离子的转变方法判断.
C、根据原子得失得失电子后电子层的变化判断.
D、根据离子的定义判断.
【解答】解:
A、因为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的化学性质是不同的,故A正确;
B、离子可以通过得或失电子而变成原子,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可以离子,故B正确;
C、原子变成离子时,电子层数不一定发生改变,特别是得电子的时候,电子层数一般不变,故C错误;
D、离子是指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说法正确,故D正确。
故选:C。
10.下列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②的元素在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B.③④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C.③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D.①②④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分析】A、根据在原子中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分析;
B、根据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分析;
C、根据③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分析;
D、根据最外层电子数是8(氦为2)的结构为相对稳定结构分析。
【解答】解:A、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②的元素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在周期表的第三周期,故A叙述不正确。
B、③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在反应中易失去;④的最外层也是第一层,有2个电子,达到了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所以③④元素化学性质不相似。故B叙述不正确。
C、③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故C叙述不正确。
D、①②的最外层电子数8,④的最外层也是第一层,有2个电子,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故D叙述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在原子中,一定与质子数相等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 B、核电荷数 C、中子数 D、 核外电子数
【分析】根据原子的结构来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与中子构成的。结合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关系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故答案为:B;核外电子数。
12.当原子转化为离子时,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
A.电子层数 B.质子总数 C.电子总数 D. 化学性质 .
【分析】由原子变成离子的原理可知,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目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微粒带电,原子变成离子,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当原子得到电子时其核外电子层数不会变化,如Cl→Cl﹣;
B、原子变为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所以原子核并没有改变,因此其核内质子数一定不变;
C、原子变为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所以核外电子总数一定发生改变;
D、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原子变为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因此核外电子总数一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其最外层电子数发生改变,所以其化学性质一定改变;
故选C;补充:化学性质
13.同一种原子可以用符号表示,其中X表示元素符号,A表示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Z表示质子数.原子的质子数为 11 ;中子数为 12 ;元素符号为 Na ;该原子形成的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10 .
【分析】依据题干中关于符号各种符号表示的意义分析原子的相关微粒个数,依据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掉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判断钠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解答】解:从符号各种符号表示的意义可知:的相关微粒个数分别是该原子质子数是11,中子数是12,元素符号是Na,因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所以其核外电子数是11,最外层为1个电子,该层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掉,而成为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所以该离子核外电子数是10.
故答案为:11;12;Na;10;
14.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某研究小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入足量的含有同位素14C的14CO2.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该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14C(如图甲,黑色部分表示检测到同位素14C的部位)。据此回答:
14C和12C互为同位素原子,因为它们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 中子 不同。
【分析】根据元素的概念以及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之间的差别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 14C和12C互为同位素原子,因为它们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都是6,但是中子数不同, 14C的8,12C的为6,故填:中子。
15.如图A、B、C、D、E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A粒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该粒子的质子数为 12 ;
(2)B、C、D、E四种粒子中表示阴离子的有 BE ;(填字母序号)
(3)E粒对应的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的名称为 氯化铝 。
【分析】(1)若A 粒子表示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则核内质子数应为12,进行分析解答。
(2)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3)E粒子对应的元素是氯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若A 粒子表示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则核内质子数应为12。
(2)BE,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均为阴离子。
(3)E粒子对应的元素是氯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组成的物质是氯化铝;
故答案为:
(1)12;
(2)BE;
(3)氯化铝。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种粒子共表示 三 种元素。
(2)图中A、B、C、D四种粒子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AC 。
(3)A、B、C、D中的阳离子与阴离子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MgCl2 。
(4)晶体硅是制造半导体芯片的原料,如图E是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图中x的值是 14 。
(5)硅元素的化学性质与A、B、C、D中 (填字母序号)对应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分析】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粒子是质子数相同,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最外层的电子数是8(氦为2)属于稳定结构解答;
A、B、C、D中的阳离子与阴离子分别是A和C,表示的分别是镁离子和氯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A、B、C、D粒子共表示三种元素,其中A和D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填:三;
(2)由以上示意图可知,最外层的电子数是8(氦为2)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所以,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AC;故填:AC;
(3)A、B、C、D中的阳离子与阴离子分别是A和C,表示的分别是镁离子和氯离子,所形成的化合物为氯化铝,其化学式为:MgCl2;故填:MgCl2;
(4)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则x=2+8+4=14;故填:14;
(5)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硅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则与其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也应为4,B符合要求。故填:B。
17.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1)图D中m的值为 17 ,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得到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图中共有 四 种元素。
(3)图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Na+ (填离子符号)。
(4)图C表示某元素的粒子,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 三 周期,它的化学性质与下列元素中的 ② (填序号)化学性质相似。
①N ②O ③F ④Ar
【分析】(1)根据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分析回答;
(2)根据元素的定义分析回答;
(3)根据原子结构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对于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解答;
(4)根据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解答】解:(1)若D表示某元素的原子,由于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m=2+8+7=17,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该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
(2)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上述示意图图1中,共有4种质子数,共包含四种元素,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3)在B中,核内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属于阳离子;是钠离子,离子符号:Na+;
(4)图C表示元素是硫元素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有6个电子,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则硫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3周期。与氧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与氧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1)17;得到;
(2)四;
(3)Na+;
(4)三;②。
18.完成下列计算题:
(1)如果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9,则其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29 ,当其1个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所形成的微粒的核外电子数为 27 .
