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职)基础模块上册1.2 充要条件教学课件ppt
展开
课程 | 数学 | 课题 | 1.2 充要条件 | 课型 | 理论 | ||
日期 |
| 教师 |
| 课时 | 1课时 | ||
班级 |
| 教材 |
| ||||
教具 |
| ||||||
教学 目标 | 知识目标 | 1. 使学生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 2. 能在判断、论证中灵活运用上述三个概念. | |||||
能力目标 | 1、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应用。
2、提高学生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 ||||||
情感目标 | 1、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 ||||||
教学 重点 |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 解决措施: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多尝试问题解决的方法。
| ||||||
教学 难点 |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解决措施: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从内涵上引导学生体会复合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
| ||||||
教学 方法 | 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 ||||||
学习 方法 | 多思考,多总结,多讨论等 | ||||||
教材 分析 | 数学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可以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材的设计遵循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 降低知识的起点,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不断更新。本教材的编写不但落实了“教学大纲”对计算器使用的要求,而且也落实了“教学大纲”对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要求,意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教材还尽最大可能地将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强调学生的参与。从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概念,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但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
| ||||||
教学 环节 | 教 学 主 要 内 容 | 教学方法 | |||||
一、组织 教学 2 分钟
| 提前2分钟进教室提示同学手机静音、准备课堂笔记。检查同学们书籍工具的准备情况,强调课堂纪律,使同学们集中注意力上课,作好本节课考勤。 师生致礼问好!
| 使同学们形成良好的上课习惯
| |||||
二、回 顾 复 习 3 分 钟
| <回顾> 1、表扬上节课较好的情况(小组分数、作业等) 2、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采用提问、做题等方式)
| 对上一节课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看学生掌握的情况为下面讲新课作基
| |||||
三、导入 新课 3 分钟
| <导入>
情景导入:生活的案件、视频、社会上的热点事件等
问题:判断命题“如果 x=y,则x2=y2”是否正确. |
| |||||
四、内 容 讲授25分钟
| 内容: 1.命题与推出. 在数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如果 p,则 q”形式的命题,这种命题的真假要通过推理来判断.如果p真,证明q也为真,那么“如果p,则q”就是真命题.这时我们就说,由p可推出q. 符号记作:p q, 读作:“p推出q”. 2.推出与充分、必要条件. p推出q,通常还可表述为 p是q的充分条件; q是p的必要条件. 这就是说, 如果p,则q;(真) p q; p是q的充分条件; q是p的必要条件. 这四句话表达的都是同一意义. 例1 (1)“如果 x=y,则 x2=y2”(真)这个命题还可表述为哪几种形式? (2)“在△ABC中,如果AB=AC,则∠B=∠C”(真)这个命题还可表述为哪几种形式? 解 (1)“如果 x=y,则 x2=y2”(真)这个命题还可表述为 x=y x2=y2; 或 x=y 是 x2=y2 的充分条件; 或 x2=y2 是 x=y 的必要条件. (2)“在△ABC中,如果AB=AC,则∠B=∠C”(真)这个命题还可表述为 在△ABC中,AB=AC∠B=∠C; 或 在△ABC中,AB=AC是∠B=∠C 的充分条件; 或 在△ABC中,∠B=∠C是AB=AC 的必要条件. 练习1 教材P22 练习A组第1题. 练习2 教师写出四种等价说法中的一种,学生说出其他三种. 3.充要条件. 观察例1(2)“在△ABC中,如果 AB=AC,则∠B=∠C”. 反过来,“在△ABC 中,如果 ∠B=∠C,则 AB=AC”这个命题是否正确?若正确,用刚学过的“推出符号”和充分、必要条件怎么叙述? 引出充要条件的概念. 如果p是q的充分条件(p q ),p又是q的必要条件(q p ),则称p是q的充分且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记作 p q. 显然,如果p是q的充要条件,那么q也是p的充要条件.又常说成q当且仅当p,或p与q等价. 例如:两个三角形对应角相等是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充要条件. 4.综合练习. 例2 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或充要条件填空: (1) x 是整数是 x 是有理数的 ; (2) x=3 是 x2=9的 ;(3) 同位角相等是两直线平行的 ; (4) (x-2)(x-3)=0是 x-2=0的 ; 练习3 教材 P22,A组第2题. 例3 已知 p 是 q 充分条件,s是 r 必要条件,p 是 s 充要条件.求q与r的关系. 解 根据已知可得 p q,r s,p s. 所以 r s p q. 所以 r q. 即,r 是 q 的充分条件,q 是 r 的必要条件.
|
| |||||
五.随 堂练习 4 分钟
| 课堂任务练习: 练习1 教师写出四种等价说法中的一种,学生说出其他三种. 练习2 用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填空: (1) a=b 是 a c=b c 的 ; (2) 两个三角形全等是两个三角形相似的 ; (3) 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是四边形是矩形的 ; (4) a+5是无理数是 a 是无理数的 要求: 1、采用分组完成的形式 2、采用比赛的方式 3、记录最后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 <巡回指导学生> 1、仔细观察学生的步骤并纠正; 2、让做得好的同学示范,带动鼓励周围的同学;
|
| |||||
六、课 堂 小 结2分 钟
| <小结> 1. 前推后充分. 2. 后推前必要. 3. 互推充要. 4. 不能推,既不充分又不必要. |
| |||||
七、布 置作业 1 分钟
| 作业: 课本P15页练习题1.4:第1,2题
要求: 1、作业完成的时间:当天 2、作业的重要性
|
| |||||
八、教 学 后 记
九、板 书 设 计
|
1.2 充要条件 1.命题与推出.符号记作:p q,读作:“p推出q”. 2.推出与充分、必要条件. p推出q,通常还可表述为 如果p,则q;(真) p q; p是q的充分条件; q是p的必要条件. 这四句话表达的都是同一意义. 3.充要条件.记作 p q.
|
| |||||
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上册1.2.1 子集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上册1.2.1 子集课文内容课件ppt
高教版(中职)1.4 充要条件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教版(中职)1.4 充要条件授课课件ppt,文件包含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14《充要条件》课件pptx、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14《充要条件》教案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高教版(中职)1.2.1 子集教课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数学高教版(中职)1.2.1 子集教课内容ppt课件,文件包含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12《集合之间的关系》课件pptx、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12《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