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断句练习题(含断句技巧、练习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24352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文言文断句练习题(含断句技巧、练习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24352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文言文断句练习题(含断句技巧、练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文言文断句练习题(含断句技巧、练习答案),共52页。
2.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乎”作介词用,相当于“于”时除外,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
5.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应当断开,后面有时也可断开。
6.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说乎?)、“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在其前后断句。
7.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结构(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把它们拆开。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间也不能断开。
8.相同词语紧相连,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说来,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点断,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等。
9.名词、代词经常做主语或宾语,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主语,就在它的前面断开;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宾语,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
10.古人写文章,很多时候讲究对仗工整,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利用这一特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凭借语法知识和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点断后的句子是否讲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要想提高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学好课本中的经典文言课文,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培养语感;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加强运用。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和实践中形成。
文言文阅读技巧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 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 ;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乐亦在其中矣”,“矣”语气助词,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闲哉, 回也”中“也”表判断,可不译。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河中石兽》中“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状语后置)。”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果得(石兽)于数里外"(省略宾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文言文断句练习
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断3处)
2、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断5处)
3、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歆捉而掷去之。(断2处)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断3处)
4、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断2处):“盍(为什么不)去诸” 其父曰:“是非若(你)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断1处),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断5 处),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像这样为什么(还)要赶走那只猫呢)
5、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断3处)
6、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断2处)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断4处)
7、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断3处),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断3处)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8、生而眇者(盲人)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断2处)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yuè古代乐器,形状像笛),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