(2)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取20.8g食盐,但在实际操作中将砝码和药品放反了,则其实际称得的食盐质量为 19.2g .
【分析】(1)根据“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则可知核外电子数;
(2)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左物右码,可知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的质量加游码的质量,即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如果放错了,还要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只不过砝码与物体位置交换了,列等式进行计算.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9”,根据“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则可知核外电子数为29.当其1个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所形成的微粒的核外电子数为29﹣2=27.
(2)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物体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物体质量=20.0g﹣0.8g=19.2g.
故填:(1)29;27;(2)19.2g.
19.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及其变化,有助于把握物质组成及其变化的本质。(1)氯原子在反应中易 得到 (选填“得到”或“失去”)1个电子。
(2)构成氯化钠的粒子是 钠离子和氯离子 。
(3)由图可知,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后,其化合价会 升高 (选填“升高”或“降低”)。
(4)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周期数相同可知,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应排在第 三 周期。
【分析】(1)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解答;
(2)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解答;
(3)根据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后,其化合价将升高解答;
(4)根据电子层数决定周期数解答。
【解答】解:
(1)从得失电子的角度看,反应中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个,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
(2)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3)由图可知,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后,其化合价将升高;
(4)电子层数决定周期数,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应排在第三周期。
答案:
(1)得到;
(2)钠离子和氯离子;
(3)升高;
(4)三。
20.探秘原子结构。
(1)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如图是几位有代表性的科学家及他们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模型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填字母序号)。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2)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
①实验中的金箔可以压制成厚度仅为0.12微米的薄片,约是头发丝直径的,厚度里没有太多原子,这是因为金具有良好的 展(或延展) 性。
②当α粒子轰击金箔时,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 C (填序号)。
卢瑟福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结构(原子核),原子核具有如下特点: 体积小,质量大,带正电 。
(3)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是研究微观粒子的一种常用方法。
1934年,意大利科学家费米用中子轰击铀235原子(质子数为92,相对原子质量是235,元素符号为U),得到了一种质量增加的原子。他公开宣布发现了93号元素(质子数为93的元素),被科学界认可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38年,德国科学家哈恩重复费米的实验后,发现实验中得到的是56号钡元素,并用如图模型定义这一变化。费米知道后,立即重复了实验,坦率地检讨并纠正了错误。
①235U原子中,中子数是 143 。
②上述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 不是 ,理由是 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该变化中原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
(4)分析原子结构及原子的发现历程,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ABCD 。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
B.模型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人类借助模型构建,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C.科学结论的得出要依据客观事实,面对前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
D.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是发现并改正前人错误认识的过程
【分析】(1)根据人类探究原子结构过程进行分析;
(2)①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②根据α粒子带正电荷与带正电荷的金原子核同性相斥进行分析;
(3)①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分析;②根据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进行分析;
(4)根据原子结构及原子的发现历程进行分析。
【解答】解:(1)原子模型建立的先后顺序是从汤姆生的布丁模型到卢瑟福的核式,再到玻尔分层模型,故选:B;
(2)①金箔被压成薄片说明金属具有展(或延展)性,故填:展(或延展);
②由于带正电荷α粒子与带正电荷的金原子核相互排斥,C代表的运动轨迹是不可能出现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很小,质量大,且带正电荷,故填:C;体积小,质量大,带正电;
(3))①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中子数=235﹣92=143,故填:143;
②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即质子数)不变,而上述变化质子数发生了变化,所以上述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填:不是,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上述变化中原子种类(即质子数)发生了改变;
(4)人类认识原子结构是一个不断完善和修正的过程,建构模型更接近原子结构,科学理论和结论是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形成的,故选:ABC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 氧气精品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空气成分中能供给呼吸的是,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课题2 水的净化精品课后作业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净水方法中,能软化硬水的是,下列操作中,与水净化无关的是,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课题3 水的组成优秀课后练习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不能证明水的组成的实验是,属于氧化物的是,以下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