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同步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中职)基础模块下册8.1 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版(中职)基础模块下册8.1 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的推导过程.
2. 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这两个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3. 培养学生勇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公式、中点公式.
【教学难点】
距离公式与中点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解决法和分组教学法.本节教学中,将平面(二维)的数量关系转化为轴(一维)上的数量关系是关键.先从复习上节内容入手,通过构建直角三角形,将两点间的距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从而利用勾股定理求出两点间的距离.最后讨论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中点公式.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抢答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引
入
1.一般地,如果A(x1),B(x2),则这两点的距离为
|AB|=|x2-x1|.
2.一般地,在数轴上,A(x1),B(x2)的中点坐标x满足关系式
x= EQ \F(x1+x2,2).
师:上节我们学习了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公式与中点公式.那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两点A(x1,y1),B(x2,y2),如何求这两点的距离?如何计算这两点的对称中心的坐标?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新
课
新
课
1. 距离公式
探究一
x
y
B
A
C
A1
A2
B2
B1
O
如图,设A(x1,y1),B(x2,y2).
过A,B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AA1,AA2和BB1,BB2,垂足分别为A1,A2,B1,B2,其中直线BB1和AA2相交于点C.
两点的距离公式
|AB|= EQ \R(,(x2-x1)2+(y2-y1)2).
探究二
求两点之间的距离的计算步骤:
S1 给两点的坐标赋值
x1=?,y1=?,x2=?,y2=?
S2 计算两个坐标的差,并赋值给另外两个变量,即
dx=x2-x1,dy=y2-y1;
S3 计算d= EQ \R(,d EQ \S(2,x)+d EQ \S(2,y)) ;
S4 给出两点的距离d.
例1 已知A(2,-4),B(-2,3),求|AB|.
解 因为x1=2,x2=-2,y1=-4,y2=3,所以
dx=x2-x1=-2-2=-4,
dy=y2-y1=3-(-4)=7.
因此
|AB|= EQ \R(,d EQ \S(2,x)+d EQ \S(2,y))
= EQ \R(,(-4)2+72)
= EQ \R(,65) .
练习一
求两点之间的距离:
(1)A(6,2),B(-2,5);
(2)C(2,-4),D(7,2).
2. 中点公式
探究三
如图所示,若已知A(x1,y1),B(x2,y2),那么怎么求它们的对称中心的坐标?
x
y
B
A
A1
A2
B2
B1
O
M1
M2
M
设M(x,y)是A,B的对称中心,即线段AB的中点.过A,B,M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AA1,AA2,BB1,BB2,MM1,MM2,垂足分别是A1,A2,B1,B2,M1,M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点A(x1,y1),B(x2,y2)的中点M(x,y)的坐标满足
x= EQ \F(x1+x2,2) ,y= EQ \F(y1+y2,2) .
例2 求证:任意一点P(x,y)与点P(-x,-y)关于坐标原点成中心对称.
证明 设P与P的对称中心为(x0,y0),则
x0= EQ \F(x+(-x),2) =0,
y0= EQ \F(y +(-y),2) =0.
所以坐标原点为P与P′的对称中心.
练习二
求下列各点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
A(2,3), B(-3,5), C(-2,-4),D(3,-5).
例3 已知坐标平面内的任意一点P(a,b),分别求它关于x轴的对称点P′,关于y轴的对称点P′′的坐标.
x
y
P(a,b)
O
P
P
●
●
●
M
●
练习三
求下列点关于x轴和y轴的对称点坐标:
A(2,3), B(-3,5), C(-2,-4),D(3,-5).
例4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三个顶点A(-3,0),B(2,-2),C(5,2),求顶点D的坐标.
解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中点相同,所以它们的坐标也相同.设点D的坐标为(x,y),则
EQ \B\LC\{(\A\AL\COL( EQ \F(x+2,2) = EQ \F(-3+5,2) =1, EQ \F(y-2,2) = EQ \F(0+2,2) =1))
解得 EQ \B\LC\{(\A\AL\COL(x=0,y=4))
所以顶点D的坐标为(0,4).
练习四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三个顶点A(0,0),B(2,-4),C(6,2),求顶点D的坐标.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探究问题的解:
(1)以上四个垂足的坐标分别是多少?
(2)|AC|与|A1B1|关系如何?如何求|A1B1|?
(3)|BC|等于多少?
(4)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如何求|AB|?
(5)你能表示出|AB|吗?
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投影距离公式,并让学生记忆.
师:你能说出求平面上两点间距离的步骤吗?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依据公式求两点距离的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求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的步骤解答.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学生解答以下问题:
(1)你能说出垂足A1,A2,B1,B2,M1,M2的坐标吗?
(2)点M是AB中点吗?M1是A1,B1的中点吗?它们的坐标有怎样的关系?
(3)M2是A2,B2的中点吗?它们的坐标有怎样的关系?
(4)你能写出点M的坐标吗?
教师投影结论,学生理解掌握.
师:例2中,点P与P′的对称中心是P与P′的中点吗?坐标怎么求?是多少?
教师强调本例题的结论.
学生抢答,教师点评.
师:(1)如果点P与P′关于x轴对称,PP′与x轴垂直吗?P′的横坐标是多少?
(2)PP′与x轴的交点M是线段PP′的中点吗?M点的纵坐标是多少?
(3)你能求出P′的纵坐标吗?怎么求的?
(4)由以上分析,点P′的坐标是多少?
(5)你能求出P′′的坐标吗?
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学生抢答,教师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解答,强调AC的中点与BD的中点相同.
教师规范解题步骤.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将探究问题细化为5个小问题,层层递进,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从而有利于学生解答.
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课件中将过A,B两点向x轴和y轴做垂线的过程,分解为分别向x轴做垂线和向y轴做垂线两步.
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公式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例题的解答,使学生明确求两点间距离的步骤.
检验学生对公式掌握情况.
将问题细化为4问,降低难度,学生容易在解答过程中得到公式.
将问题化归为求点P与P的中点坐标.
检验对例2所得结论的掌握.
检验例3的掌握情况.
利用中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强化训练.
小
结
1.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直角坐标系中两点的中点公式.
3.点的对称.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简洁明了地概括本节课的重要知识,学生易于理解记忆.
作
业
教材P70练习A组第1题,第2题.
教材P70练习B组第3题(选做).
标记作业.
针对学生实际,对课后书面作业实施分层设置.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职)基础模块上册5.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优秀教案,共9页。
这是一份中职数学人教版(中职)基础模块上册4.2 对数与对数函数优秀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注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职专用】高中数学 人教版2021·基础模块上册 5.2.3 诱导公式(教案),共9页。