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32.1古典概型的特征和概率计算公式教案设计
展开高中数学北师大版3.2 古典概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理解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念;
② 根据概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范围和具体运算法则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引导学生判断互斥事件和互为对立事件两个概念的对比学习,提高学生的类比、归纳、探寻事物的能力;
② 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学生的合作解题能力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通过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与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
② 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其求知欲,树立求真知的信心;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评论( 0 )学情分析
评论( 0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念以及互斥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评论( 0 )教学目标
评论( 0 )教学重点
评论( 0 )学时难点
评论( 0 )教学活动
评论( 0 ) 【活动】互斥事件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古典概型的特征
2.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
创设情境
幻灯片展示:1.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 抽奖时,“中奖”和“不中奖”;
3. 考试中的单项选择题;
4. 掷骰子,向上的点数分别是1、2、3、4、5、6.
问题:1. 能否从每个情境中抽象出概率中的事件?分别是什么?
2. 每个试验中的事件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引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互斥事件一》
新课讲授
一、互斥事件
1. 定义:在一个随机试验中,把一次试验下不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称作互斥事件。
2. 从集合意义理解
小试牛刀
例1 抛掷一枚骰子一次,下面的事件A与事件B是互斥事件吗?
(1) 事件A=“点数为2”, B=“点数为3”;
(2) A=“点数为偶数”, B=“点数为5”;
(3) A=“点数不超过3”, B=“点数超过3”;
(4) A=“点数为6”, B=“点数超过4”.
二、和事件
设事件A=“点数为2”,事件B=“点数为3”,我们记事件“点数为2或3”为A+B.
- 定义:给定事件A,B,规定A+B为一个事件,叫做A、B的和事件。
事件A+B发生是指事件A和事件B至少有一个发生.
(1) “A发生B不发生”;、
(2) “A不发生B发生”;
(3) “A、B同时发生”.
趁热打铁
例2 对于例1(2)(3)(4)中的事件A和B,A+B各表示什么事件?
(2)事件A=“点数为偶数”,事件B=“点数为5”;
(3)事件A=“点数不超过3”,事件B=“点数超过3”; 学 ]
(4)事件A=“点数为6”,事件B=“点数超过4”.
解 (2) A+B表示“点数为偶数或点数为5”;
(3)A+B表示“点数不超过3或点数超过3”,即事件全体;
(4)A+B表示“点数为6或点数超过4”即事件B.
思考交流
(1)事件A=“点数为2”,事件B=“点数为3”
(2)事件A=“点数为偶数”,事件B=“点数为5”
(3)事件A=“点数不超过3”,事件B=“点数超过3”
根据每一对事件,完成下表。
| (1) | (2) | (3) |
P(A) |
|
|
|
P(B) |
|
|
|
P(A)+P (B) |
|
|
|
P(A+B) |
|
|
|
你能发现P(A+B)与P(A)+P(B)有什么样的关系吗?P(A+B)=P(A)+P(B) 学 ]
提炼精华
对于(4)A=“点数为6”,事件B=“点数超过4”, P(A+B)=P(A)+P(B)还成立吗?
P(A+B)=P(A)+P(B)(A、B为互斥事件.) 概率加法公式
拓展
若事件A1,A2,…,An彼此互斥,则P(A1+A2+…+An)=P(A1)+P(A2)+…+P(An)
大显身手
例2 从一箱新产品中随机地抽取一件新产品,设A=“抽到的是一等品”,B=“抽到的是二等品”, C=“抽到的是三等品”,且P(A)=0.7, P(B)=0.1,P(C)=0.05. 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事件D=“抽到的是一等品或三等品”;
(2)事件E=“抽到的是二等品或三等品”.
(3)事件D+E表示什么?P(D+E)=P(D)+P(E)吗?
三、对立事件
例1中(3)事件A=“点数不超过3”,事件B=“点数超过3”有
P(A+B)=P(A)+P(B)=1.
(1)概率和为1,事件A+B是必然事件,即A和B中必有一个发生;
(2)A、B为互斥事件.
定义: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互斥事件叫做互为对立事件。A的对立事件记作 。(不能同时发生且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为对立事件。)
从集合的角度理解:
- A与 的交集为空集; (2)A+ 为事件全体,是必然事件。
思考: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有何关系?
对立事件一定是互斥事件;
互斥事件未必是对立事件.
=1-P(A)
实践出真知 学 。X。X。 ]
教材143页练习1,2.
