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背景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背景图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中华文明的奠基与起源,基本概念,新旧石器比较,从部落到国家,中华文明的产生,商和西周,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原始群居生活,使用打制石器,自然火
磨制石器,钻孔技术,人工取火,渔猎活动
云南元谋,170万年前,打制石器,渔猎采集
陕西蓝田,距今80万年
石器时代: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依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一般认为这段时期在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 ,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此期遗存分布特点:多元一体(六大文明区系的共存与交融)、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址及特征
新石器后期的文化遗址——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玉琮是专用的祭天礼器。它可能是原始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用琮的人是可以与天沟通的人。玉琮多置于死者腰腹部。
琮显示神权,钺显示军权。墓中随葬玉琮和玉钺,说明他已经集军权和神权于一身的古国首领。
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已尤为发达;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贵族大墓和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刻划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现的前奏。专家们指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遗址中的墓葬随葬品悬殊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嵌绿松石饕餮纹铜牌饰,主要流行于夏代的青铜器
背景:禹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概况: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发兵讨桀,大败夏兵,夏朝灭亡。
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地方长官)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此外,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禅让制:尧舜时期,通过推举和考察的方式,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王位世袭制: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特点是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权力继承方式:禹传启,传子代替传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官理: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最高统治者称谓)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商都多次迁移,后定于殷,也称殷朝。
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商朝灭亡,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分封对象为同姓亲族、功臣、姻亲以及殷商旧族等,天子把土地(原则上诸侯只有占有权和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买卖或转让)连同土地上的人民以及部分殷商贵族一起分封给诸侯立国,诸侯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政治、经济、军事均有很大的独立性,自成一方之主,同时受封诸侯对周天子有镇守疆土、勤于王事、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诸侯分封卿大夫为下级贵族,也是分封制的重要内容。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在西周时期更成熟、更典型,其意义和作用也更明显。
形成以周王室为中心的、统一的地方分权制度。
是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各级贵族的嫡长子是第一合法继承人。用血缘关系解决继承问题,形成了贵族政治(简单地说即政治权力都掌握在世袭贵族手里。商鞅变法否定贵族政治,代之以官僚政治。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官僚制度),非贵族阶层没有获取职位和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
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生产工具主要有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绢帛是贵族的主要衣料。
西周的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与井田制
分封制度-天下归姬:分封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前朝贵族。宗法制度-天下归嫡: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度-天下归序:严格的等级秩序规范社会行为。井田制度-天下归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集体备课ppt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礼乐制权力认同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配套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史称“三家分晋”,各国国君纷纷称王,经济发展,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奖励军功,春秋时期的思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课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