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考历史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课时训练12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考历史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课时训练12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及参考答案第1页
    中考历史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课时训练12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及参考答案第2页
    中考历史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课时训练12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及参考答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历史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课时训练12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及参考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历史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课时训练12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及参考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2019·宿迁]19世纪末出现了“实业救国”热潮,张謇以状元身份回乡办厂,创办了( )
    A.大生纱厂
    B.江南制造总局
    C.汉阳铁厂
    D.包头钢铁公司
    2.[2019·安徽]下图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年—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年—1921年)柱状图。该图反映了( )
    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3.[2019·德州]下图漫画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透过漫画,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
    A.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辛亥革命后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C.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在曲折中艰难发展。下列关于近代民族工业说法正确的是( )
    ①起步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部门
    ③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较快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5.[2019·淮安]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南通大生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等一组史料。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中国近代( )
    A.民主政治的进程B.新式教育的出现
    C.民族工业的发展D.社会生活的变化
    6.[2019·重庆A卷]1946年,重庆经济面临崩溃。据不完全统计,停产或半停产的工厂达1 200家以上,大量工人失业,造成商业萧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四大家族疯狂抢夺物资 ②美国大量倾销商品
    ③一部分内迁工厂迁回原地 ④国民政府将重庆定为中华民国的陪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2019·聊城]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1907年,清廷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上述现象主要表明( )
    A.中西文化融合B.习惯完全西方化
    C.天文学发展迅速D.汉语词汇丰富
    8.1932年出版的《上海鳞爪》中记载:“从民十六革命军到达上海后,一般妇女因潮流所趋,群以剪去发髻为时髦,不论老的、少的、媸的、妍的,大半均剪除为快,留髻的不过少数而已。那时的景况,宛如民初男子剪发相同。”这说明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是( )
    A.经济发展B.政治变革
    C.武力威胁D.学习西方
    9.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所在必更,常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
    A.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生活习俗
    B.传播民主、科学观念,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C.传入西方思想观念,中国服饰开始近代化
    D. 开始机器化生产服装,加剧崇洋媚外现象
    10.[2019·娄底]“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歌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俗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1.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子、东洋竹篮仔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B.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12.[2019·呼和浩特]1862年清政府开设京师同文馆后,新式学堂在各派别的主持下不断建立。请判断下列学堂建立的先后顺序( )
    ①北洋西学堂 ②南洋公学
    ③福州船政学堂 ④京师大学堂
    A.①②④③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D.④①③②
    13.[2019·潍坊]1905年5月,依然被称为“老爷”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穿起了短袖衫,开始了首届西式运动会。这反映了京师大学堂( )
    A.是中国近代首所新式学校
    B.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
    C.创办于科举制度废除之后
    D.首创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
    14.[2019·云南]1897年,中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商务印书馆B.中华书局
    C.开明书店D.生活书店
    15.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因内容新颖而深受欢迎;以后又陆续出版了整套初等、高等小学教科书,除国文外,还包括修身、算术、农业等。这些教科书的出版( )
    A.说明了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
    B.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
    C.揭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D.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16.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下面不能反映这种变化的是( )
    A.《申报》B.商务印书馆
    C.京师大学堂D.孔庙
    17.[2019·滨州]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以下史实不能反映这种变化的是( )
    A.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
    B.落第举人王长益到京师大学堂报名
    C.商务印书馆出版《最新教科书》
    D.滨州杜氏家族一门十二进士
    18.[2019·盐城]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义勇军进行曲》赫然名列在盟军胜利凯旋的曲目表中,其作者是( )
    A.田汉B.冼星海
    C.聂耳D.徐悲鸿
    19.[2019·青岛]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鲁迅——《狂人日记》B.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C.茅盾——《愚公移山》D.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二、非选择题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工业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以后,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到1895年,中国民族工业数量大致在170家左右,资本总额不足5 000万元。然而,据不完全统计,1895年—1898年新创办的企业就有62家,资本总额达1 240多万元,出现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始终保持发展,甚至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从分布到类型上都体现出“后天不足”的病征……(中国的)资产阶级虽然无力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却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1)请你根据材料一,在下面的年代尺上标出象征着民族工业“出现”和“短暂的春天”对应的时间,并指出在1895年—1898年我国出现兴办实业浪潮的思想因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如何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分布到类型上都体现出‘后天不足’的病征”?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资产阶级是如何“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你认为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需要具备哪些前提?
    21.中国近代化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际上,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信、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
    ——摘编自《中国的奋斗》
    (1)材料一中的“现代化尝试”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的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二
    1913年-1920年华人投资近代工业情况
    (2)请认真分析材料二表格中的数据,说说该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并指出该变化出现的内因和外因分别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2.[2019·广东]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产业分布及结构特征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表
    1895年-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厂矿迁入内地。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底,三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内迁厂矿区域分布,以四川为最多,占内迁总数的54.67%;湖南次之,占29.21%,陕西占5.90%,广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吴景平、曹振威《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见下图
    (1)根据材料一,归纳1895年至1913年民间厂矿企业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
    (3)观察材料三中的图一和图二,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发展所呈现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上所述,你从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中能获得哪些启示?