大显身手
例3 某学校成立了数学、英语、音乐3个课外兴趣小组,分别有39,32,33个成员,一些成员参加了不止1个小组,具体情况如图.随机选取1个成员:
⑴求他参加不超过2个小组的概率;
⑵求他至少参加了2个小组的概率.
解(1)设A=“选取的成员参加不超过2个小组”,A1=“选取成员只参加1个小组”,A2=“选取成员只参加2个小组”,则A1与A2为互斥事件。
P(A)=P(A1+A2) |
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2)设B=“选取的成员至少参加2个小组”,则 =“选取的成员只参加1个小组”.
善于总结
当事件A比较复杂时,可通过A的对立事件求A,兴许会简单点.
实践出真知
教材143页练习3,4.
精雕细琢
判断下列事件是不是互斥事件,如果是,再判断它们是不是对立事件,如果不是,分别说出它们的对立事件.一次抽取三件产品,
(1)“恰有一件是次品”与“恰有两件次品”;
(2)“至少有一件次品”与“全是次品”;
(3)“至少有一件正品”与“至少有一件次品”;
(4)“至少有一件次品”与“全是正品”.
颗粒归仓
1.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若事件A与B互斥,则P(A+B)=P(A)+P(B).
若事件A1,A2,…,An彼此互斥,则
P(A1+A2+…+An)=P(A1)+P(A2)+…+P(An).
2.对立事件: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互斥事件叫做对立事件。
当A、B是对立事件时,P(B)=1-P(A).
- 二者的关系:
对立事件一定是互斥事件; 互斥事件未必是对立事件.
思考
1.若A、B为互斥事件,则 互斥吗?
2.袋中有2个伍分硬币,2个贰分硬币,2个壹分硬币,从中任取3个,求总数超过7分的概率.
【板书设计】
一、互斥事件 . ]
| 二、和事件 | 三、对立事件 | 例题 |
【作业设计】
课本第148页第9,10题.
【课后反思】
教学中四个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以问题为驱动,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探究,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掷骰子问题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带领学生进入对互斥事件的思考和研究之中,达到知识在课堂以外延伸的目的 .而恰当的使用多媒体,体现了现代课堂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特点,同时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不足之处:在备课中对于学生的认识水平的把握不太准确,学情分析不到位,课堂教学中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最好是课后解决,以免影响课堂的整体调控,打断大部分学生的思路;其次,学生的活动还需加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再次,对于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它不可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教学的重点还需板书表明。总之,要学习的还很多,一节课高效的课远不止于此,对此的认识还需提高,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对学生的疑惑的及时引导及处理,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努力
评论( 0 ) 【活动】互斥事件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古典概型的特征
2.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
创设情境
幻灯片展示:1.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 抽奖时,“中奖”和“不中奖”;
3. 考试中的单项选择题;
4. 掷骰子,向上的点数分别是1、2、3、4、5、6.
问题:1. 能否从每个情境中抽象出概率中的事件?分别是什么?
2. 每个试验中的事件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引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互斥事件一》
新课讲授
一、互斥事件
1. 定义:在一个随机试验中,把一次试验下不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称作互斥事件。
2. 从集合意义理解
小试牛刀
例1 抛掷一枚骰子一次,下面的事件A与事件B是互斥事件吗?
(1) 事件A=“点数为2”, B=“点数为3”;
(2) A=“点数为偶数”, B=“点数为5”;
(3) A=“点数不超过3”, B=“点数超过3”;
(4) A=“点数为6”, B=“点数超过4”.
二、和事件
设事件A=“点数为2”,事件B=“点数为3”,我们记事件“点数为2或3”为A+B.
- 定义:给定事件A,B,规定A+B为一个事件,叫做A、B的和事件。
事件A+B发生是指事件A和事件B至少有一个发生.
(1) “A发生B不发生”;、
(2) “A不发生B发生”;
(3) “A、B同时发生”.
趁热打铁 学 ]
例2 对于例1(2)(3)(4)中的事件A和B,A+B各表示什么事件?
(2)事件A=“点数为偶数”,事件B=“点数为5”;
(3)事件A=“点数不超过3”,事件B=“点数超过3”;
(4)事件A=“点数为6”,事件B=“点数超过4”.
解 (2) A+B表示“点数为偶数或点数为5”;
(3)A+B表示“点数不超过3或点数超过3”,即事件全体;
(4)A+B表示“点数为6或点数超过4”即事件B.
