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 城市化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 城市化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目标确立,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城市化发展及城市化【目标确立】 (一)课标分析本节的课标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如下:会运用图表、数字等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会运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本条标准一是 要求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属于知识性的目标,二是能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对应地理德育的“可持续发展”范畴。(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重点论述了城市化的表现、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本节属于课本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的第一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城市化与人口发展、人口迁移有直接关系,是“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延续;城市的发展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而且城市往往是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重要依托,所以本节又是“产业活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知识基础。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城市化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表面认知, 但是比较能肤浅,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口、产业、坏境问题等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了基本的读图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学生经过近十年的学校学习,已经形成了课堂上听老师讲,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本节课要通过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来探究城市化的表现,课堂上学生自己来展示总结,这跟以往教学形式有很大不同。(四)确立教学目标1.学生小组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实地了解城市化的表现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时间和空间特点。3通过课外实践及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合作学习的能力:4通过分析“城市病”及对策,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三、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一)课前搜集,追寻历史给学生分成5个学习小组,小组内分工,周末回家后搜集关于烟台开发区建区以来的发展变化。搜集方式可以是人物访谈、老照片 、网站查询、参观城市展示中心等多种渠道。搜集内容包括:开发区建区以来人口数量、用地面积、人均收人、户业结构、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自然环境及基础设施等的变化。回到学校后组内成员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归纳烟台开发区城市化的表现,城市化给开发区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设计意图】城市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如果单纯地照本宣科,让学生通过读教村或者一两幅图来归纳城市化的表现,未免显得知识僵化,而且学生所在的开发区从1985年建区以来经历了明显的城市化过程,现在也在不断进行中,所以,不如让学生自己去追寻历史,来自感受下自己身边的城市化,这样,学生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二)时事导入,引发思考以一则新闻现象导人:近两年来,北上广等线城市落户不易,出台了严厉的落户及买房政策,层层困难,出台政策“赶人”;二线城市如武汉、南京、杭州等,给出送房、送车、送户口等优惠政策,来争抢人才.吸引人口迁人。这“赶人”与“抢人”背后,折射出了深层次的城市化问题。设计意图:用两种截然相反的城市现象导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一定深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在思考中学;在学习完课堂知识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三)课堂展示,回扣知识1.城市化的表现及驱动力学生展示: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搜集到的城市化表现,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照片,有数据,有访谈记录,最终得出结论:城市化表现在多个方面,可以概括为,城市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非农产业发展,居民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自我评价是个人对自己身心特征的判断和评论。自我评价集中 教师点评总结:城市化是个综合概念, 包括人口、产业、科技、环境、生活和社会保障的城市化等。我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提出问题:那么,是什么促进了城市化过程?根据课外实践活动,结合“城市化推拉力理论图”。学生思考,不难得出结论: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促进了城市化,即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承转: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市化水平也不同。小组讨论读课本图2-1-7.结合学案材料1虚假城市化”与“城市化”,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①世界城市化水平高低分布什么特点?②城市化水平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定高吗?③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工业化)应该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总结:通过拉丁美洲的“虚假城市化”现象,学生明白,单纯的城市化水平数据并不一定能说明城市的经济 发展水平,城市化,关键是人的城市化,包括,人口从事的产业转变、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的转变等。根据材料1.两种不合理的城市化现象,得出结论:城市化应该与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超前和滞后都不利于二者的协调发展。【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课下搜集的材料来总结城市 化的表现,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学生从自己搜集的材料中得出结论,学生积极性特别高,而且有成就感。为了使乎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城市化,我又补克了“城市化性控力理论”“虚领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使学生明确域市化的真正内酒,从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分析城市化的动力,让学生初步明白城市化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通应,从因为后面学习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做好铺垫。这部分内容在最初设计时只设计了城市化的表现。但是这些表现学生在课外调研中很容易得到,上课就成了单纯的展示过程,意义不大。所以。我又加了两个问题:城市化的动力和城市化的深刻内涵,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深人。承转:从城市出现皇今。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把它抽象成一条"s"形曲线。下面,我们来学习城市化的时间差异。2城市化的时间差异小组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世界城市化进程示意图,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主导产业、城市化表现等方面分析城市化三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小组代表发言,每个小组分析一个阶段。概念辨析: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通过示意图,区分四种现象。出示之前学生搜集的烟台人口统计表,分析烟台目前所处的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的表现及主要推动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设计意图]通过探完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在城市化不同阶段,主要驱动力不同,产生的问题也不同。并根据学生搜集的烟台的城市化数据,明确烟台所处的城市化阶段,对应什么样的特点,与自己所调查的是否一致,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承转:城市化不仅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同一时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特点也不相同,下面,我们来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3.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小组讨论:出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引导学生从城市化的起步时间、现在的速度快慢、水平高低、城市化的表现及所处阶段来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设计意图]因为之前对城市化的特点及不同阶段表现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加之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小,所以这部分内容只是给学生提供图表资料,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即可。承转:我们了解了城市化的表现及城市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那么城市化过程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下面,请小组代表上台说一下你们在课外调查中得到的结论。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先展示周未搜集的材料,然后总结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因为开发区的城市化过程比较合理,学生总结的影响大部分是有利的,比如,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提高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了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只有少部分同学发现了城市化过程中的一此问题, 比如耕地面积的快速减少,工业发展导致大气和水体的污染等。这是我之前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课堂上补充了一些大城市常见的问题,即“大城市病”现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从以下四方面来说明不合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环境、交通、居住、社会。[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城市病”观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城市化不合理带来的诸多问题,触动学生的思想,引发学生的思考。(四)深度追问,强化意识回扣导入:一线城市出台“赶人”政策,折射出的是大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生:大城市病。)单纯依靠人口措施,能否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呢? (生: 不能)城市化是个综合的过程,城市化的问题也需要多方面协调,北京等大城市除了出台“赶人”政策。还采取了很多情施来控制城市的规模,缓解“大城市病”,其中,兴建卫星城来分担城市部分职能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措施。(播放“雄安新区"视频。了解北京为解决大城市病采取的措施。)紧跟时代:我国目前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城市化应该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解决“城市病”也要考虑产业发展,为此。我国在2016年提出,“促进特色小镇蓬勃健康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中国当前其主要矛盾的重要学情。”(展示我园第 批和第 批特色小值中部分城镇精特色发展主题,比如招远冷现镇,使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特色小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更加系统而全面的认识了城市化,了解了城市化给我们人类和地理环境带来的利与弊。在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才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同学们,结合大家对开发区城市化的调查,运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知识,你能不能为我们开发区今后的城市化发展提出些可行性的建议? 这个留作课下作业,希望大家能认真思考。[设计意图]兴建卫星城和特色小镇模式都是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实行的非常有效的城市化发展方式,通过这两个案例的补充,希望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形成初步的可持续发展思维。并通过回扣导入中提出的问题,让整节课完整起来,也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认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三维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