    23.近代教育、新闻出版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8年3月4日,《申报》发表文章指出:“今取士以诗赋时文……是驱天下之人才,囿其心思才力,而置之于无用之地者也。故今之所谓士者,实游民之一也。为士者愈多,则天下愈坏。”
    (1)材料一中的《申报》在何时何地创办?它在中国新闻出版业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2)上述材料批评了我国的哪一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存在哪些弊端?这一制度是在何时被废除的?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校牌与旧址
    (3)材料二中的“大学堂”创办于哪一运动期间?列举这一运动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时期和甲午中日战争后又是如何改革教育的?
    (4)上述制度的废除和“大学堂”的创办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A [解析]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末状元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故“实业救国”与大生纱厂有关。
    2.D [解析] 根据图表,中国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机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故选D。
    3.C [解析] 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故选C。
    4.D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不平衡,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武汉、天津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而在广大内陆地区却非常薄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①③④正确。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因为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②说法错误,故选D。
    5.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南通大生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可知,此内容反映的主题是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C。
    6.A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其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现象,出现材料中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四大家族疯狂抢夺物资;美国大量倾销商品;抗战胜利后,一部分内迁工厂迁回原地。①②③符合题意;国民政府将重庆定为中华民国的陪都与题意没有关系,排除④,故选A。
    7.A [解析] 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根据题干可知,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在中国出现,这表明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故选A。
    8.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因此,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是政治变革。故选B。
    9.A [解析] 解题时依据题干材料中关键信息“亟于易服”“竞从西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式服装受人青睐,这对中国传统服饰带来很大冲击。
    10.C [解析] 民谣是一个时期社会风貌的反映。材料中的民谣内容主要是提倡新服、断发、放足,实行文明礼仪等。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政策法规促进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因此这一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故C项正确。
    11.C [解析] 材料反映了近代随着列强的入侵,大量外来的新式物品传入中国,使中国的物质生活时尚发生变化。故选C。
    12.C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创立了北洋西学堂、南洋公学;福州船政学堂创办于洋务运动期间;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 故选C。
    13.B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京师大学堂的学生一方面仍被称为“老爷”,这是旧时代的称呼,另一方面“穿起了短袖衫,开始了首届西式运动会”,这是新时代的特点。故选B。
    14.A [解析]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故选A。
    15.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之后,清政府兴办新式学堂,新式教科书也应运而生,这些教科书的出版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故选D。
    16.D [解析] 近代出现的报纸——《申报》,近代创办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近代创办的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这些都反映了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变化。故选D。
    17.D [解析] 滨州杜氏家族一门十二进士反映的是自隋朝沿用至清朝末年废除的科举制度,不能反映教育和文化事业得到发展。
    18.C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勇军进行曲》是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抗日爱国歌曲。故选C。
    19.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艺术成就。根据所学可知,茅盾的代表作是《子夜》,故选C。
    20.(1)
    思想因素:“实业救国”的思潮。
    (2)分布: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区,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类型上: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3)推动近代化进程:①经济上,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大力兴办实业,对抵制外来经济侵略起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民主革命的经济基础;②政治上,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等先后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③思想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先后传播了变法的思想和民主、科学的思想,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前提:和平的环境;先进思想的指导;政策的支持;等等。
    21.(1)洋务运动。进步性: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科技、翻译和军事人才;等等。
    (2)我国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出现了
    “短暂的春天”。内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法令。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特点:总体水平落后,力量弱小;行业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地域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
    22.(1)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由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些城市较早被开放为通商口岸,自然经济瓦解较早,交通便利。
    (2)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政府为保存经济力量。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基础,也促进了内地工业的发展。
    (3)沿海工业发展远远领先于内地,重工业发展迅速。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但造成了工业结构的相对不平衡。
    (4)沿海与内地工业要协调发展。
    23.(1)1872年。上海。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2)制度:科举制度。弊端:考试内容不实用;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才智;录取程序也不利于选拔才俊。时间:1905年。
    (3)戊戌变法期间。开办新式学堂、创办报刊。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4)中国的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意思相近即可)时间
    工厂数
    创业资本
    工人
    1913年
    689家
    3.3亿元
    27万
    1920年
    1 759家
    5亿元
    55万
    总计
    上海
    武汉
    天津
    广州
    杭州
    无锡
    其他
    厂矿数
    549
    83
    28
    17
    16
    13
    12
    380
    资本额(千元)
    120 288
    23 879
    17 240
    4 219
    5 791
    1 552
    1 422
    66 185

    相关试卷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过关模块2中国近代史第12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过关模块2中国近代史第12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含答案),共3页。

    人教版中考历史复习第12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习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考历史复习第12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习题含答案,共7页。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编教材过关模块2中国近代史第12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编教材过关模块2中国近代史第12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共3页。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