思考交流
(1)事件A=“点数为2”,事件B=“点数为3”
(2)事件A=“点数为偶数”,事件B=“点数为5”
(3)事件A=“点数不超过3”,事件B=“点数超过3”
根据每一对事件,完成下表。
| (1) | (2) | (3) |
P(A) |
|
|
|
P(B) |
|
|
|
P(A)+P(B) |
|
|
|
P(A+B) |
|
|
|
你能发现P(A+B)与P(A)+P(B)有什么样的关系吗?P(A+B)=P(A)+P(B)
提炼精华
对于(4)A=“点数为6”,事件B=“点数超过4”, P(A+B)=P(A)+P(B)还成立吗?
P(A+B)=P(A)+P(B)(A、B为互斥事件.) 概率加法公式
拓展
若事件A1,A2,…,An彼此互斥,则P(A1+A2+…+An)=P(A1)+P(A2)+…+P(An)
大显身手
例2 从一箱新产品中随机地抽取一件新产品,设A=“抽到的是一等品”,B=“抽到的是二等品”, C=“抽到的是三等品”,且P(A)=0.7, P(B)=0.1,P(C)=0.05. 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事件D=“抽到的是一等品或三等品”;
(2)事件E=“抽到的是二等品或三等品”.
(3)事件D+E表示什么?P(D+E)=P(D)+P(E)吗?
三、对立事件
例1中(3)事件A=“点数不超过3”,事件B=“点数超过3”有
P(A+B)=P(A)+P(B)=1.
(1)概率和为1,事件A+B是必然事件,即A和B中必有一个发生;
(2)A、B为互斥事件.
定义: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互斥事件叫做互为对立事件。A的对立事件记作 。(不能同时发生且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为对立事件。)
从集合的角度理解:
- A与 的交集为空集; (2)A+ 为事件全体,是必然事件。
思考: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有何关系?
对立事件一定是互斥事件;
互斥事件未必是对立事件.
=1-P(A)
实践出真知
教材143页练习1,2.
大显身手
例3 某学校成立了数学、英语、音乐3个课外兴趣小组,分别有39,32,33个成员,一些成员参加了不止1个小组,具体情况如图.随机选取1个成员:
⑴求他参加不超过2个小组的概率;
⑵求他至少参加了2个小组的概率.
解(1)设A=“选取的成员参加不超过2个小组”,A1=“选取成员只参加1个小组”,A2=“选取成员只参加2个小组”,则A1与A2为互斥事件。
P(A)=P(A1+A2) |
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2)设B=“选取的成员至少参加2个小组”,则 =“选取的成员只参加1个小组”.
善于总结
当事件A比较复杂时,可通过A的对立事件求A,兴许会简单点.
实践出真知
教材143页练习3,4.
精雕细琢
判断下列事件是不是互斥事件,如果是,再判断它们是不是对立事件,如果不是,分别说出它们的对立事件.一次抽取三件产品,
(1)“恰有一件是次品”与“恰有两件次品”;
(2)“至少有一件次品”与“全是次品”;
(3)“至少有一件正品”与“至少有一件次品”;
(4)“至少有一件次品”与“全是正品”.
颗粒归仓
1.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若事件A与B互斥,则P(A+B)=P(A)+P(B).
若事件A1,A2,…,An彼此互斥,则
P(A1+A2+…+An)=P(A1)+P(A2)+…+P(An).
2.对立事件: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互斥事件叫做对立事件。
当A、B是对立事件时,P(B)=1-P(A).
- 二者的关系:
对立事件一定是互斥事件; 互斥事件未必是对立事件.
思考
1.若A、B为互斥事件,则 互斥吗?
2.袋中有2个伍分硬币,2个贰分硬币,2个壹分硬币,从中任取3个,求总数超过7分的概率.
【板书设计】
一、互斥事件
| 二、和事件 | 三、对立事件 | 例题 |
【作业设计】
课本第148页第9,10题.
【课后反思】
教学中四个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以问题为驱动,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探究,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掷骰子问题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带领学生进入对互斥事件的思考和研究之中,达到知识在课堂以外延伸的目的 .而恰当的使用多媒体,体现了现代课堂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特点,同时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不足之处:在备课中对于学生的认识水平的把握不太准确,学情分析不到位,课堂教学中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最好是课后解决,以免影响课堂的整体调控,打断大部分学生的思路;其次,学生的活动还需加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再次,对于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它不可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教学的重点还需板书表明。总之,要学习的还很多,一节课高效的课远不止于此,对此的认识还需提高,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对学生的疑惑的及时引导及处理,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努力
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33.2.1古典概型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33.2.1古典概型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2.1古典概型的特征和概率计算公式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2.1古典概型的特征和概率计算公式教案及反思,共2页。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32.1古典概型的特征和概率计算公式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32.1古典概型的特征和概率计算公式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